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参考文献 (10)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
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
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
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郭传梅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08(0)36
【摘要】@@ 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rn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总页数】2页(P插27-插28)
【作者】郭传梅
【作者单位】定远县第五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
2.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少女形象的文化内涵
3.体育文化内涵与茶文化内涵的共性研究
4.茶文化内涵与体育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
5.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民俗文化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常凌云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4)1
【摘要】沈从文小说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蕴,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构建了独属于他的湘西世界 ,一个富于人情人性的世界,具有现代意识,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从未有人描绘过的,多彩多姿的世界.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常凌云
【作者单位】六安市工交干校,安徽,六安,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中的"湘西世界" [J], 曾鸣
2.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典型话题的文化内蕴与儒家文化内蕴的冲突与融解——以"友谊"为例 [J], 胡明敏;郭巧红
3.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内蕴探讨 [J], 南瑛
4.浅析紫砂作品"濯莲"的传统文化内蕴 [J], 蔡盘东
5.浅析紫砂泥绘作品"游鱼图"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蕴 [J], 张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为根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沈从文的小说常常如一曲悠扬动听的田园牧歌,而他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极力创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缺陷的需要,也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与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它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个穿越历史空间的灵魂。
他的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内蕴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活力,铸造了生机。
在宿命的超越与回归中,沈从文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化进行了重建,针对当时的“革命文学”提出不同的理论和主张。
这种重建虽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却是意义深远。
写作具体安排如下:一、沈从文与《边城》(一)、《边城》的“牧歌风”和沈从文的“牧歌情调”(二)、《边城》道德之善和诗性之美(三)、《边城》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二、“河”与《边城》和沈从文三、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摘要】: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现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
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站在赞与叹的边缘——解析沈从文作品的生命意识

作者: 叶婷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出版物刊名: 群文天地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生命意识 沈从文 生命价值观 作品 解析 湘西文化 精神世界 “乡下人”
摘要:沈从文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
这种文学是对生命的凝眸。
他吟唱的是庄严与卑微、坚实与柔弱、质朴与刚健、粗鄙与雅致等多重声部叠加融合的生命咏叹调,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角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力图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且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
试论《边城》中体现的湘西文化的内涵

试论《边城》中体现的湘西文化的内涵作者:刘文丽来源:《商情》2013年第39期【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边城》以恬静悠远的风格,温润柔和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湘西世界,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要以“优美、独特的湘楚景观、淳朴的人性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宗教风俗”等方面较全面的体现了湘西文化的内涵,而这种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文化;人性美;民风习俗湘西是沈从文人性理想的梦与现实相交织的艺术世界,是孤独的符合“自然”的人生形式。
尤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示的是一种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原始静美的自然环境,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单纯谐和的日常生活,真诚本能的人情人性。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边城》中体现的湘西文化的内涵。
一、优美、独特的湘楚景观湘西地处三省交界的沅水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
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
湘西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映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
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阮水沱江畔。
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缓缓流过,无数的吊脚楼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水柱撑起一幢幢小楼,撑起古老的湘西世界。
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边城,悠悠的渡口,和着“芳香的泥土气味、草木清香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和着“繁密如落雨”的虫唱、“落落落落嘘”的鸟鸣,总会让湘西梦一样的浮在神往者的心田上,悄然飘入神往者的梦中来。
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里,浓酽酽的化不开,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
《边城》中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沈从文小说的意象世界与文化内涵

