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

㈠金石碑刻

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

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

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

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

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

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

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

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3 臣僚的奏、疏

④其他信息。包括一些军事信息。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5.邸报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

㈠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

唐代开元年间,“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唐代邸报此时称为“进奏院状”或“状报”、“邸吏状”。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有两份尚存于世。因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进奏院状”、“敦煌邸报”。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原始报纸。

“开元杂报”一词见于孙樵的著作《经纬集》。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孙樵叙述自己所见到的开元年间的官报,使有关开元杂报最为详细地记载。开元杂报石孙樵给当时所见的“数十幅书”的一种称呼,并非真正报名。

㈡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如“朝报”、“进奏院状报”、“邸状”、“报”等。

宋代的进奏院状由唐代的“地方报”变成了朝廷的“中央报”。

宋代的朝廷官报比唐代有了较大的扩充,不仅仅只限于诏旨奏章、皇室起居等,还记载了一些皇族生活情况、仕官升迁、朝廷政事动态等。

与前朝相比,传播面也更为广泛。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其视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印刷的邸报。

㈢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

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一直有两种意见,没有一致的结论。

明代不设进奏院,但官报仍按习惯称为邸报。由明政府设立的通政司管辖。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抄、发、传制度非常严格。内容大体仍包括皇帝谕旨、皇室动态、官员任免、臣僚的奏疏、军事信息等内容,偶有类似社会新闻的信息出现。

值得提到的是,明代邸报已开始出现活字印刷。这一变化所以显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变更,更说明报纸在此时的读者增多,需求量增大。是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

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

6.邸报的作用及价值

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他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他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7.小报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也主要等在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

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

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

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

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

8.京报

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

内容:京报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因此它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

的发行系统。

形式:至清代已有较为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并开始呈

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发行范围和社会作用:

京报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很广。在京城和各省拥有大批读者群。买京报、读京报

已经是常见的现象。

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

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第一节.概说

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

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

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

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

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

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

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

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40年鸦片战争是外报在中国发展的分界点。

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进入半殖半封社会形态。海禁大开,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

涌入中国本土。外报也由沿海向通商口岸扩张。这些报刊宗教色彩渐淡,并很快

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华报刊的主要力量。主要分为中文商业报刊和外文商业报

刊两类。

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有密切的联系,

它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

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

第二节.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

1821年6月停刊。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

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

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

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

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

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

《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

离,达到宣传效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

3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

④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

应有可读性趣味性

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察世俗》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

3.《察世俗》的意义

1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不大。

2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

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

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

3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

世报人以为榜样。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

1838年停刊。

《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

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

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

5.《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

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1 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

2 《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

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

趋势。

3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④《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

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⑤《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

纸略论》。

6.《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1826年停刊。

该看形式与内容都与《察世俗》基本相似,实际上是《察世俗》的续刊。

7.《天下新闻》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

英国传教士吉德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1829年停刊。

这份月刊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报纸很相似。

内容除中外新闻外,还登载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发表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章。但总体来看仍是一份宗教刊物。

8.《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等于1838年在广州创办。停刊日期不详。

该刊不登载宗教文章,是一份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

9.《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㈠发展经过:

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

㈡主要内容:

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

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

㈢地位及影响:

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

㈣突出特点:

《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使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

1变法宣传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

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

《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

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

2西学介绍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

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

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

10.《遐迩贯珍》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

由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1856年3月停刊。

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医学、地理等知识,三分之一篇幅报道新闻。

11.《六合丛谈》

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7年1月创刊。月刊。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58年终刊。

内容与《遐迩贯珍》相似。主要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2.《中外新闻七日录》

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1868年停刊。

内容以新闻、西方科学知识为主。

13.《益文录》

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

主编李木大,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

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为《格致益文汇报》

第三节.在华外商报刊

1.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

1《中国之友》

周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并《香港公报》。1869年停刊。

2《香港纪录报》

周报。

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1863年停刊。

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

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

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英商德臣任发行人,

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874年8月17日停刊。

④《子子剌报》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英商子子剌任主笔。1941年停刊。

2.《北华捷报》

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创刊。周刊。创办人英商奚安门。

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1月《每日》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更名《字林西报》,《北华》转为《字林》的星期附刊。

