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6
5
(二)中古声母 有36个,即“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 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三)中古声调 有4个,即“平、上、去、入”。“四声”为
南北朝人发现。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主要发生了以下三
个变化:1、平分阴阳;2、入派三声;3、浊上 变去。
(2)古无舌上音:是清代人钱大昕对上古声母 研究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 等字母在上古应同舌头音“端、透、定”分别同音, 上古不存在“知、彻、澄”这一组字母。
4
三、中古音
(一)中古韵母
按《广韵》的记载,中古韵母分为206韵。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等人编修的《大宋重修广 韵》的简称,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根据 “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 《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 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 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管韵头。 2、上古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1)系联韵语;(2)声符归类;(3)纵横比对。 3、上古韵部的情况 清初顾炎武最早归纳韵部,分为10部。今天通行的
是王力先生归纳的30部。 4、叶音说:六朝以后,人们为了说明古诗押韵,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就是“叶音说”。 “叶音说”的错误在于不了解汉语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1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上古音(先秦两汉): 以《诗经》音为代表。
(二)中古音(三国到唐宋): 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北宋《广 韵》)。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所谓“古音”是指古代汉族书面语言的语音。

汉族的书面语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但甲骨文反映的古音资料很少,看不出当时的语音特点,所以我们讨论的古音是从两周时代谈起的。

从周秦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汉语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现代是指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三个时期,一般是指以周代《诗经》音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上古音,以隋代《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的中古音,以及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掌握上古音是用处最多、作用最大的,但从学习音韵学来说,中古的《切韵》音又是基础。

前人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

所以我们这节讲“古音概说”,先介绍一点儿中古《切韵》音的知识,然后谈上古音。

《切韵》是隋代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之后新编的一部韵书。

韵书是按韵编排的,是供诗人选字用韵的,《切韵》的作者有颜之推、萧该、卢思道、刘臻等八九个人,执笔的是陆法言。

由于作者大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所以《切韵》编写出来以后,很有影响,受到文人的推崇,唐宋王朝都用它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后来为《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不少,著名的有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宋代陈彭年与丘雍等的《广韵》。

字数不断增加,篇幅不断扩大,书名也改了,但体例和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切韵》是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唐韵》写本已残缺不全。

只有《广韵》有多种刻印本,流传最广。

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还影印过,书名《宋本广韵》。

《广韵》是广切韵,即切韵的扩大的意思,全名叫《大宋重广韵》。

它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共分五卷,平声因字多分修两卷,共57韵,上声一卷55韵,去声一卷60韵,入声一卷34韵,合计206韵。

它基本上是以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一些魏晋以来的古音和方音成分,分韵多而细。

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

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

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中国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汉语也是从不同语言分支发展而来的,能够追溯到商汤和周朝的时期。

古代汉语的演变涉及到音位改变及其它语言的影响,已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为古汉语,秦汉语,中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从汉谚,唐诗和春秋战国时期歌谣开始的,它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想。

古代汉语的结构完整,记载了古语的语法结构,以及有关名词、动词和其他词汇的形态转换,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

古汉语的文学作品中包括《诗经》、《书经》、《春秋》,并有许多影响至今的句法结构,深入人心。

随着秦朝的统一,随着汉语的标准化和统一,汉语开始发生变化,秦汉语开始出现。

秦汉语结构更加完整,语法变化更大,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语言。

其基本特征是有许多对外语的影响,而且由于文书的发展,大量的贴近实际的词语也出现了,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语义更加精确。

中古汉语是在秦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表现出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更加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古代汉人对社会、宗教和价值观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观照。

中古汉语除了保留了原有古汉语几乎所有的语法结构外,还添加了一些新词语,例如折叠表达法、修辞、句法、语法等等。

中古汉语的文学作品中,代表性的有《红楼梦》和《西游记》等。

现代汉语则是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词汇,语法结构有所变化,句子构造也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最大的特征就是口语化,表达更简洁了,节奏变得更加流畅,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叙事性的文体,以及现代应用的文体。

此外,现代汉语还接受了现代西方语言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拼音和拉丁文,可以说现代汉语是历史上语言演化的一个里程碑。

古代汉语的演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历史见证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宝库,每一次变化都传承了每一代汉语使用者的精神文化理念。

古汉语,秦汉语,中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成为历史上无价的财富。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汉语是指距今两千年之前至十七世纪末期的汉语,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在意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阶段:古汉语(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古汉语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和《周礼》等。

