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红河县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开展情况调查研究

红河县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磨秋”开展情况调查研究作者:张迎波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摘要磨秋运动源于早期哈尼族的原始祭神活动,而今是一项深受哈尼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过程就寓含着哈尼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哈尼民族进步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红河县哈尼族磨秋运动现状以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村寨——他撒村、作夫村、哈龙村、机然村、普咪村的哈尼村寨开展磨秋运动情况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生活在红河县哈尼村寨人民,对哈尼族民族传统体育磨秋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村寨对磨秋运动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及对策。
一、红河县哈尼族开展磨秋运动情况分析(一)场地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把磨秋场地设在寨神林旁的居多,占了比例的60.00%,通过了解得知,因为寨神林是哈尼族祭神的地方,而磨秋是祭神的重要活动之一,把磨秋场地设在寨神林旁边其目的在于让神看到哈尼人民对它的崇敬,祈祷它保佑全村人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而把磨秋场地设在宽阔路边、自家庭院、树林河边多数是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居多。
经调查得知,红河县哈尼人民进行磨秋活动场地的选择,只要有较宽的适合场地就可以进行磨秋运动。
磨秋运动使哈尼人民在从中自娱自乐,享受着农闲时所带来的快乐。
调查结果显示,有39.17%的问卷选中了场地不够宽,经查证,产生的最大原因是红河县哈尼族常年居住在山里,多选址与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上,因此,比较宽阔的场地较少,限制了场地的宽广度。
有25.00%的问卷选中了场地不平整,经查证,其原因是目前的磨秋场地大部分是土地,经常风吹雨打,使其磨秋场面容易被风雨冲刷,因而导致场地面的不平整。
有16.67%的问卷选择了场地不安全,经查证,是因为大部分磨秋场地选择在较宽阔的路边,人来人往较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安全性较低;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磨秋场地设在公路上,其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各方面安全隐患值得注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PPT精选文档

二、宗教祭祀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在人们举行的各种原始宗教活动中,都要 通过各种仪式来祭神、娱神。由此产生了 各种祭祀体育活动,并在宗教的祭祀活动 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如云南彝族进行的祭祀活动中,人们要扮 成虎、牛、羊跳舞,也要进行摔跤比赛, 并用斗牛、高脚马、跳火绳、荡秋千等方 式来敬祭神灵。
62
63
第二节 多元文化圈与民族传统体育
•在西北的黄河流域,人们开展的牛 羊皮筏竞渡、横渡黄河、骑木划水等 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则反映出黄河流 域具有乡土气息的民族生活特征;而 大象拔河、套马、拔腰、射箭等活动, 则展现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 秉性
64
65
66
67
68
69
70
我国西南地区山峦密布,地势陡峭。该区域 分布有山地、河谷、草原、森林等多样性的 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就造就出各异 的经济生活方式。从而,决定了西南地区各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其中狩猎与农 事是西南民族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人们围 绕狩猎而开展的民族体育活动有跑、跳、投、 攀、射、骑等项目;而反映农事生产的有哈 尼族的栽秧舞、佤族的舂谷舞等活动。
我国的西北地区,由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共同 组成。它们与大川、荒漠等自然环境相联系,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西北地区独具特色民族 体育项目,如赛马、赛牦牛、刁羊、骑射、姑 娘追等,无不展现出草原民族奔放、热情的游 牧文化特性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哈尼族棕扇舞体育价值的研究

