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

合集下载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论曹操的高中作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曹操的作文篇一人们常常说曹操是奸雄,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

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这点毋庸置疑。

曹操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可见曹操是用兵多么厉害。

曹操不但军事非凡政治也是等闲之辈。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包括我们所学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曹操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并且通读曹公诗歌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他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政治家的恢宏气魄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杰出人物抒发了慷慨悲凉之情。

可惜的是《三国演义》把曹操贬低成了一个奸雄。

这点不仅仅是我明白,连毛爷爷也明白,他曾经说过:“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可见曹操是一个英雄。

那么为什么曹操这个英雄被说成一个奸雄呢?那是因为民间和《三国演义》中可以贬低曹操。

民间流传的“另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实际上《三国志》原文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经过修改的。

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

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

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

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是后人对他的赞叹。

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

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

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

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

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

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

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

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

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

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

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

桥玄论曹操文言文翻译

桥玄论曹操文言文翻译

桥玄,字公祖,颍川许昌人也。

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桥玄独能明识时务,知人善任,遂显名于世。

时曹操崛起,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

桥玄遂作《论曹操》一篇,以明其志。

原文:桥玄曰:“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少好兵法,长于权谋。

自黄巾之乱,曹操起兵讨伐,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今者,曹孟德雄心万丈,欲平定四海,一统天下,非同凡响。

”“曹孟德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盖有三端。

一则天时,二则地利,三则人和。

天时者,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曹操乘时而起,得天时之助。

地利者,曹操占据中原,四通八达,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得地利之便。

人和者,曹操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得人心之向背。

”“曹孟德虽勇猛果断,然其心机深沉,善于隐忍。

常言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之性格,亦是其成功之道。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孟德亦有其短处,然其长处足以盖过其短。

”“吾观曹孟德,颇有项羽之风。

项羽豪气干云,勇猛无匹,然终因自大而败。

曹孟德虽勇猛,然其智谋过人,善于审时度势,故能屡战屡胜。

若曹孟德能改过自新,慎终如始,则天下可定,功名可成。

”“吾闻曹孟德言:‘宁为鸡头,无为凤尾。

’此言甚是。

曹孟德不慕虚名,务求实效,故能成就大业。

今者,曹孟德已占中原,兵威四震,若能继续努力,则天下不难一统。

”翻译:桥玄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

少年时喜好兵法,擅长权谋。

自从黄巾起义以来,曹操起兵讨伐,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如今,曹孟德雄心万丈,想要平定四海,一统天下,非同寻常。

”“曹孟德能够成就大业,原因有三:一是天时,二是地利,三是人和。

天时指的是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曹操趁此时机崛起,得天时之助。

地利指的是曹操占据中原,交通便利,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得地利之便。

人和指的是曹操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得人心之向背。

”“曹孟德虽然勇猛果断,但心机深沉,善于隐忍。

常言道:‘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曹操的性格,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论曹操的雄与奸(1000字).docx

论曹操的雄与奸(1000字).docx

论曹操的雄与奸曹操是一个饱受历史议论的人物,褒贬不一,但需承认的是,能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霸业,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声明,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称霸于众诸侯之林。

曹操的能耐就在于他会识别人才。

在三国之中,杨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虽然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那毕竟是小聪明,作为一个文官,文不能胜孔融,智不能败贾诩,谋不能过程昱,计不能赢郭嘉,此人处于三国众豪杰之中,徒一庸夫尔。

曹操杀掉杨修,并不会有多少损失,但这并不能就说曹操嫉贤妒能,相反,广纳人才是其无人能及的长处。

庞统,道号凤雏,与卧龙并称,是一位名扬三国的名士,卧龙亦称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这样一位名士,先投孙权,孙权见其丑陋,拒绝收纳,转投刘备,刘备亦以貌取人,只叫他当一个小县令,受到冷落。

然而赤壁之时,他投曹操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帐迎入”,而且虚心请教,求他指点。

后还“置酒共饮,同说兵机,殷勤相待”可见曹操爱才之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欲讨曹操,令陈琳草檄,陈琳数尽曹操之恶,骂尽曹操祖辈。

官渡兵败后,曹操捕获陈琳,大家都劝曹操杀之,独曹操怜其才,不忍杀之,后得以进建安七子之列。

刘备,仁德之士也。

统领徐州,后归于曹操。

曹一眼就看出刘备是英雄,众诸侯都不入眼,独赞刘备之德。

不少人都劝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绝后患,曹操不舍,也许是曹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也足见其爱才之极。

一个能识他人之才能的人,断然也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亦如他在《短歌行》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同样他还怀揣着“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的雄谋大略。