古汉语的特点是音韵、语法和词汇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古汉语时期,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达到顶峰,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在发音方面,古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少,一般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而且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比现代汉语要简化。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十分严谨,语法范式基本上稳定,而且语法规律的变化相对较少。

在词汇方面,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都较为固定,表面上的易变性仅仅是因为不同作家和地区供用的各自古汉语文本所需的单词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总体而言,对于现今的中文来说,古汉语语言体系和讲话规则都非常陌生,但其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却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和象征。

第二阶段:中古汉语(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中古汉语发展起始于隋朝,而结束于元朝。

在中古汉语时期,汉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古汉语和古汉语之间的区分。

在发音方面,中古汉语开始出现语音的变异,如增加了一些声调和声韵变化。

在语法方面,中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开始走向灵活和简化,出现了标点符号和声助词的使用。

在词汇方面,中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有所增加和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词和用法,如“朝”、“晚”、“策马长板”。

总的来说,中古汉语在句法和词汇上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语言元素的区分上的细化。

中古汉语的变化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出现了一种新的质感和风格。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下面的资料是经某一位姐姐整理过的,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单元)【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单元)【圣才出品】

铣第二十七
仙第二
狝第二十八
萧第三
筱第二十九
宵第四
小第三十
肴第五
巧第三十一
豪第六
皓第三十二
歌第七
哿第三十三
戈第八
果第三十四
麻第九
马第三十五
震第二十一 椁第二十二
问第二十三 掀第二十四 愿第二十五 慁第二十六 恨第二十七 翰第二十八 换第二十九 谏第三十 橺第三十一 霰第三十二 线第三十三 啸第三十四 笑第三十五 效第三十六 号第三十七 个第三十八 过第三十九 褐第四十
尤第十八
有第四十四
侯第十九
厚第四十五
幽第二十
黝第四十%
侵第二十一
寝第四十七
覃第二十二
感第四十八
谈第二十三
敢第四十九
盐第二十四
琰第五十
添第二十五
忝第五十一
咸第二十六
赚第五十二
衔第二十七
槛第五十三
严第二十八
俨第五十四
凡第二十九
范第五十五
漾第四十一 宕第四十二 映第四十三 诤第四十四 劲第四十五 径第四+六 证第四十七 嶝第四十八 宥第四十九 候第五十 幼第五十一 沁第五十二 勘第五十三 阚第五十四 艳第五十五 掭第五十六 陷第五十七 鉴第五十八 酽第五十九 梵第六十
4 / 52
入声 屋第一 沃第二 烛第三 觉第四

真第十七
轸第十六
谆第十八
准第十七
臻第十九
文第二十
吻第十八
欣第二十一
隐第十九
元第二十二
阮第二十
魂第二十三
混第二十一
痕第二十四
很第二十二
寒第二十五
旱第二十三
桓第二十六

古今语音异同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1)古 一 二 四
(2)居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文字术语传统上被分为文字、书面语、古代汉语三部分,而古代汉语又可以根据其发展历史进行不同时期的划分。

在汉语发展史上,可以从古代汉语历史上将其划分为古汉语、秦汉语和两汉以后的文言。

而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古汉语的语音,它的变化则清晰地说明了汉语历史上演变的趋势,而其历史分期也影响着汉语发展史的进程。

古汉语在这里指两汉以前汉语的发展状况。

从归纳上看,古汉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汉藏时期:这一时期上古汉语的特征是口头传统,它的语音记录方面几乎没有传从古代就已诞生的汉藏关系,藏关系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础,它的特征为濒临舌尖的后元音和宕音鼻音,语音的发展也被限制在口头传播范围之内,在这一时期间,大量的词汇已发展成汉语的早期形式。

第二,《左传》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语音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左传》出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文献,它既统计记载了汉语的大量词汇语义,又有大量的音迹,记录了古汉语的大量特点,比如再音及词形变化等等,同时也有古汉语语音特点如声调和注音等,这有利于汉语发展。

第三,魏晋时期:由于《左传》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拼音记法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这一时期伴随着大量著作书籍的出现,这些书籍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
深入,这对今天的汉语的发展也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

第四,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也可以被视为汉语语音的一个新的开端,它把汉语语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书面体系,历史上常用的“平水音”系统也随之出现,这种平水音系统以及整个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了质的提高,使汉语语音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古汉语语音历史分期划分的相关内容,从古代汉语的这四个历史阶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汉语语音的不断发展,而汉语随着发展的过程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汉语语言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