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自我效能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缺血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发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抑郁情绪。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一、焦虑抑郁情绪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普遍性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非常普遍。

一项研究发现,约有37%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症状,而26%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

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仅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的风险和病情。

1.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焦虑抑郁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质量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生活质量较高的患者则较少出现焦虑和抑郁问题。

因此,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缓解其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缺乏社会支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相反,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则更容易适应疾病,缓解心理问题。

3.疾病知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了解疾病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向冠心病患者传递疾病知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病情。

4.治疗效果三、措施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应该鼓励冠心病患者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3.治疗策略医护人员应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结论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这可能会对病情和疗效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同时,冠心病患者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尽量避免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132・现代医药卫生2021年1月第37卷第1期JMod Med Health,January2021,Vol.37,No.l21(3):194-199.ZHENG X,ZHU W,ZHAO H,et al Employee well-being in or­ganizations:theoretical model,scale development,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J Organizat Behav,2015,36(5):621-644.BARBARANELLI C,PETITTA L,PROBST TM.Does safety climate predict safety performance in Italy and the USA?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afety climate[J'.Ac-cid AnalPrev201577:35-44BAYLIS PJ.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ive interventions:a cross-theoretical model[J'.Clin Soc Work J,2006,34(1):61-81.LEE RK,KORDUBA LA,WANG A.An improved theoretical modeloforientationsofteningandcross-shearwearof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J'.Wear,2011,271(9/10):2230-2233&'奚志英,祁艳萍,雷静•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4003-4006.•护理探讨•&'NGUYEN NTB,UMEMOTO K,MEDENI TD.Toward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management^'.Inter-natJKnowl20077(9):33-40&'何淑萍,林利萍•跨理论模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研究现状&'.当代护士(综合版),2019,26(9):16-17.&'侯亚,周琦,朱海燕•跨理论模型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戒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西部中医药2015,28(1):99101.:10'李晴,薛小玲,陈小芳,等.跨理论模型和动机性访谈对PCI术后病人戒烟的影响&'•护理研究,2012,26(27):2529-2531.:11'张玉秀,孟东红,周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自助干预模式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8,2(10):72:12'李桂玲,兰雪.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框架&'.现代情报,2015,35(12):4749(收稿日期:2020-04-29修回日期:2020-09-09)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陈思芸,李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目的探讨?心病OP自我管理能力与?心病伴发焦虑、抑郁状况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文主要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1. 高度焦虑: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病变,常常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不安和恐惧,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时更容易感到恐慌和焦虑。

2. 忧虑不安:冠心病患者担心心脏病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常常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限制和调整,以减少可能引发心脏病发作的因素。

3. 自卑自责:冠心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感到自卑和内疚,对自己造成负面评价,产生自责和自卑情绪。

4. 情绪低落:冠心病患者常常感到疲倦和无力,体力活动受限,导致情绪低落和悲观情绪。

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1. 疾病因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直接影响。

发作频率高、程度重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2. 心理因素:个体心理特征和应对方式也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情绪变化。

个体如果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寻求支持,就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3. 社会支持: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对其情绪状态也有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不足、缺乏理解和陪伴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4. 个体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也会对冠心病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困难会使患者更加焦虑,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担心疾病对家庭经济的负担。

5. 医疗措施: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如果医生给予了充分的治疗和康复指导,患者会更加自信和积极面对疾病,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高度焦虑、忧虑不安、自卑自责和情绪低落等。

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程度、个体经济状况和医疗措施等。

针对这些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冠心病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有效管理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摘要:近年来,冠心病在中青年群体中发病率逐渐增高,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一致感对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与其自我管理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因此,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应重视心理一致感的培养,减轻知觉压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冠心病、中青年、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能力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中青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因此,研究心理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对于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参与者选择本研究选择2018年至2021年期间在某医院确诊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收集到的200份完整问卷进行分析。

2.测量工具(1)心理一致感:采用自编问卷,包括个人内外一致感、与他人一致感、与环境一致感三个维度。

(2)知觉压力:采用自编问卷,包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疾病压力三个维度。

(3)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编问卷,包括自我目标管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时间管理、自我压力管理四个维度。

3.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心理一致感、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总体较低,个人内外一致感分数较高,与他人一致感、与环境一致感分数较低。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这不仅会加重疾病的症状,还会对治疗和康复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有多方面。

