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最全 !!!
【全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 略、压迫、掠夺、剥削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 外来侵略的历史。为了捍卫民族生存权利,中国人民在 长时期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粉粹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图谋。随着反侵略斗争的不断深入,中国人 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出路的流民增加;赋税徭役使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处于与 世隔绝状态。
总之,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 盾激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 头。
4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条件:
交通:地理大发现。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经济、科技:资本原始积累。(海外殖
民掠夺、国内资本积累)、工业革命。
政治: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5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取民族独立的
斗争
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P2)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 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
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历经了多个外敌入侵和内部政治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一、政治1. 鸦片战争:战争胜利的西方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条约奠定了外交不平等的基础。
2.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清朝政治疲弱的表现之一。
该运动的失败使清政府得以恢复统治。
3.戊戌变法:康有为等人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提出变法方案,试图推动清政府进行改革。
但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杀,慈禧太后掌握了权力。
4.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团体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了民国政府。
但民国政府成立后政治动荡不断,多次政变和战争使国家局势更加动荡。
5.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共合作推进了多次北伐战争,最后推翻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经济1. 第一次鸦片战争:该战争导致清政府开放五个口岸,使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贸易。
2.甲午战争: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被日本击败,对日本进行赔偿,明显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3. 北洋政府成立:1927年,蒋介石成立了北洋政府,在经济和贸易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 抗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在该战争中中国全民抵抗,动员了国内所有资源和人力,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5. 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共产党掌权后,对中国的经济和工业进行了计划经济的改革,实现了国营经济的优势发展。
三、文化1.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反对封建文化,开启了现代文化的大门。
2. 百花齐放: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政策给了文化界一定的自由,但政策后来被滥用,加强了中央的文化控制。
3. 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游行、打砸抢、斗争、批斗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大面积打压。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一)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特征或表现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1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2.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特征○2分工简单,男耕女织3、封建社会社会资金的畸形流向○3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4、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5、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6、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1、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2、地理大发现更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3、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货币财富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4、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多选]①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多选、简答]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多选]①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多选、简答]②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主体、内容不同。
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它的来源主要是城市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相互关系: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理由:1)、——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2)、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3)、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首先与主要的)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二、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2)、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
P1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今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P1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就往入村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3.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重要选择。
P2“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四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4.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P12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5.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P1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6.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是?p12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7.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p12一般来说,当资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8.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的p30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P17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10.掌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站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资本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
这是,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资本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社会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在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美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一、晚清的那些糟心事(1840 1912年)1. 鸦片战争。
2. 太平天国运动。
3. 洋务运动。
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像李鸿章、张之洞他们,看到西方厉害,就想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挽救清政府。
于是搞起了洋务运动,办工厂、建海军、开新式学堂。
像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这些都是那时候建的。
可这就像给一个破房子修修补补,根本问题没解决,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4.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想变法图强,光绪帝也支持他们。
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个大变革,像废除科举制度、发展工商业之类的。
可是呢,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就搞了个戊戌政变,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谭嗣同他们六君子还被砍了头,真的很悲壮。
6. 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经过多次起义,终于在1911年成功了。
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可是件大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可惜的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二、民国那些年的混乱与探索(1912 1949年)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想复辟帝制,自己当皇帝,这可不得人心啊。
蔡锷在云南起兵护国,全国响应,袁世凯很快就倒台了。
但之后北洋军阀分成好多派系,像直系、皖系、奉系等,打来打去,搞得国家乌烟瘴气。
2. 新文化运动。
3. 五四运动。
因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中国青年学生首先愤怒了,上街游行示威,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后来工人阶级也参与进来了,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加上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这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新的道路。
5. 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
目标就是打倒北洋军阀。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可是后来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失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作业
标 题 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学 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学前113班 学 号 2011210579 姓 名 徐孟巧 任课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得分
标题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摘要
本文分析了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从政治—心理角度,探讨了心理问题、政治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而阐述了孙中山关于政治心理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
文章还写了孙中山对“心理”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也逐渐正确化、明朗化。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心理学,政治
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之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
在政治中,无论是管理之人,还是被管理之人,首先都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而作为一个“人”,在行事活动中,都难免受到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
因此,在研究政治现象时,必须重视心理对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很早便认识到了“人者心之器”的道理。
他认为:人的五官百骸等器为物质之体,但“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者,必非人类,则必非完全独立之人。
”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有“精神”,便是有“心”,即是要有“心理”。
他又说:“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
”“建国之基”而“发端于心理”,表明了国家政治进程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人们受心理的调节支配下而产生的。
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可以找到与此相关的心理依据。
因此,从心理角度入手,可以窥见政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事件”。
由此,孙中山十分重视心理和政治的关系,并以心理为依据,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着。
那么,孙中山是如何意识到心理对政治的作用的呢?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联系。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社会中,既有“因循苟且,粉饰虚张,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长期封建压迫,也有“辱国丧师,强邻环列,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
百姓处于两者中间,似“双层夹心”,一边是腐败朝廷的压迫,一边是各国列强的掠夺,一如生活于火海中,处境甚是艰难。
孙中山作为社会革命者,站在时代前沿,不禁疾呼道:“内忧现已当前,外患同时俱至在。
”他深知,要改变“国之积弱”,
必须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以建立独立自由的民主共和国。
可是,如何才能够推翻这两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建立起自由的国度呢?
孙中山从心理出发,在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性质,提出了国家建国——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而后又阐述了“三民主义”。
而“三民主义”的内容,无不与人民的需求、利益等心理密切相关。
这对饱受封建制度和殖民压迫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于是孙中山坚信,在不久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将会是人民的共同政治信仰。
果然,随着宣传和革命的深入,中国国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点由国内的舆论便可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孙中山等人)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在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同上)扼腕叹惜”。
尤其袁世凯在处心积虑恢复帝制时,最终只落得个举国声讨,众叛亲离的下场。
由此可见,共和观念已深如人心了。
人民的力量也在政治中显示出来。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仍坚持在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着,同时也不断思考着为什么革命最终会失败。
而后五四运动风暴的来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孙中山恍然大悟:正是人民的力量啊!辛亥革命最初能够胜利,是因为这一革命顺应了人民的心理需求;而袁世凯复僻帝制最终失败,是因为帝制已被人民心理所抵制。
只有依靠人民的心理,依靠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才能取得社会改革的胜利啊。
认识逐渐明朗化后,孙中山在国际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最终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三民主义”完善成了“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中,于政治思想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从政治—心理思想角度出发,对政治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应用到实践当中,领导人民走过了一段辉煌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书写了美丽的宏伟篇章。
我相信,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政治生活的建设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