不过古话说“人无完人”这样有见识有远略的才子,也有这他不被道义认可的地方,那便是他的阴险,狡诈。

战袁术时,兵17万,粮食却极少,粮官王入禀曹操,曹操令其以小斛分散,后秘招王入,欲借其人头一用,诬告其以盗窃官粮行小斛,以压军心,足见其奸险。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

我眼中的曹操高中议论文曹操是魏国的一位武帝,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曹操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曹操议论文作文篇1曹操,想必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从他的诗词,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颇有大志之人,从他的事迹,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

更有甚者认为曹操是奸臣,而我心中的曹操,大概就是那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什么在一个伟人身上能同时出现两种如此极端的评价?我对曹操没有深入的了解,但仅从《隆中对》中诸葛亮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狭天子而令诸侯”中,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才智过人,并且胆识过人的政治家。

也许很多人认为“狭天子”这非君子之为,甚至觉得卑鄙。

但是有“狭天子”的气魄,有“令诸侯”的胆量,这已不是一般人。

更何况在乱世当中,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中,为什么还要装出一副伸张正义的样子?敢作敢为,若是能一统天下,这又算得了什么?是的,他奸,但他是一个奸雄,他并不是小人的心计,而是一统天下的壮志。

为此他必须不择手段,环境是不能适应人的,只有人才能去适应环境。

弱肉强食,我欣赏他,一个有谋有略有心计之人。

曹操议论文作文篇2曹操,对许多人来说,他都是一个大反派、大坏蛋。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其实,曹操也有很多优点。

曹操特别的有才华。

曹操有过许多著名的诗。

就拿《短歌行》来说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也很聪明。

有一年夏天,曹操攻打张绣。

在途中,将士们特别渴,但却没有水。

于是,曹操便对将士们大喊:“将士们,前面有梅子。

”将士们听到“梅子”这个词,便想到了那又酸又甜的味道,于是浑身充满了力量,走了一会,便离开了此地,来到了一个有水的地方。

曹操也特别的有眼光。

当他曾经的一名下属刘备来到他营下时,他就察觉到刘备很可能是一个英雄。

于是,他就邀请刘备来喝酒,并且以此试探刘备是不是一个英雄,自己应不应该防着他一下。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曹操,字孟德,名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凭借着超强的智谋和决断力,收复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曹操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创新思维的践行,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曹操与时俱进是他的一种重要思想和行动方式。

他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始终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得曹操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战略,使得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

在政治方面,曹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采取严明的法制,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行为,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他还注重选贤任能,重用人才,为国家选派了一大批能干的官员,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高效。

曹操还注重教育,提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培养人才,他设立了学校,推行了普及教育,使得社会人才的储备越来越丰富。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在军事方面,曹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他提出了“上兵伐谋”的军事理论,强调军队的组织和战略的重要性。

他注重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根据敌情和自身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从而在战争中取得了多次的胜利。

曹操的军事改革,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在文化方面,曹操也积极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注重文人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还邀请了一批文学家、学者,为国家撰写史书、编纂文学作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加,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与时俱进思想和行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社会,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论曹操的作文随笔1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却有其人,曹操,字孟德,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最初势力并不大,他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曹操实力不断增强,袁绍可看不下去了,扬言要灭了曹操。

袁绍当时盘踞在河北一带,战乱较少,粮食充足,势力很大。

他有一个谋士叫许攸,建议他趁曹军主力在官渡,去偷袭许昌,袁绍并未采取。

于是许攸就投奔了曹操,据说,曹操得知许攸投奔,高兴地鞋都没穿前来迎接。

曹操得了许攸,得鱼入水。

在公元20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所在地官渡。

双方实力相差十分悬殊,可为什么官渡之战中袁绍却被常常打败了呢?其原如此:须有给曹操出了一条计策,让他袁绍囤积粮草之地,烧毁粮食,袁军必败。

袁绍最后只余几百名骑兵狼狈逃回河北。

这场战役史称“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也应此统一北方。

曹操还有很多谋略,那是战争频繁,汉献帝的宫殿都被烧了。

曹操利用这个时机,迎接汉献帝。

他的手下有的认为汉献帝无用,不应保他。

但曹操的谋士荀彧说:“现在皇帝无处之安,现在此时迎汉献帝,正和民心。

于是曹操去洛阳,将汉献帝应到许蜀。

这相当于控制了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人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一点儿也不错,他有谋略,有眼光,广纳贤才,为人谨慎。

这正是我喜欢曹操的所在之处。

曹操在死后被曹丕追尊为武帝。

曹操这个人很复杂,他既狡诈,有老实,既宽容又报复。

他这个人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他似乎长了许多脸,一会儿这张脸,一会儿那张脸,是个复杂的矛盾体。

