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铁氧体的多铁性

六角铁氧体的多铁性
六角铁氧体的多铁性

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研究新进展

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研究新进展 随着现代精确制导武器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武器的命中率提高了1~2个数量级,给武器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武器的隐身势在必行。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和突防能力,提高武器装备隐身能力,提高总体作战效能的有效手段,受到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与激光武器、巡航导弹被称为军事科学上最新的三大技术成就[1]。 1. 隐身技术及材料概述 现代隐身技术是指综合利用流体动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跟踪和攻击,减小目标被敌方信号探测设备发现概率的综合性技术。按目标特征分类,可分为可见光隐身技术、雷达或微波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和声波隐身技术,其中雷达隐身占60%以上[1],因而雷达波隐身技术是当前隐身技术研究的重点。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依靠各种隐身涂料,散射或损耗雷达波以达到隐身的目的。按涂料隐身原理,雷达隐身涂料又可分为透波材料和吸波材料(Absorbing Material) [2],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雷达对目标的探测特征。透波材料由一些非金属材料和绝缘材料组成,是一种对电磁波很少发生作用或不发生作用而对其保持透明状态的非金属类复合材料,其导电率要比金属材料低得多。因此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碰到复合材料时,难以感应生成电磁流和建立起电磁场,所以向雷达二次辐射能量少。 吸波材料则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消耗而不反射。目前用于材料隐身的雷达吸波材料已达十几种之多,与透波材料相比,吸波材料研究得更为成熟。应用较多的吸波材料有铁氧体、金属微粉、导电高聚物、铁电吸波材料及纳米吸波材料。 2 铁氧体吸波材料研究 把铁氧体作为微波吸收材料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是研究较多而且比较成熟的吸波材料。按晶体结构分主要有尖晶石型、磁铅石型和石榴石型三大类,目前,应用于吸波涂料的主要是前两类。其中又以六角晶系磁铅石型吸波材料的性

多铁性物理-东南大学

多铁性:物理、材料及器件专题 编者按作为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的前沿分支之一,多铁性研究脱胎于磁电耦合的研究.固体中磁电耦合的概念最初由居里先生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磁电耦合领域的研究曾经在冷战时期短暂热闹过一阵,但随后是漫长的冷寂期.日内瓦大学的老先生Hans Schmid在磁电耦合领域坐了半辈子冷板凳,在1994年提出了多铁体(multiferroics)这个概念.九年之后,该领域研究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2003年以BiFeO3薄膜的大铁电极化和TbMnO3单晶的磁控电这两大突破作为里程碑,该领域快速蹿红,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瞩目.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研究者在该领域迅速取得了若干重要突破性成果.2007年底美国《科学》杂志遴选了七个下一年度重点关注领域(Areas to Watch),多铁体荣幸入选,并且这是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方向唯一入围者. 但出乎意料,2008年铁基超导的异军突起与拓扑绝缘体的系列突破迅速抢占了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大舞台的主角位置,掩盖了多铁体的光彩.因此最近十年来多铁领域的研究变得相对平淡.但即使在这样的平淡岁月中,仍然有一群研究者一直在这个领域坚持耕耘,默默地将该领域一步步向前推进.实际上,这个领域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并不孤独,而是逐渐和物理的各分支(包括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器件物理等)交叉融合.因此当前的多铁领域研究已经涵盖了从基础物理理论,到具体材料体系,再到器件应用等多个方面. 受《物理学报》责任编缉古丽亚的委托,我邀请了国内若干活跃在该领域前沿的中青年专家撰稿,合成这样一期以短篇综述为主的专辑,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介绍该领域已取得的部分成果以及最新进展.从研究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探索多铁性材料和揭示其物理规律;二是,探索多铁性异质结、器件和应用.第一类研究的综述包括(以下排名按投稿先后): 1)Ruddlesden-Popper结构杂化铁电体(浙江大学刘小强、陈湘明等);2)低维铁电材料(南京理工大学阚二军等);3)激发态电荷输运有机多铁体(南京理工大学袁国亮等);4)异常双钙钛矿多铁氧化物(中山大学李满荣等);5)四倍体钙钛矿多铁氧化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龙有文等);6)非常规铁电钙钛矿氧化物(上海大学任伟等);7)铋层状多铁氧化物单晶薄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翟晓芳、陆亚林等).第二类研究的综述包括:1)多铁性磁电异质结及器件(清华大学赵永刚等;西安交通大学胡忠强、刘明等;南京理工大学汪尧进等);2)压电单晶磁电复合薄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郑仁奎等);3)铁电光伏效应(苏州大学蔡田怡、雎胜);4)钙钛矿薄膜的多铁性与氧空位调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浩等);5)微纳尺度电场驱动磁翻转(华南师范大学高兴森等).除了短篇综述外,还有三篇研究论文,在此就不细述.希望这个专题能够为国内多铁性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交流做一些贡献. (客座编辑东南大学物理学院董帅)

