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战前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论一战前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论一战前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刘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哈尔滨150018) 摘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东北亚国家的地缘关系,是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利用铁路开展竞争的滥觞。
一战前,沙皇俄国利用铁路推行扩张政策;一战后,苏维埃俄国在重构东方发展环境过程中仍须倚重西伯利亚大铁路。
俄国政权的更迭并没阻碍西伯利亚大铁路战略地位的延续。
关键词: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俄国;中国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86-04 作者简介:刘宇(1985-),男,辽宁丹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
20世纪初期,东北亚国际舞台的纷争与矛盾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巴尔干。
日俄战争、协约国干涉俄国革命的战场都围绕着中国东北、俄国西伯利亚地区展开。
身处其地的中、俄、日三国和在本地区利益攸关的美、英等列强共同造就了东北亚的复杂局势。
纵横其间的铁路网是逐鹿东北亚的列强攫取特权、拓展势力的工具。
东北亚铁路事业的肇始者是沙皇俄国。
俄国在19世纪末期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获得修建铁路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俄国统治者认识到,铁路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扩充势力的工具在与西伯利亚这片战略要地结合后,势必产生超强的经济和政治价值。
从1891年至1916年,俄国耗费10亿余卢布修建完成里程长达9314俄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铁路建成后,在1899—1906年期间,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货运量从4100万普特增加到1.03亿普特[1]。
它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并带动了铁路沿线地方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1908—1919年,包括大型煤田和木材加工厂在内的1.7万家工厂分布在铁路周围[2]411。
伴随着铁路修建,大批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大量开垦土地,促进了铁路沿线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泰谢特、后贝加尔斯克等一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东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俄罗斯远东开发政策

东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俄罗斯远东开发政策臧静敏【摘要】远东地区是俄罗斯的重要经济区,俄罗斯想通过远东地区开发打造一个立足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区,完成俄罗斯经济东部发展战略,开启一个新的对外交往的通道,弥补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的损害,远东开发成为当代俄罗斯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俄罗斯制订了远东长远的开发计划,力求完成远东从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变.远东开发战略关乎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远东开发战略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在远东的发展中开展两国的互利合作是两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2【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开发;普京;海参崴【作者】臧静敏【作者单位】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751.2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区,远东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因素造成了整体经济发展滞后。
当代俄罗斯试图改变远东的发展落后状态,从2007年开始至今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措施,力求突破远东地区原有的发展框架,在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远东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金融、旅游、物流等,建立多元经济共存的发展模式。
俄罗斯为此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远东开发,力度和决心是前所未有的。
搭乘远东开发的快车,实现合作共赢,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利益诉求。
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著称,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处女之地”。
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区,面积达621.5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国土总面积的36.4%,人口仅有622万,由9个联邦主体组成。
远东因为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社会发展一直滞后。
伴随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政策的出台,俄罗斯掀起了新一轮远东开发浪潮,俄罗斯的东部大开发将远东开发提上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1.远东地区的初期开发远东地区是俄国通过扩张占领的土地,拥有广阔的黑土地、丰富的各类自然资源,是俄罗斯最富庶的资源经济区。
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是世上最长的铁路。
它连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和太平洋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穿越分割欧亚的乌拉尔山脉,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和大草原上延伸,全长9288公里。
欧洲部分的铁路长度占19.1%,亚洲部分的铁路长度占80.9%。
它被称为俄罗斯的“脊柱”对俄罗斯乃至欧亚的经济、安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车里雅宾斯克以西,于十九世纪中建成;以东长7,416公里,路线组成:北线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北上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
中线由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转海运或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南下,沿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乾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西行至克拉斯诺沃茨克,过里海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及波季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并经鲁塞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中欧诸国。
南线: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马什哈德折向西,经德黑兰、大不里士入土耳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经保加利亚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
建筑过程:——19世纪末期,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
——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沙皇开始关注起西伯利亚地区。
更重要的是,当时英美日等列强正在远东国际舞台上激烈角逐,使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
为了牢固地占有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也为了实施沙俄蚕食亚洲的“远东政策”,沙皇决定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
然而铁路的修建却是异常的艰难,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与山脉、面积辽阔的永久冻土层外,恶劣的气候成了最大的考验。
在西伯利亚,冬季的温度能达到惊人的零下50℃,而在盛夏又经常出现近零上40℃的高温。
巨大的温差经常造成钢铁脆裂、设备损坏。