3.《字林西报》

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

该刊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告发表机关,并得到上海

工部局的经济资助。

《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

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

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

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

4.《京津泰晤士报》(一译《天津时报》)

1894年3月创刊,英商贝令汉主办。

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

该报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常遭到当时进步报刊的反驳。

《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

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

5.《上海新报》

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

1861年创刊,由出版《北华》的报馆创办。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

年7月2日改为日刊。同年12月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利,停刊。

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

《上》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其刊载的中外新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创

办之初,刊载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况,很受时人关注。

该报虽为商业报纸,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

《上》在创刊后十来年里,使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

6.《申报》

㈠早期的《申报》

1《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

归美查一人所有。首任主笔蒋芷湘。初创时为隔日刊,自第五号起改为日刊,周

日休刊。1879年4月27日开始,周日也出报。

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

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2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

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第二,也重视新闻。

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

当时各报的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常信笔点染,由传奇之风。《申报》一开始也未能免俗。后来《申》逐渐开始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几件特殊新闻的处理,使之声名大振,销量也随之上升。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前后长达三年。报道后其客观准确,仗义执言,有闻必录,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也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客观报道是《申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发行量也随之陡增。三是《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

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第六,扩大报社业务

美查以申报为基础,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

⑴编印综合性的月刊《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和《寰宇琐记》。三种月刊时间

相继,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笔记类,都属于我国近代早期的文学期刊。

⑵办白话新闻报《民报》。

1876年3月30日创刊,每周二、四、六出版。专为妇孺、工人、小贩以及下

层劳动人民所设,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

⑶编印画报。

1877年,《申报》创办了《寰瀛画报》,不定期刊,中国画报之祖。

1844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主编,

旬刊。新闻性更强,内容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㈡应对《新闻报》挑战,《申报》的改革时期

《新闻报》极具威胁力的竞争,使《申报》感到了压力。

1905年,申报在2月7日的论说栏上,提出了12项改革措施,大致有以下内容:

1 更新宗旨

2 改良形式

3 革新设备与技术

④扩大信息来源

⑤强化时事评论

⑥增加新闻(包括国际、战事、政治、经济、地方新闻五个方面)

改革后,申报重新确立了在上海的地位。

㈢《申报》的席子佩时期

1907年春,美查将报纸售于席子佩。席子佩经办期间,对申报作了进一步改革。

1 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2 1909年,报纸有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3 1911年8月24日,《申报》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同时开辟了副刊《自由谈》。第一任副刊主编王钝根。由于副刊过于强调趣味性,加上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缘故,所以《自由谈》很难保持较高格调。但是《申报》的《自由谈》是中国较早的副刊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报刊中创办时间最久的副刊。

㈣《申报》的史量才时期

第七章第八章补

《申报》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到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共历时78个年头。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7.《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

不到《上》的三分之一。

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

单调,可读性不强。

《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

3《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

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

《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8.《新闻报》

㈠初创阶段

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

这一阶段的《新闻报》没有特别明显的建树。但有些值得介绍的经营思路:

一是每份报纸以低于《申报》的价格出售;

二是将自己的发行及地方在苏锡常一带;

三是利用一切方法获取广告。

㈡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

1899年11月4日,美商福开森接手《新闻报》。聘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并以《申报》为竞争对象。

《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之对抗。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

㈢《新闻报》的企业化阶段

第七章补

第三章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高潮的兴起

第一节.国人报刊功能的思考和早期的办报活动

1.“澳门新闻纸”

我国新闻史上翻译外国报刊的开端。

是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下令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的各种报刊,组织专人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报,借以“采访夷情”,译报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当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报道。

所译材料,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

“澳门新闻纸”的出现,足以说明林则徐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了一定认识。

2.《昭文新报》

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

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

因销路不畅,出刊仅数月。此报现已失传。

3.《香港中外新报》

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作为《子子剌报》的中文版,创刊于1857年11月3日,每周二、四、六出版。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

1864年到1865年间更名为《香港中外新报》,由华人黄胜和伍廷芳主持。是一份商业性报刊。1919年停刊。

4.《香港华字日报》

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

《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

据说该报虽由英人报馆出版发行,但报纸方针与文字工作主要由英国人负责。因此,该报时刻努力体现华人的立场与见地。1941年该报停刊。

*《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

义。*

5.《循环日报》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

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

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初期多为王韬主笔。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

