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作者(来源):天津市四十一中学杨健慧发布时间:2008-03

-18

一、课题的确定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都能够聚合我们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激励人们同心同德、不屈不挠、为实现民族的共同利益而英勇奋斗。民族精神是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力量源泉。

江泽民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纵观人类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创下了辉煌的历史,多少年来,多少有志人士,多少革命先烈在中华民族魂—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强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之演进,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要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此我校在2001年参加“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课题研究时将“民族精神教育”做为子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

本课题以学科渗透、班会课与各种活动为途径,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全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具体做法是: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各科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学科教学不但是知识教学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物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课为实验重点,进行民族精神的渗透。因为在这些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因素。如语文课它反映了语言和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材具有民族文化凝聚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的思想道德沉淀,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材料。如《最后一次讲演》中表现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传统美德;《背影》《我的老师》中对父母师长的诚挚情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虑意识等。

美术课是美的教育,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对本民族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美的理解。美术是传递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民族艺术欣赏中体会到作品的民族魂。如《园林与民居》美术欣赏课,课上老师利用网络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内容,将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气氛中,优雅的苏州园林,古朴的老屋,风格各异的砖雕,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视觉效果和认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产生探究的兴趣。只有感性上的认可才会晋升到理性的。学生的直觉会受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就会反映到大脑中,产生相应的感觉。如:通过欣赏园林,学生可感悟到清新怡静的自然美和诗情画意的艺术美;通过欣赏天津的老宅,可感受老天津卫的那份古朴,那份亲情,感受实用性背后的那种精神追求。只有对生活有着认真的观察和体验,才会有这样的创作。每件作品都凝聚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古朴自然,汇集了他们的灵秀之气,与山河大地相交融。感受到那份源自于山野林间的气息,感受到父老乡亲对生活的那份渴望。课上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来鉴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学生能够从造型、色彩、布局等多种角度去分析、评价一件艺术作品,说明“欣赏无定法”的道理。在欣赏民居中,学生能够知道民居以南北划分是依据地区、气候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风格,这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地理知识,南方湿热,北方干燥寒冷,各少数民族分居南北,以“族”为单位居住。例如藏族民宅,因为当地寒冷、风大,早晚温差大,所以因地制宜,选择当地所产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构成雄厚、朴实、粗旷的美感,体现藏族所特有的强劲、豪迈的品格。以此为例,可促使学生对其它民族住宅产生兴趣,自发的去研究民族文化历史,乐于挖掘各民族的住宅特征和当地习俗。对作品的鉴赏、分析使学生理解我国民族艺术史的进程发展和变化,感悟到我国古代建筑园林、民间工艺、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所反映的都是中华的民族魂。它即代表我们先人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它们通过外观的造型美,色彩美,空间的结构美展示的是我们民族的自信、豪迈、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物理课“放射性同位素”一课中,在讲解同位素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在应用中特别介绍了1 965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利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其研制成功的证明方法就是利用同位素的示踪原子进行的。在生物课“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应用”一课,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我国杂

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多年艰苦的实验终于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是八十年代第一个转让给美国的技术。后来,又研究两系杂交水稻。市场上对他的定位是袁隆平品牌价值一亿元。这两节理论应用课,既理性又感性,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并培养、激发了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老师们通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爱。老师们努力挖掘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科特点自觉的将民族精神教育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老师自然恰到好处的讲解、点拨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及实验班的老师们精心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传播民族精神,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可感染、熏陶学生。为此,我校举办民族歌舞的表演,唐诗宋词朗诵,京剧的讲座,书法、国画的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用学生熟识的民族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读书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进行人文关怀的最好的形式。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精神境界主要取决这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学习和阅读的水平。中国的文化精粹,在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中,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在叶圣陶的《稻草人》中,在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为此,课题组根据民族精神教育的需要列出书目单,要求实验班的学生在每个寒暑假都要读其中一本书,通过读书学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

八年级六班在学生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顿饭,春节向父母说一句忠恳的问候语,为班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孝与自立”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观天津危改成果展,参观霍元甲故居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的教育。