——收尾工程则延续到了1916年——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俄国贫苦农民以及服苦役者参与了施工。
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开山搭桥,铺设枕木,很多人因劳累致死。
沙俄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对英国、德国、日本的影响

沙俄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对英国、德国、日本的影响在苏联和现在俄罗斯国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性人尽皆知。
而历史上,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执意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而法国在此看到了联合沙俄、东西夹击德国的机会,于是就从金融上支持——贷款给沙俄建铁路,但要求形成法俄联盟共同对付德国,沙俄对此曾经犹豫过,毕竟沙俄从普法战争看到了德国陆军的强悍。
虽然在英德出面干预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暂时放弃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法俄联盟也因此告吹。
然英德竭力反对,但是沙皇、大臣、以及俄国的资本家并没忘记,只有修建了这条铁路,俄国才能真正实际控制远东广袤的地区,才是真正的双头鹰。
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加强海军军备,亚历山大三世看到了机会。
因为,德国发展海军,英德关系必然急剧下降,英国提防德意志第二帝国,防范这个欧陆头号强国成为海军大国,从而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威胁。
借此机会,亚历山大三世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亚历山大三世让维特全权负责修建铁路的事情,并且与法国进行贷款融资谈判。
英德还没来得及采取外交行动,维特就向沙皇递交了工程规划书,并且得到了内阁与杜马的全力支持。
紧接着,法国国会批准了十四亿法郎的对俄贷款。
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建筑公司”问世,俄国在法国的帮助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已成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显然,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此非常恼火。
面对共同的威胁,就算英德关系并不融洽,也得暂时放下矛盾,希望对方能够成为对抗法俄联盟的依托。
由此可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一意孤行,等于帮了德国的大忙。
英德关系缓和之后,帝国继续建造大型战舰,也得有充足的理由。
当然,理由可以推说是为了应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从军舰数量上来讲,俄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构成的威胁。
英国为自己着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默认德国造舰,只要德国将数量限制在一定范围。
因为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能够牵制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那么英国在地中海、黑海、远东等地区受到的压力将大大降低,也就能更好的维护英国的利益。
俄国的远东政策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

·73·2012年第1期俄国的远东政策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马蔚云【内容提要】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俄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渗透是这个时期俄国远东政策的主要特征。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成为俄国远东政策的关键所在,俄国从此改变了此前战略上的守势。
至此,俄国的远东政策获得了成功。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是俄国实现远东扩张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 键 词】 俄国 远东政策 西伯利亚大铁路 远东国际关系【中图分类号】 K5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2)01-0073-0010所谓俄国的远东政策,是指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前,俄国为了侵略中国和朝鲜、争夺远东霸权而推行的帝国主义政策。
俄国的远东政策分为四个阶段。
1856年至1886年为第一阶段,俄国的远东政策处于酝酿当中,具有以领土兼并为主的特点。
俄国此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西方、近东和中亚,尚未对东部地区尤其是远东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1886年至1904年为第二阶段,俄国将对外战略重点由西向东转移。
俄国的远东政策正式形成并获得成功,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支线中东铁路的修筑就是这种政策的产物。
1904年至1905年为第三阶段,俄国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发生尖锐矛盾。
日俄战争的爆发,致使俄国独霸中国东北的格局被打破,俄国的远东政策遭受重大打击。
1905年至1917年为第四阶段,俄国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平行发展。
俄日之间时有摩擦,但合作是主流,两国基本保持着相互勾结、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共处格局,到1917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远东政策也随之破产。
本文主要就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俄国远东政策的实施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进行梳理和分析。
历 史【作者简介】马蔚云,博士,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研究员。
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专制政府也需要 巩固其在 西伯利 亚和 远东 的政治 和经 济
地 位 ,修建 西伯利亚大铁路提上 了日程 。 11 年 1 ,在俄罗斯地域上从车里亚 宾斯克到 太 9 6 O月 平洋沿 岸的直达铁路开 通。西伯 利亚 大铁路 推动 了西 伯
利亚移 民运 动的高涨 ,为 西伯利 亚的开 发增 添 了新 生力 量 _ 1 。火车的开通使欧俄与西伯 利亚之间的距 离 l ・ 4 _ 一9 ( )
进 口, 而售价 比大铁路 修建前 大幅下 降。11 -95 , 90 11 年 -
全俄农业机器进 口 7 %输 往 西伯 利亚 ,总值 970万卢 0 5
布 。西伯利亚大铁路 推 动了农业 技术 革命 。西伯 利亚大 铁路 的建成 ,对地 区工业 发展起 了重 大 的推动 作用 。 自 15 9 年后 ,外 国投 资 急剧 增加 ,生产 日趋集 中和扩 大 , 0
一
、
西伯 利 亚大铁 路 在沙 俄 苏联 经 济发 展 中
迁入 4 9 3 4个家庭 (9 2 )中,其 中 73个家庭 ( 0 2542人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的作用
西伯利亚大铁路从 欧俄 中心 辐射 至乌拉 尔 、 伯利 西
亚和远东广大地 区 ,是 世界上 最长 的完全 电气 化 的复轨
22 )返 回,占 1 5 9人 .7%,西 伯利亚 大铁路 开通后 ,反
随着交通 ,尤其 是铁路 交通运 输 的发展 ,这 一地 区成 为 俄罗斯经济统一体 的组成部分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俄 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 急需开辟 新 的市场 和原料 产地 ,修 建 铁路 的条件趋于成熟 ,西伯利 亚大 铁路 可以为 俄罗 斯 资本 主义打开通 向西 伯利亚 和远 东 的大 门,同时 ,沙 皇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整理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整理一、等高线地形图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二、海洋资源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三、盐度和洋流1.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③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5.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四、河流及交通1.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2.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3.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4.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5.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论一战前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年 , 括大型 煤 田和 木 材加 工 厂在 内 的 17万 家 包 .