《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循环》出至1959年终刊,使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

6.王韬的办报思想

1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当时,即指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

2重视报纸的职能。

王韬认为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

他还认为,报纸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是国内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

7.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在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

2 他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

3 王韬的政论文体,还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的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直抒胸臆的报刊文风。

④总的说来,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开创了我国报刊的政论文体。在他的影响下,政论文章风靡一时,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

第二节.政论报刊与维新变法运动

1.第一次办报高潮

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政论报刊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技的报刊、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报刊、有通俗报刊、有妇孺报,也有行业报。这众多国人自办的刊物,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即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此外,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2.《中外纪闻》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

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

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万》重名,当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同年11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该报以官僚士绅为发行对象,隔天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

每册刊登论说一篇,主要内容是宣传变法,提倡创办学校。

每期内容还有“上谕”、“外电”等。

《中》的出版发行,为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强学会的成立于《中外纪闻》的出版,遭到了在京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查禁,于是《中外纪闻》在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3.《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1986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

《强学报》与托古以改今制,希望光大维新,人人昌言新法,还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

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了。

4.《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1898年8月8日停刊。

黄遵宪主持创办。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

内容分为论说、奏折录要、京外近事等栏目。

《时务报》出版不久,就因文体新颖,议论独到,见解精辟,很快风靡海内。并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报刊。

《时务报》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在《时务报》的宣传影响下,改良派政治团体在全国纷纷建立,维新运动也在各省市先后开展起来,各地维新报纸也纷纷创刊。

5.“时务文体”

自梁启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论文随着《时务报》畅销全国,遂使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时而生,时称“新文体”。因这种文体是梁在主办《时务报》时所开创,故又被称作“时务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

1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

2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

3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

④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

6.《湘学新报》

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

1898年8月28日停刊。

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

《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

7.《湘报》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

该报社由董事会。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

《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

《湘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

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

由于《湘报》和《湘学新报》的共同宣传与推动,是湖南省成为维新时期创办新政最有朝气的一个省。

8.谭嗣同的办报思想

1主张办报求日新。

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

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

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

9.《国闻报》

维新派华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

内容上偏重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报道,对东南各省新闻不作报道。设有本地新闻、京城新闻等栏目。

《国闻报》在北方舆论界堪称一支独秀,对维新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登载了光绪关于变法的全部上谕及维新派上奏的全部条陈,并配有评论为之鼓吹。这些报道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维新者斗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898年戊戌政变后,《国闻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遇难的消息后,“奉旨”停刊。后卖于日本人。

10.《国闻汇编》

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

1897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

《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

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

11.严复的办报思想

集中体现在《国闻报缘起》文中。

1 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

2 在各国并立之时,引进外来思想是开民智的主要方法。因此,严复注重引进西学,他组织人力收集、翻译外国报刊。

3 介绍给国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学说。进化论的思想也成为维新人士办报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港澳及海外的报刊活动

1.《知新报》

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的维新派报刊。

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半月刊。

有何廷光、康广仁任经理,何树龄、梁启超、徐勤等为撰述。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保留了不少维新运动的文史资料。

1901年1月自动停刊。

2.《清议报》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实际主编梁启超。出版后风行海外。

《清议报》以强调“清议”与增进国人学识为宗旨,概括起来就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清议报》前后出版3年,共设30多个栏目。第25期开始,在作者栏中第一次出现了“记者”字样,这在报界属首次。《清议报》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民族危亡的警钟,做救亡图存的呼喊。二是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1901年12月22日,因报馆失火,《清议报》停刊。

3.《新民丛报》

改良派在海外最重要的一份机关报。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半月刊。

该报前期办报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从1902年到1903年,《新民丛报》作了大量的启蒙宣传。它介绍西方学说,政治、军事、法律、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同时反对旧的传统道德,介绍一些在当时还很新鲜的资产阶级社会道德观。

《新民丛报》的这些介绍改变了中国思想界的闭塞状态,打开了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知识分子的眼界,启发了他们民主革命的觉悟,给他们提供了反封建的斗争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未自觉承担起这些宣传工作时,《新民丛报》在思想上起到了引导青年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