哈尼族棕扇舞体育价值的研究作者:杨太吉李阿爱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以少数民族文化学为背景,并参照了哈尼族体育及棕扇舞发展的相关资料,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哈尼族舞蹈和体育内在联系为逻辑起点、对棕扇舞的起源与传承进行分析探究。
将棕扇舞的娱乐健身功能充分展现,棕扇舞作为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哈尼人展现民族内在性格和追求自我的表现形式,更是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哈尼族棕扇舞体育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252-02棕扇舞是哈尼族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舞蹈。
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和祭祀的舞蹈,它是哈尼族民众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棕扇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它是哈尼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体育新时代推广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棕扇舞作为哈尼族优秀的文化及传统的体育项目,既要抓住传承发展的机遇,也要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挑战。
据此研究棕扇舞的体育价值,一方面能够唤醒哈尼人对棕扇舞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以达到对棕扇舞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群众健身娱乐文化和节日文化,让棕扇舞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视野的同时,也能呼吁各族人民参与到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中来。
1 哈尼族棕扇舞起源哈尼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
除了云南,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有哈尼族人生活。
境内外哈尼族一直有着往来,而元江则是哈尼族进入云南定居的一个重要的聚居点。
元江哈尼族历史悠久,有史册记载,在公元6世纪,哈尼族祖先就在藏北高原一带生活,并在隋唐时期迁入元江。
元江是哈尼族南迁后的初始地,是哈尼人开拓了人烟罕至的元江坝。
哈尼人在此创造了辉煌的圣地,建立了现在哈尼人称之为“拉沙吧嘛”的罗槃国。
棕扇舞是哈尼族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流行于羊街、那诺两乡哈尼族主要聚居地。
让哈尼族传统体育融入校本课程

让哈尼族传统体育融入校本课程作者:郭燕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1年第10期《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墨江县城小学将哈尼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不仅充实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体质,弘扬了民族文化。
一、哈尼族传统体育简介哈尼族先民擅用树枝、棍棒、石块、竹箭等材料作为武器获取猎物和抵抗外部势力的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打秋千、武术、摔跤、双拐、打陀螺、爬山、射弩、打鸡毛球、抵肩、斗鸡、赛球等,其中以打秋千独具民族特色。
哈尼族的秋千分为荡秋、磨秋和转秋三种,荡秋绳是牛皮条结扎或用藤条扭扎而成,可单人荡,也可双人荡。
磨秋是横架在一根竖木顶端的长杆,杆的两端既可升降,又能旋转,两端坐或骑的人数相等,一端的人用脚猛力蹬地使磨秋腾空而起,另一端的人下降双脚落地,又蹬地腾空而起,秋杆便不断地起落飞旋。
民欲村哈尼寨的秋千是转秋,形状像巨型纺车,装在轴心上的四对飞叶之间的横木上架设着四个小荡秋,每个荡秋乘坐一人,随着轴心和飞叶的旋转而旋转。
二、哈尼族传统体育成为校本课程的依据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民族地区学校把传统体育引进校本课程有以下依据。
1?郾取材方便。
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器材大多可就地取材,符合民族地方学校实际。
比如,武术、摔跤、双拐、打陀螺、爬山等都能进课堂,可以随时随地展开教学。
2?郾贴近生活。
墨江县城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从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了解较多。
如,鸡毛球、双拐、拾子等体育活动,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活动认同感很强,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哈尼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意义1?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复习题

