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边城小说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边城小说进行论述。
一、文学风格1. 优美细腻的描写边城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风格而著称。
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精心选择的词汇和情感饱满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别具一格的环境描写。
他巧妙地运用意象和隐喻,使读者沉浸于小说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2. 纯净的语言表达边城小说的语言表达简洁纯净,没有繁复的修饰,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沈从文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文字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深沉的情感表达边城小说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中的角色常常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饱满而深沉,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变幻。
二、特点1. 红与黑的主题边城小说的主题是红与黑,红代表爱情、热情和生命力,黑则代表武装斗争和抗争。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陈忆恋与男主人公张爱玲之间的纠葛,小说探讨了爱情与生活、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关系,并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2. 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边城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如陈忆念和张爱玲。
她们勇敢、坚强,不甘被束缚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由和爱情。
这种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传统观念的深思。
3. 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思边城小说通过描写张爱玲和陈忆念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关系。
小说表达了对农村青年一代命运困境的关注,探讨了农村社会变革的难题以及个人在历史漩涡中的动态。
总结:边城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出彩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优美细腻的描写、纯净的语言表达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享受到文学的审美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红与黑的主题、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思,边城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关注。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

《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独特性探析首先,从叙事方式上,《呼兰河传》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展
现了呼兰河流域能想象的各个层面的人物与事物。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
多重视角的交错叙述,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从
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同时,小说还通过不同时空的切换,将逝去的岁月与当下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时间交错的错觉。
这种叙事方
式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故事背后的历史和人
文情怀。
其次,文学风格上,《呼兰河传》以浓厚的写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刻
画了呼兰河流域的人物和环境。
沈从文通过详细描写细节,使作品更具真
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他生动地描绘了呼兰河的冰雪景色、人民的劳动场
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写实主义的风格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
到呼兰河流域的真实情景,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呼兰河传》作为一部散文化小说,从叙事方式、文学风
格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性。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真实而细致的描写,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沈从文成功地刻画了呼兰河流
域的人物画面和环境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活和命运。
这使得《呼兰河传》成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沈从文散文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散文的艺术特色
1.叙述上,条理明晰。
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糅合,浑然而为一体,避免了架空的议论与借景抒情的套路。
这一特点即是这两本散文集的整体叙事风格。
2.文体上,糅合了游记、散文、小说诸种文体因素。
沈从文的散文是小说家的散文,习惯在具体作品中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往往形成小说的情节性与情景氛围。
3.抒情上,呈现出多种多样姿态。
