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曹操的游仙诗
描写曹操的诗

描写曹操的诗1、《将次相州》王安石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2、《邺中歌》钟惺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3、魏武帝颂千古奸雄数曹公天下枭强当孟德义伐黄巾初建功诛讨董贼奉天子进身丞相执黄牌从此号令从诸侯扫灭群雄显霸气稳固中原施仁德三分鼎足已成势创立曹魏开新风海纳百川招智勇深谋远虑汇英才治乱四方有文武威镇八面是相将严肃军纪强士卒整理政令安百姓纵横一生不称帝乱世谁人谓天子后人不知时势趋硬将正邪论刘曹沙场明中飘烟火权谋暗里战刀枪煮酒谈笑诗词意执戟论兵机势谋4、《邺都引》唐张说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呈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5、《咏史下·曹操七首》陈普英姿萧飒发硎刀,除却无君事事高。
孟德文王能几许,只争谦退与矜豪。
寄意于长寿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

寄意于长寿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李明【摘要】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00)003【总页数】3页(P204-206)【关键词】曹操;游仙诗;黄老;求仙;反神仙;长生;功业【作者】李明【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 期■■■■.__■■■■...■■■■■■.■___.■■■■.■■-.■.___I___.__■.■..■■.■...■..■.寄意于长寿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李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 摘要】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
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迁怪之说。
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
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
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
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
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关键词 ]曹操;游仙诗;黄老;求仙;反神仙;长生;功业中图分类号]1207.22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217【 2005 ) 03-0204-03曹操的游仙诗流传至今的有八首,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游仙诗继承汉乐府游仙诗的传统,表现对神仙境界的幻想和羽化飞升的梦想以及对幸福长寿的歌颂。
曹操、曹植游仙诗与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

曹操、曹植游仙诗与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曹操、曹植的游仙诗和朝鲜李春英的游仙诗摘要:游仙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曹操、曹植和朝鲜李春英都是游仙诗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作互相启迪,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本论文主要研究曹操、曹植游仙诗和朝鲜李春英游仙诗的比较,旨在探究这三位诗人的文学风格、文学主题、创作背景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认识游仙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曹操、曹植、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文学风格、文学主题、创作背景提纲:1. 游仙诗概述2. 曹操游仙诗风格分析3. 曹植游仙诗风格分析4. 朝鲜李春英游仙诗风格分析5. 曹操和曹植游仙诗的文学主题比较6. 曹植和朝鲜李春英游仙诗的文学主题比较7. 曹操和朝鲜李春英游仙诗的文学主题比较8. 曹操、曹植和朝鲜李春英的创作背景比较9. 总结正文:1. 游仙诗概述游仙诗,又称仙游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主要描写诗人通过幻想、想象、梦境等手段进入仙境,游历神仙造访佛道之地的奇妙经历。
2. 曹操游仙诗风格分析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元勋和文学巨匠,他的游仙诗以雄浑的风格和奇异的想象为标志,极富创意和想象力。
3. 曹植游仙诗风格分析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的游仙诗体现了其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文学风格,情感激昂、极具诗境。
4. 朝鲜李春英游仙诗风格分析朝鲜李春英是朝鲜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游仙诗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为豪放激昂、志向远大、情景生动。
5. 曹操和曹植游仙诗的文学主题比较曹操和曹植的游仙诗主要以创意和想象为主题,他们通过幻想、夸张等手段表现了内心独特的思想情感。
6. 曹植和朝鲜李春英游仙诗的文学主题比较曹植和朝鲜李春英的游仙诗主要以豪放激昂的情感为主题,对人生的追求和理想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7. 曹操和朝鲜李春英游仙诗的文学主题比较曹操和朝鲜李春英的游仙诗主要以对仙境状态的描述为主题,他们通过深入的想象和美丽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令人神往的仙境之美。
曹操的道教情怀: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曹操的道教情怀: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作为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开创建安风骨的伟大诗人,曹操在他的家族信仰、政治管理、军事战略、个人养生和文学创作中都受到了黄老之学和道教神仙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险狡诈,戏剧中的曹操总是扮演白脸,但历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位极具远大抱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开创建安诗风的伟大诗人。
