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
宋朝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宋朝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其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宋朝,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和社交的方式。
下面将从饮食特点、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饮食习俗等方面来探讨宋朝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特点宋朝的饮食以清淡、鲜美为主要特点。
当时人们注重保持食物最原始的味道,追求食物的自然和纯净。
清淡的口味,更加突出食材本身的鲜美。
与此同时,宋朝人追求营养均衡,因此饮食所用的配料丰富多样。
二、食材选择宋朝的饮食注重使用新鲜、高品质的食材。
精选时令食材,讲究自然的味道,保持食材原有的特色和营养价值。
常见的主要食材有米、面、肉类、鱼虾、蔬菜、水果等。
此外,还流行使用各种调味品如酱油、醋、料酒、姜蒜等烹饪,以增加风味。
三、烹饪方法在宋朝,烹饪方法丰富多样。
常见的烹饪技巧包括炒、煎、烧、煮、蒸、炖等。
其中,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烹饪方法。
宋代有许多名闻遐迩的炖品,如鸡翅炖发菜、鱼翅炖海参等,这些炖品既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又提高了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四、饮食习俗宋朝的饮食习俗体现了尊重传统、庆祝节日的特点。
除了日常的三餐,宋朝人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节日和仪式。
比如,农历正月初一的元宵节,人们会吃元宵,并在家门口挂上灯笼,以庆祝新年来临。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则会吃粽子和艾草饭团,同时还有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饮食礼仪在宋朝也十分重要。
在宴会上,人们讲究座次和敬酒规矩,注重餐桌礼仪。
主人要带头起锅,客人要依次上座。
在饮酒过程中,要互相敬酒、碰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总结起来,宋朝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其饮食以清淡、鲜美为主,讲究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饮食习俗注重庆祝节日、尊重传统,并提倡饮食礼仪。
宋朝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地区差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地区差异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积极地探索和发展食物的烹饪技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并展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与差异。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在那个时期,人们的饮食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当时的饮食以野味为主,如猎杀的猛兽和捕捞的鱼虾等。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兴起成为食物供应的主要来源。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食物多样化,人们开始种植各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豆类等,这些谷物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食物来源。
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
北方的饮食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烹饪方式更注重火候掌握和调味品的使用。
南方则以米饭和鱼虾为主食,烹饪方式更注重保持原汁原味和注重口感。
以江苏菜和广东菜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厨系,分别代表着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
江苏菜重视菜品的色香味形,讲究细腻和精致,尤以清蒸、炖煮和红烧为主要烹调方式,广东菜则注重食材的原味和新鲜,以烧烤、刀工技艺和烹调技巧著称。
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也包含着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饮食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诸如宴席、酒宴等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例如,古代宴席上餐具的摆放和使用顺序是有一定规矩的,不同的餐具代表着不同的菜品和顺序。
此外,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南方人习惯用筷子,而北方人则更习惯用勺子。
饮食对于中国古代人们来说,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体现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演变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带来了大量外国食材和烹饪技艺。
这些外来食材和技艺通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逐渐演变为新的饮食文化,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亚风味、西方风味等。
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力作——《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读后

2 1 ( ) 5—1 0 1 2 :1 6
C l aySin eJu n l f a gh uUnvri ui r ce c o r a n z o ies y n oY t
中 国饮 食 文 化 史 研 究 的 力 作
— —
《 宋饮 食 文 化 比较 研 究— — 以 中原 地 区为考 察 中心 》 后 唐 读
彩突出; 再有 , 唐代 饮 食 文化 的 发展 基本 上 局 限于 自然 经 济 的 范 畴 , 宋 代 饮 食 文 化 中 的商 品经 济 因 素 而
收 稿 日期 :0 1 3—2 2 1 —0 6
作者简介 : 苏全有( 9 6一) 男, 16 , 河南辉县人 , 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 河 社会发展学 院教授 , 士后 , 事中国社会史研 究。 博 从
食生 活进 行全 面考 察 , 研究 其 是 如何 演 变 、 展及 其 影 响 的论 著 不 多 , 此 本 书 的完 成 及 时地 填 补 和 丰 发 因
