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巴金与沈从文、曹禺、萧乾的交往

CANGSANGJ I SHI 沧 桑 纪 事
时在媒体上亮相 . .在将 近两个多月 的时 间里 ,
作为 “ 受 胡风思 想影响 ”予 以解脱 。正式定 为“ 集 团分子” 的有 7 8 人, 其中 “ 骨干分子 ” 2 3 人, 到1 9 5 8 年5 月, 予以撤销职务 、 劳动教养 、 下放劳动等处 理的共 6 1 人。 这 批继 承鲁迅特立 独行风 骨的人都 被打 倒 了, 唯一 的侥幸 者是巴金 , 既没有 成为 “ 反
前行进程 中的 中国故事 ,有血 肉 ,也有文脉
流动 。
1 9 2 3 年 ,两 个西南 内陆地 区的青年分别离 开
故 乡,一个 “ 北漂 ”, 一个 “ 沪漂”。这一年 ,
沈从文 2 1 岁 ,巴金 1 9 岁。 沈从 文来到北 京。想成 为文学家 的他得 到 了徐志 摩的大加 赞赏 。而 巴金呢 ,虽然 他
沧 桑 纪 事 CANGSANGJ I SH
巴金
与 沈 从 立 、营 思 、萧 乾 的 交 ; 主
◎ 周 军
《 人 民 日报 》原 资深记 者李辉写 的 《 浪 迹天涯—— 萧乾传 》 《 胡 风集团冤 案始末 》 《 沈从文 与丁玲 》 《 摇荡 的秋千——是 是非 非说周扬 》 《 人在漩 涡—— 黄苗子 与郁 风 》 《 传奇黄 永玉 》 《 巴金传 》等诸 多 “ 以 随笔 和传记描 写文人 群体命运 ”的作 品 ,展现 了
他 们两 人的名 字或 同一 日,或 同一版 f 现于
《 时报 》:直 到 1 9 3 2年 ,两 人 终 于 在一 次
饭 局上 见面 了。 “ 饭桌 上 ,2 8岁 的 巴金 和 3 0岁 的沈 从
文一 见如故 ÷”李 辉说 ,虽 然两 人 的政治 、
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 2019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吕 周 聚(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作为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奥尼尔的作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文坛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中国剧作家关注表现复杂的人性,古老的冤孽、罪恶的报复、贪婪的欲望成为此期部分戏剧作品的主题,具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二是吸引中国剧作家大胆探索尝试表现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幻觉、内心独白、象征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使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了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艺术长廊,中国现代戏剧因此而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中国现代戏剧;渊源;人性;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3;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2-0001-14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的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不仅在美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自然也对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2年奥尼尔就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文坛的热门翻译介绍对象。
中国戏剧界对奥尼尔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在美国学习戏剧专业的留学生们直接带入中国,洪深与奥尼尔同是哈佛大学“英文四十七”的学生,皆师从倍克教授学习戏剧,洪深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奥尼尔已经成名,他自然会对奥尼尔关注有加;此外,张彭春、余上沅、熊佛西、赵太侔等在美国留学时学习戏剧专业,也皆熟悉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种是国内文坛通过大量翻译介绍奥尼尔及其作品,致使奥尼尔及其作品在国内文坛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对曹禺等人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雷雨交加的命运交响曲

——《雷雨》主题多义性的把握中文5092 7 郑黎【摘要】: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它利用个夏日,两个家庭,借八个人物,上演了一幕30年前和30年后的故事。
在时间与空间上展现一组组尖锐而集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针对这部家喻户晓的剧本,读者和观赏者莫衷一是,各持己见,均是重在从主题多义性的角度较为彻底地剖析《雷雨》这个令人百说不厌,千演不朽的剧本。
【关键词】:雷雨;曹禺;冲突;主题多义性(一)选择从主题的多义性入手的理由主题的多义性是主体的一个方面,那么何谓主题呢主题就是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饱和着作家审美情思的核心意蕴。
即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识。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
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企图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认识、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给读者,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
了解了主题的定义和作用,就要把握主题多义性的内涵。