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歌中可以看出,早年的曹操痛恨当时政治的腐败,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
同样,在文学史上他既是建安诗坛公认的领袖,又是上继楚辞风骚下启新乐府运动的一代诗豪。
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一代枭雄曹操还与道教有着少为人知的不解之缘。
一、曹操家族与道教由于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对世家大族采取安抚政策,豪门大族逐渐把持朝政,加上门生故吏,从而笼络一方,到了东汉末年,世族们更是成为政治、学术的垄断势力,比如在当时的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大族。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个人的政治地位不仅依附于家族,个人的思想信仰也会受家族的影响。
曹操的祖父曹腾曾做过中常侍,在宫内与皇帝打交道,所以后来称霸一方的曹操也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白手起家的。
桓帝信奉黄老之学,时常派遣宦官祭祀黄帝和老子,作为桓帝的亲信,上有所好,下必驱之,曹腾必然也受黄老之学有所浸染,根据以上对当时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的分析,曹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影响曹操信仰的因素就是被追认为是曹操远祖的曹参,也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正史的《三国志·武帝纪》可是明确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虽然也有人怀疑和推测曹操跟曹参并不具有宗法血缘关系,但追溯自己祖先为早先某一贤人或圣人,是古人为自己赢得声望或表明天命所在的惯常方法。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作为和黄老道家颇有渊源的曹操对黄老之学有所喜好和偏向是可以合理解释的,尤其为自己早年的政治资本的积累和黄巾军太平道人心的笼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浅析曹魏游仙诗的美学趣尚

浅析曹魏游仙诗的美学趣尚作为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特殊阶段,建安文学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游仙诗以其风骨与绮靡并存,写实与避世共生的异质,从另一个角度辉映了建安美学的一切特征:雅好慷慨,追求一种清刚之美;诗赋欲丽,注重情感表达性;天人合一,打造抽象形式美。
标签:游仙诗;慷慨;抽象形式美;情感表达性建安是一个充满梦想和生机的时代,动荡的现实,使得重整山河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时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彪炳历史的天空;建安是一个充满感伤和幻灭的时代,人命危浅,三曹父子及其周围的文人(邺下文人集团)冲破了汉儒虚伪僵化的名教束缚,钟情尚性,对生命充满深沉的慨叹。
这一切凝聚成“悲凉慷慨,梗概多气”的审美风尚,结晶为“文以气为主”的美学思想,此一时代的审美风尚及美学思想,在游仙诗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一、雅好慷慨、梗概多气,有一种清刚男性之美《说文》解释说:“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曹操的诗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感慨。
曹植也特爱用“慷慨”一词:“薇霍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赠徐干》“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行。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音。
”——《杂诗》“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曹魏时期的局面,借用李白的诗句,就是“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三曹及邺下文人的诗作中触目可见歌咏战事、孀妇、亡友、离别的篇章,其中交融着对亲友亡故的悲伤,人民流离的哀悯,战事峥嵘的筹谋,局势忽变的焦虑。
值得赞赏的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人们没有一味哀叹,而是焕发了一种昂扬奋发的意志。
如王粲在《从军行五首》中多次表达希望为曹操尽筹划之能的心愿,“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荣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曹丕评价王粲说他“体秀文弱”。
但王粲诗中犹然充溢着这么一种昂扬的意志,难怪后人对建安文风评价特高。
在游仙诗里表现出慷慨之气,以曹操为最。
他的梗概表现为理性认知与感性意识的矛盾冲撞——即建立功业的迫切愿望和生命短促的憾恨无奈。
最新浅谈曹操诗歌的浪漫主义 毕业论文名师资料汇编

浅谈曹操诗歌的浪漫主义一、曹操浪漫主义诗歌的写作背景曹操所写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诗,如《气出唱》三首、《龟虽寿》、《精列》、《陌上桑》、《秋胡行》二首等,大都畅谈神仙、幻想仙境及抒写与神仙共游之乐的诗。
因为其在曹操诗歌中数量比重较大,所以浪漫的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一个很重要内容。
然而,在很多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中,都把曹操的浪漫游仙诗歌划分为思想消极的作品,有人说“游仙内容当然说不上有多少积极意义”,也有人在文学论著中故意避开曹操的游仙诗不谈。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或评价对曹操是不公平的、不客观的。
曹操的浪漫游仙诗大部分写于晚年,是在那种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曹操复杂思想与伟业报负心理反复交错撞击后的文化产物。
1、曹操思想的多样性建安时期的思想界活跃,加之汉末动乱,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曹操的思想也是很复杂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盘踞在他的思想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
