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然的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养生之道效法自然 效法自然

养生之道效法自然 效法自然

养生之道效法自然效法自然人类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

人类生存于宇宙中,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天体。

他必须按照宇宙的规律生存和发展。

战国时期的名人尸佼说过,“天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日宙”。

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宇宙中元气是多维空间的,它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宇宙起源之气。

当人类回归于大自然,按宇宙的规律生活时,大自然就会使人类更健康,更自由,更自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自然的法则,人事、处世、养生无所不容,包罗万象。

据现代有关科学资料称,地球已生存四十六亿年了。

远古时代原始生物生存于海洋中,它们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体表直接吸收养料而生长,他们生长的动力来源于气。

又如陆地动物,以摄取灌木、草本植物、五谷,以及牲畜肉类为食料,它们具有许多自然功能和特性。

古谚云:“蚂蚁搬家雨来临”,“金鸡报晓知天明”。

牛羊逃圈、鸟雀惊飞、鸭不下水、狗狂叫等等,这些动物的反常情况,往往就是地震前的预兆。

这是各类动物各自固有对大自然变化的灵感和本能反应。

再说,我们人类的祖先即类人猿,在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它们住的山洞,觅的山花,吃的树果,饮的涧泉,依山为生,相林为乐,生存于大自然中,历史悠久。

按现代社会人的标准来说,它们还带有野性,不能称之为人,至多是高级动物。

如今,现代社会的人们,认识大自然,对自然中出现“月浑而风,�润而雨,久旱必有久雨”的自然现象之预测,这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实践知识的积累,而后通过大脑意识思维的推理,以至认识自然的演化规律,所谓“人是万物之灵”。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孟子肯定“万物有则”,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认为,天不是主宰一切人格化之上的神,而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力,它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天命是可知的,事物也是可以认识的。

孟子说的“天”,是包括了地上的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

天与人间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天道运行的规律就体现在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中。

中医养生的自然之道

中医养生的自然之道

中医养生的自然之道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保护健康,其自然之道深受推崇。

本文将从中医的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自然之道实践等方面,探讨中医养生的自然之道。

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医人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人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万物皆由阴阳和五行组成,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密切相关。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强调饮食平衡,以人为本。

不同的体质需求不同的食物调理,如阴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用滋阴潜阳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等;而阳虚体质的人则需要多摄入温热补益的食物,如葱姜蒜、羊肉等。

2.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调节呼吸和体位,修养心神,调整阴阳平衡。

其中常见的有太极拳、气功吐纳等,这些方法通过舒缓肢体动作和深呼吸等方式,达到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的效果。

3. 中草药调养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疗法之一。

中草药有温补、凉补、滋阴、清热等不同功效,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人参能够补气血,白术能够健脾胃,黄连能够清热解毒等,不同草药根据人体需求进行搭配和调理。

三、中医养生的自然之道实践中医养生注重与自然相和谐,倡导人们与自然的联系和亲近。

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顺应自然节气中医强调顺应四季变化,因此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要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调整。

如夏季要多摄入清凉的食物,如西瓜、荷叶茶等,冬季则要多食用暖性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2. 勤于锻炼身体中医倡导定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等。

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情,促进血液循环。

3. 和谐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保持心情愉悦,积极应对压力和烦恼。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交友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平静和舒适。

(精选)养生之道(精品文档)

(精选)养生之道(精品文档)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尚 99 岁;志鸿大和尚 108 岁;定安大和尚 111 岁;等等。 (2)当代高僧也长生 以中国著名的高僧中,四川就有清定法师、宽霖法师、遍能法师、隆莲法师,皆近 百岁,而乐至报国寺离欲法师 124 岁,安岳的禅庄法师 120 岁,济法法师 100 多 岁,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师也有 100 多岁了。 重庆也出高僧,华岩寺心月大师 80 多岁时还习武练功,健步如飞;能仁寺遍空法 师活了 104 岁;罗汉寺竺霞法师活了 93 岁;万州慈云寺老法师 90 多岁还能下田 劳动;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今年满九十大寿,还精神健旺,处理佛教事务 而操劳不已。原罗汉寺方丈大果法师,也是近 90 高寿的人。 3、什么人可以得长寿? (1)世间的成就与生死无关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等,均难保长寿。才子佳人,自古红颜多薄命。年青气盛 都没有保障,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聪明才智与生死无关, 许多聪明人,反而早夭。有宗教信仰也不一定长寿,否则长寿太简单了。 (2)营养、运动、道德和寿命 营养与运动是长寿之助缘,非正因。许多纨绔子弟吃得好,穿得好,游手好闲,却 寿命不长。近年李小龙天天拳击运动,却英年早逝。 道德高不一定高寿,如颜回为述圣,却没有终老天年。项橐七岁做了孔子的老师 ,可是却很早地夭折。而盗跖为非作歹,随从千人,横行霸道,去总是死不了。导 引许多人感叹“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当然这只是个案,并不是说做好事的 就不长寿,而是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事的不该短命。山上生活极其艰苦的百姓,吃着菜蔬,却 高寿者极多。 4、长寿的因和缘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 3、饮食卫生观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之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 食,不时不食。 4、情志养生观 仁者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学》: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5、居安思危之道 性静者多寿考。《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 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6、孝道养生观 《礼记内则》:“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 忠养之”,“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侯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 7、胎教优育养生观 《左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周礼地官司徒》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 嫁”的晚婚观念。汉代刘向《列女传》: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 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二、佛教养生文化 (一)佛教人道生命观 1、生命轮回思想——生命的永恒 六道轮回,而人苦乐参半,为六道中枢,成佛成魔,皆在一心。人身难得。 2、因果报应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善恶无记观,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 3、佛性论——生命的希望 生命的核心精神——佛性,人人本具,见性成佛。身体的健康只是永恒生命的驿

