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合集下载

广西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广西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袱 , 够 集 中物 力 人 力 有 重 点地 发 展 高 新 产 业 , 快 了 产 业 升 能 加
服装 , 建材化工 , 机械 电子等 。广西 劳动 力 , 地 , 土 工业生 产用 水电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 , 价格低 廉 , 有综 合成本 比较 具
优 势 。从 劳 动 力 价 格 看 , 西 产 业 工 人 的 月 平 均 工 资 低 于 沿 广
本地 区的经济发展带 来负担 。
二 、 西承 接珠 三角 区域 产 业转移 的现 实 基础 广
( ) 合 成 本 优 势 一 综
但是产业转移给转移方 和承接 方带来 的并 不一定都 是正 面 的
效益 , 也有 可能产 生负面的影响 。
( ) 业 转 移 所 带 来 的积 极 效 应 一 产
级, 优化 了产业结构 , 扩大 了市场 份额 和发展 战略 的外延 , 促
海发达地区 ; 从土地 价格 看 , 广西 工业 用地 成本 相 对较 低 ; 同 时广 西还具有 丰富水 电资 源 , 这些都 对 沿海 以及其 他 地 区的 产业 转移具有极 大的吸引力 。因此广西 应该充 分利 用综合成 本较低这一优势 , 大规模承接劳 动密集型产 业转 移 , 构筑广西 承接产业转移 的新优势 。
市 场 论 坛
MARKE F UM T OR
改 革发 展
2 9 第O期 0 年 1 0
( 总第 5 期 策 略研 究
罗 飞
( 西 大 学 商 学 院 广 西 南宁 50 0 ) 广 3 0 4
【 摘 要】 珠三 角沿海地 区经济持 续繁 荣的背后 , 面临着产业结构进 一步升级 的问题 。广 西作 为珠 三 角近邻 , 泛珠 三 角经济 区9 +2的成 员, 具有独特的 区位优 势。探讨广 西如何抓住机 遇 , 发挥 比较优 势, 积极承接珠三 角产 业转移 的问题 , 意义重 大。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梁倩雯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梁倩雯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 转移及其影响
目 录
Content
01 区域产业转移 0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 0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
Part one
区域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 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过程 。
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
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1)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D )
A.研究
B.设计
C.零部件生产
D.组装
(2)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
是( B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观察下图,简述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生产技 术变革;另一方面为承接 技术、资金 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腾出了空间。 (2)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区,其工业发展水平得到 提升, 产业结构也得以优化升级。
4.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1)珠江三角洲地区:高 耗能、高 污染产业的转出有利于地区环 境污染的治理。 (2)承接地:大批产业转移工业园建立,改变了原有的地理景观,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5.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1)珠江三角洲地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对 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2)承接地:带来大量 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化。

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广西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合作

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广西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合作
具 进 入 新 世 纪 ,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区 所 急 需 的 。可 以这 么说 , 是 这 些产 业 成 部分 。广 东是 一 个旅 游 大省 , 有 设 在 正
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能力 域经 济一体 化加快 发展的浪 潮 中, 广 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存在构成 了产业合 施完善、 西迎来 了中 国加入 世 贸、 实施 西部大 作 的 前提 。
基 础 上 提 出 来 的 , 目的 是 , 极 推 动 发达省份 产业转移 的承接基 地 , 其 积 东西 西毗邻广东 , 是珠三角地 区产业转移最 广 东 与 周边 省 区 和珠 江 流域 各 省 区 的 互 动 、 南北贯 通的物 流 中心和 旅游 休 近的地方 , 迎接珠 三角产业转移对加快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且开发价值 高,
具 促 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资源综合 , 充分 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 区出海通道 治 区 , 有 多 重 优 惠 政 策 , 使 广 西 成 是个“
的作用 ” 之后 , 西以“ 广 建设大通道 , 服 为吸纳的广东 制造业转移 的非常有竞 开发水平还较低。在加快开发广西的旅 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务大 西南” 目标 , 为 加快 了交通等基础 争 力的地 区 。珠 三角充足 的资金 、 先 游资源 , 设施建设。广 西作为西南地 区出海 通 进的管理 及 国际贸易 经验 、 巨大 的旅 的过程 中,必须跳 出广西这一地域概 走区域旅游合作的道路。与珠三角 道 的 作 用 正 在 发 挥 , 为 广 西 进 一 步 游市场都是广西 目前经济社会从工业 念 , 这 扩大开放 、 加快 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 社 会 前 期 向 发 达 的 工 业 社 会 阶 段 过 渡 的联合是广西发展区域旅游的重要组
经济建设 , 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 , 国民 产 业的升 级 , 需要转移 其劳动 密集型 受珠三角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 主动接 经 济持续快 速增 长 , 综合实力 显著增 产 业 。在 这种情 况下 , 广西 的区位优 受广东 的经济辐射 , 粤兴桂 , 目前 借 在 争取更大 强, 现代化 建设第二 步战略 目标顺 利 势和资源 优势就 凸现 出来 , 广西充足 已经有了 良好开端的基础上 ,

