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矛盾共23页
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年第!%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卷第!%期#!!!!!!!!!!!!!!!.,/0123,4562,161789:616;<02<6,1=,33>7>"?,3-(-+,-!%###################################################语言学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吴宗会!!左淑华%"!同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摘!要"!!本文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点!借助彼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时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关键词"!!原作$译文读者$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译者心理!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早就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此语可谓精妙!道出了翻译者的苦楚与翻译的艰辛’首先!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译者就得不停地在两种语言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不能脱离原文的主旨!又不能脱离译文读者的阅读要求’一般而言!要谈折衷!实非易事!译者在译文里还是有偏向一方的倾向’因此!译者不得不在两边做出适当的妥协’彼特)纽马克说过!翻译是在一种途径和另外一种途径间的妥协’这是从译者与原文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其次!译者的自身素质也相当重要!他"她#必须精通原语言与译入语!具备一定的学养和气质禀赋!这样才有可能译出上乘之作!也即译者本身也是个文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不得不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其学习过程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译者必须通过对作者生平*著述及思想的研究!通过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路以及他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左飚!)))%"#再者!外界对译者的角色期望值过高也给译者造成了翻译上的压力’译者承担着翻译的重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或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或通过实践去丰富翻译理论’因此!人们就潜意识地用&信达雅(等理论标准来评价译者的译作!以至译者在翻译时无形中就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得罪了谁’译文到底是以原作为中心还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呢?对于这个问题!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好好思虑一番’在思虑过程中!译者的心态是相当复杂的’若是原作为中心!则译文有可能会晦涩拗口!让译文读者望而却步$若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则有可能使原文失掉其原汁原味’上述因素导致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遇到不胜枚举的困难!其艰辛真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无形的压力使得译者在翻译时不敢大胆发挥!不敢放开手脚!生怕违背了某个理论标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二&以原作为中心如何将一国文字的意思用另一国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呢?这项艰巨的任务无疑落到了翻译者的肩上’译者面对的是两种语言*两大片文化’从西方+圣经,的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是绝对忠实原文的典范!因为&上帝之言(是金玉良言!务必要一丝不漏地译出来’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对&上帝之言(的忠实翻译是理想的目标!且在西方!这样的理想目标至今仍盛行于忠实翻译的概念当中’"5>4>U >0>!%##!%%@#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完全&忠实(于原文"作者#!试图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完好无损的译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翻译中的绝对忠实是不易办到的!所以译者的这种矛盾心理状态亦存在着’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的+谈读书,可谓是汉译的经典之作了’请看这一段%Y </96>;;>0U >4,09>367B <!4,0,012:>1<!2194,02Q 636<P-A B >60I B 6>4/;>4,09>367B <6;61K 06U 2<>1>;;2190><60617$4,0,012J :>1<!6;6196;I ,/0;>$2194,02Q 636<P !6;61<B >Z /97>:>1<21996;J K ,;6<6,1,4Q /;61>;;-=024<:>1I ,19>:1;</96>;$;6:K3>:>129J :60><B >:$219L 6;>:>1/;><B >:!4,0<B >P <>2I B1,<<B >60,L 1/;>$Q /<<B 2<6;2L 6;9,:L 6<B ,/<<B >:2192Q ,U ><B >:!L ,1Q P ,Q ;>0U 2<6,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乃散文大家!其语言精练!论理透彻!文风缜密!思想深邃!分析深刻!观察鲜明!风格古朴’正可谓文若其人’译文巧妙地&采用类似的文言用词和句法设计’("王宏印%###%("’(&#相对简练古朴的汉语风格高度传神地表达了培根的学术思想!从而达到了与原文思想和风格上的无限接近’+谈读书,首句以简练排比开始!译文亦以简练排比与之对应!把原文的思想与风格在译文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可是即使是这样!