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表一:社会工作理论

学历史发展主要观点或假设原则或模式在实务中的运用派

精对社会工作弗洛伊德:人的心灵由意识、前意识、强调个别化原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儿童时神潜意识构成,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则、基本方法期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影响始于20

分核心,是非理性的。人格由本我、自我、是自由联想。世纪20年代响。治疗过程分为:1、治疗析超我构成,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当人格美国,60年情境的建立,2、治疗关系的取代成为临床失调时,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建立,3、治疗性对话(是治向社会工作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个人的问题源

社导。伽瑞特于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容: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会首先分析弗关,并潜藏于潜意识中。解决问题就是诠释过程)。工洛伊德要分析潜意识。

认行为主义理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埃里界定问题原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知论基础:巴则、运用认知助人过程,即协助服务对象斯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

行莆洛夫的经理论原则、助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事件?认知?结果)

为典条件反射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人目标原则提供外在监督,以实现自我理学说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前置事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含论件、目标行为和结果。三方面:1、确定评估重点

将认知理论应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2、专业关系的建立3、社会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工作者的角色:教育者、伙

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伴。服务步骤(P118):确

定不正确的想法及其影响;

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发

现错误思维与潜在感觉的关

系;尝试运用正常思维方式;

检验新观念的有效性。社鲍尔拜首先社会支持网络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社会支持网络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会在精神学领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分为正式支持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支域提出依附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网络(来自于题,着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持理论; 务和新的社会接触。林南:社会支持是单位和正式机象学习1、如何建立社会支理柯伯和卡塞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构的支持)和持网络2、利用社会支持网论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非正式支持网络(在预防、治疗、恢复上尔提出“工

工具性支持: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络(社会上的发挥作用)。具性支持”

解决问题的行动;表达性支持:心理支支持)。和“情绪性干预模式:1、评估支持网络:

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结构(是哪些人)与内容(什支持”

认可。影响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三个因么关系与强度)2、制定帮助

素: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计划(连接哪些关系)3、实

施帮助(促进连接)

学历史发展主要观点或假设原则或模在实务中的运用派式

生系统论核系统论:社会环境分为三类非正式生态系统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态心:以整体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论是一个置于其生活场域中,重视人的生活经系的视角看待系统;人生活于环境或社会系统中,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生态资源具有“折中

统人和社会;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个人与环境应分布,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征与调性”和“综

理社工对系统该相互协调;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和度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社会工作。该融性”的理

论论的应用始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论,先导是理论的关键: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

于赫恩提出与环境的关系;服务对象的问题是里士满和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看待,通过改变

的全人或全来自于系统,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必亚当斯系统来满足个人需求。注意:许多个

貌的概念。须放在生存环境中来认识和解决。人问题是由环境中的障碍引起的,要

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与服务对象有关从分析个人-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服

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务对象与环境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

关联入手。强调要理解个人在家庭、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看待和解决

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问题。

能。

人罗杰斯人人本主义:尊重服务对象,责任感,14世纪萨1、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本特的存在主相信人的理性,人能理性地进行选本主义社被包容权,参与和聆听权,自由表达主义哲学中找择; 工专业治权,尊重差别,可以质疑专业权威。义到完全的人疗原则:真存在主义:社会工作治疗过程:觉醒2、存在主义:核心是个人的存在,

和本主义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本质是实和诚实;(经过幻灭),

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决定的; 温暖、尊重感觉痛苦(并从过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存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的自由和责和接纳;同光点),选择的自由,对话,实行(肯在任,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经验,并理(同感) 定和协助)。主致力于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因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最重要的贡献义素。是在于它们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基理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论

增索罗门提一、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由于环境的

能出,1980年排挤而产生;2、环境障碍可以改变;1、自己是改变媒介;2、社会工作者理社会工作进3、通过互动可增强个人的能力;4、的知识技巧可以分享;3、双方是伙论权能不能给予的,而是在互动过程入“增能时伴关系;4、无力感可改变。