补遗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

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与《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

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陈少白。

《中》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

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的报纸。

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

《中》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的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方式,并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新阶段。

第二节.上海等地区的革命报刊

1.《苏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售予陈范。

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

1902年冬,《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

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

1903年6月9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日又发表章太炎的《<革命军>序》。6月29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光绪帝为“载湉小丑”。

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月30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月7日,《苏报》被封。

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组成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

当年12月24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

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

2.“沈荩案”

1903年初,记者沈荩将探访所得清政府与沙俄的密约公布于报纸,由此使拒俄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7月19日,清政府将沈荩拘捕,慈禧下令杖毙,造成骇人听闻的“沈荩案”

此时震惊中外,革命派曾在上海举行数百人参加的追悼会,表示抗议。外报的舆论反响也很强烈。

同时,这件事的发生间接影响到了对“苏报案”的处理,它使清政府引渡和处死章、邹的要求遭到拒绝。

3.《国民日日报》

1903年8月7日,章士钊等创办。此报继承了《苏报》宣传革命的办报方针,被称为“《苏报》第二”。但因内部矛盾,1903年12月1日自动停刊。

4.《警钟日报》

前身为1903年12月15日“对俄同志会”创办的《俄事警文》日报,蔡元培主编,为拒俄运动作宣传工作。

1904年2月26日,改为《警钟日报》,以抵制外侮恢复国权为宣传宗旨。

1905年3月25日被强行封禁。

5.《中国白话报》

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创刊,林白水主编。初为半月刊,后为旬刊,用白话进行革命宣传。该刊特点是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民众宣传政治、报道时事。

1904年10月8日停刊。

6.《中国女报》

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自任主编和发行人。

《中国女报》以白话为文,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为宗旨。

此报虽然仅出版两期,但在新闻史与妇女运动史上却有其积极意义。

7.《神州日报》

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社长于右任,总主笔杨笃生。

该报日出对开3大张,广告与文字各占一半。

此报鉴于《苏报》被禁的教训,不明言革命。采用旁敲侧击、迂回宣传的方式,新闻报道主张“有文必录”。但其革命倾向极为明显。

创刊不久《神州日报》就成为当时上海最畅销的报纸。

不过于仅主持该报80天,就因报馆失火,人事失和而宣布辞职。《神州》由他人接办。一年后杨笃生也离开报社。此后《神州》与革命组织的关系不及前期密切。

民国后,这张报纸几易其主,前后历时40年,虽仍以《神州日报》为名,但宗旨已与昔日传播革命思想的《神州日报》大相径庭。

8.“竖三民”

1《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于右任自任社长,范光启、徐血儿、戴天仇等人撰述。以“为民请命,大声疾呼”为宗旨,言论比《神州》激烈。该报批评时政,抨击贪官污吏,揭露官场黑幕,故而引起当权者的仇恨。于右任遭陕甘官吏的诬告,被捕入狱。《民呼日报》也于1909年8月14日被迫停刊。

2《民吁日报》

1909年10月3日在上海创刊,实际负责人仍是于右任。但由于他被租界当局驱逐,不能公开出面,所以形式发行人朱少屏,社长范光启。

《民吁日报》创刊时,正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中国。《民吁》连苏发表报道、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行径。伊藤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民吁》连续发表数十篇报道和评论,对安重根的行为表示赞赏与歌颂。日本驻沪领事要求上海道查处,上海道遂与租界勾结,查封了该报。《民吁日报》前后仅出版48天。

3《民立报》

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法租界创办。社长于右任。

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也成为同盟会在上海的联络点。

此时该报人才济济,宋教仁被于右任聘为总主笔,是主要的社论撰写人,并由此名噪一时,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当时以“四捷”著称的陈其美以及近代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张季鸾也都参加过该报的工作,并在这个时期显示了他们的才能。

同时该报还很重视国际新闻的报道,聘请了一些在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做他们的兼职记者。

该报创刊之初,较为稳健内敛,站稳脚跟后,言论转趋激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但仅隔两天,《民立报》便用极大篇幅对起义进程进行了报道,同时发表有关时局的短评。读者竞相购买,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

《民立报》出至1913年9月4日停刊。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均以“民”字开头,又同为于右任所创办,在实践上蝉联,性质相同,因此被称为“竖三民”。