工厂分 布 在铁 路 周 围[ 。伴 随着 铁 路 修 建 , 2 “ 大
批 移 民带来 了先进技 术 , 大量开 垦土地 , 促进 了铁 路沿 线新尼 古拉 耶夫斯 克 、 泰谢 特 、 贝加尔斯 克 后 等一批 工商 业城 市 的兴 起 , 动 了整 个 东部 地 区 带
摘
要 : 伯 利 亚 大铁 路 的修 筑改 变 了 东北 亚 国 家 的地 缘 关 系 , 列强 在 东北 亚 地 区利 用铁 路 开展 竞 争 的 西 是
滥觞。一战前 , 沙皇俄 国利 用铁路推行扩张政 策; 一战后 , 苏维埃俄 国在 重构 东方发展亚 大铁 路 。俄 国政 权 的 更 迭 并 没 阻碍 西伯 利 亚 大铁 路 战略 地 位 的延 续 。
关键词 : 西伯利 亚大铁路 ; 中东铁路 ; 国; 俄 中国
中 图分 类 号 : 5 24 K 1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9 1 2 1 )1— 0 6— 4 10 0 6 (0 1 0 0 8 0
2 0世 纪初 期 , 东北 亚 国 际舞 台 的纷争 与 矛盾
越 中国东 北 的西伯 利 亚 大铁 路 , 短 了俄 国欧 亚 缩 两部分 的行程 , 加强 了对东 部领 土的控 制 , 固了 巩
丝 毫不亚 于 欧洲 的 巴尔 干 。 日俄 战争 、 约 国 干 协 涉俄 国革命 的战场 都 围绕 着 中国 东北 、 国西伯 俄
利 亚地 区展 开 。身处其 地 的中 、 、 俄 日三 国和在本 地 区利益攸 关 的美 、 等 列 强共 同造 就 了东 北 亚 英
方列强的侵略 , 是被宰割 的对象 。列强或凭借实 力 , 凭借 地缘 优 势 寻求 在 中 国 的专 属领 地。 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战前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刘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哈尔滨150018) 摘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东北亚国家的地缘关系,是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利用铁路开展竞争的滥觞。
一战前,沙皇俄国利用铁路推行扩张政策;一战后,苏维埃俄国在重构东方发展环境过程中仍须倚重西伯利亚大铁路。
俄国政权的更迭并没阻碍西伯利亚大铁路战略地位的延续。
关键词: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俄国;中国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86-04 作者简介:刘宇(1985-),男,辽宁丹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
20世纪初期,东北亚国际舞台的纷争与矛盾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巴尔干。
日俄战争、协约国干涉俄国革命的战场都围绕着中国东北、俄国西伯利亚地区展开。
身处其地的中、俄、日三国和在本地区利益攸关的美、英等列强共同造就了东北亚的复杂局势。
纵横其间的铁路网是逐鹿东北亚的列强攫取特权、拓展势力的工具。
东北亚铁路事业的肇始者是沙皇俄国。
俄国在19世纪末期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获得修建铁路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俄国统治者认识到,铁路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扩充势力的工具在与西伯利亚这片战略要地结合后,势必产生超强的经济和政治价值。
从1891年至1916年,俄国耗费10亿余卢布修建完成里程长达9314俄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铁路建成后,在1899—1906年期间,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货运量从4100万普特增加到1.03亿普特[1]。
它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并带动了铁路沿线地方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1908—1919年,包括大型煤田和木材加工厂在内的1.7万家工厂分布在铁路周围[2]411。
伴随着铁路修建,大批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大量开垦土地,促进了铁路沿线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泰谢特、后贝加尔斯克等一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在战略层面上,横跨俄国领土并穿越中国东北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缩短了俄国欧亚两部分的行程,加强了对东部领土的控制,巩固了俄国在东北亚的势力存在。
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头鹰”。
一、一战前俄国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为其在东北亚的扩张提供保障按照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中提到的理论,横贯大陆的铁路改变了陆上强国的状况,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
