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人民币何以形成“外升内贬”趋势

人民币何以形成“外升内贬”趋势

人民币何以形成“外升内贬”趋势陈光磊【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1页(P15)【作者】陈光磊【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要从根本上改变时而通胀、时而通缩的局面,则既要改革货币发行机制,也要改革汇率制度。

受到全球制造业泡沫破裂,美国制造业回流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作为承接全球化低端制造业的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和人口结构都处于比较不利阶段,未来两三年内,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压力巨大。

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持续贬值,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均衡汇率水平。

这个调整过程的特点是,人民币对外贬值,同时对内升值,即名义汇率进入下降通道,而同时国内出现通货紧缩。

这种局面正好与过去几年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立。

归结起来,当前影响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实际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美国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链处在再平衡的过程中。

美国制造业回流难以避免,这也代表全球化方向的逆转,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将大大削弱。

近几年来,中美制造业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持续缩小,考虑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

其次,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净资产达到1.78万亿美元,其中政府部门的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非政府部门对外净负债1.5 万亿美元。

中国对外资产绝大部分集中在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分别占70%和11%,其他部门只占19%。

而中国对外负债绝大多数集中在其他部门,占75%,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分别只占3%和22%。

尽管国家整体上对外净资产,民间部门还是对外净负债。

在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的现有格局,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阶段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兴市场货币,仍是风险资产而非避险货币,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会是单边的。

历史上,每次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都会加大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风险。

有人将上半年外汇占款下降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居民企业持有更多外汇,而非“热钱”流出境内,居民而非海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算是资本流出。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含义教学内容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含义教学内容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含义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含义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比率;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其货币会贬值。

直观上,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是一个铜钱的两面,应该是一致变化才对。

然而中国长期出现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

自2005年7月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升值,至今已逾30%。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也随着汇率扶摇直上,在2008年4月甚至高达8%,汇率升值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通货膨胀。

购买力评价理论不会错,但是中国货币“内贬外升”也确实存在。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了?一定是经济现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吻合。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不考虑资产市场。

因此,人民币“内贬外升”一定是资产市场发生了什么,要从资产市场去获得解释。

资产与一般商品不同。

人们需要一般商品是为了满足直接的需要,这种需求是有极限的。

资产是能够给人带来收入的东西。

人们需要资产不是用它来满足直接的需要,而是希望它能够增值。

因此资产价格受预期影响明显。

资产市场存在明显的“追涨效应”:价格上涨,预期价格上涨,更多的资金进入和进一步价格上涨,进而形成一种预期自我实现的价格泡沫。

货币之水不会均匀流向经济的每个领域,而是首先流向资产市场。

货币超发,那些缺乏供给弹性的商品就会资产化。

当资产价格连续攀升,并且提供了比投资实体经济更高的回报时,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资产。

在世界性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资产泡沫化还吸引世界热钱流入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中国因为货币超发,导致资产价格大涨。

资产涨价,吸引热钱流入。

热钱流入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资产进一步涨价,同时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在政治等各种压力下升值,升值也导致热钱流入,热钱流入再推高资产价格。

两种因素累进叠加,就形成了一方面本币升值,另一方面国内货币宽松通货膨胀的局面。

这个解释是否成立?我们需要观察,那些和中国一样国内资产价格上升过快的国家是不是也出现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本币升值的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现象?事实上,并不只有中国存在着汇率升值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引言人民币的汇率是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的汇率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多次变动。

最近的一些数据显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将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内贬值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主要是由国内经济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分析: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导致人民币的内在价值下降。

此时,人民币购买力减弱,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2.经济增长放缓:如果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的需求可能下降。

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价值可能会下降,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3.贸易逆差扩大:如果中国的贸易逆差扩大,表示中国进口的货物和服务超过出口,这可能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贸易逆差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使得人民币对外升值。

对外升值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主要是由国际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分析:1.外国投资者的需求增加:如果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可能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

2.外国政策的影响:外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可能会对人民币的汇率产生影响。

如果外国政府采取措施来提高本国货币的价值,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

3.外国经济的影响:如果外国经济增长放缓或遇到困难,外国货币可能会贬值,相对来说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升值。