9.“大江报”案

1910年12月14日詹大悲与人合伙在汉口创办《大江白话报》。后因报纸报道英国人打死中国车夫,报纸出资人收回资金退出报社。詹大悲遂自筹资金,于1911年1日改出《大江报》。詹大悲为主编,何海鸣任副主编。

《大江报》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1911年7月,该报发表了两篇是它享誉一时的评论: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短文,倡言革命,标题新奇有刺激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清政府出动军警,查封报纸,捉拿主编。《大江报》被迫停刊,詹大悲等也被判刑。史称“大江报案”。

第四部分

第三节.《大公报》与《时报》

1.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于天津,英敛之任总负责人,兼编辑、撰述、发行等工作。《大公报》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英敛之主持的《大公报》虽借助外国势力,但对洋人毫无媚骨。英信仰天主教,但对洋教士在中国的霸道非常反感;他提倡宗教救国,但强调不能做洋人的附属品。

《大公报》在华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一是它敢言;第二是它注重报纸内容的严肃性;第三是它敢于为穷苦人说话。它还经常发表一些用白话写作的新闻和论说,很适合下层人民阅读。此外《大公报》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也是它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原因。

然而这一阶段的《大公报》在反对革命上是与保皇派相通的。其崇洋尤其是亲法倾向也十分明显。

2.《时报》

1904年6月12日狄楚青奉康有为之命创刊于上海,新闻编辑由陈景韩、雷奋、包天笑等负责。是近代报纸中较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

初期《时报》是康梁在国内重要的舆论阵地。后来,《时报》并未热心改良宣传。辛亥革命后,由狄楚青独资经营。

狄楚青办《时报》,重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

1 在国内首创时评

《时报》设“国内大事”、“各埠要闻”和“本埠要闻”三个时评专栏,分别由陈景韩、雷奋和包天笑主持。这些时评栏目很有特色,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简洁明了的短评。短小精悍、形式多变、文字洗炼、可读性强,且适应时人的文化水平及对时事政治新闻的需求,在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业务改进。

2 发表创作和翻译的新小说

《时报》主张小说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益于社会,要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这在当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此观点的指导下,《时报》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翻译介绍进中国。

3 版面和版式上的革新

《时报》首创对开报纸,并将报纸分为四个版面。

编排上力求醒目。使用不同字号,标题皆加以圈点。

这些改革和创新,受到读者、尤其是知识界人士的喜爱。对同时期国内报纸业务工作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节.海外的革命报刊

1.《民报》

前身为留日学生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二十世纪之支那》是华兴会的机关报,1905年6月创刊,由宋教仁等主持。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后,华兴会领袖黄兴、宋教仁决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但在移交之前,遭到日本政府的查禁,不能再使用原刊物名称。同盟会决定改名《民报》出版。

于是,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第一份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民报》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它的宗旨是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民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从此《民报》致力于这一主义的宣传。设有论说、时评、纪事等栏目,并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此外还大量地介绍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各种新思潮,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民报》是月刊,但每月出版日期不定,且经常脱期或中途停刊。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宋教仁、黄侃等。

1910年2月,《民报》因发表鼓吹暗杀注意的《革命之心理》一文,被日本政府已破坏治安为借口封禁。

2.《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

1《民报》创刊第一期上,就发表汪精卫、陈天华的文章,矛头直指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新民丛报》,由此双方展开了新闻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

2《民报》第三期发行号外,发表文章列举了双方对立的观点12条,并宣告从第四期起逐一予以驳斥。此后陆续发表文章,对改良派展开全面攻势。

3双方论战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民主义”展开。

⑴《民报》主张民主共和,《新民》主张开明专制。

⑵《民报》强调必须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新民》认为民族问题已经不存在,不应当在反满、排满。

⑶《民报》强调民主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新民》强调中国今日当以开明专制为立宪制之预备。

⑷《民报》强调社会革命,主张实行“平均地权”,但对贫富不均。《新民》认为实行经济改革会破坏社会秩序。

⑸《民报》强调革命可以把中国从瓜分中解救出来。《新民》则认为革命必然招致瓜分。

④双方的这次论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有声有色的政治论战。从《民报》创刊开始,历时两年,最后以《新民丛报》偃旗息鼓自动停刊,宣告了改良派的失败。《民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