铁氧体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罗衡102211013 摘要:铁氧体吸波材料是既具有磁吸收的磁介质又具有电吸收的电介质,是性能极佳的一类吸波材料。本文对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介绍,并指出了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铁氧体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磁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波辐射也越来越多的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空间,电磁波辐射已成为继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又一大公害。如电磁波辐射产生的电磁干扰(EMI)不仅会影响各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有危害。在军事高科技领域,随着世界各国防御体系的探测、跟踪、攻击能力越来越强,陆,海、空各军兵种军事目标的生存力,突防能力日益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的隐身技术,正逐渐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之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手段。 目前一般采用的手段是利用电磁屏蔽材料的技术,来进行抗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设计,但是屏蔽材料对电磁波有反射作用,可能造成二次电磁辐射污染和干扰,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吸波材料技术,因为吸波材料可以将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吸收,并使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消耗而不反射[1-3]。 用于隐身技术的雷达吸波材料已达十几种之多,与透波材料相比,吸波材料研究得更为成熟,其中应用较广的几类吸波材料有铁氧体、金属微粉、纳米吸波材料、导电高聚物和铁电吸波材料等。在众多吸波材料中,磁性吸波材料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将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磁性吸波材料主要包括铁氧体、超细金属粉、多晶铁纤维等几类。其中金属吸收剂具有使用温度高、饱和磁化强度和磁损耗能力大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缺点:如频率展宽有一定难度,这主要是由于其磁损耗不够大,磁导率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比较慢的缘故;化学稳定性差;耐腐蚀性能不如铁氧体等[4];而对于铁氧体来说,除了具有吸收强、吸收频带宽、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外,还因为具有较好的频率特性(其相对磁导率较大,而相对介电常较小),更适合制作匹配层,相对于高介电常数高磁导率的金属粉,在低频率拓宽频带方面,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8]。

工程材料的耐蚀性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 1 耐蚀材料: 金属材料:铁碳合金的耐腐蚀性,耐腐蚀低合金钢,耐热钢与高温合金,不锈钢,铝和铝 合金,镍和镍合金,其他有色金属及合金。 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的腐蚀,合成树脂,常用塑料,橡胶,耐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炭、石墨材料,复合材料。 2 纯金属耐蚀的原因 由于自身热力学稳定性而耐腐蚀;由于钝化而耐蚀;由于形成有保护作用的产物膜而耐蚀。 3 合金化提高耐蚀性 加入适当的合金化元素,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 加入适当的合金化元素,提高材料的钝化能力; 加入适当的合金化元素,形成表面保护膜的能力。 4 腐蚀的热力学条件: , 去极化剂0还原反应的平衡点位大于金属M 氧化反应的平衡点位。 5 两类常见的去极化剂:氢离子,氧 6 金属腐蚀决定因素:热力学+动力学;热力学-反应倾向,动力学--反应速度 7 金属钝化条件:氧化性或含氧介质; 金属非钝化条件:在非氧化性介质中或还原性介质; 钝化膜的破坏: F-、Cl-、Br-等卤素离子。 8 工业性污染大气腐蚀性最强,其次是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大气,内地农村地区的大气腐蚀性最低。 9 耐蚀材料选用原则: 1强还原性或非氧化性环境:由于材料不易钝化或钝化膜不稳定,因此不宜使用可钝化材 料,应选择依靠自身热力学稳定的耐腐蚀材料 2 氧化性很强的环境:应该选择钛与钛合金、锆合金等; 3 氯离子环境:不宜使用钝化金属; 4 允许的腐蚀速率: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和构件,耐蚀性要求相对较低的通用材料一般可允许有较高的腐蚀速率; 5 对受力结构或重要构件:特别要防止发生应力腐蚀破裂,选材时要避免可能导致应力腐蚀的材料—介质组合。 6 利用已有经验 第六章 铝和铝合金 1 合金元素对其耐蚀性的影响:电位正移元素:Mn 、Cu 和Si ;电位负移元素: Zn 和Mg ; 牺牲阳极保护设计:加入Zn 、Al ,形成电位低的Al-Zn-Mg 第二相,作为阳极牺牲保护基体Al 相。 2 晶间腐蚀(1)腐蚀表现形势:腐蚀由表面开始,沿晶粒边界向材料内部发展; (2)两类情况 ① 晶间相电极电位比基体负:如Al-Mg 合金,其晶间相Mg5Al8电极电位比合金基体要低;② 晶间相电极电位比基体正:如Al-Cu 合金,其晶间相CuAl2电极电位比合金基体要正。 第二章 铁碳合金的耐蚀性 1 铁碳合金的结构类型:石墨最高为+0.37V ;铁素体最低为-0.44V ;渗碳体介于两者之间 铁碳合金腐蚀的原因: 由于组织的非均一性,铁碳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表面必然形成较大的电位差形成微电池结构,其中渗碳体和石墨作为阳极,而铁素体作为阴极,从而/0e e E E ->