结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经济因素,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人民币对内贬值。

而外部因素,如外国投资者的需求和外国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人民币对外升值。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了解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分析仅仅是一种解释汇率变动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完整地解释实际情况。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涉及众多复杂的因素,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和研究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成因_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成因_影响及对策

2007年第12期宏观经济研究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12007.22007.32007.42007.52007.62007.72007.82007.1—8消费价格指数(%)(CPI)1.23.91.81.52.22.73.33.03.44.45.66.53.9名义汇率8.27678.27658.07027.80877.77767.74097.73427.70557.65067.61557.57377.5607升值率(比上年或月)0.0070.0022.493.240.400.470.090.370.710.460.550.173.18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表12003年以来人民币对内对外价格的变动情况注:由于人民币汇率篮子中美元的权重最大,所以本文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代表人民币对外的升值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6经常账户差额174.05354.22458.75686.591608.182498.66其中:贸易账户差额340.17441.67446.52589.821341.892177.461127.39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347.75322.91527.261106.60629.64100.37外汇储备额(期末)2121.652864.074032.516099.328188.7210663.2513326.25表2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及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和国家海关总署网站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史焕平人民币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一直处在对外升值的通道中,同时国内的通货膨胀较为温和。

但进入今年以来,人民币继续保持了较强的升值趋势,而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却不断攀升,形成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态势,这种现象与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相悖。

为此,本文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成因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原因的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原因的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原因的分析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其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人民币的汇率动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

对内贬值原因分析1. 政府货币政策调整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引导人民币的汇率变化。

若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将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下降。

2. 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增长放缓也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经济增长趋势下降,对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减少,外部经济交易减少,会导致人民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发对内贬值压力。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另一个因素。

如果物价上涨速度大于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那么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从而引发对内贬值。

对外升值原因分析1. 经济增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升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出口竞争力逐渐增强,需求量上升,人民币也会随之升值。

对外升值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成本竞争力,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

2. 外资流入外资的流入和投资也是人民币对外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产生兴趣时,他们需要将资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这会导致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发对外升值。

3. 政府干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实现人民币对外升值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外汇储备的方式来增加人民币的供给量,从而人民币对外升值。

政府还可以通过限制资本流动来调整人民币的汇率,控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影响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都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影响。

对内贬值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对居民的消费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对内贬值还会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对外升值会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促进国内消费。

此外,对外升值还会提高国内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增加出口收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研究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研究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货币价值的变化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人民币在内部和外部市场出现了“内贬外升”的奇特现象,即在国内市场上人民币购买力下降,而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升值。

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以期对理解货币价值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汇率走势以及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进行简要描述,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

接着,从国内外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出发,深入探讨导致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内在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内贸易、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货币价值变化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通过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货币价值管理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的描述与分析近年来,人民币出现了“内贬外升”的奇特现象,即在国内市场上购买力下降,而在国际市场上价值上升。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为了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我们来看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贬值情况。

这主要表现在物价上涨和购买力下降两个方面。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购买力相对下降,人们需要用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却表现出了升值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际收支的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规模逐渐扩大,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经济政策也构成了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发布之时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

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其中,内因是关键和根本,而外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简言之,人民币升值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总说1、内因(1)国际收支顺差。

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

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

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因此,人民币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继续出现升值预期就不为奇了。

简言之,双顺差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过多表明:在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以及本币升值。

我国2006年2月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

外汇储备反映了一国国际支付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2、外因。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持续施压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外因。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满足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

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分析及人民币汇率走势预判

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分析及人民币汇率走势预判

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分析及人民币汇率走势预判2005年7月起,为提高汇率的市场化水平,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整体上的升值状态。

与此同时,自2007年起近一年多时间,我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逐月攀升,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走势日益明显。

本文在剖析2005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外升内贬”根源的基础上,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做出预判。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外升内贬” 金融危机走势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的形成人民币”外升内贬”简单来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和国内通货膨胀背景下对内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本文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作为人民币对外价值的代表,用物价总水平来界定其对内价值,其中,物价总水平通常用CPI来表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从而形成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经济基础。