译者也不能完全以一方为中心而置另一方于不顾!不得已带上了译者自己的&贡献(...近似汉语的文言文了’换一句话说!培根的古典式英语并不意味着在中文译文里对应的就必然是古文言文’翻译名家在对原文的透彻理解*深切领悟的基础上不得不既对原文让步!又对读者让步!只不过在+谈读书,这篇译文里译者更加偏向于原文罢了’三&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译者若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则其在语体方面可能更加倾向于译入语’这种译法往往透视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大胆发挥!敢于想象!敢于不受原文的拘束!译作常为不拘一格!甚至是毫无顾忌’这不禁让人想起林纾的翻译’请看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中的一短’英语原文是这样的%A B ><0>:>19,/;;>26<;>34!L B >1X I ,/394619;/446I 6>1<K 2/;><,3,,C2<6<!61<B >276<2<6,1,4<B >Q 3619617L 619!<B >43P 617;<,1>;219;219!219<B >2L 4/31,6;>!I ,14,/19>9:>-8;<B >B 67BL 2<>0PL 233;I 2:>0,3361761!219!2<<B >60B 67B >;<!</:Q 3>961<,;/04!<B >P 3,,C >92;64<B >3>2;<L ,/39>17/34<B ><,L 1-8;<B >0>I >9617L 2U >;L >K <Q 2I CL 6<B2B ,0;>0,20!6<;>>:>9<,;I ,,K,/<9>>K I 2U >;61<B >Q >2I B !2;646<;K /0K ,;>L >0><,/19>0:61><B >>20<B -E B >1;,:>L B 6<>’B >29>9Q 633,L ;<B /19>0>9,1!21992;B >9<B >:;>3U >;<,K 6>I >;Q >4,0><B >P 0>2I B >9<B >3219!>U >0P4027:>1<,4<B >32<>L B ,3>;>>:>9K ,;;>;;>9Q P <B >4/33:67B <,46<;L 02<B !0/;B 617<,Q >72<B >0>9<,<B >I ,:K,;6<6,1,421,<B >0:,1;<>0-S 19/32<617B 633;L >0>I B 217>9<,U 233>P ;!/19/32<617U 233>P ;"L 6<B 2;,36<20P ;<,0:’Q 609;,:><6:>;;C 6::617<B 0,/7B <B >:#L >0>364<>9/K <,B 633;$:2;;>;,4L 2<>0;B 6U >0>9219;B ,,C <B >Q >2I BL 6<B 2Q ,,:617;,/19$>U >0P ;B 2K ></:/3</,/;3P0,33>9,1!2;;,,12;:29>!<,I B 217>6<;;B 2K >219K32I >!219Q >2<21J ,<B >0;B 2K >219K 32I >2L 2P $<B >69>23;B ,0>,1<B >B ,06O ,1!L 6<B 6<;<,L >0;219Q /639617;!0,;>2194>33$<B >I 3,/9;43>L42;<219<B 6I C $X ;>>:>9<,;>>20>19617219/K B >2U 617,423312</0>-"R &@@#且看林纾的译文%至巨石亦随风乱走!其声蹦然!杂风声而嗥’高浪近岸而碎!贱为飞沫!厥声尤厉!几欲吞鸦墨斯而去’退浪倒卷出海!平地几欲成洼!遥望海上高山!忽尔成谷!深谷复现为山!随涛变幻!不可方物’巨石之海鸥!尚在浪中出没!每浪各肖异形!触时复变他状’余一人立观海斗!几谓此身非在人境’狄更斯笔下的大海惊涛拍岸!浊浪滔天!忽如雷鸣!忽如平川!忽如低谷!忽如高山’海浪的千姿百态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原文共有%!$个单词!而林纾的译文只有!!@个汉字"当然并非是指译文的字数越少越好#’他充分的运用#%%!收稿日期"%##&’#*’#"!第一作者"吴宗会"!)*)’#!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教师’%##&年!%月第(卷第!%期吴宗会等!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H>I-%##&##################################################?,3-(-+,-!%了汉语简洁明快的特点"几触成笔"就轻快地将原文复杂的表达方式与海浪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其中$E B>1;,:>L B6<>’B>29>9Q633,L;%与$<B>69>23;B,0>,1<B>B,06O,1%等均被省译"形式和风格与原文相差甚远#很明显"在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林纾向译文读者作了更多的让步"客观上他的文章更好地照顾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欣赏兴趣#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林纾翻译的哈葛德的一本小说时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也许我已跟熟悉原作的内容"而颇难忍受原作的文字#%&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是以精练的汉语表达的"更加照顾到了读者的需要"但他在翻译时心境稍有不同#林是通过别人口授而笔译的"中间又多了一个因素"所以翻译时更加不受拘束"还不时对原文加以修改#钱钟书先生指出!$他&林纾’在翻译时"碰到他以为是原笔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即使添改的很好"毕竟换了本来面目"何况添改未必一一妥当#%&钱钟书"!))@’由此可见"林纾与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的心理是明显不同的#林纾较少受制于进退两难的心理处境"因为他的翻译过于主观化#而王佐良先生在深厚的翻译功底的基础上把原文与译文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了#四)从原文到译文读者"孰轻孰重?