生理学与养生科学保持健康的方法

生理学与养生科学保持健康的方法

生理学与养生科学保持健康的方法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财富,而生理学与养生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法来保持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科学的养生方法,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1.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该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低脂肪的乳制品。

同时,减少食用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合理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当的饱腹感。

2. 正确的水分摄入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一般来说,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8至10杯水。

然而,具体的水分需求会受到体质、环境和活动水平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水分摄入量。

3. 适度的运动运动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还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防慢性疾病。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例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并坚持每周进行3至5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4. 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至关重要。

成年人一般需要7至9小时的睡眠,而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更多。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免疫力。

5. 减压技巧生活中的压力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减压技巧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例如,参加放松训练、冥想、按摩或者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爱好活动。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6. 心理健康要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还需要关注心理的健康。

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加自信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如果有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7. 戒烟和限制饮酒烟草和酒精的摄入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过量饮酒会对肝脏、心脏和大脑等器官造成伤害。

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步骤。

自然环境与养生

自然环境与养生

自然环境与养生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指我们身处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植被等各种要素。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弱。

然而,通过与自然环境接触和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可以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空气、水、阳光和植物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自然环境与养生的关系。

一、空气与养生空气是我们最基本的呼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空气中含有丰富的氧气和负离子,对呼吸系统有益。

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氧气,这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提高免疫力,并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可以改善人的心情和睡眠质量,减轻压力和焦虑。

二、水与养生水是生命的源泉,饮用充足的清洁水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有许多天然的水源,如山泉、瀑布等。

这些水源经过大自然的过滤和净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

合理利用自然水源可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并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此外,接触和沐浴在清澈的天然水中也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三、阳光与养生阳光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赋予我们光明和温暖,还提供了维生素D等有益物质。

适度的阳光照射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强化骨骼、增强免疫力,并有助于调节情绪和生物钟。

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通过户外活动、散步或参与一些户外运动来接触阳光。

当然,在接触阳光时需要注意适度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以防止皮肤损伤。

四、植物与养生植物是自然界的绿色礼物,它们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的植被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清洁。

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享受到植物释放的新鲜氧气,这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植物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和吸收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家庭或办公场所增加一些室内绿植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家五种养生法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提倡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的养生法是一种重视身心平衡的健康理念,试图通过舒缓心灵、修养身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道家五种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心养生法静心养生法是道家强调修养心灵的一种养生方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心灵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平静。

而道家提倡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静心沉思,排除杂念,使心境平静。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闭目静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自律能力。

静心养生法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二、养生饮食法道家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养生效果。

在道家的养生观念中,养生饮食应以谷类、蔬菜、水果为主,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避免过量的肉类和加工食品。

此外,道家还强调草药和中药的应用,推崇以天然植物为食材的药膳。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养生运动法道家养生强调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道家主张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

可以选择柔和而养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

这些运动形式既有助于锻炼身体,也可以调和气血、调整呼吸,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养生运动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四、自然养生法自然养生法是道家最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自然的美好。

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郊游、露营等,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赏花草树木、听泉声鸟鸣等方式,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感觉。

五、调养精神法道家养生法注重内心的调养,修身养性。

人们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内心。

什么是养生之道

什么是养生之道

什么是养生之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养生之道》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4大养生之道养身养身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4大养生之道养身养身便是从物质基础上养护生命,注意的方面:服食,饮水,运动,休息......养气暂时的理解还是呼吸吐纳,使人体内在小气场和外在大气场和谐共振,共生。

养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三焦运行津液与元气、膀胱之气化、胆贮存与排泄胆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俯仰、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人体所有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则身体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一,各自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心神不足则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笔忘字、张口忘言;热扰神明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痰迷心窍多致举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扰心更可怕——神志狂乱,登高而呼、弃衣而歌、呼叫骂詈(k,责骂),不避亲疏。