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有时出于忌讳,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4.结构上,构制宏大,整散有致。
《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展开一幅幅湘西风情画;《湘西》则以地理方位的迁移——由边缘向纵深转换为叙述线,将常德、沉陵、辰州直至湘西腹地凤凰连成一体。
5.语言上,继承传统,雅俗共赏。
沈从文的语言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简练流畅,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处。
语言简
洁而澄明,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
《湘西》中9篇作品,几乎无一笔空疏,言简义丰。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生动、传神,深受读者喜爱,其文化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
一、沈从文的小说独特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以自然写实为主,刻画人物形象细腻生动,注重细节描写,描绘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复杂,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质。
同时,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二、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在文化价值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的小说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学和现代思潮,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学形态。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此外,沈
从文的小说也深刻地描绘出了中国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从而增强了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
三、沈从文小说的历史地位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沈从文小说的文学成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多元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方面的成就,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风格深得人心,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之作,以便下一代能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沈从文小说散文化倾向研究

( 三) 人物 诗意化
( 一) 中心 事件 、 中心 人物 不突 出
沈从 文 小说 散 文化 最 突 出 的特征 在 于 “ 散” , 即情 节 结 构 不强 调 “ 中心 事件 ” , 不注重体现“ 中心 人 物 ” 。
为 营造诗 化 意境 , 沈 从 文把 人物 作 为 自己 的审美 思想的“ 载体 ” , 寄寓 自己的理 想 。他 笔 下 的少 女 的形
送 只单 独见 几次 面 , 见 面情 节 、 场 景没 有铺 开 叙 写 , 这
单 无 忧无 虑 , 她 们 都是 在 自然 山水 和 淳 朴 习俗 的 长养
下长大成人 , 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 《 边城》 中翠翠, 父
母 早 亡 ,跟着 外 祖父 , “ 在 风 日里 长 养着 ” , “ 如 山 头黄 麂一样 , 从 不想 到 残忍 事情 , 从 不发 愁 , 从 不 动气 ”翻; 《 萧萧 》 里 的 萧萧 , 无 父无 母 , 寄 养 在 伯父 家 , “ 出嫁 只 是 从这 家转 到那 家 。” 《 长 河》 的天天 , 尽 管生 活在 富裕 殷 实 人家 , 但 她从 不欺 负 别人 , 在 纯 朴 民风 熏 陶下 , 拥 有 活 泼 的天性 、 善 良的心 地 。沈从 文 刻 画 的青 年男 子
充 满诗情 画意 。
坡 上调 情 , 《 旅店》 中寡 妇 和 “ 大鼻 子客 人 ” 的野合 , 《 阿
黑小史》 中 的阿 黑 和 五 明 的情 爱 等 等 , 超 越 一 切 伦 理 道 德 拘束 , 体现出“ 湘西世界” 原始情欲的“ 野性美” 。 男 女 间追 求 情 投 意 合 , 一 定 要走 “ 车路 ” ( 男 方 对 女 方 唱 歌求 爱 ) , 绝不 走 “ 马路 ” ( 请媒 人 到 女方 家 中说 媒 ) ; 为 了 自由爱 情 , 宁可 牺 牲 生 命 , 媚金和豹子 、 《 月 下 小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文学大师,其作品语言的
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动自然的语言描写
沈从文的语言描写真实自然,生动细腻,擅长用具体形象描写人物、
景物、气氛等,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边城》中墨竹
的描写:“墨竹青青,远去近来一片丛,两旁是绿沉沉的竹影。
”此外,沈从文的语言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如《记忆》中的句子“夜雨,像
一面玻璃,窗外淅淅沥沥地打着,水珠子晶莹透明地挂着。
”
2. 深刻的人物刻画
沈从文擅长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都是
鲜活的、有血有肉的。
沈从文善于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如《边城》中马文才与兰茜之间的情感戏,充满了心理冲突和痛苦,充
分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技巧。
3. 繁复多变的修辞手法
沈从文的语言充满了繁复多变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等,这些手法都充满了诗意和趣味。
比如《记忆》中的句子:“草芥样的过去,依然留在我心里,时时有风吹过,就扬起一片黄色颜色来,飘进
我的眼帘和鼻孔。
”
4. 情感丰富的描写
沈从文的描写常常充满情感,既有悲伤、孤独、离愁,也有温馨、幸福、友爱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情感共鸣,如《边城》中兰茜
与马文才的感情,令人动容,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总体来说,沈从文的语言风格独特,深刻人心,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趣味。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能够体味到文字所传