广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广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N O 9, 01 .0 2 2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aeId s y dr ui s Trd ut ns n r
2 1 第 9期 0 2年
广 西承 接 发 达 地 区产业 转 移研 究
黄 益 徐佳 宁
( 西 大 学 商 学 院 , 西 南 宁 50 0 ) 广 广 3 0 4
额 总 计 9 2 7万 美 元 , 际 利 用 外 资 达 到 4 2 1万 美 元 , 兀 。 23 实 85 占 2 2 该 地 区位 优 势 明 显 . 比为 4 . ; 次 是 批 发 零 售 业 , 进 项 目数 2 66 其 引 8个 , 比 占 广 西 自治 区 沿 海 、 边 、 江 , 处 中 国 大 陆 东 、 、 沿 沿 地 西 中 1. % , 际利 用外 资 为 71 77 实 0 8万 美 元 ; 地 产 业 引 资 额 为 房 是 珠 大 1 3 o 万 美 元 , 际 利 用 金 额 为 1 1 6 万 美 元 ,占 比 三 个 地 带 交 汇 点 , 长 三 角 经 济 区 、 三 角 经 济 区 、 西 南 14 实 83 17 52 . 。 开 发 区 和 东 盟 经 济 圈 的 结 合 部 。它 既 是 中 国 通 往 东 盟 最 便 捷 的 国 际 通 道 , 是 西 南 地 区 最 便 捷 的 出 海 口 。广 西 依 托 也 1 3 产 业 转 移 的 分 布 特 点 . 正 以 首 先 , 业 转 移 分 布 在 发 展 水 平 较 高 的 中 心 城 市 。像 区 位 优 势 , 在 建 设 以 南 宁 国 际 综 合 交 通 枢 纽 为 中 心 , 沿 产 以 南 南 宁 、 州 、 林 , 借 良好 的 基 础 设 施 和 较 大 的 市 场 规 模 , 海 组 合 港 和 南 宁 空 港 为 龙 头 , 泛 北 部 湾 海 上 、 宁 一 新 加 柳 桂 凭 以 理 所 当 然 地 成 为 了 吸 引 外 资 比 较 多 的 城 市 。 2 0 — 2 1 坡 陆 路 和南 宁 通 往 东 盟 各 国航 空 通 道 为 主 轴 , 广 西 通 往 06 o0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及承接地应对之策》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一)规模偏小、进度偏慢据统计,过去3年,珠三角6个产业转出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这个数字只相当于珠三角港资制造业企业的1/10。

截至202x年6月,广州向市外转移的企业只有266家。

其中,转入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为136家。

佛山与清远、云浮结对共建产业转移园,累计转移项目只有581个。

产业转移之所以进度较慢或规模偏小,一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园区等承载平台建设滞后,尤其是产业配套跟不上。

二是广东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愿转则转,愿留则留。

三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招用工环境并不比珠三角地区有显著比较优势。

四是珠三角传统产业多为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条件较差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无法承受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

(二)企业普遍选择就近转移珠三角核心区6市产业转移的半径很小,多为就近转入周边市县,普遍在100~300公里的区间(相当于1~3小时的车程)。

如,广州-韶关、梅州、阳江、湛江,佛山-清远、云浮,深圳-汕尾、潮州、河源、惠州等。

(三)多属自发转移和分散转移各地进园项目的来源地都很分散,原因在于。

一是目前珠三角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研发和设计核心如果不走,整个产业链很难轻易转移,即使转出去也很难形成集聚效应。

二是各个承接地招商人员多向派遣,招商方式各异,引资目标区域多样化,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来源结构。