多铁性材料BiFeO3的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可编辑)

多铁性材料BiFeO3的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可编辑)多铁性材料BiFeO3的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 单位代码: 10293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 多铁性材料 BiFeO 的制备及其掺杂 改性研究 3 1010030913 学号王希望姓名李兴鳌导师光学 学科专业光电子功能材料、性质和器件 研究方向理学硕士 申请学位类别 2013.02.26 论文提交日期I multiferroic properties of co-substituted BiFeO 3 nanoparticlesThesis Submit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Master of Science By Xiwang Wang Supervisor: Prof. Xing’ao LiFebruary 2013II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邮电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学位论文及涉及相关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南京邮电大学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 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本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研究生签名: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III 摘要 BiFeO 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钙钛矿型多铁性功能材料,由于本身存在很多缺陷限制 3 了现实中的应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本身的多铁性能太弱, 距离应用的要求差距还很 大。如何提高 BiFeO 材料的多铁性能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期望通过掺杂方法以期 3 得到高性能的 BiFeO 材料。 3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摘要】铁氧体磁性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其应用涉及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领域。综述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分析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展望了研究和开发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新性能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铁氧体磁性材料;研究进展;制备 铁氧体是一种非金属磁性材料,又称磁性陶瓷。人类研究铁氧体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早期有日本、荷兰等国对铁氧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软磁铁氧体的商品问世;20世纪50年代是铁氧体蓬勃发展的时期。1952年磁铅石硬磁铁氧体研制成功;1956年又在此晶系中开发出平面型的超高频铁氧体,同时发现了含稀土元素的石石型铁氧体,从而形成了尖晶石型、磁铅石型和石榴石型三大晶系铁氧体材料体系,应该说铁氧体的问世是强磁学和磁性材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至今铁氧体磁性材料已在众多高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铁氧体磁性陶瓷材料的研究动态进行总结以及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1.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改进磁性材料的同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探索,其重点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铁氧体吸波材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武器的隐身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防信息泄露技术中,以及在生物学中的热效应方面,铁氧体作为吸波材料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铁氧体吸波材料通常分为尖晶石型铁氧体与六角晶系铁氧体两种类型,其中尖晶石型铁氧体应用历史最长,但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电磁参数(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比较小,而且难以满足相对介单一铁氧体难以满足吸收频带宽、厚度薄和面密度小的要求,所以近年来研究者主要集中研究复合铁氧体材料以及纳米尺寸的铁氧体来控制其电磁参数[1]。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作为微波的吸收体,纳米级的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积比常规粗粉大3~4个数量级,吸收率高,一方面,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游离的分子或介质中其他分子通过成键方式连接在一起,造成各向异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微波场中,活性原子及电子运动加剧,促使磁化,最终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增加吸收体的吸波能力。在应用方面,铁氧体吸波材料可分为结构型(整体烧结成一定形状的器件)和涂敷型(用铁氧体颗粒的涂层作为