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来回摆动"要么倾向于原文"要么倾向于译文读者"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翻译名家的上乘之作往往也是煞费一番心机的#彼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颇能反映译者的这种犹豫心态#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只面向第二语读者&译入语读者’"而第二语读者并不会预料到翻译其中的难处与艰涩"并且总是期望译者能够把异文化成分尽可能多地转换到他本族语和本文化应该需要的地方#语义翻译试图再现&再创造’出原作&者’的原始风格与精确特性"原作的语言是$神圣%的"之所以是$神圣%的"并不是它比内容更重要"而是因为形式与内容已合二为一了#根据彼特*纽马克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译者侧重于原文的话"他&她’就侧重于语义翻译#究其本质而言"这从心理上反映了译者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权衡利弊)举棋不定的矛盾心理和不得不做出选择&通过译文体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译者往往为一篇原文绞尽脑汁"感到进退维谷"所谓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原文的风格语言用恰当的译文表达出来"那也是理论上容易而实践上难#译者在翻译时常潜意识地或自觉地处于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根源还是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不同#译者一方面竭力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一方面又要讨好译文读者"其压力之沉"其心理风险之大"外界难以想象#如果以原作为中心"译文语言和风格与原作类似+如果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译文的语言和风格就倾向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读起来更舒畅#翻译过程中到底该倾向于哪一方"译者常常踌躇不定"进退两难"译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是不由自主地存在着的"若想把两者恰到好处地兼顾起来"恐怕绝非一日之功所能办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像观众在欣赏角斗士角斗一样"观众是开心而悠闲地观看"可是角斗场上却是惊心动魄#观众又怎么能够真正体会到此时此刻角斗士的胆颤心惊呢?不管是$信达雅%"还是$化境说%"都不无反映出译者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处理好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的矛盾心理#林语堂先生说过"$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林语堂"!)(@’而一系列的翻译理论精华正是译者在翻译中经历的进退两难的心理状态的结晶#到底该以原作还是译文读者为中心要视具体的读者对象以及翻译的目的而定#现试举,红楼梦-的英译为例#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从整体上说是倾向于原文的"带有强烈的语义翻译的色彩#在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说道!$((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的#...虽然有两个"你又难道不知道这是和我隔母的?((#%&%#’杨译是这样的!$(X g U>1,Q0,<B>0,0 ;6;<>0;,4:P,L1.,13P<L,Q P29644>0>1<:,<B>0"2;L>33P,/ C1,L-(%#!&%!’大卫*霍克斯则这样翻译的!$(A B>0>20> a/21219A21",4I,/0;>"Q/<2;P,/C1,L"<B>P g0>,13P:P B234’Q0,<B>0219B234’;6;<>0!<B>P20>1g<:P:,<B>0g;I B6390>1-(%# &%%’很明显"大卫*霍克斯的译文做了解释性的翻译"因为他面对的是母语非汉语的英语读者"他们有可能不懂得$隔母%的意思"所以译的时候要费点力气"具有交际翻译的痕迹#而杨译的时候"潜意识中是以中国读者为中心的"那么很多汉语读者一看就明白的成分就不必非要作一番解释性的翻译了"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要小#杨译总体上说倾向于原文"带有强烈的语义翻译色彩#因为它主要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的#这并非是说译者非要以某个标准为中心#但是反过来说"要是在一篇译作里"这段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另一段又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整篇文章就显得风格不一"成了$四不象%了#所以难就难在通篇译作到底是以哪一个方面为主"而这正是译者在心理上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四!结语正是文化的不同"语言间便有不可消除的差异"而译者又竭力在翻译过程中融会贯通这种不可消除的天然障碍"所以心理中潜意识地存在着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译者不得不考虑再考虑"思索再思索#相信随着翻译理论的日臻完善"翻译实践的进一步展开"也随着翻译者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翻译心理素质的更加成熟"译者遇到的进退二难的境地会相对改善"会更进一步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8H0>2:,4N>9M21;6,1&A021;32<>9’-j217a;6>1’P6i G329P;j217-]>6Z617!V,0>6715217/27>R0>;;"!))@%!=B203>;H6I C>1;-H2U69=,K K>046>39/M0-V,0>671521J 7/27>A>2I B617i N>;>20I BR0>;;219F h4,09S16U>0;6<PR0>;;"!))@$!Y/;21]2;;1><<i8190>5>4>U>0>-=,1;<0/I<617=/3J </0>;/M0-Y B217B26!Y B217B26V,0>6715217/27>R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0-长沙!岳麓出版社"!)(*"!查理*狄更斯"林纾"魏易&译’-块肉余生述/M0-北京!商务出版社"!)(!&!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文哲+++++++++++++++++++++++++++++++++++++++++++++++++!"上接第%!)页#词的拼写)拼读"又可同时熟悉词的词义)词性"用法和搭配"比孤立背记单词效果要好#就象我们平常学汉语一样"碰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汉语字典"查到之后就看解释并找到熟悉的组词或例句"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即使以后碰到该字也会通过以前记忆的词组或看到的句子来回忆起该字的读音或意义#&-构词法记忆法!即通过掌握构词法来记忆单词#英语词汇主要有三种构词法!#派生"即通过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外一个词#例如我们在教;,I6><P一词可派生出;,I623&社会的’";,I6236;<&社会主义者’";,I6236;:&社会主义’";,I6236O>&使社会化’等+教>I,1,:P&经济’一词"可派生出>I,1,:6I&经济的’">I,1,:6I;&经济学’">I,1,:6;<&经济学家’等+$转化!