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外升内贬
人民币何以形成“外升内贬”趋势

人民币何以形成“外升内贬”趋势陈光磊【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1页(P15)【作者】陈光磊【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要从根本上改变时而通胀、时而通缩的局面,则既要改革货币发行机制,也要改革汇率制度。
受到全球制造业泡沫破裂,美国制造业回流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作为承接全球化低端制造业的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和人口结构都处于比较不利阶段,未来两三年内,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压力巨大。
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持续贬值,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均衡汇率水平。
这个调整过程的特点是,人民币对外贬值,同时对内升值,即名义汇率进入下降通道,而同时国内出现通货紧缩。
这种局面正好与过去几年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立。
归结起来,当前影响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实际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美国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链处在再平衡的过程中。
美国制造业回流难以避免,这也代表全球化方向的逆转,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将大大削弱。
近几年来,中美制造业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持续缩小,考虑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
其次,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净资产达到1.78万亿美元,其中政府部门的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非政府部门对外净负债1.5 万亿美元。
中国对外资产绝大部分集中在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分别占70%和11%,其他部门只占19%。
而中国对外负债绝大多数集中在其他部门,占75%,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分别只占3%和22%。
尽管国家整体上对外净资产,民间部门还是对外净负债。
在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的现有格局,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阶段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兴市场货币,仍是风险资产而非避险货币,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会是单边的。
历史上,每次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都会加大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风险。
有人将上半年外汇占款下降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居民企业持有更多外汇,而非“热钱”流出境内,居民而非海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算是资本流出。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引言人民币的汇率是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的汇率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多次变动。
最近的一些数据显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将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内贬值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主要是由国内经济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分析: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导致人民币的内在价值下降。
此时,人民币购买力减弱,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2.经济增长放缓:如果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的需求可能下降。
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价值可能会下降,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3.贸易逆差扩大:如果中国的贸易逆差扩大,表示中国进口的货物和服务超过出口,这可能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贸易逆差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使得人民币对外升值。
对外升值的原因分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主要是由国际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分析:1.外国投资者的需求增加:如果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可能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
2.外国政策的影响:外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可能会对人民币的汇率产生影响。
如果外国政府采取措施来提高本国货币的价值,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
3.外国经济的影响:如果外国经济增长放缓或遇到困难,外国货币可能会贬值,相对来说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升值。
结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经济因素,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人民币对内贬值。
而外部因素,如外国投资者的需求和外国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人民币对外升值。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了解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分析仅仅是一种解释汇率变动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完整地解释实际情况。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涉及众多复杂的因素,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和研究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原因的分析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原因的分析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其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人民币的汇率动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
对内贬值原因分析1. 政府货币政策调整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引导人民币的汇率变化。
若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将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下降。
2. 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增长放缓也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经济增长趋势下降,对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减少,外部经济交易减少,会导致人民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发对内贬值压力。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另一个因素。
如果物价上涨速度大于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那么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从而引发对内贬值。
对外升值原因分析1. 经济增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升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出口竞争力逐渐增强,需求量上升,人民币也会随之升值。
对外升值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成本竞争力,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
2. 外资流入外资的流入和投资也是人民币对外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产生兴趣时,他们需要将资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这会导致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发对外升值。
3. 政府干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实现人民币对外升值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外汇储备的方式来增加人民币的供给量,从而人民币对外升值。