富 了学术 界 的这一 空 白 , 可谓 是选 题 新颖 、 角 独特 。 视
12 探 究 深 入 、 解 独 特 . 见
本 书 不仅 通过 对 唐宋 两 代食 品 、 品 、 食业 、 饮 饮 饮食 习俗 、 食 文化 交 流 、 食 思想 的 比较考 察 , 饮 饮 清晰 地 勾 勒 出唐宋 时期 中原地 区饮食 文化 发 展变 化 的轨 迹 及 其原 因 , 而且 深 入 剖 析 了这 一 时 期 中原 地 区生 态环境 等 自然 因素 和社会 治 乱 、 经济 发 展 、 文化 交 流等 社 会 因 素对 中原 地 区 饮食 文化 发 展 的影 响 , 由此 揭示 出唐 宋 时期 中原 地 区饮 食文 化 的一 些 本 质 特 征 , 及 它 在 中 国饮 食 文 化 史 上 的历 史 地 位 和 作 用 。 以 在深 入探 究 的基 础上 , 书还 提 出了一 系列 有价 值 的见解 : 先 , 本 首 唐代 饮 食 受 游 牧 民族 和异 域 风情 的影 响 , 胡化 ” 彩鲜 明 , “ 色 而宋 代饮 食 文 化 的“ 化 ” 胡 色彩 则 大大 减 弱 了 ; 次 , 代 饮食 文化 显 得 粗 犷豪 迈 , 其 唐 而宋 代饮 食文 化则 显 得精 致 细腻 ; 次 , 代饮 食 文化 的贵族 化 色彩 显 著 , 宋 代饮 食 文化 的平 民 化色 再 唐 而
中药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交流

中药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交流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结合烹饪技艺和食材的协同作用,既具有药用价值又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
然而,随着地域的不同,中药饮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两个主要地域的角度探讨中药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并分析文化交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地处北方的中国以麦类、豆类和牲畜产品为主要农产品,这也直接影响了北方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
北方人喜欢以猪肉、羊肉和牛肉作为主要的食材,搭配大葱、姜和大蒜来调味。
在北方的中药饮食文化中,常见的药材有黄芪、人参、当归等,这些药材被用来制作补气补血的汤品。
而北方人常喝的炖排骨汤、煮鸡汤等汤品,都带有中药材的独特味道和药用功效,可以滋补身体,增强体质。
此外,北方的煲汤文化也相当盛行,通过长时间慢炖,中药材的药效能够溶解在汤中,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消化。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以稻米、小麦、蔬菜和水果为主要农产品,这也对南方的中药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方人较喜食鱼虾蟹类食材,擅长煮粥、蒸、炒等烹调方式,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南方中药饮食文化中常见的药材有茯苓、百合、莲子等,这些药材被用来制作滋养养生的糖水或者蒸煮食品。
南方人爱饮莲子百合羹、银耳莲子汤等糖水,这些食品常被视为美容养颜的佳品。
此外,南方人爱吃生鱼片和药膳煲等菜肴,这些中药饮食的独特风味能够同时满足味蕾享受和身体健康。
除了地域差异,中药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还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
例如,中原地区的文化长期以来对南方地区影响深远,南方地区吸收了中原地区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使得南方的中药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水果和海鲜也被纳入中医食疗的体系中,使得中药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都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此外,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中药饮食文化也逐渐走出了国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文化交融中的中原与南方

文化交融中的中原与南方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原和南方作为两大重要的文化区域,各自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面貌。
本文将以漫话的方式,带您穿越时光,探寻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融之美。
二、中原文化的独特性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点。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其汉字文化为代表,对整个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民俗、婚俗、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构成了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众多的朝代和文化思潮,如周、秦、汉、唐等,每个朝代都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文化以其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形成了中原地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南方文化的魅力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特色而闻名。
南方地区诸多民族聚居,人文风貌多样,文化融合的程度较高。
南方文化以其温润、雅致的特点,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绘画艺术和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
在南方的历史长河中,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立于中原地区的独特文化体系。
南方文化注重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奉行农耕文化,尊重自然,追求平衡。
南方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也成为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四、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融在历史长河中,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融始终如一,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联系逐渐便利,文化交流也趋于频繁。
南方地区受到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接受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文化。