即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类词类"也就是同一词在不同场合可用作不同词性"例如!H,1g<<0,/Q3><0,/Q3>/1<63<0,/Q3><0,/Q3> P,/-&别自找麻烦’"这一句话中<0,/Q3>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第!个和第@个$<0,/Q3>%用作动词"第%个和第$个$<0,/J Q3>%用作名词#诸如此类还有L2<>0)K6I</0>等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还有P>203P":,1<B3P"L>>C3P"9263P等既可用作形容词也可用作副词等+%合成!既由一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例如!;/1&太阳’b06;>&升’f;/106;>&日出’+B,:>;6I C&想家的’fB,:>&家’b;6I C&病的’+:,,1&月亮’b:21&人’f :,,1:21&月球人’等#这种记忆法可以将具有同一基本意义的不同词性或具有相反意义的一系列单词同时记忆"使不同单词的词义和词性不易混淆#三!结尾总之"词汇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能力的关键一环#老师在课堂上就词汇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影响深远"引导学生学会记忆英语词汇"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甚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但词汇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同时也要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成效"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量"把英语学好# "主要参考文献!!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解伯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外语界-"第$期"!))#"责任编辑#正元!!%%。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 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 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 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
翻译的标准及其实践中矛盾的思考

翻译的标准及其实践中矛盾的思考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翻译标准,同时介绍了在翻译实践中,这些标准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影响着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应该理性分析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标准对立统一【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57-01所谓“信、达、雅”分别指的是:信——忠实原文,保证准确,即不改变原意,能把原来的信息正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达——通顺,就是在对象语言中也是通顺的,不至于令人无法理解,要做到文从字顺。
雅——尽可能地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具有高度的欣赏性。
翻译的标准必须明确,并且切实可行,不然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指导意义就无法体现。
“信”即忠实,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
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信”,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信”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信”。
客观上不忠实的翻译当然存在,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经切断,译文无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也不能被称为“译文”,翻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作为主观姿态的“信”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它必须向作为客观标准的“信”靠拢,使两者尽量重合,使阐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理论上说,最好的手段便是科学,通过运用“科学”,我们达到译文的“达”,也就是“通顺”的目的。
再如,Katherine Philips 诗的前四行,如果我们运用基本的汉语知识,就可以对译文进行调整而译为:我直到现在才算真正活着,我的快乐得到了加冕,我可以无愧地说,我不是你的,我就是你。
然而科学论,不管开始时它多么满怀信心,却终不免陷入深深的困惑。
改过的译文并不能尽如人意。
我们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它确实做了、并将继续做出有意义的工作,尽管有人斥之为“死胡同”,人们仍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另一方面,它越往前行,目标就显得越遥远,道路上的障碍也就显得越来越难以逾越。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类的这种普遍的能力在口的语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gainst the tong and plane trees, the wind rises high. 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 as even draws nigh. (徐中杰)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 Pit-a-pat, pit-a-pat! (林语堂) 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Raindrops drip down atdusk. (杨宪益夫妇)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许渊冲)