正是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积极糅合,才适时适地为自己的政治伟业服务,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态度与鲜明的理性精神。
除了儒、法、道三家思想外,兵家思想占据了曹操最重视主体思想。
曹操具有统一天下的理想与抱负,积极进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军中则严刑峻法,赏罚分明,可以说是儒法兼取,礼刑互用。
2、道家思想寻求解脱,寄托感情和抒发抱负心理的产物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赤壁之战失利,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
后来他虽然对孙权、刘备多次用兵,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面对着时光消逝,曹操也不免产生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忧郁与苦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雄迈豪情的抒发,表示曹操绝不会放弃统一天下的伟大政治理想。
但是,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精列》),悲慨于“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秋胡行》),他渴望着延长自己的寿命来完成统一大业。
但是人的生命相对无息无灭的宇宙苍天是何等的渺小和脆弱,延长寿命,追求长生不老又是不可能得的东西。
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以“游仙诗”为例杨丽琼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曹操的游仙是其所有诗歌作品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
因为曹操创作的游仙诗不仅承袭了屈原寄托抒愤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汉末乱世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终极的思考。
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是其人格精神构建中儒道思想互补的表现,亦是曹操受所处时代社会思潮涤荡的产物。
曹操的游仙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揭示了当时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个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儒道;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杨丽琼(1996-),女,白族,云南省临沧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69-02游仙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
曹操的游仙诗继承了屈原“远游”的传统,同时还赋予了游仙诗更加丰富的文化意义。
曹操一共有七首游仙诗,其中《气出倡》三首,《秋胡行》二首,还有《精列》和《陌上桑》各一首。
曹操的这七首游仙诗除了《秋胡行》有确定的创作时间外,其它诗作的时间并没有确定记载,但大致可以断定为是曹操晚年的作品。
这几首游仙诗反映了,曹操晚年于生命将尽之际在文学自觉、人的自我觉醒社会思潮的涤荡下,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对人生终极进行的思考,同时也折射出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尽头。
曹操满怀着雄心壮志戎马一生、雄霸一方,但是无论他获得了多少的成就和荣誉,也没有办法逃避生死问题。
曹操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
在曹操之前的游仙诗大多以追求生命长久和寻得生死解脱为主旨,但是曹操探讨的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他的游仙诗饱含着“忧世不治”和“乞求长生”的生命意识。
从三首游仙诗看曹氏父子对神仙的态度

张业杨内容摘要:曹氏父子三人都曾写过游仙诗,但因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各自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不同,他们在游仙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
曹操只为寿命游仙,曹丕因反对游仙而写游仙诗,曹植心灵求解脱所以游仙。
关键词:曹氏父子游仙诗比较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史上称为“建安文学”的“三曹”,文学上各自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们都写过游仙诗,但各出机杼,胸次也异,各取其一作一比较,也甚有趣味。
秋胡行其二(曹操)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关。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愚,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在《秋胡行·其二》中,曹操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曹操希望在天地之间遨游,并且和神人交友,得到神药,延寿万载。
在这里就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情怀,霸业已成,英雄迟暮,岌岌眷恋于尘世。
结合史实来看,曹操的求仙是有理性的,并没有像以往的帝王臣子一样劳民伤财的去寻仙问道。
虽然从有些文献来看,曹操好像并不完全相信人可以成仙,他集中全国道士于京城也是羁縻而已,但是从另外一些信息可以知道,曹操确实曾经向左慈等道士请教过长生之法,且有效验。
所以曹操此诗虽然表达的情感倾向与其平日的理性相异,但是他有时产生延寿之想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曹操的游仙诗作者:郭爱荣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4期摘要:“游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裁,始见于先秦文学作品,曹魏时期也是游仙诗发展的黄金时代期。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和诗人,也曾大力写作游仙诗,是魏晋时最先运用游仙题材抒写个人内在情怀的诗人。