铁氧体吸波材料

铁氧体吸波材料 资料整理:夏益民 一、电磁辐射防护材料概述与分类 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可分为电磁波屏蔽材料和电磁波吸收材料。 电磁波屏蔽材料是指对入射电磁波有强反射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电磁屏蔽涂料、导电高聚物、纤维织物屏蔽材料。 将银、碳、铜、镍等导电微粒掺入到高聚物中可形成电磁波屏蔽涂料其具有工艺简单、可喷射、可刷涂等优点,成本也较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据调查,美国使用的屏蔽涂料占屏蔽材料的80%以上,镍系屏蔽涂料化学稳定性好,屏蔽效果好,是目前欧美等国家电磁屏蔽涂料的主流。 导电高聚物屏蔽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在高聚物表面贴金属箔、镀金属层等方法形成很薄的导电性很高的金属层,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另一类是由导电填料与合成树脂构成,导电填料主要有金属片、金属粉、金属纤维、金属合金、碳纤维、导电碳黑等。 金属纤维与纺织用纤维相互包覆可用来制备金属化织物!此类织物既保持了原有织物的特性!又具有电磁屏蔽效能。 电磁波吸收材料指能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一类材料。吸波材料由吸收剂、基体材料、黏结剂、辅料等复合而成,其中吸收剂起着将电磁波能量吸收衰减的主要作用,吸波材料可分为传统吸波材料和新型吸波材料# 传统的吸波材料按吸波原理可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型和磁介质型。 电阻型吸波材料的电磁波能量损耗在电阻上!吸收剂主要有碳纤维、碳化硅纤维、导电性石墨粉、导电高聚物等;金属短纤维、钛酸钡陶瓷等属于电介质型吸波材料;铁氧体、羰基铁粉、超细金属粉等属于磁介质型吸波材料,它们具有较高的磁损耗角正切,主要依靠磁滞损耗、畴壁共振和自然共振、后效损耗等极化机制衰减吸收电磁波,研究较多且比较成熟的是铁氧体吸波材料。 二、铁氧体

材料耐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法

1.1材料耐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法 工程材料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材料在相应工况环境下的耐蚀能力。也就是说,材料在此环境下是否会发生严重的腐蚀,从而导致工程结构的失效。因此,如何评价在工况环境下,材料表面腐蚀的形态、腐蚀的速度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 概括起来,工程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重量法、表面观察法和电化学测试法。 1.1.1重量法 重量法是材料耐蚀能力的研究中最为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有效可信的定量评价方法。尽管重量法具有无法研究材料腐蚀机理的缺点,但是通过测量材料在腐蚀前后重量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可信的表征材料的耐蚀性能。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在腐蚀研究中广泛使用,是许多电化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现代分析评价方法鉴定比较的基础。 重量法分为增重法和失重法两种,他们都是以试样腐蚀前后的重量差来表征腐蚀速度的。前者是在腐蚀试验后连同全部腐蚀产物一起称重试样,后者则是清除全部腐蚀产物后称重试样。当采用重量法评价工程材料的耐蚀能力时,应当考虑腐蚀产物在腐蚀过程中是否容易脱落、腐蚀产物的厚度及致密性等因素后,在决定选取哪种方法对材料的耐蚀性能进行表征。对于材料的腐蚀产物疏松、容易脱落且易于清除的情况,通常可以考虑采用失重法。例如,通过盐雾试验评价不同镁合金的耐蚀性能时,就通常采用失重法, 图1。

而对于材料的腐蚀产物致密、附着力好且难于清除的情况,例如材料的高温腐蚀,通常可以考虑采用增重法图2。 为了使各次不同实验及不同种类材料的数据能够互相比较,必须采用电位面积上的重量变化为表示单位,及平均腐蚀速度,如g.m -2 h -1 。根据金属材料的密度又可以把它换算成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腐蚀深度,如m/a 。这两类的速度之间的 图1 失重法测试镁合金腐蚀速度 Ni –30Cr –8A l –0.5Y 铸态合金、溅射涂层、渗铝涂层在(a )1000℃高温氧化增重动力学曲线 (b) Na 2SO 4+25%wtNaCl 热腐蚀增重动力学曲线