一、“形”与“神”概观
If you think it ain’t dismal and lonesome out in a fog that way, by yourself, in the night, you try it once—you’ll see. (Mark Twain: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傅雷的“神似说”(spiritual resemblance)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s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 ·Recreate the original work and makes it be the translators' work. 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化为我有。 ·the tra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 influency in Chinese. 原作的神味和中国的流利。
矛盾英语模板作文翻译

矛盾英语模板作文翻译英文回答:Contradictions in Life。
Contradictions are an inherent part of life. They manifest in various forms, from the mundane to the profound. From the simplest of choices to the most complex of dilemmas, contradictions present us with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and ultimately,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in life i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e all strive for happiness, yet the very nature of happiness is elusive and paradoxical. It is both a destination and a journey, a state of mind and a fleeting moment.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often leads us to engage in activities that may ultimately bring us joy, butit can also lead us down a path of dis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Another common contradic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Freedom, in its purest form, implies the absence of constraints or limitations. However, complete freedom is often unattainable, as we are all bound by societal norms, ethical obligations, and the laws of nature. The tension between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manifests itself in our daily lives, from small choices such as what to eat or wear to larger decisions about our careers and life paths.The concept of good and evil is another timeless paradox. We all have an intuitive sense of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ye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good and evil are often blurred. Ac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virtuous in one context may be deemed reprehensible in another. Moreover,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not always immediately apparent,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ther we have acted for good or for evil.Time is another enigmatic concept that is rife with contradictions. It is both fleeting and eternal, anunrelenting force that both nourishes and devours us. We strive to seize the present moment, yet we are constantly reminded of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ime's transience and its eternal nature forces us to confront our own mortality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our existence.Contradictions also exist within ourselves. We are capable of both great love and great cruelty, of immense bravery and profound fear. The struggle between ouropposing impulses is an ongoing battle that shapes our character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course of our lives.Embracing contradictions is not about accepting them passively or resigning oneself to a life of constant turmoil. Rather, it is about recognizing the inherentduality of our existence and finding ways to navigate the tensions and paradoxes that we encounter. By accepting that contradiction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life, we can develop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itself.中文回答:矛盾的人生。
