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曹操的作文篇一人们常常说曹操是奸雄,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
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这点毋庸置疑。
曹操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可见曹操是用兵多么厉害。
曹操不但军事非凡政治也是等闲之辈。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包括我们所学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曹操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并且通读曹公诗歌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他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政治家的恢宏气魄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杰出人物抒发了慷慨悲凉之情。
可惜的是《三国演义》把曹操贬低成了一个奸雄。
这点不仅仅是我明白,连毛爷爷也明白,他曾经说过:“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可见曹操是一个英雄。
那么为什么曹操这个英雄被说成一个奸雄呢?那是因为民间和《三国演义》中可以贬低曹操。
民间流传的“另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实际上《三国志》原文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经过修改的。
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
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
论曹操作文【小学六年级600字】

论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自古曹操就被这样评论,。
而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可是大错特错。
曹操不仅不是奸雄,反而是一世枭雄。
奸雄,这个词一听就让人不舒服。
而曹操又“奸”在何处呢?刘备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叛国贼,就是奸臣。
然而当时国家摇摇欲坠,天下大势已变,皇帝又软弱无能,让曹操取而代之,岂不是好事一件?而且,曹操的优点是有目共睹的。
曹操做事果断,从不只依赖谋士的意见,而在大战中他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在战吕布的时候,曹操亲自上阵,几次险些被吕布夺去性命。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贬曹的思想比比皆是,但从许多描写之中,还是可以看出曹操所具备的领袖风范。
倘若与曹操相比,我可真是望尘莫及了。
他不仅睿智,且会随机应变。
面临生死关头他依旧能想方设法脱离危险。
若是常人,谁能做到像曹操一般的临危不乱?但是人总有些许不足。
多疑便是曹操致命的弱点。
他因此错杀了自己的朋友,也导致了他战争中的多次失败。
而且,曹操难以忍受他人的讥讽,因而错杀了许多忠臣。
在赤壁之战中,又可见曹操的一大缺陷-自大。
曹操仗着自己兵多,不管士卒的
安危,贸然向刘备进军,导致了最后的惨败结局。
可见,曹操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曹操却是一个天生的王者丶英雄。
曹操一世枭雄,却因奸雄二字为人们所唾弃,实在是可悲可叹之事。
桥玄论曹操

1.桥玄论曹操原文: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译文:(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
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天明之人就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二十岁的时候被孝廉推荐为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到顿丘这个地方,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
2. 一代良臣魏徵原文: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毁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
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译文: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
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
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
”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3. 公孙弘原文: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弘谢曰:“有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炸,欲以钓名,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以为谦让。
愈益尊之。
译文: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
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
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是后人对他的赞叹。
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
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
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
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
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
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
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
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
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
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
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
桥玄论曹操文言文翻译