主题多义性就是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各种不同的释义。
当读者对文学作品主题有了初步判断和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常常会陷于两难境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来说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把握主题的多义性了。
主题的表达呈现出多角度,因而文学鉴赏也必须变换视角。
许多人说《雷雨》这个剧本中人物形象很好把握,干嘛不分析人物性格呢我也想到过这个层面,可是试问一下: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才是主人公呢周朴园还是繁漪……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我具体去分析谁呢谁最有代表性呢考虑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主人公的不明确性,我突然想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的:“《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楚的伟大作品”。
既然是说不清的,人们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开掘与阐释它。
“一千个读者就定会有一千种《雷雨》”所以我决定从主题的多义性来剖析这个剧本。
〖2021年整理〗《拓展阅读才女林徽因萧乾》优秀教案

拓展阅读:才女林徽因萧乾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患、。
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
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
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
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
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
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
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
我每次由天津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
她热烈支持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选》。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
“七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满灰尘和蛛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木结构的建筑年月。
整个抗战期间,他们相当一段时间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李庄,坚持做学问。
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前来探望的费正清。
他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三篇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三篇【篇一】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张伯苓:守信戒烟【关键词:诚信,一诺千金】张伯苓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他不但对学生进行言教,而且进行身教。
《南开校史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南开中学开设有“修身”课程,这门课由张伯苓校长亲自讲授。
有一次下课后,张伯苓与学生闲谈,看到有个学生的手指焦黄,他猜测这个学生一定经常吸烟。
于是,严肃地对这个学生说:“你的手指是吸烟熏黄的吧?吸烟有害,应该戒掉!”不料,这个学生盯着校长的烟袋反问道:“您不是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被问得一时语塞,愣了半天,猛地一下,把陪伴自己半辈子的烟杆折成两截,郑重地说:“我以后不抽了,你也不要抽了!”他还让人把自己珍藏的烟叶取出,当众销毁。
看到年过半百的老校长坚决的态度,同学们既感动又内疚,恳求道:“校长,我们以后不再吸烟了,您就不用戒了。
”张伯苓说:“不这样做不能表示我的决心,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张伯苓再没有吸过烟。
张伯苓成为教育家楷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他毕生践行“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的教育理念,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篇二】中考优秀作文素材500字乔治·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关键词:良知,正义】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
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
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着名的伊顿公学。
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
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
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
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
曹禺及其剧作

一