三是产业转移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

虽然部分转出地政府已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关市县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但力度远远不够,很多企业只得自觅目的地、自发转移、分散转移。

(四)增量转移多于存量转移产业转移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贸易和投资。

目前,珠三角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投资转移。

据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调研,项目以增量转移项目为主,存量转移、整厂搬迁的不多,特别是大企业整厂搬迁的很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的探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的探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的探析作者:蒋涌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2期[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是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然趋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既有一定的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基础,同时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的机制以及产业转移的政策与途径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珠三角;物流产业转移[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08Q31)[作者简介]蒋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公共经济政策,广东广州,510006[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81-000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近期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它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

2008年国家正式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纳入发展战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泛珠三角物流等级体系顶端,是二级物流中心。

从理论上,无论是“新雁行模式”理论还是工业生产周期循环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是经济部门的梯度转移。

因地缘优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最直接地促进广西北部湾和大珠三角两个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融合,进一步提高两经济区经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使两经济区的经济共同受益。

作为经贸合作的有形载体,广西北部湾作为与大珠三角一衣带水的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可使大珠三角的物流企业更便捷地进入广西北部湾市场,而广西北部湾必将成为大珠三角物流企业内地“掘金”的第一站。

一、大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产业转移的动因与现状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大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

近年来,大珠三角企业普遍感受到来自执法部门越来越大的压力。

例如消防间距要扩大,环保要增加排污管,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发展受生产条件限制,改造困难等。

广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

广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

广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布局调整,尤以“东丝西迁”、“东茶西扩”、“北糖南移”、“北钢南下”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广西地处我国东、中、西部的结合部,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掘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广西经济发展。

一、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积极发挥本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

但是,近年来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致使企业经营成本一路飚升,产业优势已经处于急剧减弱,甚至濒临丧失的危险境地。

该地区原来依靠低素质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越来越低,其衰退性产业出于保持、提升竞争优势的需要,努力在寻求产业的区际转移。

与此同时,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电子信息、房地产等领域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在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应调整和发展金融、资讯等服务业,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

面对世界范围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因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迅速转移。

目前,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以下明显的特点:1、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1)
力 其他因素 企业 市 场建 设水
平 基础设施因素 政府政策支撑 企业技术水平 当地 居 民的 支持
度 劳动 者 的整 体素
质和能力 本地 企 业网 络建
设 各种 联 盟及 其支
撑作用 产业对接程度 企业 经 营与 管理
能力 企业 内 部交 易成
本 Total
Frequenc y 6 86 22 9
表 3 本地企业网络建设排序频次
3.00
28
4.00
5
5.00
3
Total
120
23.3 4.2 2.5 100.0
23.3 4.2 2.5 100.0
93.3 97.5 1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选择劳动力的成本作为第一和 第二的影响因素,足以见得其影响之大,进一步分析,可以得 出,东部发达地区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劳动密集 型产业转移,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于劳动力的成 本要求非常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说对于广西北 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
- 164 -
万方数据
列如下:企业技术水平、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当地居民的支持 度、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招商引资力度、 各种联盟及其支撑作用、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企业市场建 设水平、专门机构设置与管理水平、资源因素、其他因素等。 表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调查总体情况
2.5
15.8
3.5
8.2 4.2
3.8
100.0
Cumulativ e Percent
1.0 15.3 19.0 20.5
2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引言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

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虽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目前广西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2005年全区GDP为4075.8亿元,2006年全区GDP为4828.51亿元,在全国GDP排名中处在中下游位置。

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落后。

三大产业中第一、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似乎与配第-克拉克理论相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广西是旅游较发达,服务业还很落后;同时第二产业还不发达,所占比重不大,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32.8%,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了十几个百分点。

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广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最直接且最有决定意义的方式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

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华南、西南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促进经济的发展,应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本文重点探讨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吸收和承接。

1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性1.1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或竞争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动机等差别,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1]。

那什么产业发生转移?产业为什么转移?回顾一些产业转移理论,将较好回答这些问题,对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有更深刻的理解。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2],该理论对区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做出了系统描述和理论总结。

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在新产品阶段,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在成熟产品阶段,企业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60年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它是一种提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的理论。

赤松要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过程进行考察后得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其理论模型在图表上酷似飞行中的雁阵。