例如,在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南方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其中厅堂建筑则大量借鉴了中原的宫殿建筑风格,使南方建筑兼具了中原文化的庄重和南方文化的优雅。
另外,在美食方面,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融也不言而喻。
宋代饮食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宋代饮食礼仪篇一:宋朝饮食文化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有人甚至认为宋代经济已超过了明清。
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
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市民食谱日益多样化。
汉人的饮食文明经历千百年的发展,饮食的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的品种也愈益丰富。
但是,限於古代的生产水平,饮食文明的成果往往被社会上层享用,而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差距却不断地扩大。
一、饮食品种(一)五谷:汉人作为农业民族,五谷一直在饮食中占有主要地位。
宋代尚无玉米、白薯之类作物,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人的粮食以稻米为主。
在宋代,饼作为一种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宋代的饼并不像现在仅指经过烧烤加工而成的一种圆形食品。
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
烤制而成的叫烧饼,与我们今天的无二。
水瀹而成的称为汤饼,在笼中蒸成的馒头叫蒸饼。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在街头叫卖时所喊的“炊饼”,指的就是馒头。
宋仁宗名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人们又将蒸饼读成炊饼,亦名笼饼,类似於今天的馒头。
汤饼就是面片汤,并处在向索面,即面条的演变过程中,又名。
开封食店出售的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临安面食店出售的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等,都属汤饼。
南宋晚期,出现了“药棋面”的挂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
烧饼又称胡饼,开封的胡饼店出售的烧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品种,有的烧饼无疑沾带芝麻,油饼店则出售蒸饼、糖饼、装合、引盘等品种,食店和夜市还出售白肉胡饼、猪胰胡饼、和菜饼之类。
馓子又名环饼,苏轼诗称“碧油煎出嫩黄深”,无疑是油炸面食。
临安市内出售各种面点,统称“蒸作从食”。
另有“酥蜜裹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估计也应用米粉或面粉制成。
中原文明与南方文化的对比与交融

中原文明与南方文化的对比与交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中原文明和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原文明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南方文化则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着交融和共通之处。
首先,中原文明和南方文化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两者文化的差异。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因此中原文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
而南方地区多山丘陵,水网密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种植,因此南方文化以水稻文化为主导。
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其次,中原文明和南方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原文明在长期的王朝统治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礼乐制度等。
而南方地区在历史上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较少,更多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南方文化以江南水乡的田园诗画、丝绸之路的繁华商贸等为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然而,尽管中原文明和南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交融和共通之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文明逐渐向南方地区扩展,南方地区的文化也逐渐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
例如,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使得南方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作品。
此外,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南方园林的布局和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原地区的皇家园林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原文明和南方文化的交融更加深入。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更加频繁地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也体现在文化和艺术领域。
例如,中原地区的戏曲和南方地区的曲艺在现代舞台上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此外,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也在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庆祝。
综上所述,中原文明和南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交融和共通之处。
宋代的饮食文化

宋代可以说是我 国饮食文化承上启下 的朝代,上承中国数 千年饮食文化,下启 中国八大菜系。宋代 食物丰富,和今天我 们所能见到的几乎没 有什么区别。当时, 东京城的食品有200 多种,夜市里的小吃 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啊!
宋代的主食和 我们现在吃的是差 不多的。当时北方 气温比较寒冷,所 以以面食为主,南 方比较温和,适合 种植水稻,所以南 方以稻米为主。
由于与少数民族互相交往,所以 北宋肉食中主要以羊肉为主,而当 时南宋的羊肉价格比较高,普通人 是买不起羊肉的,所以南方人吃鱼。
南宋和北宋的饮食 各有什么差异呢?