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养欲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

清心寡欲,专心致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自然的养生之道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可说是头等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之学,希望能吃得健康,活得健康。

然而,从众多延年益寿的高人那里,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仅仅在吃上下功夫,显然是有欠缺的,真正的养生之道,是一个身心共建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

我们看健康二字,健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

建是动词,从聿,意为律。

《说文》:建,立朝律也。

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

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等等。

健从人从建。

《增韵》:健,强有力也。

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在、健壮等。

康的含义为各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比如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

从古人的造字智慧中,我们领悟到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养生之学,那就是自律、强壮、通畅。

自律自律,是强壮和通畅的基本保障,并且自律可说涵盖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有了自律的好习惯,就如同给身心健康装上了一个安全的保护罩,能化解掉很多危机。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态。

天灾人祸、际遇穷通、人情冷暖乃至平时的感官不适、言语冲突、举止违顺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导致心理失衡。

若是不能及时提醒自己自我调整,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实质性病变或损害。

所以懂得和善于自律、调御自心,就能为我们的人生卸掉很多不必要的包袱。

自律是人们安身立命、延年益寿的关键。

放眼当今之世,文明渐渐出现了不均衡的发展,很多方面只是文而不明,这也是导致身心不健康的因素。

物质越发文彩了,人反而不明了。

享受虽提升了,人的心却不安了。

食物丰富了,怪病却多了。

科学技术进步了,恼害人的方法也精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物欲横流、行为失范、道德堪忧的现象也增加,以致相当多的人包括许多儿童少年患上种种的心理疾病。

现代人得的所谓「文明病」、「富贵病」,多半与人们纵情声色、饮食无度、行为失范有关。

这正是自律的缺席,导致个人性灵颠倒,而出现普遍的问题,影响社会和谐。

而自律者,能知足淡定,乐观从容。

知足的人多半身心无碍,知足不是谨小畏缩,是适可而止。

譬如人的食量过少不饱,过多胀满,都不得舒服,但并不是不吃,亦不是不敢吃,需扪心自问。

知道了,截然而止,过分了反而落得不舒服。

再如,某人体力能路行一百里,前进到五十里他不走了,旁人笑他懦弱,不知他走回去还有五十里,何曾懦弱。

倘若勉强前进到一百里,但却无法走回来了,岂非把自己逼到了无有余地之处,所以人不可贪著偏执。

知足的人即使没有靓车豪宅,照样生活得开心;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一切,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失之淡然,得之泰然」,不能要求事事都符合自己的愿望。

自律者,得心神安宁,而此谓获得健康的总原因。

毕竟我们都是凡人,精力有限,需要合理支配运用,这样才能做到心神宁一,浑身的气血,方可健全发挥。

王骧陆大师的《养生论》中说道: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

由此可见自律调心之切要。

自律调心重在自觉,人生在世,自觉第一。

一个能够善于自我控制的人,不会行为颠倒,妄念纷飞,能把守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念这些欲望之门。

身心的大门守好了,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时刻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大脑的冷静清醒,并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恼害身心的烦恼贼就不能伺机捣乱了,身心自然也就和谐了。

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只要有决心和信心,不断努力地训练自己,还是可以逐渐实现的,而这一切的付出都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幸福。

强壮、通畅《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此语之精要乃治未病,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实践,同时亦是养生学的重要指导。

人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所谓天人合一,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若要健康,需顺四时而适寒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调情志,外炼筋骨,以之强壮身心。

同时,中医认为,血是运送营养物质的基础,气是营养物质产生的动力,而经络行使的是运送气血的职能,只有贯通全身,才能濡养所有器官和组织。

所以,拥有治未病的理念,以之督促自己,科学地强壮身心,使之平顺畅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就有了健康身体的基本保障。

一、饮食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

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

1.素食养生:据医学研究证明:人无论是牙齿还是肠胃结构,都宜以素食为主。

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或过度发胖等均与饮食高脂、高糖、高盐食品有关。

而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可以夜眠安适,肠胃清洁,的确是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

许多老人神清气爽,健康、长寿,少有上述现代文明病,即与他们长期吃素、不嗜烟酒有关。

2.节制饮食:粗茶淡饭,吃七八分饱,有助清洁谷道,净化血液,减毒减肥,轻身健体。

所以古人有「若要长生,肠中常清」的经验之谈。

唐代百丈禅师作《丛林二十要则》也强调:疾病以减食为良药。

古人据此还研究出一套「辟谷」术,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断食来祛病益智的方法。

3.戒断烟酒:烟酒都有使人上瘾的特性。

吸烟对人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有损个人的容貌形象,而且还污染环境,影响他人。

若吸食鸦片等毒品,更是耗财夺命,为世界各国法律所严禁。

饮酒过量,危害更多,不仅会造成酒精中毒,引发各种疾病,而且能使人乱性丧智,行为失控,从而给自己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二、起居《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1.睡眠宜早,最好不超过十时,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2.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