达的情感,也能够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美感。
浅论沈从文散文的艺术个性

浅论沈从⽂散⽂的艺术个性2019-03-13摘要:沈从⽂的作品被⼤家熟知,是因为他的⼩说,但我认为更能体现他的才能的是他的散⽂。
沈从⽂的散⽂以其独有的艺术魅⼒⾃⽴于中国现代散⽂之林。
他的散⽂创作丰富,量⾮常⼤,《湘⾏散记》《湘西》是沈从⽂艺术⽣涯⿍盛期的作品,⾃然天成,形成独有的风情、风味、风格。
沈从⽂的散⽂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湘西塑造了沈从⽂,沈从⽂再现了湘西。
关键词:沈从⽂;散⽂;《湘⾏散记》;《湘西》许多读者认识了解沈从⽂以及他的作品都是从《边城》开始的。
翠翠纯洁、美好的形象以及湘西独特的地域⽂化,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以此为开始,深⼊了解,逐渐喜欢上了沈从⽂以及他的作品。
我也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他所描绘的神秘的湘西,深深的吸引着我。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与他的⽣活经历和性情分不开的,⽽⼀个⼈的性情,或者说性格的形成与他所⽣长的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
“⼀个好事⼈,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处极偏僻的⾓隅上,发现⼀个名为‘镇m’的⼩点。
那⾥同别的⼩点⼀样,事实上应当有⼀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
”沈从⽂就是⽣活在这个名为“镇m”的地⽅。
⼀、独特的写作题材由于⽣活经历和⽣活环境的影响,沈从⽂的创作素材有异于其他作家。
他的散⽂扎根于湘西这块偏远、落后、不为⼈知的神秘的地⽅。
“他把地⽅风情写得很迷⼈,是评论家和读者⼀直在争辩他的乡⼟⽂学作品有多少真实性”。
沈从⽂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认字,⼊学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字。
在私塾和⼩学读书时,⽼师所教的东西,远远不能满⾜他的兴趣,于是他把注意⼒转移到校门外⼴阔⽆边的社会⽣活。
⽽这段⽣活经历⽆疑形成了他⼀⽣的性格与感情基础,并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沈从⽂对周围世界的异常敏感⼜天性好奇。
他观察宇宙万物细致⼊微,他的术天才⼀部分来源于此。
”那熙熙攘攘的⼤街⼩巷,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挂满各种颜⾊布匹的染房,屠户的⾁案桌,扎冥器的铺⼦,还有那长满花⽊的青⼭,游鱼嬉戏的⼩河,果实累累的树⽊……都令他神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作者:刘继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其小说创作主要内容,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美丽清新、恬静自然、哀婉沉郁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独特风格作者简介:刘继红,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教师,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沈从文在文学方面的贡献非常广泛多样,不拘一格的创新是他的伟大所在。
其作品不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震撼人心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空前的艺术风格。
在湘西题材作品中,体现特定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社会形态也是一览无余,宛如身临其境,小说《边城》即如此。
沈从文用他抒情忧伤而淡远的情思抒发了美丽而感伤的边城感情,同时又用深沉凝重的笔墨勾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散失,这其中有遗憾,更多的是无尽的感伤。
一、美丽清新的童年梦幻充满于湘西故土梦幻美丽的童年从来就是憧憬和快乐的代名词。
童年的爬树、打架斗殴、捉蟋蟀、赶场等有趣的事,对沈从文来说都是极其珍贵和值得回忆的。
作家用美仑美奂的抒情笔调描绘出他心中一个纯真的童年时代的梦——大自然的灵气,湘西的山精洞灵,清波滟光,培养了他独特的楚人幻想情绪,一颗纯洁向善未泯的童心牵引着他回到记忆中永远迷人,永远幽雅、永远古朴真纯的大自然。
这是作者创作的源泉,也是其文学精神的内核。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第一个对湘西山水加以诗化的是沈从文,第一个对湘西人民璞玉美质和深沉痛苦做极深刻挖掘,极真切描绘的也是沈从文。
沈从文八湘西描绘成理想的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自然风光,并由此构成如真如幻,似实似梦的带有清新明丽、恬静自然风格特色的诗画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寄托他对即将丧失的美的悲哀和感伤。
婚姻、恋爱和两性关系是沈从文作品充满梦幻的童心世界的产物。
《雨后》、《神巫之爱》、《阿黑小史》中,青年男女们的谈情说爱,既无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无蛮横专制的封建家长的干涉。
在这里情欲的奔放是健全人性的表现,是生命与力的表现。
虽有几分放纵却更多的是天真与自然的野趣。
在这块特定的区域里,坦诚率真,爱就是一切,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爱往往又是缺憾的,特别在那个时代的中国。
美丽的湘西也不尽是人间天堂,具有其美丽的神性的爱的乡村女儿,由于依附在封建经济关系上,受封建毒素腐蚀,他们的爱情也不可避免的掺杂进一些杂质。
《柏子》中的柏子与吊脚妇女的数月一会,每月一次,花尽用生命换来的进金钱的那种自满自足;《萧萧》中萧萧与花狗偷情后,花狗出逃等无不说明他们身上不可避免的具有封建关系统治下的腐朽、没落印记。
更令我们惊叹的是现实中破灭的童年梦幻,在作者笔下奇迹般的复活,并化为一座美丽的“边城”—共峒。
虽有原型,但却是作家童年梦幻的再现,是童年梦幻中快乐而难忘的家园,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封建宗法制度只投下几许淡淡的疏影。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爱情应是快乐和幸福的,但偶然发生的天保之死却打破了这方宁静,翠翠只好无期的等待恋人的归来,使边城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这种“人生”是美丽善良的,但却被引向毁灭。