他通过对汉乐府的继承与改造,感慨人生苦短进而奋发有为;关注道家养生思想,因此,曹操的游仙诗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游仙诗;曹操;道家;情怀“游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裁,始见于先秦文学作品,曹魏时期也是游仙诗发展的黄金时代期。
“仙”与“游”是“游仙”的核心,“仙”即是“神仙”。
庄子《逍遥游》中认为神仙“不食五谷”,他们“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神仙是超越人类的特殊存在,其“不食五谷”“游乎四海”的超凡能力使凡人自然而然产生了游仙思想,这种思想就由诗人反映出来。
先秦的《楚辞·远游》篇,最早开启游仙母题;汉乐府《上陵》《天马》等篇章,展现了世人对仙界的渴望;魏晋间游仙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阮籍、嵇康等人,通过游仙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情志更上一层楼。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和诗人,也曾大力写作游仙诗,是魏晋时最先运用游仙题材抒写个人内在情怀的诗人。
他通过对汉乐府的继承与改造,将许多旧体改换面目写成了游仙诗,如《精列》、《气出倡》、《陌上桑》、《秋胡行》等。
这些题目多源于相和歌辞,属“里陌讴谣”,或清新质朴,或沉郁顿挫,写成游仙诗也是恰到好处。
因此,在曹操这里,游仙诗表现以天下为己任,惜时延年的心理态势。
一、感慨人生苦短进而奋发有为对于人生苦短的感慨,在曹操的许多诗文中都有所表现,如在《短歌行》其二中,曹操举起酒杯,拔剑四顾,慨然发出了人生苦短的呼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在《秋胡行》其二中写到:“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又如《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可见于《庄子·秋水》,楚地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螣蛇”可见于《韩非子 ·难势》:“飞龙乘云,螣蛇游雾”。
但在曹操看来,即便是三千岁的神龟,终究难免也会一死,而能够腾云驾雾的螣蛇,最终也还是会灰飞烟灭的。
然而,曹操在认识到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之后,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更加奋发有为,如《精列》:“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 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虽然已是暮年,然而却毫无老气横秋之感,奋发之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秋胡行·晨上散关山》刻画了一位在现实世界中遭受困厄而渴望解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一节写行军路上的艰难,第二节和第三节写诗人渴望在梦境中寻得解脱,第四节则写了诗人从幻想中挣脱出来,渴望在现实中觅得贤才。
诗人渴望摆脱现实的困顿,羡慕仙界的美好生活,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被俗务缠身,应该振奋精神,完成统一大业。
《秋胡行·愿登泰华山》开篇便表达了诗人“神人共远游”的长生愿望,但“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对赤松和王乔的成仙有所怀疑,天地长久而人生有限。
即使真的成了神仙,也只是有可能比普通人长寿而已,并不能真的长生不老。
这两首诗以现实为主干,穿插着游仙,以游仙反衬现实,可见游仙只不过是曹操抒情言志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罢了。
并且曹操对儒家教义的信奉与实践,使得他树立了建立太平盛世的人生理想。
曹操是一个热情的儒家教义的信奉者与实践者,曹操在早年对汉室抱有希望,他打击恶势力,上书为党人领袖请愿,而东汉的政治愈加腐败,知其不可挽救,于是借助自己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弱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又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并逐渐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又欲南下统一全国。
可以说,曹操一生奋斗不止就是因为他想统一天下,安世救民,建立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
如《对酒》一诗,诗人提到希望“王者”能够贤明,宰相股肱都是忠良之士,百姓民风淳朴,路不拾遗,人们安居乐业,仓谷满盈,这首杂言诗里充分描述了在太平的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的清明政治是个人追求的理想社会。
在《短歌行·周西伯昌》中,曹操写了孔子肯定的四位人物,如周文王、管仲、齐桓公、晋文公,诗人热情歌颂几位历史人物,并将自己的理想和孔子的思想化为诗歌语言,表达了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
曹操心怀天下的胸怀使得他的游仙诗纠结着不放达的情怀,但也寄寓着他为政治理想献身的个性品质。
二、关注道家养生思想曹操本人的道家思想及其长生理念是其游仙诗产生的主观因素。
《三国志 ·武帝纪》载:“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
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
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此处所谓“真人”者,指的是曹操。
这是别人对曹操的一种称呼。
真人,道家著作中多所论述,《庄子》中的“真人”颇有仙人的味道。
我们很难肯定的说曹操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言行或其政令中多有契合道家思想的地方。
张角的太平道和张修的五斗米道都是以《道德经》为思想指导的。
可以说自他们始,道教的雏形已经形成。
这两股宗教势力是把东汉王朝推向灭亡的巨大推力,但这两股势力最终都归附于曹操。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其精锐号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汝南、颖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
二月,太祖(曹操)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