然而该理论存在缺陷,该理论所倡导的产业分工结构实质上属于典型的垂直型分工,处于雁阵低梯级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将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而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通过对劳动密集塑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探讨后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

可见,在阿瑟·刘易斯看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3]。

该理论认为:产业输出国应该从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很明显,小岛清十分强调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比较劣势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劣势产业仍然存在的某种潜在优势。

应该说,小岛清的观点反映了日本战后经历的“引进现代产业部门——创造了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向外转移”的过程。

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梯度转移理论[3],所谓梯度转移是指无论在世界或一国范围内,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社会历史基础等原因,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的梯度,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异。

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地区间是不断转移的。

通过产业转移,低梯度地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高梯度地区则可以为本地区发展其他新型产业提供更大空间,避免资源抢占和浪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上述的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和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可以认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动因进行了解释: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只能进行产业转移。

1.2 现实可能性1.2.1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迫切性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随着该地区人工费、土地使用费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使原来依靠外商投资,依靠低素质人力资源来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低成本的优势和比较利益也越来越少。

珠三角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只有这样,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加上普遍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等生产要素短缺、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也直接遏制了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与成本不断上升,不断促使珠三角传统产业向外梯度转移。

1.2.2 产业结构梯度性珠三角与广西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梯度,梯度差异是产业合作的前提条件。

珠三角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广西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工业化阶段的差异反映了工业化技术结构的差异和资本结构的差异,进而为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省区市之间提供了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合作空问。

结合三次产业构成分析,产业梯度的划分与经济差异层次划分极为相似。

利用产业梯度,广西可以承接来自珠三角核心层的辐射。

1.2.3 广西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性[4]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珠三角产业的转移是加快工业化步伐的重要途径。

经过近几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工业发展具有了一定基础,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总的看来,投资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基础设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拥有潜在的市场优势和丰富资源,经济却处在一个发展缓慢的尴尬境地。

为更好的利用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增长方式,必须优化升级自身产业结构,创造条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走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2.1 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显著[5]目前,以沿海港口为龙头,南昆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水运、航空和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出海大通道框架已形成。

湘桂、南昆、黔桂、焦柳等四条铁路汇集广西;重庆-湛江、衡阳-昆明、内蒙古-北海、汕尾-清水河等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以及南宁-广州、南宁-友谊关、桂林-梧州等高速公路纵横广西;拥有南宁、贵港、梧州等主要内河港口,沿海防城、钦州、北海三大港口年吞吐能力2000多万吨;已建成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五大航空港,开通航线100多条;同时广西将成为沟通中国内地与东盟各国的最便捷、综合效益最佳的国际大通道。

广西具有沿海区位优势,有铁山港、钦州港、防城港等港湾;沿边优势,有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沿江优势,珠江水系的西江,纵横广西境内,东经广州出海,梧州下航至香港、澳门为400公里左右。

2.2 自然资源丰富广西具有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优势。

广西是国内水、土、热资源配合较好的地区之一,物产丰富多样,有中草药4623种,在全国排第2位;广西是全国最大的松香、松节油产区,松香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广西是世界10大产糖区之一,甘蔗种植面积900万亩左右。

广西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十大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特别是铝土矿,探明储量6.8亿吨,远景储量超10亿吨。

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电力充足,到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

这些资源条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提供了保障。

对发展制药工业、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业和电力工业等有的得天独厚条件。

2.3 劳动力资源充足,土地价格低廉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25万人,15-64岁人口3284万人,占66.67%,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还是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土地、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珠三角地区。

对普遍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等生产要素短缺的珠三角来说,广西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的福地。

2.4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2.5政策环境较好广西是中国五个治区之一,享有国家给予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许多优惠政策;同时广西还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还有特殊区域的优惠政策和沿边开放城市优惠政策。

如最近国家批准外商到广西办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既涉及减免税,也有财税返还上的优惠;广西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总的来看,国家和区政府都加大了对广西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这些优惠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国外、区外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有较强的吸引力。

3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对策建议珠三角将在新的战略定位中推进经济转型,必将有些产业进行转移,想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仅仅只有广西,有湖南、江西及西部各省等都想能承接部分产业。

认为珠三角产业的转移与广西承接是否成功,取决于广西能否具有较其他地方的吸引力。

广西应以积极的姿态和良好的承接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接受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