桥玄,字公祖,颍川许昌人也。
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桥玄独能明识时务,知人善任,遂显名于世。
时曹操崛起,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
桥玄遂作《论曹操》一篇,以明其志。
原文:桥玄曰:“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少好兵法,长于权谋。
自黄巾之乱,曹操起兵讨伐,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今者,曹孟德雄心万丈,欲平定四海,一统天下,非同凡响。
”“曹孟德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盖有三端。
一则天时,二则地利,三则人和。
天时者,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曹操乘时而起,得天时之助。
地利者,曹操占据中原,四通八达,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得地利之便。
人和者,曹操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得人心之向背。
”“曹孟德虽勇猛果断,然其心机深沉,善于隐忍。
常言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之性格,亦是其成功之道。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孟德亦有其短处,然其长处足以盖过其短。
”“吾观曹孟德,颇有项羽之风。
项羽豪气干云,勇猛无匹,然终因自大而败。
曹孟德虽勇猛,然其智谋过人,善于审时度势,故能屡战屡胜。
若曹孟德能改过自新,慎终如始,则天下可定,功名可成。
”“吾闻曹孟德言:‘宁为鸡头,无为凤尾。
’此言甚是。
曹孟德不慕虚名,务求实效,故能成就大业。
今者,曹孟德已占中原,兵威四震,若能继续努力,则天下不难一统。
”翻译:桥玄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
少年时喜好兵法,擅长权谋。
自从黄巾起义以来,曹操起兵讨伐,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如今,曹孟德雄心万丈,想要平定四海,一统天下,非同寻常。
”“曹孟德能够成就大业,原因有三:一是天时,二是地利,三是人和。
天时指的是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曹操趁此时机崛起,得天时之助。
地利指的是曹操占据中原,交通便利,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得地利之便。
人和指的是曹操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得人心之向背。
”“曹孟德虽然勇猛果断,但心机深沉,善于隐忍。
常言道:‘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曹操的性格,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曹操啊,那可是个超酷的人物呢。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写的诗也是相当厉害,而且还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意识。
曹操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你想啊,他处在那样一个乱世,每天都在忙着打仗、争地盘。
在他的诗里,就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几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朝露是啥呀?就是早上那一小会儿就没了的小水珠,这一下子就把生命的短暂给说出来了。
他就像是在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突然叹了口气说,哎呀,咱这一辈子没多长时间啊,就像那朝露一样,眨眼就没了。
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就像我们有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年纪大了一点,就会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呀。
曹操还在诗里表达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也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他觉得生命这么短暂,那可不能就这么白白过了,得做出点大事来。
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匹老马都想着要跑千里路呢,他曹操虽然年纪大了,可心里的那股子劲头还在。
他就像是一个不服老的老顽童,虽然身体可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但是梦想还是大大的。
他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建立丰功伟绩,让自己的名字被后人记住。
这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虽然可能只是个小老百姓,但是也想着在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里做出点成绩,让自己的人生有点意义。
而且啊,曹操的诗里还透着一股豁达的劲儿。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有胜利也有失败。
他的诗里没有那种被挫折打败的感觉。
比如说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也没有一蹶不振。
他的生命意识里有一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知道生命中有起有落,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
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了。
这种豁达的态度,其实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像工作不顺利啦,和家人吵架啦,但是要是能像曹操一样豁达一点,那日子可能就会好过很多。
曹操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渴望上。
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业,光靠自己可不行。
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曹操,字孟德,名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凭借着超强的智谋和决断力,收复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曹操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创新思维的践行,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曹操与时俱进是他的一种重要思想和行动方式。
他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始终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得曹操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战略,使得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
在政治方面,曹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采取严明的法制,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行为,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他还注重选贤任能,重用人才,为国家选派了一大批能干的官员,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高效。
曹操还注重教育,提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培养人才,他设立了学校,推行了普及教育,使得社会人才的储备越来越丰富。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在军事方面,曹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他提出了“上兵伐谋”的军事理论,强调军队的组织和战略的重要性。
他注重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根据敌情和自身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从而在战争中取得了多次的胜利。
曹操的军事改革,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在文化方面,曹操也积极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注重文人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还邀请了一批文学家、学者,为国家撰写史书、编纂文学作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加,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与时俱进思想和行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社会,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论曹操的作文随笔1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却有其人,曹操,字孟德,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最初势力并不大,他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曹操实力不断增强,袁绍可看不下去了,扬言要灭了曹操。
袁绍当时盘踞在河北一带,战乱较少,粮食充足,势力很大。
他有一个谋士叫许攸,建议他趁曹军主力在官渡,去偷袭许昌,袁绍并未采取。
于是许攸就投奔了曹操,据说,曹操得知许攸投奔,高兴地鞋都没穿前来迎接。
曹操得了许攸,得鱼入水。
在公元20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所在地官渡。
双方实力相差十分悬殊,可为什么官渡之战中袁绍却被常常打败了呢?其原如此:须有给曹操出了一条计策,让他袁绍囤积粮草之地,烧毁粮食,袁军必败。
袁绍最后只余几百名骑兵狼狈逃回河北。
这场战役史称“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也应此统一北方。
曹操还有很多谋略,那是战争频繁,汉献帝的宫殿都被烧了。
曹操利用这个时机,迎接汉献帝。
他的手下有的认为汉献帝无用,不应保他。
但曹操的谋士荀彧说:“现在皇帝无处之安,现在此时迎汉献帝,正和民心。
于是曹操去洛阳,将汉献帝应到许蜀。
这相当于控制了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人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一点儿也不错,他有谋略,有眼光,广纳贤才,为人谨慎。
这正是我喜欢曹操的所在之处。
曹操在死后被曹丕追尊为武帝。
曹操这个人很复杂,他既狡诈,有老实,既宽容又报复。
他这个人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他似乎长了许多脸,一会儿这张脸,一会儿那张脸,是个复杂的矛盾体。
易中天评价曹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什么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就统一了。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2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假装送礼给曹操,曹操知道了以为他是来投降的,便收下了礼,并且设宴请诸葛亮吃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
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
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
“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
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资治通鉴》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
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
”——《读通鉴论》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魏书》
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
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关键字:历史人物曹操历史事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