(Chinesccon temPora 甲literature) Directe dbyProL为ongyan
KeyWOrds:shenc劝ngwen;worldof加ase ;cultura l
学位 论文独创性 声明
学 位 论文 独创 性声 明
本 人声 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 昌大李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在这 里 , 有必要区分一下意象和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 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 感的人生图画。“形象”与 “意象”有着直观与象外、表现与再现的区别。“形 象,与 “意象”来自于不同的审美观照,便产生两种不同的审美效果。描绘形象 应追求 “能”与 “妙”的效果,是指得心应手、精妙入微地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 象:而 “意象”表现则讲求 “神”与 “逸”,这是指 “思与神合”或 “出于意表 而臻于艺术”的最高境界。“形象”追求 “形似”,所谓可以“以笔取者”的 “惟 妙惟肖”。“意象”则是追求 “神似”,表现所谓 “象外之象气
验和民族共性心理 .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世界;文化内涵
AbS汀即t
ABSTRACT
Bas ed onformerscb0lars ,researcbes,thethesisfoajsesmainlyoncultural
connotationofclassical 加agesinshenC为n酬en,snovels,喃ich isomPOsedof water,death,dusk,fiowers胡ddrc ams.Bystudying加agesandtheirassociation,Shen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解娅婷用户名:xieyating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吴新苗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一、引言1.提出中心论题: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
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
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三、结论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
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
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
“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
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
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
在这一方面,沈从文与他的时代又贴得那样近,他正是由他生存其间、呼吸其间的现代中国吸取灵感与热情的。
也如其他现代作家(比如鲁迅,比如老舍、张天翼、萧红),出于对民族精神病象的深忧,他甚至说得过分痛切,以至描写中显示出那一种“文化偏至”、“审美偏至”。
但如若这几代现代知识者没有了这种感受与思考的“极端性”,这种偏执以至近于“病”的激情,我们的现代文学该会减少了几多现实感与精神深度呢!正是出于这种现实感与激情,沈从文不无庄严地告白过他从事创作活动的如下目的:“……我很愿意尽一份时间来把世界同世界上的人改造一下看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与其文字风景独特。
这不仅仅在于他“以一种艺术的眼光而不是道德政治的眼光来看一切,他的创作使一直受到道德、政治的范围和以“风雅”、“风骨”为极致的文学正统获得了某种解放。
”同时也在于他并不以通常的阶级标准来看世界。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沈从文)沈从文与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它的光芒必将照耀着每一个穿越历史空间的灵魂。
沈从文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内蕴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活力,铸造了生机。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念构建的“湘西世界”。
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长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力的现实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
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
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
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边城湘西世界人性美当代文学【正文】:一 .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的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生命之根文化,一般公认的定义是英国学者泰勒的说法: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是完全忠实于内心起点的作家,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罕有的人物。
仅五四运动以后的六七年中,其单行本著作就已有了《入伍后》,《蜜柑》,《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旧梦》,《一个天才的通信》,《阿黑小史》,《都市一妇人》,《虎雏》,《石子船》,《山鬼》、《龙朱》,《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篁君日记》,《长夏》,《一个女剧员的生活》,《老实人》,《十四夜间》,《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记胡也频》,《月下小景》等20余种;后来的小说又有了《边城》、《长河》、《槐花镇》、《占领》、《船上》、《腊八粥》、《代狗》等等.沈从文将他所曾历验的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的生活及普通社会事件全部纳入了他的小说及散文创作中。
当他创作这一切时:“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2.沈从文湘西文化的根源站在21世纪去看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我们发现沈从文应该是寻根文学的先锋,虽然那时还没有“文化寻根”的旗号,但作家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努力想要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寻找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优秀品质。
从鲁迅伊始,老舍、沈从文、张天翼、钱钟书等现代作家都曾探讨过中国愚弱的国民性和人性的弱点,但他们大多是选取揭露、批判、讽刺的角度,而沈从文则更进一步,不但通过现代都市和湘西农村的对比,揭示出城里人病态、懦弱、虚伪、堕落的品性,湘西边民健康、强健、诚挚、向上的品格。
而且在厚此薄彼中隐含了用湘西边民的人格品质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层企图,即在封建文化和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压抑所引起的民族伦理,道德衰败的忧心忡忡的叙写中,重塑民族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
以往,人们所瞩目的往往是湘西世界流溢于表层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民俗美,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深层的文化内蕴,却缺乏具体、深入的认识。
本文拟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入手,去探讨我们的民族道德,伦理、心理、行为等内化为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从而揭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深层意蕴。
要弄清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秘密,就必须了解其营造湘西世界的动因。
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文化心理来看,他们在和现实尖锐对立,个性、本能受到压抑时,常常会产生两种心态:一是宣泄心态,即退隐到内心,在主观世界中再造理想世界,以此对抗、否定、超越现实,使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以达到心理平衡;二是逃避心态,即回归自然,在客观世界中寻找世外桃源,逃避现实,在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简单淳和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寄托、慰藉。
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传承延续的无意识心理的表现。
那么,沈从文在保留着原始古朴遗风的湘西社会形态基础上建立起湘西世界,是否就是为了“宣泄”和“逃避”呢?我们只要对沈从文早期的经历和有关论述作一番考察便可得出结论。
沈从文1902年12月出生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他上过私塾,当过兵,做过税警。
六年的从军漂泊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职务的升迁,除一次恋爱失败外,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被杀的和杀人的”的“愚蠢和残忍”,此外什么也没学到。
于是,他抱着寻找理想、读点书的愿望来到了北京。
到北京后,沈从文不但生活无着,饥寒交迫,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投亲靠友,勉强度日,而且青年人所渴望的性爱也难以满足。
加以上学艰难,办刊受挫,朋友被捕,使他倍感人世的苍凉。
尽管后来他在“偶然”中结识了张兆和并结为夫妻,但一颗受伤的心仍无法平息。
他说: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身边。
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
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
换言之,即完美的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需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来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的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