生 平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 万家宝,字小石。 “萬”,“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 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 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三 《雷雨》 1.《雷雨》剧情梗概: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 太太蘩漪 使女四凤,她的父亲鲁贵 大少爷周萍 周冲 梅侍萍 鲁大海
2.剧情艺术分析 《雷雨》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 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 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 作方法的影响 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 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 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 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三是讽刺作品的繁荣,主要代表有陈白尘的 《结婚进行曲》、《升官图》,以及老舍的 《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 山》、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 《山城故事》等。此外,沦陷区以《秋海棠》 为代表的"市民化"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呈现出畸 形的繁荣态势,正好与后来解放区戏剧的"农民 化"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倾向。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 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 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 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 学》编委。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 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为创 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 《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导演、演出一等奖。
从师生到情敌曹禺与杨振声的故事

从师生到情敌——曹禺与杨振声的故事:张耀杰:南方周末2011-08-18《北京人》与《雷雨》、《日出》、《原野》,并称为曹禺的四大经典戏剧,其创作时限大约在一九四〇秋冬至一九四一年秋冬之间。
剧中的曾皓、曾文清、曾霆老少三代如出一辙的一男二女的男权美梦,与曹禺本人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与妻子郑秀、情人方瑞以及方瑞的干爹杨振声之间的三角情恋密切相关。
方瑞与杨振声的旧情往事曹禺写作《蜕变》期间正犯胃病,郑秀出于关心总是限制他的写作时间。
曹禺为了静心写作,便把郑秀和不满两周岁的大女儿万黛送到位于重庆的岳父家里。
一九四〇年四月国立剧校重庆公演之后,郑秀带着万黛回到江安,不久又怀上第二个女儿万昭。
王蒙在《永远的〈雷雨〉》中,记录了曹禺的一段感慨:“这几十年我都干了些什么呀!王蒙你知道吗?你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吗?从写完《蜕变》,我已经枯竭了!问题就在这里呀!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在曹禺“已经枯竭”的情况下,是一位悄然而至的异性可人儿,为他的戏剧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
在《北京人》中,曹禺借着为主人公愫方写作舞台提示的机会,给这位异性可人儿绘写了一幅传神写意的美好倩影:“见过她的人第一印象便是她的‘哀静’。
苍白的脸上宛若一片明静的秋水,里面莹然可见清深藻丽的河床。
……她人瘦小,圆脸,大眼睛,蓦一看,怯怯的十分动人矜情,她已过三十,依然保持昔日闺秀的幽丽,说话声音,温婉动听,但多半在无言的微笑中静聆旁人的话语。
”这位异性可人儿,就是本名邓译生(又写作绎生)的方瑞。
她是剧专学生、中共地下党员邓宛生的同胞姐姐;同时也是另一位剧专学生、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方琯德的姑表姐。
关于方瑞与愫方之间的对应关系,曹禺晚年在与田本相的谈话中回忆说:“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
我是用了全副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我的心灵塑造的。
我是根据我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
”接下来,曹禺还不点名地谈到方瑞与杨振声之间的旧情往事:“我曾看到一位大学教授,他和一个年轻的姑娘有一些感情上的瓜葛;我看出他是在剥夺别人的感情,这件事曾经使我感触很深。
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
共6页。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口口口口口。
(《诗经·蒹葭》)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杜甫《春望》) ;4.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孔子见贤思齐,以贤为师,曾有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教的佳话。
《论语》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真诚的友谊不会因离别而愁苦,不会因距离而淡漠。