二、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助人过程注代” 中获得的;5、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

系。社工关注的焦点在于服务对象重P133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重视

与环境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的互动,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维持人与

从而实现自己。环境两个工作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是

积极的主体,以长期“缺乏能力”者为

服务对象。注意:社会工作者避免以

权威的姿态出现。

三、概念框架:能力经有效互动可以增强,一般发生在3个层次:个人层次、人际关系层次、环境层次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何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为何

何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为何摘要:社会工作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产生的重要的标志,为我们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理论是社会工作前行的指南针,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对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的进程是很快的,我国的学者也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改进成了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用于知道我国的社会工作。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很快。 关键字: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为社工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的观点、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用来描述和解释案主问题及成因;预测变化及其条件;指引改变的方向和介入行动。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技巧以及模式。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社会工作实务包括一系列的的决定:是什么事?(what is the matter?)。情况怎样?(what is going on?)。得做什么?(what is to be done?)。如何做?(how is it to be done?)。做到了吗?(has it be done?)。所有的着一切都依赖于它所持的理论。理论就是一系列的看法,由概念、分类、观点、原理等所组成的,用来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所带来的改变。人在清醒地行动时皆有理论,区别只在于所持的理论的形态:外显的理论,隐含的理论。理论的“外显化”有助于沟通和检测。 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也是很完善和齐全的。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所以本文介绍一下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的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 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1、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 / 15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依恋理论 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 1 安全依恋型 2 焦虑矛盾型 3 逃避型 4 紊乱型 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 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 也称病因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社工常用18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社会工作理论》阅读书目(2015) (1)

《社会工作理论》推荐阅读书目 (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基础书目: 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或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六版)、2006年(第七版)。 4.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8.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 9.[美]史密斯、博伊尔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 专业书目: 1. [美]怀特科等著,解俊杰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2. [英]马尔科姆·派恩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5年或冯亚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美]扎斯特罗著,孙唐水等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年。 4.孙建春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5.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 6.廖荣利:《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 7.宋立玉、曾华源、施教裕、郑丽珍:《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8.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9. [英]多米内利著,刘梦等译:《社会工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0.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摘要 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 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 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

关于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问题的研究综述 ——11行政 11112114 薛小丽 摘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国外社会工作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务理论,其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而来,为回应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的缺失,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在评判和反思中,一般系统理论引入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元素,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并提出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实践模式。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生态系统理论将系统理论的抽象与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工作之注重实务性联系起来,它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有问题的个人本身,而是聚焦于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视角逐步改变或完善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各种微观、中观、宏观系统,这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矫正社区所借鉴。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和谐社区社区矫正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主导下构架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法面面,其中和谐社区在构建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均已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生态系统理论最突出的运用就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社区的矫正,以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有益借鉴。 一、关于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197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人类行为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的。该理论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他爸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意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就社会工作而言,生态系统观点是在1970年代引起相当关注的务实理论模型,它融合了许多有关人类行为与社区务实的理论,是少数具有综合性与折衷式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马克思的辩证法对其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系统轮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甚至认为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是雷同的。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道而稳定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奠定了生态系统理论形成的根基。 二、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 (一)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作用 1.“和谐社区”的意涵解读 “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一方面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同时又不是指无差别的、完全的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吸收了辩证法的精髓,理论中也包含了“和谐”的主题。生态系统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引用生态学理论观点中有关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交流”与“调适”过程,特别是生物如何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必要的变动来修正生活机制以维系生存的需要、以及生物如何与环境相调适以提升环境的多元性和生存维系。因此,和谐社区再此范畴内意指在社区层面人和环境能够保持适应性平衡,从而使人和社区内各个子系统能够协调共生,充分发挥个的社会功能。 2.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在社区工作的策略运用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它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形成社区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最终实现更公平、民主及其和谐的社会。 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对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模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