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才情万丈——读《苏东坡传》有感

合集下载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精品6篇)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精品6篇)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精品6篇)《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篇1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

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篇2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精品6篇)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精品6篇)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精品6篇)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1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

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

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

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

“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

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

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5篇《苏东坡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生平的传记作品。

读《苏东坡传》有感(合集1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合集1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合集15篇)读《苏东坡传》有感1最初接触苏东坡,也是从他的诗文开始。

诚然,其诗亦庄亦谐、遒健朴茂,集太白诗的清新俊逸,自然潇洒,子美诗的悲天悯人,朴实典雅;李后主之词不以其坚韧阳刚,永叔之文不以其汪洋恣肆。

作者言其诗文如雨燕回风,风行水上,将儒、道、佛三家精髓融会于一,纵是大家也难与之媲美。

东坡才华之高,非谓其不可及。

但凡是人,总有些生活情调。

东坡贬于黄州,迷上瑜伽与炼丹,《黄州安国寺记》中就记录了他练习打坐。

深居不出,则是学习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此兴致从何而来?原是羡慕弟弟子由的元气焕发,想变得精神些罢了。

苏轼在与王巩的信中也提到了对于炼丹的想法:道术多方,难得其要,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

并写了《阳丹诀》《阴丹诀》此二札记。

又贬于雷州,竟好梳头、制墨、采药。

这些墨后来到了京城,也竟可卖到千钱之价。

此外,"吃货"东坡也是为人熟知的,以东坡肉为代表的还有东坡饼、东坡汤、东坡羊脊和东坡生蚝等等,可见他对食物也十分讲究。

苏轼先后被贬于黄州、惠州、雷州,竟不感到忧伤,反而学会如此多的本领,也是让人大为惊叹。

他怎能做到?豁达乐观、四海为家精神之谓也。

有一张某向他请求长寿良方,他说: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没有车没关系,散散步,欣赏沿途风景也很美妙;没有肉也无妨,晚点吃,饥饿后的温饱也很满足。

东坡对百姓也是极好的,他最关心的就是居民用水问题,在西湖上建苏堤,不仅方便灌溉,也是极美装饰。

一年阴雨连绵,暴雨频繁,诸多县令中,只有他一人将情况如实禀报朝廷,并不顾个人名利,向朝廷索要粮食,分发给百姓。

一小生卖不出扇子,苏轼就在上面作诗图画,卖于千钱;一书生入京赶考,苏轼亲笔写了一封短信,免于抽税。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东坡性情豪爽,广得民心。

以诗文、政绩、民心闻名天下的苏东坡,深得太皇太后的重视,可为何一生仕途坎坷,难逃一贬再贬的命运呢?也只能怪他的实事求是、敢怒敢言、嫉恶如仇了。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22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22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22篇)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

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

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2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

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

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

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

到哪都开心。

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

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

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

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

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苏东坡传》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传记。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了他的独特魅力和不凡才智。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谈谈我在读《苏东坡传》时的体会。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人。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民生改革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不仅擅长诗词作品,也写作了许多散文和文章。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既有抒发个人情感、抒发社会现实的抒情诗,也有饱含智慧、警世思想的颂扬诗。

而他的散文和文章则更注重表达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其次,苏东坡的思想观念深刻而独立。

他在政治上秉持“爱国为民”的立场,主张“仁爱”的道德观念,注重民生改革和社会公正。

他反对权贵和腐败现象,主张平等、公正和诚实,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他还提出了“以和为贵”的观点,主张通过和谐相处、充分沟通来解决问题,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智慧,还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宽厚的胸怀。

他为人正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不畏权贵势力。

他善于与人相处,注重与人的交流和合作,为人谦和而诚恳。

这种让人钦佩的人格力量,无疑是他在当时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最后,苏东坡坚持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对人生的思考,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开创了新的文学风貌,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读《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这位文化巨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和敬仰他。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思想和人格魅力方面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成就和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这些读者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启迪。

2024年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3篇)

2024年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3篇)

2024年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自古以来,在我国评价一位文人,其人格道德被视为首要标准,而成就的大小则次之。

一个品格高尚的文人,即便其文字才华横溢,若无良好的人格,亦难以得到人们的尊敬。

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是其声誉的根基。

历经千年,苏东坡的美名依旧被人们传颂,其家喻户晓的程度可见一斑。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声誉,我认为与他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苏东坡的人格特质丰富多样,但可以用“浩然之气”四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即正大刚直之气,是人世间的正能量。

苏东坡拥有这种“浩然之气”,它使得他刚毅坚定,激情澎湃,不可抑制。

当这种力量与正义和真理相结合时,便能在天地间无所畏惧。

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摸着肚子散步,询问身边的人:“我肚子里藏的是什么?”众人纷纷回答,满肚子都是文章和见识。

唯独他那位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回答:“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听后捧腹大笑,连声赞同。

“不合时宜”恰恰体现了苏东坡那坚定的性格。

在宦海生涯中,苏东坡的坚定性格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部分,如同暴风雨中的海燕,风雨越大,他越是高傲地怒吼,勇敢地飞翔。