⑤经过这次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多读者最终站到了革命派一边。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向前发展。论战的结果也使大批的革命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培养了骨干,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因此得以扩大。

⑥这次论战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过分强调排满,错将种族主义当作民族主义,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一些幻想。

第五节.报刊出版法律的制定

1. 清初报刊出版管理尚未专立条例,法院处理有关出版物案件都引用《大清律例》刑律“盗贼类”中“造妖书妖言”条。条例语焉不详,无法作定量的规范,随意性极大。

2. 清代后期,第一位决定制定有关报纸出版物单行法的是光绪帝。但因变法失败而告终。

3. 《大清印刷物专律》,清廷制订的第一部有关印刷出版物的专门法律。1906年7月颁布。

主要规定:特设“印刷注册总局”专责管理出版品的注册登记,凡印刷出版物都必须有印刷人和印刷所所在地;固定讪谤条款,凡印刷出版物令人阅之有怨恨或侮慢,或加暴行于皇室或皇族政府者,或煽动愚民违背章典、国制者,即为讪谤,须判以10年以下监禁或5000元以下的罚款。

《大清印刷物专律》是针对一般出版物的。为加强对日益增多的革命报纸的控制,清政府又补充制订了《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则》

4. 《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颁布;《报馆暂行条规则》,1907年颁布。两规则

主要规定为:新开报馆必须经过巡警所同意;严禁报刊登载诋毁宫廷、妄议朝政、妨害治安、败坏风俗以及涉及内政外交秘密的文字。

5. 《大清报律》,是清廷参照日本报纸法拟具的正式报律,1908年3月14日颁

布。主要规定:

1采取保证金制度,规定创办报纸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2实施事前检查制度,规定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晚12时以前送审;月报、旬报、周报在发行前一日上午12时以前送审;3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之语,违者处20日以上两年以下监禁,附加20-200元罚金,永远禁止发行。其情节严重者,仍照刑律治罪。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事业

1.辛亥革命前国人自办的通讯社

11904年1月在广州创立的中兴通讯社,由骆侠挺创办。

21908年在比利时创办的远东通讯社,王慕陶创办。

31911年2月在广州创办的展民通讯社,杨实公创立。

2.“横三民”

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的自由,但随着袁专政面目的日益暴露,革命党人开始创办报纸抨击袁氏政府。

其中言论激烈而名重一时的报纸有:《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刊,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称为“横三民”。

1《民权报》

1912年3月1日在上海创刊。发行人周浩,总主笔戴天仇,均为同盟会会员。

戴天仇文章大胆泼辣,文字洗炼,文笔畅达,是当时以为有影响的革命报人。他在《民权报》时期,对袁世凯的帝制野心猛烈抨击,言论犀利,颇为世人赞誉。后被租界逮捕。

《民权报〉的副刊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这份副刊刊载的小说开始了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程。

2《中华民报》

1912年7月20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邓家彦。

这份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每日均有反袁世凯的文章。在宋教仁被杀真相暴露后,一天发表八篇社论讨袁。《中华民报》是反袁世凯非常激烈的一份报纸,深受袁世凯嫉恨。后被迫停刊。

3《民国新闻》

1912年7月25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吕志伊,总编辑邵元冲。

《民国新闻》以“保障共和政体”为主要宗旨。

3.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得以繁荣的原因

1政治环境的宽松

封建专制政体结束,临时政府有言论自由的固定。袁世凯政府新上任时还不敢

贸然撕下共和的假面。

2各党派以报刊为利器

在民初各派政治势力的争斗中,政党林立。各政治团体、各党派纷纷创办报刊,

以之作为政治活动的工具,作为参政、议政、扩大自己政治势力的有力武器。

3办报所需费用很少

④读者对新闻的需求

4.“kui丑报灾”

宋教仁被杀后,袁世凯政府为钳制舆论,开始实行新闻预检制。二次革命后,国民党的地盘机会全部丧失,国民党被称为乱党,因此,国民党系统的报业也遭到了空前洗劫。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全被查封。上海因为是租界,袁世凯的行政权力不能直接施展,袁世凯便采用禁售、禁邮的方法,限制上海国民党的报刊在内地发行,迫使其自动停刊。同时,袁世凯还勾结租界当局对一些尚存的报刊寻衅迫害,直至停刊。