特别是在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人民币在升值的外在压力下,其对美元月平均增速高达0.46%。

与此同时,国内CPI单月环比增速从1.3%上升至7.7%,超过了5%的临界值。

根据这两个统计数据可以判断,自2007年8月起,人民币就形成了“外升内贬”的走势,而这恰好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点大致吻合(见图1)。

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的原因剖析(一)引发人民币内外购买力偏离的直接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05年7月之后的两年里,人民币在保持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国内始终保持着温和的通货膨胀。

而2007年7月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而且CPI增速也从7月末的5.6%飙升至2008年2月的8.7%。

可见,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内通胀水平的高起,是人民币内外购买力发生明显偏离的催化剂。

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元大幅贬值,加快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及其原因摘要: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从2004年的8.276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不断升值至2011年8月的6.387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且升值态势不减。

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明显上涨,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让居民倍感压力。

本文主要对人民币出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简述其原因。

关键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一、人民币的“外升内贬”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
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2007年7月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升至7.5951,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接近6.35%。

人民币对外持续不断升值,且升值态势不减。

而对于国内的物价水平,人们却明显感受到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问题也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话题。

从2000年至2010年,贸易顺差由241亿美元增至1831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从8.2781降至6.6227。

201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3.3%,而200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0.4%。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怪现象十分明显。

为何人民币会有如此现象,下面本文将阐述其产生原因。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原因
(一)外因
1.国际收支失衡
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

由于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势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国际收支顺差表示出口大于进口,且由于我国出口量庞大,使得人民币在国外市场上供小于求,因此,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2.巨额外汇储备
我国在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长。

外汇储备的增加引起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因为中央银行向市场中投放人民币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3.经济形势
近年来,中国的国内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gdp达到24.9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9%。

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强劲,与此相对比,美国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了较大
幅度的下滑,美元疲软,因此,在这种国际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面临的压力增大,升值速度无疑会不断加快。

(二)内因
1.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近年来为治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不断加息,提高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得我国利率近年来几乎是单向走高。

而与此同时,美国、欧洲等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导致内外利差扩大。

利率的上升,导致国外资本流入,资本流动将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这些都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趋势被进一步强化。

2.加息预期强化
居民的预期其实对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国内物价较高的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减少储蓄,因担心未来通货膨胀更加严重而增加当前消费,使得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增强。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预期人民银行将进一步上调利率,这种对市场的判断和心理预期都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

3.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出口。

并且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政府的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使得出口动力一直存在且不断增强。

因此贸易顺差一直存在。

4.监管体制上的缺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因此开发出很多金融创新产品。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及力度没有跟进,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缺乏使得企业为规避外汇有可乘之机。

同时,相关监管体制上的不力也导致违规资金混入中国市场,例如地方政府为了融资而导致的一些隐性债务。

三、人民币对内贬值原因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在我国,物价上涨主要表现在食品消费上。

比如在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的4.8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为4个百分点。

虽然其中不乏经济结构因素,同时也是因为国际粮食短缺、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另外,备受关注的就是石油问题。

所有用油的产业因为成本的上涨也会提高商品价格以保持利润,因此,受其牵连的很多商品、服务的价格也会上涨,且这种上涨不可避免。

(二)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多
2008年11月,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好地刺激经济发展,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4万亿投资振兴计划,新增信贷9.6万亿元。

由于财
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政府向市场投入的4万亿资金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用,反倒使得国内市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同时,为了应对其对外升值压力,由于资本内流特别是热钱的涌入,国家为了稳定汇率,不得不向外汇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以平衡人民币和外币的供求关系。

(三)居民预期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本身就较高。

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大,物价水平持续不断上涨,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水平上涨的预期也在增强。

人们当前的消费支出增加,增强货币的流动性,同时预期上调利率,再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物价的上涨。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传兴,何丽雅.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1(10).
[2]杨根.探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j].商业现代化,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