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析及其代表音系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中国古代文字术语传统上被分为文字、书面语、古代汉语三部分,而古代汉语又可以根据其发展历史进行不同时期的划分。

在汉语发展史上,可以从古代汉语历史上将其划分为古汉语、秦汉语和两汉以后的文言。

而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古汉语的语音,它的变化则清晰地说明了汉语历史上演变的趋势,而其历史分期也影响着汉语发展史的进程。

古汉语在这里指两汉以前汉语的发展状况。

从归纳上看,古汉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第一,汉藏时期:这一时期上古汉语的特征是口头传统,它的语音记录方面几乎没有传从古代就已诞生的汉藏关系,藏关系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础,它的特征为濒临舌尖的后元音和宕音鼻音,语音的发展也被限制在口头传播范围之内,在这一时期间,大量的词汇已发展成汉语的早期形式。

第二,《左传》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语音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左传》出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文献,它既统计记载了汉语的大量词汇语义,又有大量的音迹,记录了古汉语的大量特点,比如再音及词形变化等等,同时也有古汉语语音特点如声调和注音等,这有利于汉语发展。

第三,魏晋时期:由于《左传》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拼音记法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这一时期伴随着大量著作书籍的出现,这些书籍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这对今天的汉语的发展也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

第四,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也可以被视为汉语语音的一个新的开端,它把汉语语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书面体系,历史上常用的“平水音”系统也随之出现,这种平水音系统以及整个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了质的提高,使汉语语音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古汉语语音历史分期划分的相关内容,从古代汉语的这四个历史阶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汉语语音的不断发展,而汉语随着发展的过程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汉语语言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下面的资料是经某一位姐姐整理过的,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七讲古汉语语音系统授课要点①上古音研究要略②上古汉语韵母③上古汉语声母④上古汉语声调古音研究要略㈠上古音音韵学上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上的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

㈡研究缘起诗经》《楚辞》这类先秦诗歌在当时应该是押韵的, 语音发展, 人们用后世的语音去读 《诗经》 《楚辞》,有些已经不押韵了,如:《诗经 .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代陆德 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如字读自 可协,不烦改字”协音说”,如 《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㈡研究情况: ⑴清代以前① 吴才老,南宋人,著《韵补》,清 代古音学研究的远祖。

② 陈第, 明代学者, 著《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明代研究古音成就最大r r. 、亠 其音于语音是发展, 宋代 “o者,其贡献是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的语音发展观。

清代以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材料选择不分主次,没有分清 本证和旁证,如吴才老《韵补》用 古音的材料 诗歌。

第二,研究方法有缺陷。

⑵清代以后真正科学的上古音研究是从清代学者顾炎武开始的。

①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证明 自《诗经》,下至苏轼等的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 部分。

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即用系联法将《诗 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 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 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 统。

②江永,《古韵标准》是他上古音研究的代表作。

贡献:一是确定以《诗经》为本证,其它先秦材料为旁证的选材原则; 二是将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 数韵共 入”的理论,揭示了阴阳入三类韵母之间 的关系和语音的系统 古的韵部系性。

③ 戴震,安徽人,著有《声韵考》《转 语》,提出了 阴 屋ok铎咔锡ek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 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 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 下几点: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 司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汉语通论 音韵

古汉语通论 音韵
❖ “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寒 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 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字。
❖ 稍梢捎(审二)—消逍霄(心) ❖ 浞(照二),在(精组)角反;栈(照二),在间反 ❖ 叟(精)—搜溲(照二) ❖ 真(照三)—嗔瞋真(照三),填闐(端) ❖ 轸诊疹(照三),殄(端) ❖ 周(照三)—雕輖(端组)
[ti],厦门[ti];知,福厦[ti]
3、娘日二纽归泥(近代·章炳麟):
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汉语 中是没有的,它们在上古读作“泥”母。
❖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
❖ 女(泥)—如汝(日) ❖ 乃(泥)—仍(日) ❖ 若(日)—匿诺(泥) ❖ 弱(日)—溺(泥) ❖ 日,福州[nit]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时期:
❖ 上古音: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或称古音。 代表音系:《诗经》的韵部系统
先秦的声母系统 ❖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代表音系:隋《切韵》音系 ❖ 近古音:元明清时代的语音系统。 代表音系:元《中原音韵》音系
传统音韵学的分支:
❖ 古音学: 以上古韵文包括先秦两汉的诗歌、 韵文,特别是《诗经》、《楚辞》的用韵为 主要对象,研究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简称声,又叫纽,或合称声纽。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和尚守温首
先归纳出三十字母。 ❖ 如 “端”母、“影”母。
2、五音和七音
❖ 五音:按发音部位把声母分成唇音、舌 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 后来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舌音分 为舌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

