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腹泻后要做哪些诊断检查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腹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腹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背景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并伴有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感染、食物不适应、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等。
对于腹泻患者,及时进行护理诊断及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护理诊断神经源性腹泻定义:由于神经源性改变引起的腹泻,如胃肠道运动过快或过慢。
目标1.控制腹泻症状2.缓解腹痛不适感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护理措施•监测患者大便次数和性状,评估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腹痛程度,了解病情发展。
•建议患者按时进食,忌食刺激性食物。
•给予患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补充,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引导患者采取应急措施,如使用便秘药、止泻药等,控制症状。
•教育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和暴饮暴食,促进胃肠健康。
感染性腹泻定义: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
目标1.控制感染扩散2.缓解症状3.保护患者和他人免受感染护理措施•细菌感染:遵循手卫生原则,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可使用消毒剂和抗菌洗手液。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相同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等。
•寄生虫感染: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或未熟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药物性腹泻定义: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腹泻,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目标1.控制腹泻症状2.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护理措施•慎重选择药物:选择不易导致腹泻的药物,注意遵医嘱使用药物。
•给予适当抗菌药物:在使用引起细菌失调的药物时,同时给予预防性的抗菌药物,减少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
•提供良好的饮食:给予患者易消化、温和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观察患者的大便次数和性状,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定义:由于长期饮食不均衡或吃不新鲜食物引起的腹泻。
目标1.恢复肠道功能2.改善饮食习惯护理措施•提供适宜的饮食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腹泻程度,制定适宜的饮食菜单,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腹泻症状。
慢性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流程图)

实验室检查
血液 血常规、血糖、电解质 肝肾功、HIV
大便 常规、苏丹III染色、培养 渗透压、病原体抗原
内镜 肠镜+活检 胶囊内镜、小肠镜
影像 超声、CT/MRI
小肠造影
分类 水样泻 炎症性腹泻 脂肪泻
分泌性 渗透性
慢性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
病程 急者、旅行史
大便性状
伴随症状
水样便、脂肪泻
腹痛、呕吐
脓血便、血便
药物史 泻剂
新斯的明
缓解/加重因素 食物、药物
系统疾病 艾滋病、尿毒症、肝硬化 甲 亢、糖尿病 ……
查体
一般情况 脱水、发热 营养、皮疹
腹部体征 压痛、腹胀 脏器肿大 腹部包块
腹泻护理评估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腹泻护理评估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每天排泄超过正常的次数和量的稀水便。
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饮食问题、药物不良反应或消化系统疾病等。
对于处理腹泻患者的护士来说,准确评估腹泻的严重程度和原因十分重要。
腹泻护理评估方法是护士在处理腹泻患者时使用的一种系统性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评估,护士可以确定腹泻的原因、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从而制定最合适的护理措施和治疗计划。
在腹泻护理评估方法中,护士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例如排便次数、排便时间和便便的特点等。
接下来,护士会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观察,包括皮肤的颜色、湿度和弹性,粘膜的颜色和湿度,以及是否有腹部胀气和腹部疼痛等。
此外,护士还会检查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除了对患者的观察和询问,腹泻护理评估方法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等辅助手段。
例如,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样本检测炎症标志物、细菌和病毒等相关指标,以确定腹泻的病原体和严重程度。
此外,护士还可以根据医学影像的结果,如腹部X光和超声波等,评估患者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情况。
腹泻护理评估方法在腹泻患者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准确评估腹泻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护士可以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并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护士需要熟练掌握腹泻护理评估方法,并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以更好地为腹泻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腹泻护理评估方法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概述,介绍腹泻护理评估方法的背景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腹泻护理评估方法的分类,包括objective和subjective两个方面,以便护士和医疗人员在实践中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腹泻症状和病情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腹泻护理评估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前言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波、陈晶晶、肖东楼、沈宝铨、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腹泻的诊断和初步处理