翻译概论第十一章 翻译中的矛盾

第二节 形神之矛盾
1、“形”与“神”的由来
(2)风格不可译
许均在谈到风格可译的同时,辩证地认为:一部作品的风格有 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作者和作品中表现的中心思想、气质等; 另一是作品的语言、体裁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而在翻译中再 现原作的风格时,又不免受到译者的思想认识、气质和语言习 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风格的再现虽然重要,却难以完整无损。 他还例证:傅雷在翻译梅里美、巴尔扎克、莫里哀等人的作品 时,由于译者自身的语言习惯,风格迥异的三位法国作家在译 文中都走到相似的风格上去了。
梁宗岱把风格翻译从语言的具体形式更上一层,他说,“作品 首先必须在译者心中引起深沉隽永的共鸣,译者和作者的心灵 达到融洽无间,然后方能谈得上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去再现作品 的风采。”译者只有翻译的《情人》时,也认为译者要做 到“译味”,就必须与作者合二为一,拥有“共同的生命”。 就像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时的感受:“译雪莱的诗,是 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既 译出原文句子,又译出译作的灵魂。
在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属于描写性的。 国内较早可译性进度专门探讨的学者是包振楠。他在《翻译通 讯》1983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试论可译性的限度》的 论文。文中指出:“语言是可译的,因为语言都是表达思想的 有效工具;但又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条件、语言结构、思维方 式的不同,有时又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这里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者注意到了由于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 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因而语言具有广泛的可译性基础, 同时指出语言可译性障碍的根源,就是文化、社会、语言与思 维诸方面的差异。“语言是可译的,有时又是不可译的”,正 说明了可译与不可译这一矛盾的辩证关系。乔治· 斯坦纳提到: “有一些文本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翻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 言上的转换、阐释手段的细化以及接受敏感性的转移,在将来 变成可译的。出发语语言与译者的语言处于一种双重运动之中, 既自我演进,又互相影响。”这是可译性限度的动态阐述,说 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矛盾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而变化的主流方向是从不可译向可译。
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语言与翻译2020年第2期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纪春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摘要:语言层面翻译矛盾指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语言层面的对立面。
本文梳理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各种不同观点,指出分歧主要在于对待形式的态度上;借助文学翻译视角厘清了翻译学中形式的定义,提出形式即语言组织,分为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两类;通过建构形似、意似、神似的关系,更新了对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认识,推出言语形态与言语功能的矛盾,并以文学翻译实例进行实证。
关键词:翻译矛盾;语言层面;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0)02-0061-06翻译过程是涉及言语交际方方面面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复杂转换,“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导致转换过程的种种矛盾,矛盾性是翻译不可避免的一种特性。
翻译的矛盾性可以从语言、思维、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语言层面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各种矛盾最终会压实并消解于双语转换过程中。
语言层面翻译矛盾指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语言层面的对立面。
对于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讨论在世界译坛上主要聚焦于形式与意义,在我国文学翻译界则转为关注形似与神似。
讨论从未停止,却鲜有学者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文学翻译既关注形式,又关注意义,更关注两者的结合。
文学翻译视角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视角,有助于厘清翻译学中形式的定义,建构形似、意似、神似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1.众说纷纭的语言层面翻译矛盾在世界译坛上,语言层面翻译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形式与意义的矛盾,“得‘意’忘‘形’”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文学翻译中,“得‘意’”仍显不足,“忘‘形’”面临纠结。
在我国文学翻译界,语言层面翻译矛盾被认为是形似与神似的矛盾,相关讨论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
1.1形式与意义的矛盾“内容”与“意义”涵义不同,前者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后者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