2024年读《苏东坡传》有所体会(二)在往昔的学生时代,夜深人静之时,常为了学业挑灯夜读。

那时,宿舍晚间定时熄灯,备考之需驱使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不得不赴楼道借助微弱的公共照明继续苦读,寒冷的夜晚还需携带厚重的被子以保暖。

如今,这样的情景久违了,然而最近,一本《苏东坡传》却让我重拾深夜阅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机会频繁阅读,更不用说反复品味同一部作品。

但《苏东坡传》这本著作,自从数年前初读后便令我难以忘怀,以至于特意购得此书,再次沉浸于其中。

究竟是什么让这本书如此吸引我?答案无他,正是书中的两位主角——苏东坡和林语堂。

苏东坡先生才华横溢,其文学成就无需多言。

书中,他的诗作与生平故事交织,每句诗都仿佛在特定情境中自然流露,无论是欢声笑语还是愤怒斥责,皆可成为佳话,让人读来倍感生动。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篇一:读苏东坡传有感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都是不沾染恶俗的。

他像一轮明月,照耀华夏,历经千年,都是不沾微尘的。

清洁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苏子!——题记今夜,点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

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

我忘不了,我永远忘不那苏子芒鞋竹杖敲踏过的青山依旧。

试想,多少月夜,东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举匏,或空对妆影,于是他的一生也便离不开了月。

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欲与嫦娥共舞,却舍不得家人,舍不得弟弟,感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此词一出,中秋便成了苏轼的了,月也只愿听东坡诉言。

又是一个明月之夜,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未完,我已泪如澜珊,东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旧,照在路边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吹过,好风如水,东坡注定是和水有缘的。

至西湖,他写下“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遇大雨,他作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赤壁,他咏叹“卷起千堆雪”。

在甘州,他题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至庐山,他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阵清风,他飞来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他抱明月,寄清梦,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徜徉在西湖的苏堤,想起了东坡说过的:“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斯人已逝,清华留人间。

东坡先生还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情万丈,高山仰止
——读《苏东坡传》有感
胡思瑶
初识苏子,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感受到他的才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感受他的哲思;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更是将苏轼作为她的偶像,耳濡目染中,我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高中时期的一篇《赤壁赋》更是将他睿智豁达的形象跃然纸上······进入大学,初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其自序中的这段话可谓精妙:“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如果苏轼生活在现代,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大明星。

当然,他靠的不是“颜值”,而是他的才华。

尽管书中对他如何苦读诗书,如何积淀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是他的才气早已熠熠生辉,到后来他信手拈来的一首诗抑或是一篇词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扬四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件事便是苏子入京考试时,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然而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印象中书中还有这样一件趣事:当时的宰相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是我的奏章写得好还是苏轼曾经当朝时写得好?身边的是从不假思索:您写的好,只不过每次书写时您总要翻阅各种典籍,而苏先生不需要翻阅任何书籍便能洋洋洒洒写下长篇大论。

当然最欣赏他的莫过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被贬于惠州还是谪迁于蛮荒的海南岛,他都能吟诗作乐,悠然自得。

我想这于他博览群书,心胸开阔密不可分吧。

人们常说“幽默”是一种品质,幽默的人总是充满魅力。

苏子便是如此。

记得书中有这样两个有趣的故事。

陈慥,号季常,是苏轼的好友。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里开他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文中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
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

另一个便是苏东坡因看不惯程颐的做法,曾经这样对他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

”讽刺程颐就是从烂泥中爬出来的叔孙通(叔孙通,西汉大儒,为刘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朝堂礼仪),不懂装懂,假学究,为人过于死板,太迂腐。

读到这,不禁为苏子的智慧点赞!
都说才子多风流,当然苏轼也不例外。

书中提及苏轼与妻子、侍妾朝云,还有一个他一直深爱却最终无缘走到一起的堂妹的爱情故事。

多才多艺的苏轼更是当时无数少女少妇心驰神往的仰慕对象。

无数歌妓们更是倾其所有望苏子题字写词。

不过无论苏子的情史多么的丰富,最触动我的还是那首他在爱妻二十六岁病逝后写下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聊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来直击心灵,令人潸然泪下,那种深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

原谅我贫瘠的语言无法形容这种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

尽管诗中描述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景物,可是当我置身其中,仿佛能够与苏子感同身受。

书中所描述的苏夫人在识时务,明利害上远胜于丈夫。

她识大体,常会告诫丈夫要堤防那些泛泛之交,以及告诉丈夫速成的友情往往是靠不住的等等。

尽管在作者笔下对这位女子的描述不多,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女子的不平凡。

作为苏子的亦师亦友,在二十六岁的韶光年华,竟香消玉损,苏子怎会不痛彻心扉呢?
不过书中更多更多提到的还是苏子的政治生涯,宦海沉浮,苏轼也难逃勾心斗角,小人暗算。

坎坷的仕途也使他身心疲惫。

晚年的苏轼也一度沉迷于“修道成仙”之路,修炼瑜伽,崇尚瑜伽。

可见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在我心中,苏子还是更适合做一个单纯的学者,一个纵情于自然山水,享受生活的乐天派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