冠心病本身的生理特点就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肌缺血和缺氧会导致疼痛和心悸等不适感,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随之产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较为漫长,这也会给患者带来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可能面临健康状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变化也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烦恼。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很多。

个人心理因素是决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焦虑抑郁倾向,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容易产生过度担忧和悲观情绪。

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也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患者得到家人、朋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较为缓解。

而如果患者孤立无援,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他们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加重。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其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资源和社会支持,从而减缓其焦虑抑郁情绪。

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医疗团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和挑战。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专业人士会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患者自身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都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对其康复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往往源于对疾病本身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会变得更糟,担心可能出现心脏病发作,进而导致死亡。

这种担心和恐惧导致了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增加。

患者常常会有对医疗过程的不信任和医学知识的缺乏,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常常是由于疾病本身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所引起的。

患者可能因为体力活动受限、需要长期服药和丧失工作能力而感到沮丧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而感到失去了自我价值,从而出现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经济负担和角色改变,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抑郁情绪的增加。

除了疾病本身,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贫困和家庭支持不足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得到良好的医疗和心理支持,进而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年长者和女性常常更加敏感和易受伤害,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个人特点和心理素质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情绪。

一些人可能因为个性内向或心理抗力较弱而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医疗机构应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

这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服务。

对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应对各种挑战。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也是必要的,包括社区组织、患者支持群体等,可以帮助患者互相支持和分享经验。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与疾病本身、生活质量下降、个人特点和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

通过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促进康复和心理健康。

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分为焦虑组、无焦虑组、抑郁组、无抑郁组,使用WHO生活质量评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4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分析焦虑、抑郁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120例患者中伴抑郁症患者41例(34.17%)、无抑郁症患者79例(66.83%),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症组(P<0.05);伴焦虑症患者38例(31.67%)、无焦虑症者72例(68.33%),伴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无焦虑组(P<0.05)。

结论:焦虑抑郁情绪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其负性情绪针对性干预,提升疗效。

【关键词】冠心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344-02近年来医疗治疗模式从以往生理干预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理”综合干预治疗模式,更加注重患者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对疾病诱发、病情和预后效果的影响研究。

冠心病是一种由多种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原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该症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和迁延性等特点,很多患者会出现绝望、焦虑等不良情绪[1]。

而合并焦虑抑郁对冠心病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均产生影响。

有护理研究人员提出,负性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本文则将负性情绪细化到焦虑和抑郁,探究该两种心理状态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对象均是我院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象,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在46~67岁间,平均为(53.9±2.4)岁,病程在4~10年间,平均为(5.5±2.0)岁。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缺血、病变和坏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得了冠心病后,患者不仅要面临心脏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还需要长期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变,这对精神健康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一、焦虑抑郁情绪的表现(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指不安、担忧、不安分、烦躁、紧张等负面心理状态,通常伴随着生理不适,如心慌、出汗、呼吸急促等。

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或发作期间更容易出现这种情绪。

同时,长期的药物治疗、疼痛、精神压力等因素也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二)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指患者情绪低沉、失去乐趣、消极悲观、自我否定等负面状态。

当抑郁情绪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冠心病患者由于生理状况的特殊性,经常会出现抑郁情绪。

其与心脏事件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一)生理因素冠心病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会对人体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同时,长期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等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因害怕疾病的加重、恐惧心脏事件的发生,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加之,当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生活模式中,不能摆脱自我猜疑、心理压力、不良情感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情绪更易出现。

(三)社会因素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环境等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对于没有家庭支持、孤独、处于不良社会环境中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更为常见。

(一)保持积极心态冠心病患者应该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尽量克服恐惧和焦虑,乐观看待病情和治疗,保持心理稳定。

(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冠心病患者应积极参加亲友聚会、体育锻炼或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加社会支持网络。

(三)进行身体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整情绪、降低疾病风险,同时也有益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和自我效能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梁雪武宁陈连庆汪凤兰张小丽景丽伟邢凤梅
健康素养是人们获取、理解、采纳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过程[1]。

低健康素养的个体缺乏主动获取健康信息的能力,对慢性病健康管理十分不利。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焦虑及自我效能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500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为18~59岁;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病情稳定、有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如肺、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的患者;患有其他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

1.2.2健康素养量表:采用2012年由复旦大学孙浩林和傅华改编的Jordan等开发的慢性病健康素养量表(HelMS)。

量表共包含24个条目,分信息获取能力、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经济支持意愿4个维度,总分范围在24~120之间,得分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