只要心怀挚情,千山万水不再遥远。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生发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8.梁衡说:“好文章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的典范,范仲淹在此文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提炼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震寰宇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
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曹禺曾说过:“萧乾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
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
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随着文革的告一段落,被斥为“洋奴政客”的萧乾也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子继续写稿子发文章了,那篇被巴金评定为“觉得平常,不算精彩”的《鱼饵·论坛·阵地》,就这样发表了出来。
萧乾写这篇文章时虽说不上是出于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不平则鸣的心思还是有的。
一、青年时代萧乾与曹禺萧乾出生于老北京(北平)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岁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
少年时代就走南闯北,疲于奔命,直到一九三三年因投稿而结识沈从文,才算正式交上好运、登上文坛。
关于自己的文坛经历,萧乾本人在《我这两辈子》中写道:“一九三三年,我也在北平《晨报》上写过稿儿,可那时候的北平文学界可老气横秋,是苦雨斋的周二先生和清华园的吴宓教授两位老头儿的天下,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
但是,一九三三年我打福州一回来,北平好像变了个样儿。
郑振铎、巴金和靳以都打南边儿来了啦。
他们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在来今雨轩开起座谈会。
他们跟老熟人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起来,给憋闷的北平开了天窗。
”“您说多巧,我就是那时候回到北平的。
九月的一天,我坐在未名湖石舫上东想西想,忽然跑回六楼宿舍,摊开稿纸一口气拉出一篇小说—《蚕》。
我登上自行车,由大钟寺抄近,一口气就来到达子营沈家。
我只是说,划拉了一篇东西请沈先生过过目。
……抽冷子我看见我那篇《蚕》登在《大公报·文艺版》上。
”萧乾的这番话与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
正如沈从文是萧乾的恩师一样,周作人与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人物一道,是杨振声的恩师。
而周作人、吴宓、杨振声、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人,又是沈从文的恩师。
据《沈从文研究资料》一书记载,一九三一年,胡也频遇难,丁玲入狱,沈从文也被武汉大学解聘,“胡适、徐志摩向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推荐沈从文任教职”。
到一九三二年秋天,沈从文又随杨振声赴北京参与由杨主持的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工作,并经杨振声的推荐,从吴宓手中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一九三三年京派文学的异军突起,周作人、杨振声、吴宓是最为关键的人物,说他们是京派文学的精神领袖,也不算过誉。
连郑振铎、巴金、靳以操办的《文学季刊》,也得到了周作人诸人的大力支持;《水星》、《骆驼草》更是在周作人直接支持下创办起来的文学刊物。
是《水星》、《骆驼草》、《文学季刊》、《晨报》和《大公报》文艺副刊等诸多媒介一道,联合了周作人、吴宓、郑振铎、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林徽音、凌叔华,巴金、李健吾、冯文炳、冰心、冯至、梁宗岱、曹禺、章靳以、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萧乾、芦焚、林庚等一大批新老作家,从而形成了足以与上海的海派文坛相抗衡的京派文学阵营。
在一九三三年京派文学崛起之前,既没有那么多的文学刊物,萧乾本人也没有写出过像样的作品,他与周作人、吴宓之间更隔着两代恩师(杨振声、沈从文)的代沟,“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其实怨不得两位前辈。
正是打从《蚕》的发表开始,萧乾成了新婚不久的沈家的座上客。
也正是由于恩师沈从文的推举,于1935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的萧乾,才得以进入《大公报》工作,并继沈从文之后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因此也就有了萧乾与曹禺之间的正式缔交。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从美国归来的张彭春,再度邀请自己的得意门生曹禺回南开校园与自己合作,一起改译并排演莫里哀的《悭吝人》。
这时候中国旅行剧团已经把《雷雨》演红了大江南北。
盛名之下,张彭春动用了强大的阵容并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严格排练,还特邀留美归来并成为京派文坛又一位核心人物的才女林徽音担任舞台设计。
十二月七、八两日,《财狂》在南开中学隆重公演,为配合《财狂》的演出,由萧乾负责编务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于十二月七日推出了“财狂公演特刊”,萧乾自己还在《南开校友》上发表《〈财狂〉之演出》一文,对曹禺的成功表演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与捧场:“他简直把整个自我投入了韩伯康的灵魂中。
……在喜剧角色中,远了使我们想到贾波林(卓别林——引者注),近了应是花果山上的郝振基,那么慷慨地把每条神经纤维都交托给所饰演的角色。
失财以后那段著名的‘有贼呀’的独白,已为万君血肉活灵的表演,将那悲喜交集的情绪都传染给我们整个感官了。
”1936年6月,由靳以、巴金主编的《文季月刊》在南京创刊,继在北京的《文学季刊》上推出《雷雨》之后,又推出了《日出》第一幕,全剧到9月份第4期全部连载完毕。