宋代的饮食相当丰富,和 现代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 流传了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 详的美食。跟着我的脚步一 起去看看吧!
几欲 看 介滴 到 绍了 这 吧呢 么 !? 多 别美 急食 !你 让是 我不 一是 一垂 为涎
相传宋代名将宗泽返 乡后,带了几块老家的 咸肉给皇上品尝。皇上 切开后见肉色鲜红似火, 尝后觉得味道鲜美,因 此大喜,赐名火腿。此 后,这道美食不仅在中 国流传,还远销欧美。
宋代的饮茶之风盛行,城 镇里有许多提着茶壶沿街卖茶 的,一直卖到居民的家里。宋 代的茶馆也有很多,布置高雅, 当时比较有地位的或是有学问 的人经常在茶馆里聚会。他们 以亲手烹茶为荣,当时宋徽宗 也常常表演自己的烹茶技术。 那是还流行着斗茶的习俗,各 人带来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 在开封,人们搬进新家,邻里 之间就要彼此献茶,成为当大家都 不陌生吧,它是由 北宋著名诗人苏东 坡做的。想必,苏 东坡除了写诗之外, 最大的爱好就是做 些吃的了。他常常 动手亲自烹 饪与朋友们共享。据说,当时还有人以 “东坡肉”命名来开店呢!据现在的研 究发现,东坡肉还是一道十分有益健康 的美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作者:刘朴兵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4期[摘要]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
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
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来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
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
两宋之际。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宋代,中原地区,饮食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16-06从古至今,以饭稻羹鱼为特点的南方饮食文化和以饭面(或粟)食肉为特点的中原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这两种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在两宋时期迎来了一个交流的高峰,并对后世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对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进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宋代建国后,南方的大米、水产品、水果、蔗糖、茶叶等经大运河大量北运至中原地区,大大丰富了中原居民的饮食生活。
南方的食俗和食法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原地区,南方饮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北宋灭亡后,中原地区尽人金朝的版图,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才转入低潮期。
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有力地促进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南粮北运北宋时期南粮北运的形式主要有官方漕运、官委商运和商运三种。
其中,漕运的数量最大。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官方漕运粮食的数目如下表:这是国家规定的上供数量,平均每年约为600万石。
官委商运,主要采用“人中法”,由东南产米区将粮食交商人运至汴京或陕西、河东,运到后取得凭证,然后到汴京或东南凭证调换钱货。
商运是富商大贾利用粮食差价,“自江、推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
商运与官运和官委商运相比,运量较少,主要原因是长途贩运粮食,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所以早在西汉时就有“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谚语。
北宋政府为了促进粮食流通,实行不禁米价的政策。
还禁止各地州县用行政手段遏制粮食流通,宋真宗曾下诏说:“乘彼丰稔,有敛粟之期,阻于往来,非通商之道。
务从民便,特轸朕怀。
应今后百姓商旅将带斛斗,各任便逐处籴贷,官司不得辄有禁约。
如敢固违,当行朝典。
”宋神宗时也规定:“诸兴贩斛斗,虽遇灾伤,官司不得禁止。