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3.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

4.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

5.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

居北方宜防寒气。

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

食后勿仰天睡。

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6.节欲,戒邪淫。

「万恶淫为首」,多淫伤肾,不但身体受损,还破坏家庭,危害社会,实为戕身害命的祸乱之源。

三、养志养志则心通。

而养志的关键在修定,内有所定则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1.明德,止于至善。

矫正自己不好的习惯,清理污染心性的杂思烦恼,扫尘除垢,心明如镜。

2.与圣贤经典、善书为伍。

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

日常俗杂之事,难免分心神,通过阅读善书,可洗涤尘劳,收摄心神。

3.习练书法,动以强身,静以养心。

「自古书家多长寿,怡情养性在笔端。

」于身可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于身体的活动能力;于心可内修静定,心不外驰,安神定志。

若能以圣贤经典字帖为临习对象,则如虎添翼,修身养德,故习练书法是人生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的良方。

四、养体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

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有益,经常习练太极拳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

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但都不能过力,否则会积劳成疾。

只要人体始终充满了活力,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自然会有健康的身体。

以下摘录十则简便的强身之法:1.运颈除痨伤。

平坐两腿直伸,双手按膝上,腰直头正,身勿动转,头颈向左后看,再向右后看。

各七次,颈以不可再转为止。

如是每次一转,脚后跟伸一伸,勿过用力,再以头颈仰后向前上下叩,如叩头状,亦七次。

可使从头颈至脚后跟筋骨二十四节均可拉直,浑身血气自畅。

2.运睛除红翳,去心火。

正坐闭目,转头颈如打圈子,身腰勿动,左转三十六,右转三十六,眼睛亦随圈子左右转,如看四圈,再正坐,忽然两目大张,向地下看,同时吐出浊气。

3.擦脚底心,引火归元。

两脚各擦二百四十下,天凉宜三百二十下,同时闭口,以舌抵下牙根,不必用力,口中津液自生,然后集中咽下,以意引入脐下,要用劲,喉中各各有声,稍停再咽,约三口。

此法最重要,尤其妇女及阴虚晚热,手脚心焦热无汗者,宜常用此法,久必有效。

4.掐足三里穴,擦两小腿。

穴在左右小腿膝下,靠外边,试以右手心安右膝上,无名指尖点到之处,以左手指尖探取掐入右足三里穴内,觉得甚酸处即是。

左手按左膝上,亦如上试之,惟指甲宜剪平。

每次掐一百下。

此可通三焦,健脾胃,引火归元,与擦脚心并重,每日可掐多次。

掐足三里穴后,再擦两小腿前后各一百二十下,两手同时上下擦。

5.擦腰固肾。

正坐正立均可擦,以双手作拳,用拳背按腰眼,不可太用力,隔单衣打圈擦,或直上直下擦共二百下,初学每五十下息一息。

如有汗时,可拳背按紧腰眼,用力揉亦着力,在各人自己体会。

6.两手攀足。

正坐屈腰,而臂直伸,手指下点脚背,两腿弯宜直,使脚筋拉直,老年人宜慢,手指点到不可点时即止。

此不可急,亦不可贪。

老年人取擦腰固肾法为宜,或量力并行,徐而恒则有功。

7.勾指运力,治臂腿风痛。

正立,两脚分开,两手同时将中指和无明指弯曲入掌心,大拇指压其背,再以两手食指勾食指,小指勾小指,双手勾好后,用力向左右两边拉,闭口,心内安,共三十六下。

腰正勿动,两脚稍分前后,可勿倒,如有两臂酸痛者必勉力行之,久久腿痛亦愈,老年人尤可强筋骨,健脾胃。

8.擦头上部,以平肝,清脑,明目,理气。

以两手擦两耳轮六十下,后脑左右各六十下,擦面三十六下,喉部颈际左右六十下,有气管炎者,日行勿间断。

9.擦两胁上下,以健肝胃。

此可饭后行之,在八字骨左右,两胁之下,擦一百至三百。

勿食过饱,行之,饱时勿擦腹部。

临睡下时可擦腹二三百下,擦脐下全部,不拘多少,睡着即止。

10.叩齿三十六下,可以固齿。

又凡遇小便时必咬牙,则肾气勿泄。

小儿女必日日教之,久久勿忘,终身受用。

以上所述,为人人易懂易行的养生之道,贵在有耐心,有恒心,切忌求速求功。

养生的核心实则为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重在养心。

著名寿星总结自己养生之道:三勤、三静、三淡、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