11月份,《日出》又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曹禺戏剧集》第二种,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7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
在1936年12月27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73期上,刊发的文章有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谢迪克(H.E.Shadick)《一个异邦人的意见》、李广田《我更爱〈雷雨〉》、杨刚《现实的侦探》、陈蓝《戏剧的进展》、李影心《多方面的穿插》和王朔《活现的廿世纪图》。
在1937年1月1日元旦吉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76期上,更为郑重地刊发了茅盾《渴望早早排演》、孟实(即朱光潜)《舍不得分手》、圣陶《成功的群像》、沈从文《伟大的收获》、巴金《雄壮的景象》、靳以《更亲切一些》、黎烈文《大胆的手法》、荒煤《还有些茫然》、李蕤《从〈雷雨〉到〈日出〉》。
时隔一个多月后的2月18日,作为对前两个整版的“集体批评”的一种答复和回应,《大公报》“文艺”副刊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曹禺题为《我怎样写〈日出〉》的长文;也就是早在3个月前的1936年11月,就被收入《日出》单行本的《日出·跋》。
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被曹禺《日出·跋》称为“一位好心的编辑”的萧乾,四十年后在《新文学史料》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表题为《鱼饵·论坛·阵地》的文章,对这一次的“集体批评”做了交待:“关于《日出》的讨论,这个剧本问世后,我想通过它把评论搞得‘立体化’一些。
我长时期感到一部作品——尤其一部重要作品,由专业书评家来评论是必要的,由作者自剖一下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但应不应该也让读者发表一下意见?要不要请文艺界同行来议论它一下?我用三个整版做了一次试验,头两次是‘集体批评’,也即是请文艺界新老作家对它各抒己见,最后一期是作者的自我剖析。
当时除了为加深读者对于剧本的理解之外,我还有一个意图,想用这种方式提倡一下‘超捧场超攻讦’,‘不阿谀,不中伤’,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的批评。
讨论是热烈的,评者与作者的态度是诚恳的”。
不过,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被萧乾称之为“超捧场超攻讦”的这次集体批评,颇有些刻意策划、精心导演、苦心经营的双簧戏的嫌疑;所谓的“超捧场”,落到实处的则是并没有脱尽“捧场”意味的“超级捧场”。
1936年是《大公报》改版十周年,作为纪念,报社专门策划设立了“文艺和科学奖金”。
萧乾还于这一年的春天来到上海,筹办沪版《大公报》,无形中起到了勾通上海与京津文艺家的作用。
由萧乾一手操办的这场围绕《日出》的集体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大公报》在这次评奖活动中大造声势、大事宣传的一幕重头戏。
正是由于萧乾的煞费苦心,才保证了每个撰稿人能够及时读到由靳以和巴金主编的《文季月刊》,并及时地把各自的稿件交到作为编辑者的萧乾本人手中。
《日出》于9月份在《文季月刊》连载完毕,11月份便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空档。
在这两个月里,萧乾不仅成功地组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还及时把稿件转交给曹禺,好让他参照着这些批评意见写作《我怎样写〈日出〉》,先作为《日出·跋》收入11月份出版的《日出》单行本,之后再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
作为这次集体批评的最为直接的一种结果,曹禺的《日出》与卢焚(即师陀)的小说《谷》、何其芳的散文《画梦录》于1937年5月一同赢得了《大公报》文艺奖。
这次获奖,更进一步也更为正式地奠定了的小字辈的曹禺的文坛地位。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场出于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动机,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的集体批评,萧乾与曹禺之间平空多出了一层施惠者与受惠者的私人关系。
这种私人关系一直维持到1957年的反右运动。
二、政治风浪中的萧乾与曹禺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萧乾与曹禺之间原本无可指摘的友好关系,却成了一心要求进步与革命的曹禺急于划清界限、解脱自己的一块心病、一个负担。
在题为《斥洋奴政客萧乾》的一篇文章中,曹禺一上来就摆出了你死我活的大架式,以极巧妙的一个比喻透出了杀机:“萧乾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
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
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接着,他又翻出了对方的老账:“我们都知道他的过去,他在《大公报》和《新路》上所写的那些反共、反苏的文章,我们还没有忘记。
”最厉害的的是,发人隐私,竟然成了曹禺置对方于死地的杀手锏:“他的前妻梅韬同志讲,萧乾一生为人做事都脚踏两条船,从不落空。
他的格言是,准备最坏的,希望最好的。
……萧乾,你这脚踏两条船的政客,你这只脚踩着共产党的船,你那只脚踩着谁的船?”曹禺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古已有之并在他自己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系列戏剧作品中一再轮回、一再兑现的大报应、大轮回、大清洗、大罚罪、大劫变、大革命的宗教式宿命,有一天会轮回兑现在他自己的头上。
至于曹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表现,田本相《曹禺传》中记载有他本人的说辞:“在铁狮子胡同三号,我往着三间房子,有一间书房,抄了,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