”由于南方的大米大量流入北方中原地区,增加了中原居民的米食比重,使稻米成为北宋中原地区广大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员的重要主粮,“并且在河南的饭食中与小麦一样重要”。
宋室南迁后,随着南米北运的消失,中原居民米食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二)南方水产品的输入在宋代中原居民所消费的水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但不同时期水产品的输入量差别较大。
宋初,输入中原地区的南方水产品较少,主要是蛤蜊、车螯、江柱等名贵水产品,普通人家消费不起。
据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载:“仁宗每私宴,十閤分献熟食。
是岁秋初,蛤蜊初至都,或以为献,仁宗问曰:‘安得已有此邪!其价几何?’曰:‘每枚千钱,一献凡二十八枚。
’上不乐,曰:‘我常戒尔辈勿为侈靡,今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
’遂不食。
”运往中原地区的蛤蜊售价之高连皇帝也感叹消费不起。
北宋中后期,南方水产品开始大量输入中原地区,欧阳修《初食车螯》对此歌咏道:“自从圣人出,天下为一家。
南产错交广,西珍富印巴,水载每连轴,陆输动盈车。
溪潜细毛发,海怪雄须牙。
岂惟贵公侯,间巷饱鱼虾。
”促使南方水产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的动因有二:一是北宋中后期,生产安定,社会富庶,官僚、贵族、富商们手中聚集了大量钱财。
他们吃腻了平常的羊肉猪肉,开始寻求异味,蛤蜊、车螯等从南方输入的名贵水产品开始成为达官贵人们争先恐后、极力追求的美味佳肴,这种情形正如欧阳修《初食车螯》所云:“共食惟恐后,争先展成哗。
”价格昂贵的高档水产品不仅满足了达官贵人们的口腹,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给他们一次次展示地位、炫耀财富的机会。
贩运水产品的高额利润吸引着大小商人,贩运南方水产品的商人逐渐增多;二是北宋中期以后,大批南方人滞留于中原地区。
这些南方人在中原地区或做官经商,或造亲访友,或赶考办事,或游览观光。
他们吃不惯北方的猪肉羊肉,非常需要南方的海鲜和水产。
这种需要引起了南方水产品的更大输入,并导致中原地区水产品价格的下跌,以东京子鱼价格为例,“今子鱼盛至京师,遗人或至百尾,由是子鱼之价减十倍”。
水产品价格的下跌,使平常百姓亦能消费得起南方的水产品。
为了保证鱼虾等水产品不在长途运输或售卖中变质,人们还发明了不少新奇的方法,如“淮甸虾米用席裹入京,色皆枯黑,无味,以便溺浸一宿,水洗去,则红润如新”;“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用柳叶浸入清水中,利用柳叶的光合作用,减少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的含量,这是很科学的。
北宋末年的东京市场上,鱼、虾、蛤蜊、螃蟹等水产品已是平常之物,每日都有人在宅舍宫院前沿街就门售卖。
朱室南迁后,南方水产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的历史便宣告结束了,中原居民食用鱼类等水产品的数量也相应的有所减少。
南方水产品的输入使中原地区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鱼类等水产品的烹饪技术也从粗放变得精细起来。
北宋中期以前,中原居民不太擅长鱼类等水产品的烹饪方法,甚至出现了不少笑话,如沈括《梦溪笔谈》卷24《杂志一》载:“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
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
’座客莫不大笑。
予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鳞鬣虬然,无下箸处,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对刀工要求较高的鱼脍制作在北宋中期以前更是几乎无人掌握,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往时南馔未通,京师无有能斫绘者,以为珍味。
梅圣俞家有老婢独能为之,欧阳文忠公、刘原甫诸人每思食绘,必提鱼往过圣俞。
”南方的水产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后,这种局面得到了极大地改变。
北宋末年时,中原居民已经相当擅长鱼类菜肴的烹制了。
如鱼绘的制作,东京开封的游客在金明池垂钓时,“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
游入得鱼,倍其价买之。
临水砟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
池苑内也有人直接售卖“旋切鱼脍”的。
这些史实都说明了鱼绘制作技术在北宋末年已为不少中原居民所掌握。