八年级五班在开展勤学立志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找立志、勤学的名言、成语、谚语,每日找出一条记在本上,并写出自己的座右铭贴在桌角,让学生从这些言简意赅的话语中,引发思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该班组织学生讲古人,名人立志勤学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奋斗史,学习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勤奋的精神,从而受到激励。该班向同学介绍高考状元成功经验、学习方法,定期评选奋斗标兵“好思、好问标兵”“希望之星”激励学生勤奋努力,组织学生们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家人、亲朋的工作情况。还到图书大厦、人才市场、外国语学院做调查,请师大学生到班里与学生座谈,要求学生们还自编手抄报,设计心得栏目,谈认识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勤学立志的重要,从而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学习。通过活动达到了名理、激情、导行的目的,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3、班会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会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它是以一定的目的组织的,它能帮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提高道德观念,提高审美情趣。班会是最直

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动。它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我校利用班会课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八年级一班为了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他们召开了“让礼仪之花开在我们心中”主题班会。班会准备、召开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懂得了讲礼仪的重要性,掌握了礼仪、礼貌的常识,懂得了谦虚、礼貌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具有的美德,这一活动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待人接物做到大方得体,自高自大,粗鲁无理的现象在班内消失,讲文明、懂礼貌之风在班内形成。

八年级五班开展了立志成才的系列班会《播种良好种子,收获辉煌人生》、《未来的我》、《勤能补拙》、《我心中的偶像》、《立志勤学与成功》,通过系列主题班会,使学生知道了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民族,从三字经中“上匡国,下泽民”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都是志存高远者;从而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认识到伟大的动力来自于伟大的目的,只有立下弘大的志向,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成就大业;使学生从古人“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的故事中吸取精华,树立起好学上进的志向,勤学刻苦的努力精神。实验班的老师在班会课上,以“德育”读本为教材,在不同年级的班召开了《科学家的中国心》、《奇妙的中国方块字》、《我和我的祖国》、《以史为鉴知兴衰》等主题德育读本课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学生的民族精神。

三、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1、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学生中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孝敬父母、关心集体、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风气。弘扬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精神境界,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爱,激发了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

2、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潜在地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身心气质,从历史史实中体验了民族精神,从不朽人物的事迹中吸取了人格力量。

3、通过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4、通过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以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渊博的学识水平、高超的育人技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昂扬的精神状态教育和影响学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极为重要。民族精神教育的科研工作的开展,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力于教师的培养。我校教师有七篇科研论文有两篇获区级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二篇优秀奖,另外两篇在区里交流,我校有四节课在全区做了公开课,其中一节在全区创优班会比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中学“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我校团委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等四部委[]号文件精神,以“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思想道德建设。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口号,深入开展“民族精神”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活动背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于学生而言,树立爱国意识,培养自身完善的人格修养,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这便是我们选择“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弘

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学期活动主题的出发点所在。二、活动目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就不可能在世界上做到真正的自主,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创造历史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个人理想中为国家和民族增光添彩。以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同开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在实践中启发“民族精神”问题的进一步主动的思考,将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三、活动实施、准备工作由***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发出号召,学校拟定具体的双“五”活动方案。以班级为单位的“五”个一活动有:出一期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开一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组会、作一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稿 、访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一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以学校为单位的“五”比赛活动有:“弘扬民族精神,讲爱国历史小故事”比赛、“爱我中华,诗歌朗诵”比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比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文比赛、“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活动过程. 歌声悠扬,爱我中华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来所走过的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也留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于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入侵,青少年们有一些迷失,缺乏感恩思想,缺乏感恩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增强感恩意识。本文就什么是感恩教育,青少年感恩教育现状、感恩意识缺失、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青少年 1.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崇高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有“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的传说。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都有感恩的传统美德, 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处世信条, 都在警醒着我们,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懂得感恩。[1] 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也就是通常说的知恩图报。[2]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3] 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4]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5] 2.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 感恩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严重缺失。其表现如下: 2.1 漠视生命 当今的中学生,整天抱怨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背景下,中学生的首要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多姿多彩,无法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无法理解生命意义,因此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小说世界等。[6]有的学生甚至想不开,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选择轻生的道路。 2.2 迷失自我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我不长大该多好啊,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提早结束学业,进入社会打工;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神家园,迷失在所谓“自我价值”的泥潭中。[7] 2.3 冷漠恩人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鞋带都不会系,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来不参加任何劳动;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一不顺心就跟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感恩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跟风,挑吃挑穿,互相攀比,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却不知道真正无

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超星《中华民族精神答案》(DOC)

第一章 1.1 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D、文化素质 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4.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的。()√ 1.2 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B、民族文化 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 C、气候