腹泻的诊断和初步处理牛巍巍;张晓岚【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3页(P87-88,92)【关键词】腹泻;诊断;初步处理【作者】牛巍巍;张晓岚【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河北石家庄 050035;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河北石家庄 05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2腹泻是指粪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水份增加,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如排液状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 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
腹泻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病程在2~3周;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1]。
1 腹泻常见的病因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①肠道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如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和大肠杆菌,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或寄生虫感染;②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③食物中毒:如摄入葡萄球菌毒素、砷、汞、磷、铅等重金属均可导致腹泻;④药物,如服用氟尿嘧啶、利血平和新斯的明所引起的腹泻;而对于住院超过3天患者,应注意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引起的腹泻[2];⑤其他:如粪块阻塞、盆腔炎症、急性缺血性肠病、过敏性紫癜;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甲状腺危象等[3]。
慢性腹泻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①慢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鞭毛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艰难梭菌感染、肠结核、艾滋病等;②肠道非感染性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结肠多发息肉、吸收不良综合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憩室炎、显微镜下肠炎、尿毒症性肠炎;③肠道肿瘤性病变:包括结直肠癌、肠道淋巴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④动力障碍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⑤胰腺及肝胆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慢性胰腺炎等;⑥全身性疾病:包括血管活性肠肽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性肠病、类癌综合征等[3]。
秋季腹泻症状

秋季腹泻症状【导读】又是一年秋天到,腹泻疾病高发,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好预防,因为5岁以下的宝宝最易“中招”。
那秋季腹泻要如何预防呢?出现什么症状需警惕?治疗和护理方法又有哪些?赶紧来妈网学学秋季腹泻的吧!为了健康,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做好功课哦。
今天妈网就来和大家科普一下秋季腹泻的症状。
如果宝宝不幸感染,爸爸妈妈们也能及时发现。
下面是满满的干货,快快看看吧。
秋季腹泻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秋季,而婴幼儿是主要发病人群,因此,又被成为婴儿秋季腹泻。
一旦婴儿感染了病毒,就会急性发病,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便多的症状。
一般,发病的婴儿每日排便量会超过5次,且所排粪便多粘液,但无脓血。
少数症状严重的婴幼儿还会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成人被婴幼儿传染,会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需及时治疗。
要是得不到及时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渗性脱水等严重症状都会出现。
所以,要警惕。
如果是免疫缺陷类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病程在5天以上。
一般人则3-5天左右,病程较短。
秋季腹泻检查出现症状,察觉后应到附近的医院做好检查。
那腹泻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呢?以下是具体的检查项目,不妨看看:1、血常规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因为可以通过查看细胞总数来判定是否正常,一般白细胞总数多属于正常,少则属于不正常,需做进一步检查。
2、粪便检查通过粪便检查,能证明身体是否出现异常,如粪便为黄色水样状,无粘液脓血,为腹泻。
3、病毒抗原检测通过电子显微镜查看粪便,可进一步确诊,如阳性率为90%,检测确定含有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则有很大几率是腹泻。
4、病毒核酸检测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5、病毒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腹泻后要做哪些诊断检查
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
腹泻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则需警惕肠癌;伴腹胀、食欲差等常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
腹泻一症,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表现,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测腹泻的病因。
腹泻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化验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
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
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鉴别分泌性腹泻和高渗性腹泻有时需要检查粪电解质和渗透性。
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脂测定粪脂量超过正常时反应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肠粘膜病变、肠内细菌过长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试验:阳性者反映空肠疾病或小肠细菌过长引起的吸收不良。
在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正常。
3、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以及恶性贫血时,维生素B12尿排泄量低于正常。
4、胰功能试验:功能异常时表明小肠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
5、呼气试验:①14C-甘氨酸呼气试验:在回肠功能不良或切除过多肠内细菌过长时,肺呼出的14CO2和粪排出的14CO2明显增多。
②氢呼气试验:在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小肠内细菌过长,或小肠传递过速有价值。
腹泻影像诊断
一、X线检查
X线钡餐、钡灌肠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运动功能状态、胆石、胰腺钙化或淋巴结钙化。
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尤有价值。
二、内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的操作简便,对相应肠段的癌肿有早期诊断价值。
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可观察并诊断全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变。
小肠镜的操作不易,可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病变并作活检。
怀疑胆道和胰腺病变时,ERCP有重要价值。
三、B型超声扫描
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应优先采用。
四、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对弥漫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α重链病)等,可经口手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粘膜作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先考虑急性食物中毒性感染。
慢性腹泻见脓血便,应考虑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溃疡性大肠炎、克隆病、肠结核、肠癌、大肠息肉病、血吸虫病等;若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则细菌性痢疾、溃疡性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癌的可能性大;若脓血便伴有剧烈腹痛则应考虑缺血性大肠炎,肠套叠等。
脓血便伴有贫血则可能为右侧结肠恶性肿瘤、结肠息肉病、吸收不良等。
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时,应考虑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乙状结肠过长、大肠癌、大肠憩室炎等。
原文链接:/fx/2014/0722/18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