北宋中原地区的鱼类等水产品烹饪技术的提高对后世中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直到今天河南开封等地仍很擅长鱼类菜肴的烹制,“鲤鱼焙面”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三)南方果品的输入北宋时,输人中原地区的南方果品的种类不仅有来自长江流域的柑橘类等亚热带果品,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来自岭南闽广地区的热带果品。
如北宋末年东京市场上售卖的南方果品有橄榄、温柑、绵枨、金橘、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芭蕉干、榧于等。
其中,温柑为温州所产的柑子,初为贡品,因其质好而为宫廷和近臣喜爱;绵枨是一种小型的橘子,“越中固有,而剡为多”;金橘又称金柑,“产于江西,以远难致,都人初不识。
明道、景祐初(一作中),始与竹子俱至京师。
竹子味酸,人不甚喜,后遂不至。
而金橘香清味美,置之罇俎间,光彩灼烁(一作的)如金弹丸,诚珍果也。
都人初亦不甚贵,其后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召白藕为江苏江都县所产之藕。
北宋以前,热带果品很少向北方中原地区输入。
以荔枝为例,在唐代地方的贡果中便无荔枝一品,这主要由于京城长安离荔枝产地太远,果品无法输送的缘故。
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
这样运送的荔枝,数量当然极少,恐怕只有杨贵妃一人可以享用。
北宋时,包括荔忮在内的热带果品开始向中原地区大量输入,陆游《老学庵笔记》卷8载:“韩魏公自枢密归邺,赴一姻家礼席。
偶取盘中一荔枝,欲啖之。
白席者遽唱盲曰;‘资政吃荔枝,请众客同吃荔枝。
’魏公憎其喋喋,因置不复取。
白席者又曰:‘资政恶发也,却请众客放下荔枝。
’魏公为一笑。
‘恶发’,犹云怒也。
”这则令人喷饭的故事反映出北宋中期荔枝已出现在中原地区民间的宴席上了。
北宋末年时,荔枝、龙眼等热带果品已成为东京市肆上出售的常见之物,寻常百姓亦可享用。
当然,北宋输往中原地区的这些热带果品多非鲜品。
而是一些加工品,如蔡襄《荔枝谱》载:福建的荔枝,“不计美恶,悉为红盐(去声)者,水浮陆转,以人京师”。
苏颂《本草图经》载:“椰子,出安南,今岭南州郡皆有之……南人取其肉,糖饴渍之,寄至北中作果。
”宋室南迁后,输入中原地区的南方水果的数量大大减少,但仍能通过榷场贸易获得,如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泗州场岁供进新茶千胯、荔枝五百斤、圆眼五百斤、金橘六千斤、橄榄五百斤、芭焦干三百个、苏木千斤、温柑七千个、橘子八千个、砂糖三百斤、生姜六百斤、栀子九十称”。
(四)南方茶叶的输入由于北方中原地区属于非产茶区,人们饮用的茶基本上依赖从南方产茶区输入。
从茶的供应途径上看,中原居民饮用的茶可分为商品茶和非商品茶两大类。
北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人们所饮用的茶主要是商品茶,而大多数商品茶又是依靠茶商从东南产茶区经大运河长途贩运而来的。
非商品茶主要为各产茶区作为贡品呈献给宫廷的贡茶,其饮用者仅局限于宫廷贵族和少数获得皇帝赐茶的臣民。
宋代贡茶的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局限于福建建州北苑一地。
宋政府在建州北苑设立官焙32所,专门负责贡茶的制造。
据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北苑茶》记载,贡茶分10纲依次制造,而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贡茶多达12纲47目。
北苑贡茶不仅花色品种繁多,上贡量也很大,“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旧制,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
北宋灭亡后,中原尽陷于金人之手。
金人统治之下的中原居民的茶叶消费量依然很大,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河南、陕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银二两,是一岁之中枉费银三十余万也。
”其茶的来源,“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
(五)南方蔗糖的输入宋代蔗糖的产量比唐代大大增加,输往中原地区的南方蔗糖也有了显著地增长,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七月诏:“自今处、吉州、南康军纳糖,以五万斤为一纲。
”宋徽宗宣和初年,“宰相王黼创应奉司,遂宁常贡外,岁进糖霜数千斤”。
西川乳糖狮子、糖霜峰儿等南方糖果在北宋末年的东京市场上已成为人们常见的零食。
(六)南方风味食店在中原地区的经营经营地方风味食品的食店在宋代开始兴起。
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外地来中原地区做官、办事、经商的很多,尤其以江南人、四川人为多。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需要,经营地方风味食品的食店应运而生,“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