3.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D、共同的语言特点 4.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的宗教、政体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1.3 1.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 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的世纪。D 中国 3.“9·11”事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B 欧阳康 1.4

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2.()与()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体系。C 民主、法治 3.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郑和比哥伦布航海的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4.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 单一化、世俗化 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1.5 1.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B 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2.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真正前提是()。C、信息的全球化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品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品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一、班队会目的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将民族精神化为学习中的动力,将五千年传承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二、班队会准备 1.动员: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 为自豪的灿烂文化和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人物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召开一次《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主题班队会,将历代民族英雄做一盘点,向他们学习,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 2.准备: a.搜集从古至今民族英雄的故事。 b.学习爱国歌曲。 三、班会过程 (一)程序

1. 主持人甲宣布: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 赞英雄。 主持人甲: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英雄。 主持人乙: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人物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就请一小队的队员们来夸夸我们的民族英雄吧!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林则徐虎门销烟 主持人甲:在我国历史上不光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保卫祖国的爱国将领,在科学领域里也涌现出了无数凝聚着伟大的民族智慧、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 主持人乙: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吗? c.(队员们纷纷举手回答) 主持人甲:说到钱学森,不由得让我想起XX年10月15日9时整至10月 16日6时23分这让中国13亿人民永远难忘的21小时23分钟,这是 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方案

福州二十四中学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方案 福州二十四中学开展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的方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学校则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弘扬和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现将我校开展第一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我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结合《福州市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筹备,把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此活动相互结合,在师生中展开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热忱,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学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精神。 二、组织机构: 组长:陈榕 副组长:吴宏奋 组员:陆刃谢元波陈晓峰陈丽英陈荔丹

三、活动安排: (一)积极组织、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校园广播站、校报、板报墙报等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宣传,在广大师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九.一八”事件73周年纪念日前后,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在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大力加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在第六个“敬老月”中,积极开展“尊老、爱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分工明确、认真落实 1 通过升旗仪式由校长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在师生中树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任务的意识,让学生自觉树立爱国意识,培养自身完善的人格修养,将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2、认真抓好学生国旗班训练和“ 唱响国歌” 工作。从“ 升国旗、唱国歌” 开始,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同时各班级要认真组织开展“ 国旗、国歌、国徽” 、“ 两史一情” 的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 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落到实处。 3、在初一年级少先大队组织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演讲比赛。 4、学守则,记规范。在活动月期间,要求各班级要认真执行新颁布的《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坚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小事入手,从点滴抓起,积极开展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

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

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她要有丰富的善良的情感作“根基”;感恩,也不仅仅是礼貌而已,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总结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总结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总结 2004年乌市第十三中学开展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的总结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结合《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意见》,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好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及时部署,认真策划,在学校师生中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的伟大,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真正内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准备充分,宣传到位 在开学初的工作计划中制定了活动的具体设计、策划,通过升旗仪式、班团队会、思品课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大力宣传,组织学生收集具有民族文化的素材,交流心得,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板报墙报等宣传媒体,介绍这次活动的方式、目的、意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实质和表现等,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在开学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以“弘扬民族精神,做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教育讲话,发动少先队组织向全体队员发出“弘扬民族精神,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倡议,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让爱国主义教育“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2、在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要求,各班级认真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学校对刚入学

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颁发的《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红军长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和锻炼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主题: 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活动目的: 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采,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活动内容: (一)组织收看“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 组织学生收看“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利用12月4日升旗仪式发表以弘扬和发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号召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大队辅导员布置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活动要求。 (二)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活动。

通过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教育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利用班会和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广播的宣传,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和精神,学生受到了颇深的感染和教育;学生搜集英雄少年事迹,学习英雄少年事迹,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2、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周举行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让爱国主义教育“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3、学校在活动月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二个一”活动:要求观看一部革命历史影片;学唱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召开主题队会 4、结合实际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和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三)活动安排: 1、各中队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新中国成立及革命历史影片或读一部红书。 2、让每一个学生收集一个感动自己的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 3、召开班级故事会,让学生讲一个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并说说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共8篇)