政府还可以通过限制资本流动来调整人民币的汇率,控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
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影响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都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影响。
对内贬值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对居民的消费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对内贬值还会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对外升值会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促进国内消费。
此外,对外升值还会提高国内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增加出口收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研究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货币价值的变化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人民币在内部和外部市场出现了“内贬外升”的奇特现象,即在国内市场上人民币购买力下降,而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升值。
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与机制,以期对理解货币价值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汇率走势以及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进行简要描述,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
接着,从国内外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出发,深入探讨导致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内在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内贸易、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货币价值变化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通过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货币价值管理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的描述与分析近年来,人民币出现了“内贬外升”的奇特现象,即在国内市场上购买力下降,而在国际市场上价值上升。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为了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我们来看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贬值情况。
这主要表现在物价上涨和购买力下降两个方面。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购买力相对下降,人们需要用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却表现出了升值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际收支的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规模逐渐扩大,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对内贬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摘要: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失衡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表现。
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的加快,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
在理论上,影响汇率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给、总需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
就近段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来说,其主要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以及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
就人民币对内贬值来说,目前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还主要是针对食品而言,这其中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物价水平,资产价格,金融资产,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失衡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表现。
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的加快,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
一、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贬值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
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56%, 2006年升值3. 35%,2007年升值6.9%。
到今年的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己经突破7.0的关口, 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也出现了一个较快的上升势头。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高出2006年1. 3个百分点,也远超政府确定的全年3%的涨幅。
进入2008年以来,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物价水平上涨趋势被进一步强化,一月份CPI同比上涨7.1%,二月份则同比上涨8.7%,三月份上涨8.3%,一季度CPI上涨8%,上涨势头令人担忧。
人民币汇率体现的是人民币的对外比价关系,而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则是体现了人民币对国内商品和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比价关系。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对立统一

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在趋势转向和市场异变中渐趋增强的不确定性,让开放度与日俱增的中国进一步受到了外部共振的潜在冲击。
内外合力之下,看似有悖常理的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结构性差异,就是引人瞩目的最新例证。
“差异就是矛盾”,以全球视角、辩证思维来审视,人民币汇率矛盾本质上是世界经济金融结构剧烈震荡和中国金融改革稳健前行在对立统一间的一个时序擦肩,是中国经济内、外部均衡共同缺失下的一个货币倒影。
首先,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具有形式微妙的矛盾真实性。
“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表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但其弟子克拉底鲁和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芝诺却用巧舌如簧的诡辩向这道先世的思想曙光发起了攻击:矛盾是不真实的,对立统一是一种主观幻想。
随后哲学思辩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发展证明,这种幻化矛盾实际上才是“人类思维的错觉和迷误”。
人民币汇率矛盾并非类似于“飞矢不动”或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货币幻觉,而是客观存在,只是它可能是以一种难以感知的复杂形式表现着。
在通货膨胀不断高企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对内购买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对外升值这一面。
根据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权威数据,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今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8.68%,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2.15%,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8.17%。
显然,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结构并非简单“升值”二字所能概括,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货币贬值的差异性结构一直伴随着汇改的循序演进,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
鉴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首要权重、美元在国际市场标价和外汇储备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人民币“汇率篮子”中的较大比例,用“对外升值”概述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外部特征是真实贴切的,不过就此忽视其背后复杂汇率结构显然有失偏颇。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结果将是亏了自己富了别人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结果将是亏了自己富了别人现在,许多人陷入了货币困惑:人民币在国内发行量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而不断贬值,可对他国货币尤其是美元,人民币却在不断升值。