五斗米教领袖,军阀张鲁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言发恻痛,诚有由然”。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又招降了汉中张鲁的部队,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
从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末年,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最终结局都是归顺曹操。
其原因不外乎曹操有道教“真人”的外衣,以及曹操对这两个教门的宗教具有开明的宗教政策。
道家老庄思想崇尚自然,认为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人应纵情适性,追求个人精神对超越世俗本我的自觉回归。
建安时期的思想界是比较活跃的。
汉末的动乱使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曹操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
他把儒、法、道诸家思想的积极因素糅合起来,适时适地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态度与鲜明的理性精神。
曹操现存诗二十余首,其中游仙诗共七首,分别是《气出唱》三首、《精列》、《陌上桑》和《秋胡行》二首,几乎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相比于王、植,他的游仙诗虽在数量上不是最多,在其诗作中所占的比重却为最大。
曹操并非崇信神仙方术者,却何以写出数量如此可观的游仙诗呢?有人认为,这些游仙诗“从内容推断当是曹操晚年的诗作,这些游仙诗的创作应反映宣扬长生不老的方术,迎合了曹操晚年思想的发展变化。
而曹操早年任济南相时,曾毁祠庙,禁淫祀,公开申明“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并在诗中感慨:“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善哉行》)。
虽然曹操对于神仙长生不像秦皇汉武那样沉迷,对于方士,他“奉不过员吏,赏不加于无功”(《辨道论》),但是为了求得长寿,实现理想,他也开始向方士们讨教养生之法了。
曹操希冀延长寿命以便成就事业,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他写下了相当数量的游仙诗。
在诗中他寄托了求药延寿的思想:“思得神药,万岁为期”(《秋胡行》其二),“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酸泉,拄杖枝,佩秋兰”(《陌上桑》)。
他想象遍游泰山、蓬莱、昆仑,与赤松、王乔、西王母等仙人共处,服神药,食芝英,以希冀寿命得以延长。
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统一天下的入世、治世精神始终未磨灭,“不戚年往,优世不治伙《秋胡行》其二)是他在游仙诗中求药延寿的最好注解。
曹操的永年之求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创作游仙诗是在想象中补偿现实人生的缺憾和不足,在幻境中完成未竟之统一大业,是追求完美人生理想的体现。
三、曹操的游仙诗具有积极意义从汉魏之际的社会风貌、士人心态看,产生自觉的、坚定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汉末战乱频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广大士人对于时局的艰危和生命的脆弱是极其敏感的。
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又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描绘当时士人的流离和惶惑。
这正是游仙诗作者所共同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态。
此时怎么可能产生坚定的无神论、唯物论呢?况且两汉谶纬神学盛行,汉魏之际黄老道教勃兴,魏以后又玄学大畅,更多的士人追求长生不死,有神论的思想贯穿着谶纬神学和神仙思想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互为消长的全过程,并未给唯物主义、无神论以发展空间,曹操的思想又怎能独立于时代之外呢?可见,对曹操的思想不能简单地用唯物、唯心加以区分,因为曹操是一个正视现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的历史人物,其思想极其复杂:对生命修短的恐惧导致神仙长生情结,对生命的冷峻思考导致怀疑神仙不死,对大一统理论和与之配套的谶纬神学的反思导致怀疑天命,对功业未竟而老之将至又导致倾心于养性方术。
曹操在游仙诗中反曹操写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游仙诗,这是他想像中的景物,是他对人间现实的仙境拟化,但它并不表明曹操真的相信神仙及仙境的存在。
曹操的游仙诗恰恰证明了他不信天命的言行是可信的。
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的矛盾中,曹操复杂多样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凸显了出来,他头脑中的儒家思想也会披上道家的外衣。
曹操的游仙诗既是他以道家思想来解脱与宽慰自己的结果,也是他的儒家理想在道家外衣下的曲折表露。
曹操在游仙诗中,他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实际上反映了人民久乱思治、期盼和平统一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他在游仙诗中流露的迷惘与苦闷,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志士仁人积极进取的情怀;他对生与死的看法,充满了朴素的唯物的认识;他以游仙形式表现的游宴生活,是北方统一后经济恢复的写照,也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的亲密关系。
天道远,人道迩,在信与疑的彷徨中,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不死之说,而倾心于方士的养生术,渴望延年以实现统一大业。
曹操的游仙诗是曹操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安文学表现的内容之一。
虽然曹操的游仙诗也有一些嗟老叹岁的描写,但从本质上说,曹操的游仙诗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很有价值的。
曹操的游仙诗在艺术风格上也颇有特色。
曹操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的诗及军旅诗都是写实的,但游仙诗则充满了虚幻奇特的想像,取景阔远,气势宏大,意境优美,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
曹操在游仙诗中表达的感情十分强烈,充满了特有的“霸气”,极具个性;但他从乐府中吸取营养,语言质朴自然,又颇有民歌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