篇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高二(11) 一、课程名称感恩主题班会课 二、授课题目珍爱生活,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 五、课时一节课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经典,理解“感恩” 1、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感恩的心》,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感恩”是什么意思? 主持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恩”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的惠赐之恩、父母的抚养之恩、祖国的哺育之恩、社会的关怀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等。 二、真情领悟,分享感恩: 1、讲故事: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①羔羊跪乳: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小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 ②乌鸦反哺的故事:经过妈妈的精心哺育,小乌鸦渐渐长大,它长得又高又壮,飞翔的速度很快,现在已经长成一只大乌鸦。而乌鸦妈妈渐渐衰老,终于飞不动,整天只能坐在窝里。大乌鸦捕虫的技术非常好,它每次出去找食,总会想到妈妈在鸟窝里,肚子一定很饿。大乌鸦将虫子带回家,让乌鸦妈妈吃饱之后,自己才吃剩下的。

对中班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对中班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曾有调查表明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 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学会感恩。感恩是爱心的沟通,爱的情感交流;是爱心的回报, 爱的种子的发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意味着教育是生长生成不是制造锻铸。幼儿是有生命的作物,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当我们审视今天的教育时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感恩教育应成为全部教育环境中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感恩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的发端因素 1、基于尚无发现有幼儿园切实开展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 经过各种途径的搜索及查阅我们尚无发现哪所幼儿园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而小学,中学却已开展地如火如荼。或许是在别人看来感恩教育对幼儿来说实在是太难实施了。这不禁让人感慨:幼儿期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黄金期岂不事倍功半?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其核心应该是爱心教育,是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人和身边的感恩小细节开始着手进行教育。它的本质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民族精神教育演讲稿3篇

民族精神教育演讲稿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民族精神教育演讲稿篇1 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从身 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839年6月3日,在虎门寨的海滩上,林则徐将从外国烟贩那儿缴来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硝烟现场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林则徐的这种爱祖国、拒外侮的民族精神传颂千古。 前几年,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计其数的白衣天使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生死线上,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用无私、勇敢和忠诚,悲壮地再现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实这一精神,同样贯穿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活。对于同学们来说,首先要做“改陋习、树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下课后,能自觉保持学校优良的学习环境,走廊上、阳台上、楼

梯口、操场上,少些喧闹、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读书声,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些捧着课外书津津有味读着的小小书虫。让学校成为学习交流的宝地。勤奋学习、沉稳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不管是在学校用餐还是在家中用餐,千万不能任性妄为,倾倒大量的饭菜,浪费粮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不能因为挑食、贪玩、爱吃零食等不良的习惯而让自己的健康与美德随着饭菜流失殆尽。 讲卫生,勤劳动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部分,不破坏学校的公物,不乱采摘花朵树叶,不折断树枝打闹嬉戏,不乱丢废纸果壳,不随意吐痰、践踏草坪,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恶意破坏,主动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美丽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其实很简单,只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打好一切基础,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族精神教育演讲稿篇2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进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振兴中华民族魂” 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的感触是否很多?当你听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子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

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2009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内容: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目的:通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活动方式: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在课前先找好本小组要进行讨论的典型事迹,后讨论总结,然后在班级上交流各小组看了那些事件的感触。 教室布置:在教室的黑板上板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然后加上一些花边。桌椅排成一圈 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开场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从“小米加步枪”到两弹一星;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甲午海战到今日的保钓行动;从“东亚病夫”到奥运金牌世界第二。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使我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中华的温暖,祖国的伟大。我们为中华民族而欢呼,为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 二、班长: 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坐在三(2)班的教室里,请展开我们思想的翅膀,飞进我们历史的长河。现在请第一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三、第一小组代表: 论及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就不能不提及林则徐的伟大历史影响。各国史学界浩繁的论著中,都对林则徐的历史地位作过应有的评价。就连当时作为敌国的英国,也在伦敦蜡像馆树立过林则徐的蜡像。原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曾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开始日“6月3日”定作“国际禁烟日”加以纪念。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在世界史上都是空前的,而其影响之深远,更是前无古人的。 虎门销烟,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将查获的鸦片付之一炬。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鸦片焚烧,烟毒会渗入土中,不法之徒会挖走烧过的焦土,仍可再提炼,供烟客吸食。为此,林则徐在虎门特制了销烟池,将鸦片倒入池内,再加进石灰水等溶剂,使鸦片起化学反应而失效。最后,将池中的废弃物倾入大海。因销烟池容量有限,销毁两万多箱(100多万公斤)鸦片,共耗时23天之久。 林则徐的受命禁烟,是在外临强敌,内对奸臣的两面夹攻背景下进行的。在这一严峻的历史关头,他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表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敢于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他的业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殊死斗争。 四、第二小组代表:(出示一些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钓鱼岛的照片)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 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