居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俄罗斯帝国原本面临来自东、西、南等方向的威胁,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俄国的机动力,增加了它对边缘地带特别是太平洋海岸的进取优势。
事实上,受到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接冲击的便是中国。
中国自19世纪中期起便受到俄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被宰割的对象。
列强或凭借实力,或凭借地缘优势寻求在中国的专属领地。
“据1899年之英俄铁路协约,英国承认长城以北为俄国之势力范围”。
而依日俄之间协约,“日本亦承认北满及蒙古为俄国之势力范围”[3]。
处于被侵略地位的清政府在后期奉行“以夷制夷”的对外策略,在列强的矛盾交锋中被动地谋求自身地位的调整。
同样,在中国占有重要利益的英、美、法等列强也受到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间接影响。
在对华贸易份额中,俄国远落后于英、法,但在对华资本输出方面,俄国的成绩却胜于英、法、德等国。
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多半已经竣工通车的1902年,沙俄在中国的投资达4.5亿美元,居列强在华投资第一位[4]。
而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后,俄国又从清政府手中获得哈尔滨到黑河及齐齐哈尔到哈尔滨两条线路的利权。
在新疆,传统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到塔城的公路与西伯利亚铁路结合使用,使俄西伯利亚地区至乌鲁木齐的行程较以前缩短大半,极大改善了俄国与新疆地区的贸易交通状况,也使俄国拓展了在新疆的势力,并加紧谋划修建由新疆经甘肃、陕西、河南、江苏直至海岸的铁路。
在外蒙古,俄国利用中国爆发革命、政府控制力减弱的机会,将外蒙古纳为保护国,利用从中国获得的大成、钦渝两铁路的修筑权,筹划建成一条“由贝加尔湖畔,经蒙古,赴大同,过西安、成都、重庆,达东京湾钦州,全长三千八百余里”[3]的铁路。
如果俄国的铁路扩张计划能够实现,其势力不仅在中国北部边界形成压迫态势,而且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和纵贯中国的新铁路线组成“T”型铁路线,可将整个中国置于其控制之下。
此举对日、英、法、美等列强也是一个极大的压力。
与俄国的铁路扩张计划存在直接利益冲突的是日本。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加紧充实国力,按照既定政策,向大陆实行武力扩张。
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朝鲜,在辽东地区与俄国产生抵触。
1904年,日俄冲突终于酿成战争。
战争开始后,准备充分的日军取得主动权,接连击败俄军。
刚刚开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虽然满负荷运行,在短时间从欧洲调动大量军队到达远东前线,于局部遏制了日军的进攻,但由于海军决战的失败和旅顺要塞的陷落,俄国败局已定。
日俄两国于战后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依照其第六款规定,俄国丧失了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的管理权及与该路段相联系的财产权利,其势力被限制在北满地区,这对其向关内的扩张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俄国仍保有中东铁路的主线,随着局势的平复,铁路对贸易的拉动作用逐渐显露。
据1922年中东路经济局出版物的统计数字,1906年,中东铁路承担全东北出口货物运输量的12.8%,1913年则上升至47.6%,进口货物运输量分别占到总量的30.8%和23.2%[5]。
而且西伯利亚大铁路途经众多矿山、森林、农牧渔产地、制造基地,沿线分布的商业重镇不胜枚举,铁路的商业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俄日争霸的局面下,日本对俄国在东北亚的铁路扩张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对策。
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铁道会社,担负在东北地区铁路的修筑和经营、资本投放等任务。
至1913年,南满铁道会社修筑安奉线,延长南满线,获得新奉、吉长铁路的修筑权和四洮、开海、长洮、海吉、洮热等五条铁路的日资投入优先权。
俄日交替上升的实力和敌对的关系限制了双方对更大利益的追求。
恰值此时,美国亦表露出染指东北铁路的意愿,但无论是“满洲铁路中立计划”,还是筹建“新民—瑷珲铁路”的计划,美国的目的均未达成。
反而促使俄、日双方不断接近,通过接连四次订立《日俄密约》,确立了共占东北,互不干涉的协同关系。
这意味着,俄日通过相互妥协理顺了双方的利益关系,在以中国东北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形成了俄日共管的局面。
俄日共占东北亚局面的形成既是两国地缘战略碰撞的结果,也是由双方力量对比决定的。
俄国凭借西伯利亚大铁路参与东北亚的角逐,日本同样利用铁路服务其扩张政策。
日俄战争对于日本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对外战略的胜利和国力的胜利。