磁致多铁性物理与新材料设计

磁致多铁性物理与新材料设计 董帅1,向红军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22206,11274060,11104038),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CB922101, 2012CB921400),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基金,上海市东方学者项目支持。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100092120032)。 作者简介:董帅(1982-),男,教授,主要研究关联电子物理与材料,包括多铁性氧化物、磁电耦合效应与器件;关联电子异质结、场效应器件. E-mail: sdong@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 (1. 东南大学物理系,南京,211189; 2. 复旦大学物理系,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 5 海, 200433) 摘要:磁致多铁材料是多铁性材料大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其特色在于其铁电性起源于特定的磁序,因此其铁电与磁性紧密关联,具有本征的强磁电耦合效应。目前对磁致多铁性的研究以基础物理为主。随着研究者对磁致多铁现象背后物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磁10 致多铁材料被设计、预言、发现,其性能也在不断地提高中。本文将简要介绍磁致多铁材料所涉及的基本物理机制,并根据这些已知的规律,回顾一下近些年寻找和设计新的磁致多铁材料的经验。 关键词:磁致多铁;Dzyaloshinskii-Moriya 作用;交换收缩;磁序诱导铁电性统一极化模型;第一性原理计算 15 中图分类号:O469 Physics and Design of Magnetic Multiferroics Shuai Dong 1, Hongjun Xiang 2 (1. Department of Physic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20 2.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Key Laboratory of Computational Physic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Magnetic multiferroics belong to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multiferroics big family. Because the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s are directly induced by particular magnetic orders, magnetic multiferroics owns intrinsic strong magnetoelectric coupling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25 on magnetic multiferroics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ir fundamental physics. Benefited from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hysical mechanisms, more and more new magnetic multiferroic materials have been designed, predicted, and discovered, which push forward the magnetoelectric performances. In this colloquium, w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magnetic multiferroic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to design and search for new magnetic 30 multiferroics. Key words: magnetic multiferroics;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exchange striction; Unified model of ferroelectricity induced by spin order;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0 引言 35 从2003年BiFeO 3薄膜[1]和TbMnO 3单晶[2]揭开序幕开始,多铁性材料和物理的研究进 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跻身成为关联电子大家庭中又一重要分支。但有别于其它著名分支,如高温超导是铜基、铁基化合物,庞磁电阻是锰基氧化物,多铁性材料覆盖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涉及的过渡金属离子(Ti 、V 、Cr 、Mn 、Fe 、Co 、Ni 、Cu 化合物都有多铁性材料),抑或涉及的晶格结构(钙钛矿结构、尖晶石结构、烧绿石结构等等),乃至丰富现象背后的 40 物理机制,都非常纷繁复杂,这既反映了关联电子体系的复杂性,又体现了物理规律的普适性[3,4,5,6,7]。

层状类钙钛矿多铁性材料研究进展

第45卷第12期2017年12月 硅酸盐学报Vol. 45,No. 12 December,2017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 DOI:10.14062/j.issn.0454-5648.2017.12.01 层状类钙钛矿多铁性材料研究进展 张大龙,陈志伟,黄伟川,李晓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合肥 230026) 摘要:多铁性材料的自旋、电荷、轨道、晶格等多重有序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且对磁场、电场、光场、应变和温度等多种外界环境敏感,从而表现出一些新奇的物理现象,使其在存储器、传感器、微波等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对单相多铁材料研究的深入,人们已从简单钙钛矿结构的多铁性研究转向复杂的层状类钙钛矿体系,其丰富而复杂的结构给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设计和调控空间。介绍并分析了如Double-Perovskite(DP)、Ruddlesden-Popper(RP)、Aurivillius(AU)以及A n B n O3n+2系列等层状类钙钛矿多铁性特征的研究进展。人们已发现Bi2FeCrO6等DP体系、(1–x)(Ca y Sr1–y)1.15Tb1.85Fe2O7–x Ca3Ti2O7等RP体系、Bi4NdTi3Fe1–x Co x O15–Bi3NdTi2Fe1–x Co x O12–δ等AU体系以及La6(Ti0.67Fe0.33)6O20层状材料等,均具有室温或近室温多铁性。最后提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多铁性;Double-Perovskite;Ruddlesden-Popper;Aurivillius 中图分类号:TQ17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17)12–1707–14 网络出版时间:2017–11–01 14:32:3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kcms/detail/11.2310.TQ.20171101.1432.001.html Development of Multiferroic Layered-Perovskite-like Oxides ZHANG Dalong, CHEN Zhiwei, HUANG Weichuan, LI Xiaogua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Single phase multiferroic materials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spin, charge, orbit, and lattice orderings have some physical phenomena, which are sensitive to several external stimulations like magnetic field, electric field, optical field, strain and temperature. These materials can be thus used in the field of storage, sensors, microwave, etc. For room-temperature multiferroics,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more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layered-perovskite-like systems, which may provide broader space for designing and controlling new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This review represented recent development on the multiferroic properties of Double-Perovskite (DP), Ruddlesden-Popper(RP), Aurivillius(AU) and A n B n O3n+2 series compounds, respectively. All these layered systems, such as DP phases Bi2FeCrO6, RP phases (1–x)(Ca y Sr1–y)1.15Tb1.85Fe2O7–x Ca3Ti2O7, AU phases Bi4NdTi3Fe1–x Co x O15–Bi3NdTi2Fe1–x Co x O12–δ and La6(Ti0.67Fe0.33)6O20, show the coexistence of ferroelectricity and ferromagnetism above or near room temperature.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issues we are facing and the outlooks of the future. Keywords: multiferroic properties; Double-Perovskite; Ruddlesden-Popper; Aurivillius 多铁性材料是指兼具铁电、铁磁、铁弹或者铁涡等初级铁序中的2种及以上的材料体系,有丰富的物理性质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驱动多铁性研究的动力有2方面: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多铁材料集成了自旋、电荷、轨道、晶格等多重有序结构,对磁场、电场、光场、应力和温度等多种外界环境响应明显,这种复杂的、交叉的研究对象正是固体物理发展到凝聚态物理的产物之一[1–2];从应用的角度,多铁材料能实现多重物理量之间的交叉调控,将为现代电子学在后摩尔时代的发展提供材料基础[3–5]。 单相多铁性材料主要分为第I类和第II类多铁 收稿日期:2017–06–19。修订日期:2017–07–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32007、21521001、5162220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300103、2015CB921201)资助。 第一作者:张大龙(1988—),男,博士。 通信作者:李晓光(1961—),男,博士,教授。Received date:2017–06–19. Revised date: 2017–07–07. First author: ZHANG Dalong (1988–), male, Ph.D. E-mail: zdl37@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 Correspondent author: LI Xiaoguang (1961–), male, Ph.D., Professor. E–mail: lixg@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