1.2.3焦虑自评量表:本量表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共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

其中低于40分为无焦虑,40~47分为轻度焦虑,48~55分为中度焦虑,高于55分为重度焦虑。

1.2.4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采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慢性疾病教育研究中心研制、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汉化的中文版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2,3]。

该量表共有6项条目,每项以视图模拟直线法的1~10分进行测量,其中1分表示毫无信心,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自我效能得分为各项的总平均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我效能越高。

<4分为低水平,4~7.9分为中等水平,≥8分为高水平。

1.3调查方法
在患者住院后1~3d内,病情稳定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调查。

调查者当场收回问卷并检查有无遗漏,及时补充。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一般情况:500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47例(49.4%),女性253例(50.6%);年龄18~44岁72例(14.4%),45~59岁428例(85.6%);文化程度小学以下53例(10.6%),初中120例(24.0%),高中183例(36.6%),大专本科以上144例(28.8%);月收入<1000元144例(28.8%),1000元~180例(36.0%),3000元~139例(27.8%),≥5000元37例(7.4%)。

2.2自我效能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自我效能水平患者的健康素养得分不同,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健康素养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焦虑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不同焦虑程度的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焦虑程度严重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得分较低。

见表2。

3讨论
3.1焦虑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焦虑程度越重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其健康素养水平越低。

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发
DOI:10.3969/j.issn.0253-9926.2019.05.049作者单位:063000唐山,华北理工大学通信作者:邢凤梅
低水平
50
87±1636±931±613±57.1±2.4中等水平27097±1539±636±614±57.8±2.1表1自我效能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x ±s )
项目例数健康素养总分
信息获取能力
交流互动能力
改善健康意愿
经济支持意愿高水平
180
102±15
41±6
37±6
16±5
8.3±2.1
表2焦虑程度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x ±s )
项目
例数健康素养总分
信息获取能力
交流互动能力
改善健康意愿
经济支持意愿无35399±1540±636±615±58.1±2.1轻度10897±1539±735±615±57.8±2.0中度3088±1835±832±814±47.0±2.3重度
9
91±18
39±8
33±9
12±7
7.0±2.3
生突然,
病情严重,会伴随出现焦虑症状。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社会及家庭负担较重,在患病后较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更易出现焦虑症状。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保持完好的状态,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引起关注。

焦虑会降低患者对健康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能力,导致健康素养水平偏低,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过程。

因此,医护人员应关注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心理疏导,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鼓励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从而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促进疾病康复。

3.2自我效能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越
强,其健康素养水平越高。

有研究[
4,5]
发现,疾病知识、社会支持、自我管理行为等是影响患者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缺失导致自我效能降低,从而影响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对某一行为具有较高自我效能者在行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动机、努力程度
及坚持性更好,从而健康结果更佳[6]。

只有自我效能高的人才能坚持有效的健康行为,继而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提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以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并促进其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青年的发病率上升较快,而且由冠心病引起的病死
率也逐渐上升[7]。

有研究[8]
结果表明,慢性病患者、低收入群体、缺乏教育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弱势
群体中,缺乏健康素养的状况普遍存在,亦是健康
素养研究的重点人群。

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更易于主动获取健康信息,采取健康保健行为,并且易于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经济收入高者可以为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比如定期体检、参加健康教育课程等。

农村居住的冠心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低的原因可能与其利用卫生资源和获取疾病相关信息有限有关。

因此在采取干预措施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文化程度低、人均月收入低、农村居住患者的健康素养的关注,加强引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促进其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庆华,
黄菲菲,朱爱群,等.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14-817.[2]Siu AM ,Chan CC ,Poon PK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Patient Educ Couns ,2007,65(1):42-50.
[3]张利峰,
张美芬,张俊娥,等.广州两所医院肾移植受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57-560.
[4]陈琴,
姜小鹰,房晓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顾认知与自我效能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34-238.
[5]韩燕霞,
钮美娥,汪小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4A ):12-14.
[6]王楠,
吴艳平.社区中老年人群自我效能对健康素养的影响[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A ):21-23.
[7]陈伟伟,
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4,7(29):487-491.
[8]刘德存,何晓红,党秀琴,等.大同市公民健康素养的调查[J ].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90-291.
(收稿日期:2018-07-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