俄国期望通过向南延伸西伯利亚大铁路实施扩张的计划,因失去中东铁路南段和旅大海港而夭折,日本却得以倚靠辽东和朝鲜半岛,北向挑战俄国。
这个态势因俄国尚存的实力而缓和,但并未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终止。
二、一战后苏俄恢复对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掌控一战对于东北亚各国的影响并不相同。
俄国接连爆发了两次革命,但革命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权更替,更意味着在广袤的国土上重建秩序、重振经济、重新打造国家的发展环境,而最为迫切的是获得生存的条件。
与德国的停战并未使俄国从战火中完全解脱出来,尽管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但遍布俄国内外的反革命势力却使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险期。
在俄国西部领土,协约国的干涉军从南北两方展开军事行动,波兰军队进入乌克兰、西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夫在南部武装对抗新政权。
俄国领土的广阔、危急的局势和苏维埃力量的有限决定新政权须以巩固生存基础为首要任务,在平定叛乱的斗争中必须采取“先西后东”的方针,这直接决定苏维埃政权统一东方,重新掌握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行动是阶段性的。
(一)苏俄打退占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西伯利亚的反革命势力与西部的白卫军相比,拥有交通上的优势。
谢苗诺夫于1918年4月间占据外贝加尔从鲍尔佳到奥洛维扬纳亚的铁路地区。
捷克军团在当地反革命分子的支持下,从6月到9月,先后攻占新尼古拉耶夫斯克、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阿钦斯克、伊尔库茨克等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重要城市,铁路被切断,苏维埃政权在西伯利亚被颠覆了[2]452,453。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中断增加了苏俄控制东方的难度,却便利了协约国干涉军进入西伯利亚。
1918年8月3日,干涉军主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并以此地为大本营,向贝加尔湖方向和哈巴罗夫斯克方向进发。
至9月底,美军占据西伯利亚大铁路干线伊尔库茨克至上乌丁斯克段,日军占据上乌丁斯克至满洲里段以及阿穆尔支线、乌苏里支线大部,并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获得了在中东铁路路区活动的权利。
日本的兵力占干涉军总兵力的一半,“从一开始起,日本要想在东部西伯利亚建立霸权的决心就表现得非常清楚”[6]622。
协约国军队和高尔察克、谢苗诺夫等反革命势力虽然看到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性,但在协调利益、整合干涉军和旧俄各派力量等方面没能取得一致,客观上限制了铁路作用的发挥。
1919年2月12日,日、美、英、法、意、中等国共同成立国际铁路委员会,力图共同行使对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管理、控制之责[6]625。
但实质上,这部分铁路基本控制在日军之手,“共管”只是名义上的说法,日军期望通过铁路扩展势力,以谋得西伯利亚为日货销售地,进而将该地区殖民化的目的[7]。
西伯利亚的局势在1920年扭转。
在稳定了西部领土的局势后,苏俄政府得以调集力量支援东方的反干涉斗争,平定各地叛乱。
西伯利亚地区革命势力在与反抗势力斗争的不断胜利中逐渐增强,并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形势转而对新政权有利。
这些转变打击了协约国干涉军本来“对‘白卫运动’半心半意的支持”[8],英、美、法等国军队于这年3月退出西伯利亚。
日本拖延撤军,不想轻易放弃已经占领的铁路和富饶的西伯利亚土地。
苏维埃政权一方面继续实行游击战争,另一方面通过成立远东共和国设置与日军的缓冲区。
在军事和外交双重作用下,受日本支持的谢苗诺夫势力被消灭,日军被挤压至滨海地区,1922年底最终撤出大陆。
在这一轮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为轴心的实力对抗中,苏俄获得了胜利。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新贯通加快了粮食、工业原料、军火在苏俄东西方领土上的转运速度,对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和国家实力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苏联取代旧俄,接手中东铁路协约国的干涉被打退后,苏维埃政府开始处理中东铁路问题。
旧俄官员霍尔瓦特在战后控制着中东铁路,并拥有护路军武装;路区内收留有因革命逃亡的沙俄贵族、游兵和其他闲散人员,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接管中东铁路不是单纯的外交问题,也关系到苏俄国内政治的稳定。
中国在一战期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空间,国力提升,在东北的实力得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