多铁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多铁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该种材料主要是将铁电相和铁磁相的片状材料通过粘合剂粘合而成,从早期的铁电相和铁磁相两层结构,到铁电-铁磁-铁电的三层结构。一般而言,要产生磁电耦合效应,其原理是铁磁相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磁致伸缩,再通过压、拉铁电相产生电极化。 关键词:多铁性复合材料,铁电相,铁磁相,磁电效应 引言 多铁性材料是指同时展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铁的基本性能,如铁磁性、铁电性和铁弹性。在多铁性材料中,不同的铁性能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效应,如磁电效应[1-3]、磁介效应。正是由于这些新的效应,使得多铁性材料具有非常潜在的应用前景,可广泛用于转换器、传感器、电容器和存储设备等。这也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从事这项研究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多铁性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单相材料、颗粒复合材料和层状(薄膜)复合材料。其中后两项可统称为多铁性复合材料。磁电效应(又称ME效应)是多铁性材料的一个重要实际应用,磁电效应又可定义为“磁-机械力-电介”的一个耦合效应(又称磁电耦合效应)。即,在磁场的作用下,铁磁相由于磁致伸缩产生形变,从而对压电相产生力的作用而产生电极化现象,这种耦合的结果是在材料的两端产生一个电压差。而对于单相的多铁性材料而言,由于其磁电耦合系数一般比较小,并且只能在低温下才能显现出来,所以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差距。最新有研究报道单相多铁性材料Bi0.87La0.05Tb0.08FeO3的磁电耦合系数为。这是最近有报道的最大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集中在多铁性复合材料上,多铁性复合材料的研究也成为当前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最早的多铁性复合材料研究可追寻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复合材料是将铁电相BaTiO3和铁磁相CoFe2O4的颗粒均匀混合后烧结而成。随后,各种不同的复合材料被不断制备出来,如NiFe2O4和Pb(Zr0.52Ti0.48)O3(NFO/PZT)、Pb(Zr0.52Ti0.48)O3和NiFe1.9Mn0.1O4(PZT-NFM)等。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将两相材料颗粒混合烧结,而出现了层状复合,三相复合等。归纳起来,多铁性复合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铁电相和铁磁相的颗粒复合材料主要是将铁磁磁致伸缩相和铁电压电相的纳米颗粒混合,通过烧结形成多铁性陶瓷材料。在研究方面,主要是为了追求较好的铁磁和铁电性能,比如软铁磁性、大的介电常数和磁电耦合系数等。在选取两种复合材料时一般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1)两种复合相的比例要适中;(2)复合力度要均匀合适;(3)压电相的压电系数和磁致伸缩相的磁致伸缩系数要大;(4)采取恰当的极化措施对磁电转换效应影响很大;(5)压电相必须具有较高的电阻特性。因此,对于此类复合材料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两相的比例和烧结温度;其次是寻求磁致伸缩系数高的铁磁相和压电系数高的铁电相;此外,颗粒的大小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制备方法较为简单,磁电耦合系数较高,可以达到上百,并且两相配比简单,烧结温度容易控制。烧结工艺比较简单,材料成本比较低,在烧结过程中铁电相与铁磁相一般要求不发生化学反应。 铁电相和铁磁相的层状复合材料,该种材料主要是将铁电相和铁磁相的片状材料通过粘合剂粘合而成,从早期的铁电相和铁磁相两层结构,到铁电-铁磁-铁电的三层结构。一般而言,要产生磁电耦合效应,其原理是铁磁相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磁致伸缩,再通过压、拉铁电相产生电极化。而产生电极化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材料必须是绝缘体,即电阻越大越好。而一般的铁磁相电阻相对较小,这也是铁电相和铁磁相的颗粒复合材料容易产生漏电流的原因。采用绝缘粘合剂将铁电相和铁磁相粘在一起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漏电流的产生。 层状磁电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材料结构简单,制备方法简单,最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得到很大的磁电耦合系数,室温下可达到几个甚至几十,远远高于颗粒复合材料的值。 加入聚合物的铁电相和铁磁相的复合材料,一般是将铁电相和铁磁相混合入聚合物中,又可称之为聚合物固化法,该种方法也可以增大材料的电阻,从而有利于电极化的产生。早期研究主要是将铁电相和铁磁相的颗粒均匀混入聚合物中进行固化。随后,清华大学南策文研究小组在研究铁电相和铁磁相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将铁电材料PZT做成棒状结构,然后植入由稀土合金(Tb,Dy)Fe2(Terfenol-D)和树脂混合而成的基体中,又称之为1-3型结构,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可以产生较大的磁电效应,可达,是该小组早期