民族传统体育复习题民族传统体育一、名词解释1. 民族传统体育及内涵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内涵:主要是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娱乐活动项目2. 生命整体优化观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做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统一的整体活动。
3. 武艺武艺是徒手或手持器械的攻防格斗技术与套路技术的总称。
4. 导引导引是肢体活动为主、配合呼吸吞纳的运动方式,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养体操和养生术。
5. 五禽戏五禽戏是东汉末年我国著名医生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形态而创编的养生术。
二、简答题1.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那几次较大规模的交流融合AAAAAA答:经历了5次较大规模的交流融合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骑射、竞渡等,第二次秦汉时期,丰富了“百戏”,第三次南北朝时期,武术、棋类和摔跤,第四次隋唐时期,击鞠、杂技、养生导引术,第五宋元明清时期,冰上蹴鞠。
2.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的研究方法?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②以系统的方法为研究原则③以文献资料综述法为基础④以“多科学”理论为研究依据。
3.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答: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内容体系和发展规律进行综合研究。
4.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1是一种社会现象2把民族传统体育从整个体育运动中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相互独立的领域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以说才刚刚开始。
31991年11月首次召开“亚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4武术研究最为深入。
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分类一类为竞赛项目,另一类为表演项目。
就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AAAAAA主体功能而言,也可划分为三类:1技击壮力类运动,如武术、射术项目等;2娱乐休闲类运动,如球戏、舞戏项目等3养生健身类运动,如导引、健舞等。
6.民族传统体育的萌生条件有:1.生产劳动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直接原因2.部落战争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直接动力3.娱乐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原因4.宗教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哈尼族打秋千
哈尼族打陀螺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民族文化 一脉传承
哈尼族传统体育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高原梯田农耕、狩 猎和宗教活动。如哈尼族的铓鼓舞 、棕扇舞、武术、射 弩源于农事与宗教;乐作舞 、打秋千等源于婚恋与民俗等 等 。哈尼族人民在漫长的迁徒历史和生产生活过程中, 用 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 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哈尼族文化之一的传统体育文化仍然 保留着体育的原始性, 与哈尼族的生活 、生产 、劳动过程 紧密相连 ,许多体育器材如武术器械、弓箭 、铜炮枪等本 身就是劳动工具和狩猎工具 ,许多运动技能, 如跑 、跳、 投掷 、攀爬 、抵肩等本身就是生产和狩猎技能 。这种原 始性使其具备健身性、竞技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功利目的 性,最终目的是为哈尼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由此不难看 出 ,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民族文化是一脉传承的。
哈尼族的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 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 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 子盖起了蘑菇房。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形式多样。云南红河、元阳、绿 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 少数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 上层堆放杂物。墨江一带多为土基楼房,平面屋顶。西双版纳则为竹木结构 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 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 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 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 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 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 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 “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 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 如意、情深谊长。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 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 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一、哈尼族概况哈尼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这里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是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
哈尼族人口约130万,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他们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祖先和英雄。
二、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月年”,这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火把节、祭龙节等节日,都是哈尼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和习俗的重要时刻。
三、哈尼族传统服饰哈尼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独具特色。
女性通常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筒裙,头戴银饰,腰间系着精美的腰带。
男性则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头戴竹笠,脚穿草鞋。
哈尼族的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银饰代表着财富和地位,刺绣图案则寓意着吉祥如意。
四、哈尼族传统美食哈尼族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以酸、辣、香、糯为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尼三宝”:酸笋、酸木瓜和酸鱼。
还有糯米饭、竹筒饭、腊肉、香肠等美食,都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五、哈尼族传统民居哈尼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用于居住,下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储存粮食。
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墙壁则用竹片或木板搭建。
这种建筑既美观实用,又具有防潮、防风、保温的功能。
六、哈尼族传统手工艺哈尼族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包括刺绣、银饰制作、竹编、木雕等。
哈尼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将生活中的美景和心中的愿望融入刺绣作品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哈尼族银饰制作技艺也颇具特色,银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底蕴深厚,习俗独特,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和探索的民族。
希望通过这篇介绍,能让您对哈尼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哈尼族概况历史: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人口:哈尼族约有人口126.4万人。
分布: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经济: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风俗图腾:信仰: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天地之间存在着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性质的祭祀神即寨神,家神,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以降福免灾。
礼仪: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禁忌: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风俗: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婚俗: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
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的传统体育运动—秋千哈尼族有个节日名叫‘苦扎扎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期长三至六天,我们小孩虽然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一看到农民伯伯们在打谷子,就知道这个节日快来了。
农民伯伯用刚打来的新米煮饭,第一碗米饭是要给狗吃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狗每天都要帮他们看家,是家里最辛苦的,并且,在这一天,每个村寨都要杀一头牛,家家户户都要分一点,然后拿去祭祖。
在这一天也要举行许多的体育活动,其中,打秋千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主要是在重大的节日和大型活动时进行。
哈尼族的秋千有磨秋、荡秋和转秋‘也叫轮子秋’三种,其中磨秋比较盛行。
打磨秋时,青年男女一双双一对对爬上磨秋,双人或四人分扑或横骑在横杆两端,落地一方蹬地,一上一下像推磨一样转个不停,直到其中一方体力不支认输方可停下。
这就是我们哈尼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墨江县城小学
三【2】班李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