古代语言发音

古代语言发音

古代语言发音古代语言发音,指的是古代使用的各种语言在发音上的特点和规律。

古代语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了解其发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文化和历史。

本文将主要探讨古代汉语和古代英语在发音上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发音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以《论语》、《诗经》等为代表的古代文献所记录的语音,被后世称为古汉语。

古汉语的发音有很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和韵律。

古汉语的声调有四个,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是指声调平平稳稳地发出,没有什么起伏。

上声是指声调从低到高产生一个上升的感觉。

去声是指声调从高到低产生一个下降的感觉。

入声是指声调先降低,然后再从低到高产生一个上升的感觉。

这四个声调可以根据字的不同发音进行划分。

古汉语的韵律是指在词语发音中体现的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古汉语的韵律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古汉语的韵律可以通过音调的高低和音节的长短来体现。

古代英语的发音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时期(公元5世纪-11世纪)。

古英语是英语语系中最早的一个阶段,其发音系统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差异。

古英语的发音特点包括元音音系的变化、辅音音系的变化以及重音的位置。

古英语的元音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古英语中的长元音(长音)在现代英语中往往变成了短元音(短音)。

同时,古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元音音素,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了。

古英语的辅音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古英语中的声母[k]在现代英语中往往变成了[h]。

此外,古英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辅音音素,在现代英语中也已经消失了。

古英语中的重音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重音会落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

然而,有些古英语单词的重音位置比较特殊,如名词的复数形式通常重音位置发生变化。

古代语言的发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古代汉语和古代英语发音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相关的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是最古老、最发达的华语语系,发展历程悠久、复杂而改变多端。

古汉语语音的变化,可以根据其演变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即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自古汉语语音以前,到近代中国各大方言语音的形成,它总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

首先,早期古汉语语音有三大方面的特点:一是声调少;二是无回声;三是元音书写丰富。

这种早期古汉语语音,几乎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

早期古汉语语音特征包括特殊音素、声调变化不明显以及词汇词素异质性。

其次是两汉朝语音,其最大的特点是声调明显发生了变化,两汉期的声调主要是以二十节来描述。

在声调之外,元音读音的变化也很明显,在这期间古汉语词汇丰富,元音读音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

随后的秦汉朝古汉语语音特点有:声调减少,变化较大;元音变得模糊不清,元音读音出现了大量变化;秦汉朝词汇词素异质性增加,形成了汉语词汇形成现象。

接下来,字词化期古汉语语音又被称为隋唐语音,其最大特点是声调进一步减少,元音变得模糊不清,词汇出现复杂性增加。

同时,字词化过程中改变了汉语语音系统、语音形态与音位系统,同时也出现了声母字母表,彻底改变了古汉语的语音特征。

最后,从中国北宋元代起,古汉语语音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各大方言语音逐渐形成,此时的变化主要是声母的变化,该声母变化比秦汉朝有明显的改变,变化最大的是乙离、知移、若干元音的改变,
这些影响了汉语发音的方言特征。

总之,从古汉语语音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语音的变化,这使古汉语语音发生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古老到现代的演变。

虽然古汉语的变化漫长而复杂,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仍然是最古老、最发达的华语系统。

汉语史讲稿IV(上古韵部、中古语音系统、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史讲稿IV(上古韵部、中古语音系统、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演变)

《诗经》按调押韵的情形
• (二)我们的看法 • 基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其实从调类
上看,直接分为四声也未尝不可。即: • 平声、上声、长入(去)、短入
中古的语音系统
中古的声母系统
(一)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5.现代汉语方言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多
了两个,总数为3母系统综合表
中古声母系统综合表
中古的韵母系统
关于韵母的分类和命名
• 韵母包含的音素多,所以可以从多方面分类。
两类。 • 韵部(韵腹+韵尾+四声)【上古用】,如“支”“锡”“耕”三部。 • 韵系(阳声韵的平上去+相配入声,阴声韵的平上去),如“东董送
屋”“之止志”。 •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韵系合并成的更大单位,如东、
冬、钟三韵合为通摄,同摄中的韵,除平声韵外,还包括各自相配的上、 去、入三韵。
•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 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 阴声。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 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 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 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 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 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 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他是 修正顾氏的分部的。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 是注重审音。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 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 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顾氏的萧部应该再 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 声细。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 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这样,江氏的古韵 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1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2、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

《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

3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

《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

《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

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

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