多铁性十年回眸 - 物理

多铁性材料专题 多铁性十年回眸* 刘俊明1,?南策文2,?? (1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南京210093) (2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北京100084) Decade of multiferroic researches LIU Jun-Ming1,?NAN Ce-Wen2,?? (1School of Phys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摘要多铁性研究可上溯至1950年代,作为凝聚态与材料物理的一个研究方向也算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研究则主要受2003年两项里程碑性成果驱动,距今正好十年。所谓“十年树木”,古训赋予我们回眸十年多铁研究的一个理由。这两项成果之一是BiFeO3外延薄膜制备及磁电耦合观测,主要贡献在于将互无交叠的磁电耦合唯象理论与多铁性微观物理框架通过铁性畴层次有机结合,触发多铁性薄膜与异质结的广泛研究。另一项成果是发现TbMnO3中巨大的磁电耦合效应,开启探索一大类具有崭新物理内涵的多铁性物质之路。对多铁性薄膜异质结的研究深入细致,体现了层层盘剥、细嚼慢咽的风格。而单相多铁性的探索则百花齐放、只争朝夕。前者如能工巧匠,其足迹是精湛研究技术方法与物理理论相结合的图画。后者如春潮奔腾,所到之处气象万千,其大观是科学发现与新材料探索的范例。文章基于粗略框架,对多铁性研究十年图景粗作描绘。有关多铁性各方面的详细论述则见诸本专题之隽文秀语。多铁性研究经历分而春秋的黄金十年,正出现久分必合的迹象,令人不忍释手。 关键词多铁性,单相物质,薄膜异质结 Abstract Multiferroicity as one of favorable topics in condensed matters and materials physics has been receiving attentions since1950s.Intensive research activities,however,were re-vived by two milestones as accomplished in2003,sustain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One of the milestones is the preparation of epitaxial BiFeO3thin film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magnetoelec-tric effect.The physics at the multiferroic domain level is believed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 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 and microscopic mechanisms.The other goes to the colossal magnetoelec-tric effect in manganite TbMnO3,which has paved a roadmap towards a class of multiferroic com-pounds with substantial significance of physics.Unveiling every particular features the explora-tions on multiferroic thin films and heterostructures,while those discoveries associated with multi-ferroic compounds evidence a model scenario of touching those hidden physics and enhanced prop-erties. A substantial review of the state-of-ar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benefits not only to the commu-nity of multiferroic researches.In this article,as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special section on multiferroic-ity,we present a brief review of those icebergs and beyond coordinating the multiferroic researches in the past decade.It is our expectation that the golden decade is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 and multifer-roicity will be eventually a unique story with impacting,and surely,self-consistent physics. Keywords multiferroicity,singe phase compounds,thin films and heterostructures 2013-11-16收到 ?email:liujm@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 ??email:cwnan@https://www.360docs.net/doc/7311876547.html, DOI:10.7693/wl2014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234005)、国 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批准号:2011CB922101) 资助项目