易中天评价曹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什么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就统一了。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2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假装送礼给曹操,曹操知道了以为他是来投降的,便收下了礼,并且设宴请诸葛亮吃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从史传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乱世时期一颗星光灿烂的明珠;曹操,战争与政治熏陶下的一个优秀人物;曹操,大智大勇与奸诈无比的矛盾化身。

出身宦家,力求除宦;初讨黄巾,安身立命;胸怀大志,所向披靡。

恭迎献帝,首倡义师;许下屯田,流民归附;北征乌丸,荡除不轨。

举贤用能,不避其瑕;唯才所宜,不求其全;知人善任,不问其身。

袁氏败亡,北方遂平;南谋孙刘,赤壁遗恨;克成洪业,天下三分。

行军伍间,尚能作赋;立战阵前,激昂吟诗;攻城拔地,大修学堂;陷州夺池,整齐风俗;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文武兼施,天下升平。

其人伪诈,其好残杀;屠城徐州,血洗邺城;诛杀名士,只报一恨;枉杀名臣,只为已思;假梦杀姬,自欺欺人;与仓官谋,借头安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

晋室一统,以此为基;曹操之功,实不可没;错过虽多,掩瑜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曹操,这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毁誉参半,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

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

我这里说曹操,将选取两个角度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曹操;事家;政治家;残忍;奸诈目录摘要 (1)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3)2.1曹操的历史真面目 (3)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 (3)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4)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5)2.1.4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6)2.1.5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男人 (7)2.2曹操之丰满的文学形象 (8)2.2.1曹操的文学形象的形成 (8)2.2.2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9)结论 (12)参考文献 (13)第一章前言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

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

我这里说曹操,将从史传和《三国演义》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2.1曹操之历史的真实面目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首先,让我们看看史籍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太尉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少年曹操还曾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回答说:“子治世治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兖州大乱,陈宫等人认为:“今天下分裂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之牧州,必宁生民。

”曹操遂出任兖州牧。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王俊曾对刘表说:“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

”;初,桓帝时又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

”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这是曹操的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

《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最后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认为曹操用兵“机变无方,略不世出”,是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纲鉴易知录》中对曹操的评价就更高,“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阵,意态安闲,如不欲战;及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涕泣,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在《全唐文;李世民;祭魏太祖文》中李世民说:“帝(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唐玄宗李隆基自比于曹操,常常自称“阿瞒”;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在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也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是后世人们和一些帝王对他的看法。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曹操在历史中的真面目呢?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的政治理想,并且有他自己的一套为政策略,这是他和他同时代的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的理想和那些仅仅想要攻城掠地和大权独揽的诸侯列强不是一回事情。

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三国志;武帝纪注》“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他就全面推行了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

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曹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

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司马光说曹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而且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同时,他发布了“屯田令”,这个命令包括军屯和民屯,军屯是正规军在驻地开辟田地种粮自给,民屯是召集流民开垦种地,在经历过大战后满目疮痍的中原各地,自然有那么多的好土供屯田耕种,自然容易出不错的收成。

这个命令的出台对曹操原来面临的军粮威胁逐渐的减小,使他不至于象吕布或者袁术因为军粮威胁而灭国,同时由于军粮的来源有了新的渠道,可以减少对自耕农的剥削,客观上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自有他的积极意义。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这是曹操在统一北方所作的积极的贡献。

他在用人上更有他的独到之处,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的个人魅力。

曹操爱才。

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没有什么是非可言,他对人才的的最集中的,也是最伟大的体现就是在他的《求贤令》中提出的“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曹操尊重人才,实际,不苟求,不求全责备的眼光,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这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的一种变通,一种创造性的灵感。

曹操的第一次求贤令是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这时是赤壁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刘备占有南郡等地,立足于荆州。

此后建安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又两次下求贤令,当时刘备已攻破成都,占有两川之地,三分天下局面已经形成,而曹操也已有六十三岁,壮士暮年,却大业未成,内心忧虑,求贤辅佐。

唯才是举这个思想是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的,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几欲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而拥有北方天下?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

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

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都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颌;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如于禁,乐进。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最重要的是曹操善于用才。

《三国志;诸葛谨传》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魏书》)孙权也说操:“御将,自古少有。

”在安排武将上,曹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

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

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

因此,应该说,首先不能否认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曹操富有韬略、足智多谋,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

曹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

曹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例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绍遣骑救琼。

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

合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

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

例如当曹操与吕布争夺兗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曹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

荀彧劝阻之。

曹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兗州。

接着徐州也归附了。

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曹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

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