1913年,新闻界遭到了一次大的浩劫。不仅国民党报刊惨遭迫害,其它报刊、报人也是动辄得咎,言论自由全无,凡不能顺应袁政府的报纸,一律查禁。

1913年的年底,经过袁政府清洗、镇压后的报界,得以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初时500家相比,锐减了三分之二。1913年是阴历kui丑年,人们便将这次大劫难称为“kui丑报灾”。

5.袁世凯钳制舆论的做法

1创办御用报刊,“自作新声”,为袁氏歌功颂德。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与《神州日报》。

2收买报纸与报人,让他们“依声填词”,唱袁氏的调。

3制定各种法律,不断清除异己,令报界同唱帝制赞歌。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2020年7月整理)中国新闻史试题.doc

第一章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____ 3,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 4.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_____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5两份_______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8、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_______法令C 战争的胜利的消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_____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 通政司B进奏院C提塘D六科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A 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 A 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 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 A 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 A 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 小报" 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 (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张培 第一章 在哪些历史文献存有最原始的新闻文体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读开元杂报”一文的作者是谁 我国古代报纸统称 中国古代报纸的实物叫什么 邸报一词正式出现于何时 定本制度 明代印刷报纸的原件是什么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性质 中国古代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章 我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我国创办的主要报刊 外报的类型 外报在我国能够一度占据垄断地位的原因 在我国的第一张外文报纸 在我国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教会报刊 外国人在华报纸的性质 如何评价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报刊 《申报》成功的经验 我国国人自办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在报刊工作上的主要贡献 《循环日报》 维新变法前国人自办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第一张报纸副刊 上海第一张中文报刊 第三章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维新变法的基本方式 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和意义 梁启超报刊思想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历史意义 梁启超报章文体的特点 严复的历史贡献

谭嗣同的历史贡献 “汪梁之争” 梁启超的主要论述新闻的论文 为什么说维新派报刊带有“官方色彩”?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报纸的原因 《中国日报》宣传的革命内容 《中国日报》主要的宣传特点 郑贯公对新闻事业重要贡献及他提出独到的报学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外创办的主要报刊 《民报》的宣传内容 《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的性质与意义 “苏报案” “竖三民”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大江报》的两篇时评 我国第一个新闻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的特点 第五章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原因 癸丑报灾 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 横三民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和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技艺 民国时期新闻业务的特点 第六章 《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新青年》的宣传编辑工作经验 《每周评论》的特点 李大钊在《新青年》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瞿秋白新闻作品的特色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何时 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及撰写人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 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 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 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 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 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 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 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 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 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 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 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 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 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 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 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 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 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 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 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 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 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 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 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 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 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 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 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 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 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 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 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 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 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 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 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 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 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 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 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 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 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 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 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 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 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 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 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 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 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 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 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 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 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 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 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 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 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 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 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 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 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 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 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 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 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 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 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 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 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 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 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 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 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 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 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 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 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 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 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 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 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 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 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 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 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 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 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 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 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 “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 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 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 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 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 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 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 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 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 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 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 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 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圣才出品】

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一、概念题 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人大2007年研;南京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4~2005年研;山东大学2005年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中外新闻传播史 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 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 (提问) 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 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 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希腊时期还留下了城邦文化的灿烂历史。最后的亚里山大时期更是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里山大城人口100万,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 就传播的形式看,希腊是文字与口传并存,而且口传更为重要的时期。尽管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那里接受了字母表,从埃及人那里接受了莎草纸,但是以荷马史诗为传统的希腊人显然更偏爱口语传播。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进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在言论自由、思想活跃的时代,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投身于以演说和辩论为主的口头宣传活动,产生了专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学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中国日报》《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 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6.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并分别对其予以评价。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美洲:《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南洋: 新加坡《叻报》“南洋第一报” 菲律宾《华报》、《岷报》、《益友新报》 马来亚《槟城新报》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纸——维新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 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旬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 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 ●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 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 政府”和“向导国民” 。 ●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创刊号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以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该报开中国政论报刊先河。 评述梁启超戊戍政变前后的报刊思想: 梁启超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