各种材料的耐腐蚀性

说明:材料耐腐蚀性能 含钼不锈钢: (316L)对于硝酸,室温下<5% 硫酸,沸(00Cr17Ni14Mo2)腾的磷酸,蚁酸,碱溶液,在一定压力下的亚硫酸,海水,醋酸等介质,有较强的耐腐蚀 性,可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尿素,维尼纶等工业.海水,盐水,弱酸,弱碱; 哈氏合金B: 对沸点以下一切浓度的盐酸有良好的耐(HB)腐蚀性,也耐硫酸,磷酸,氢氟酸,有机酸等非氧化性酸,碱,非氧化盐液的腐蚀; 哈氏合金C:能耐环境的氧化性酸,如硝酸,混酸或铬(HC)酸与硫酸的混合物的腐蚀,也耐氧化性的盐类,如Fe+++,Cu++ak或含其他氧化剂的腐蚀.如高于 常温的次氩酸盐溶液,海水的腐蚀; 钛(Ti):能耐海水,各种氯化物和次氯化盐,氧化性酸(包括发烟,硝酸),有机酸,碱等的腐蚀.不耐较纯的还原性酸(如硫酸,盐酸)的腐蚀,但如果酸中 含有氟化剂时,则腐蚀大为降低; 钽(Ta):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玻璃很相似.除了氢氟酸,发烟硫酸,碱外,几乎能耐一切化学介质腐蚀. 根据被测介质的种类与温度,来选定衬里的材质。 衬里材料主要性能适用范围 氯丁橡胶耐磨性好,有极好的弹性,<80℃、一般水、污水,Neoprene高扯断力,耐一般低浓度酸、泥浆、矿浆。碱盐介质的腐蚀。 聚氨酯橡胶有极好的耐磨性能,耐酸碱 <60℃、中性强磨损的 Polyurethane 性能略差。矿浆、煤浆、泥浆。 聚四氟乙烯它是化学性能最稳定的一种 <180℃、浓酸、碱,PTFE 材料,能耐沸腾的盐酸、硫等强腐蚀性介质,酸、硝酸和王水,浓碱和各卫生类介质、高温 种有机溶剂,不耐三氟化氯二氟化氧。 F46 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润滑性、〈180℃盐酸、硫,不粘性和不燃性与P TFE相仿,酸、王水和强氧化,F46材料强度、耐老化性、耐温性剂等,卫生类介 质。能和低温柔韧性优于PTFE。与金属粘接性能好,耐磨性好于PTFE,具有交好的 抗撕裂性能。

各种材料的耐腐蚀性

1、材料耐腐蚀性能 含钼不锈钢: (316L)对于硝酸,室温下<5% 硫酸,沸(00Cr17Ni14Mo2)腾的磷酸,蚁酸,碱溶液,在一定压力下的亚硫酸,海水,醋酸等介质,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尿素,维尼纶等工业.海水,盐水,弱酸,弱碱; 哈氏合金B: 对沸点以下一切浓度的盐酸有良好的耐(HB)腐蚀性,也耐硫酸,磷酸,氢氟酸,有机酸等非氧化性酸,碱,非氧化盐液的腐蚀; 哈氏合金C:能耐环境的氧化性酸,如硝酸,混酸或铬(HC)酸与硫酸的混合物的腐蚀,也耐氧化性的盐类,如Fe+++,Cu++ak或含其他氧化剂的腐蚀.如高于常温的次氩酸盐溶液,海水的腐蚀; 钛(Ti):能耐海水,各种氯化物和次氯化盐,氧化性酸(包括发烟,硝酸),有机酸,碱等的腐蚀.不耐较纯的还原性酸(如硫酸,盐酸)的腐蚀,但如果酸中含有氟化剂时,则腐蚀大为降低; 钽(Ta):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玻璃很相似.除了氢氟酸,发烟硫酸,碱外,几乎能耐一切化学介质腐蚀. 2、根据被测介质的种类与温度,来选定衬里的材质 衬里材料主要性能适用范围 氯丁橡胶耐磨性好,有极好的弹性, <80℃、一般水、污水,高扯断力,耐一般低浓度酸、泥浆、矿浆。碱盐介质的腐蚀。 聚氨酯橡胶有极好的耐磨性能,耐酸碱 <60℃矿浆、煤浆、泥浆。 聚四氟乙烯化学性能最稳定 <180℃、浓酸、碱,PTFE 材料,能耐沸腾的盐酸、硫等强腐蚀性介质,不耐三氟化氯二氟化氧。 F46 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润滑性〈180℃盐酸、硫,不粘性和不燃性与PTFE相仿,低温柔韧性优于PTFE。与金属粘接性能好,耐磨性好于PTFE,具有较好的抗撕裂性能。 3、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