由此,人民币长期处于内贬外升的怪圈。
当然,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现象并不怪。
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造成了投资和就业机会的国际大转移,引发了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同时出现,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导致资本项目顺差。
这种双顺差使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
央行通过抛出人民币买入美元的方式人为压低汇率必然是人民币基础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中国长期高顺差,外国需要以本币兑换人民币来购买中国商品,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大,央行同时扩大货币供应量,其实质是这些货币仍然国内流通,只是有等额的外汇储备而已。
正是因为有这种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资本项目中热钱不断流入,导致国内货币泛乱,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凸现。
人民币的内贬外升,导致的后果是亏了自己富了别人。
在目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每进来一美元就按汇率发相应的人民币,也就是进来美元,央行要印人民币,这时外汇增加会令人民币贬值。
而人民币贬值,让国人的财富大幅缩水,过去一百元人民币可以购卖的东西,现在得用一千元人民币购买。
可民众的工资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人民币贬值的幅度。
相反,美元在中国的一进一出,仅靠人民升值便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眼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也就是相关国家政府通过使自己国家货币贬值的方式来促进商品的出口。
美国采取多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的压力下,一场竞争性货币贬值竞赛在全球上演。
最近,日本为提振本国经济,采取了让日元贬值的量化宽松的政策。
4月8日,日本央行宣布实施新的公开市场操作,即购买1.2万亿日元的长期国债。
受量化宽松政策影响,近期日元相对人民币贬值加速。
我国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及其原因

浅析我国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及其原因摘要: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从2004年的8.276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不断升值至2011年8月的6.387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且升值态势不减。
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明显上涨,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让居民倍感压力。
本文主要对人民币出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简述其原因。
关键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人民币的“外升内贬”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2007年7月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升至7.5951,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接近6.35%。
人民币对外持续不断升值,且升值态势不减。
而对于国内的物价水平,人们却明显感受到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问题也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话题。
从2000年至2010年,贸易顺差由241亿美元增至1831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从8.2781降至6.6227。
201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3.3%,而200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0.4%。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怪现象十分明显。
为何人民币会有如此现象,下面本文将阐述其产生原因。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原因(一)外因1.国际收支失衡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
由于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势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国际收支顺差表示出口大于进口,且由于我国出口量庞大,使得人民币在国外市场上供小于求,因此,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外升内贬
观点
11-07 10:42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根源是,实际汇率上升速度高于名义汇率。
汇改八年,人民币内部购买力下降。
有专家以特定大米品种计算,从2005年到2013年,人民币国内购买力贬值43%。
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4%,对欧元升值超过20%。
这还算可以接受的数据,其他有稀缺性的准投资品种价格上涨更快。
8年时间,房价上升3倍左右。
2005年全国包括省会与副省级城市在内的37个城市,每平方米均价为3802元。
今年11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了2013年10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当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0685元,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7个月环比上涨。
各城市范围的扩大,与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涵盖范围的扩大,8年前的37个大中城市与目前的百城可以相比,8年上涨2.81倍,如果范围圈定在省会与副省级城市,则房价上涨在3倍以上。
虫草价格更是离谱,三十年上涨万倍,其中2006~2008年,虫草均价从每公斤3万元左右上涨到12万左右,短短两年
多的时间内上涨4倍,到今年7月,开始歇口气,停止上涨。
黄金价格相对平缓,2005后千足金交易报价每克115元左右,2013年11月5号现货千足金报价为260元左右,上升了126%,但这是黄金价格回落后的结果,如果以2011年9月最高的400左右计,则上升了3倍左右,刚好与房价持平。
房价还在高位,黄金已经掉头进入回调整理周期。
据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报告称,过去8年,中国的物价与资产价格有两个轮番上涨的周期:第一个周期为2004年10月至2008年9月,第二个周期为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
在此期间,炒房好过炒股,炒股好过储蓄。
请注意,这只是特定的经济周期中的选择,并不适合下一个经济周期。
今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人民币从2011年末至2013年4月升值约5%,自2005年中外汇改革以来约升值了35%。
在此之前,实际有效汇率一直在下降,所以较十年前的水平仅仅升值了14%,显得稍微低于中国生产率过去十年相对贸易伙伴的显著上涨程度。
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本面,基于通胀调整,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了5%至10%。
换句话说,如果人民币汇率不上升,国内还将继续面临轻微的通胀压力。
但并不像美国财政部汇率报告所说的人民币汇率被大幅低估,否则中国国内的通胀还将进一步上升。
每个人难以逃离通胀的压力,不同的人感受到的通胀压力来源不一致,企业主会感觉到工人工资增长,挤压原本就狭窄的利润空间,高收入者会感受到虫草、艺术品等价格大幅飙升,而普通的工薪阶层会为高房价烦恼不已,就算你既不买房也不买艺术品,也被遭遇奶粉等产品的质量风险,有时候,通胀并不表现为高价,也表现为产品重量与质量的下降。
中国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在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在2007年达到10%的高点后走低,去年底,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值降至2.6%以下,创出汇改8年来最低水平,显著低于4%的国际警戒线。
取代经常项目顺差的,是全球追逐短期投资收益的热钱。
10月21日,央行发布报告,显示9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升至27.52万亿元人民币,当月我国外汇占款环比增加1263.62亿元。
8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增加273.2亿元。
此前6、7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分别减少412亿元和244亿元。
由于我国以往积累的大规模外汇储备,出于金融安全考虑,不可能彻底放开汇率,可以预料,未来数年汇率的逐渐上升与热钱的冲击还将是常态,外汇市场的短期震荡会越来越剧烈。
通胀是生产效率赶不上货币发行量的必须结果,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未来国内经济型、调整资源价格、建立保障型社会、降低企业与地方政府负债等经济大事,还将使通胀保持在3%以上的水位。
可以安慰的是,通胀不会失控。
基于改革的决心,央行大规模发放货币的可能性不大,利率市场化衔枚疾进,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下降,收入结构正在调整过程中。
上述改革只要能够取得一定成效,通胀就能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