《边城》中充满诗意的美,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是受压抑的,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爱情的憧憬”,[1]是作者审美思想及人文精神的化身,真因为童年充满了梦幻,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所以惨酷的现实与美好爱情之间只有悲剧性的结尾了。
二、恬静淡远的田园牧歌中潜伏挚热情感沈从文并不是一个超然的人,即使在他最具有恬静淡远色调的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现实的某中参与精神。
他的湘西题材的作品,本身就是一首悠扬的牧歌,故带有宁静淡远的田园风情,但在这温暖的作品背后,作者隐藏的感情却不容忽视。
20世纪30年代,作家自己曾经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都忽略了;您恩给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你那作品背后隐伏着悲痛也忽略了”。
[2]的确,沈从文笔下美丽的抒情的“湘西世界”源于他对故乡的情和爱。
“因为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似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
这点情素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愫足使我来写作,不断来写作,没有厌倦”。
在《边城》、《阿黑小史》、《三三》等作品中,作家用自己特有的笔调勾勒出的清新美丽、清雅宜人、田园牧歌式的湘西,看似一幅理想中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自然风光,其中却融入了作家强烈的情感。
可以说沈从文的笔端始终倾泻一股极其悲怆的感情流水,而这种情绪只是很深沉含蓄的隐藏在其中。
沈从文主张“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
”[3]因此他的作品总时在一个特定、单纯的环境中循序渐进的,娓娓道来,给于主人公无言的美,让读者在清新优美淡静中慢慢体会作家的“生命之歌”。
《边城》中,作家借翠翠的眼睛点染出这样的黄昏景色:夕阳余晖映下的薄云,杜鹃不息的歌声,泥土草木的气味,来往不断的过渡人......这无疑是十分生动的,但作者紧接又写道:“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验或追究到这个时期的一切时,也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这就用融情与景的手法写出了客观景物的哀戚,使之伴随着作品人物的特定情感一起进入了读者的审美思维,从而再给人清新明丽之感外又留下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伤感印象。
但作者那种挚烈的重塑民族愿望的情感却不减,结尾处“二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翠翠坚决等二老回来的心绪暗含了作者充满信心的精神气质。
这个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属于湘西这个古老的民族的,沈从文的情和爱永远连着湘西,因此可以说《边城》是一首充满忧伤的人类爱之歌,它唤起了仍是对欢乐的人类爱的希望。
这欢乐的人类之爱尽管还是沈从文当时的梦想,但依旧充满了魅力,令人神往。
这种独特的抒情风格是微笑隐藏着哀痛,微笑里夹杂着忧郁,他平淡而辽远,不烈却撩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对着悲哀微笑”的效果一样。
《媚金、豹子与那羊》中使我们“向那个野蛮而神秘,有奇花异草与野人神话的地方走去,添上一份奇异的感觉,杂糅愉快与惊奇”,使我们止不住掩卷深思,发现“这神秘的背后隐藏了动人的悲剧,同时也隐藏了动人的诗。
”并体味到沈从文内心如普希金所说的那样“伟大的俄罗斯的悲哀”。
山洞里的媚金因久未见豹子,误以为他爽约而自杀了,随后赶到的男主人公也紧随跟着殉情而亡。
这里虽反映了宿命论的思想,但却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湘西人民自古已然的命运的不幸与苦难。
三、历史与传统的失落中作家的伤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是作家梦幻的地方,湘西人坦诚率直骠悍、豪爽的精神品质与自在的生活方式是作家乐道的。
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民族没有文质彬彬,贪得无厌,等级森严的恶习,只有辛勤的劳作以求生存。
他们常常通过唱歌、喝酒、比赛、及自发的爱情活动等简单的乐事在感情上得到满足与自娱。
在沈从文的笔下,苗民思路奔放不羁,对世界有直截了当的美的鉴赏力,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显的富于创造性,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在各种节日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时常到发狂、着魔的程度。
但经过一个漫长的岁月流逝的历程之后,十年后沈从文再回湘西时,以发现湘西在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中,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女人也慢慢变地象汉族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爱情的地位已经堕落,美的歌声与美的身体同样被其他物质战胜,成为无用的东西了。
更可悲哀的是湘西的青年皆患精神上的营养不足,皆成了绵羊,皆怕鬼信神,以前狂热的一代人的信仰、幻想、精神方面的快乐以及强悍的生命力是再也寻觅不到了。
在城市文明逐渐走进乡村时,特别是“二十年来的内战”,“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毒害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有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典范”。
[4]“过去的伟大”已愈来愈远的离去,和平的人际关系,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正被种种丑恶的势力扭曲、摧残,这使沈从文忧郁痛苦。
从沈从文后期的作品《长河》和前期《边城》相比中可以发现湘西已不再是那种清新恬静的美了。
《长河》再现了湘西社会在现代物质文明现代政治的入侵下,“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这个‘变’即乡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真挚朴素人情美,几乎要消失无余了,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
[5]在《夫妇》中,作家通过患上神经衰弱症来乡村寻求清静的璜的眼睛展示了大时代情景下人们的变,在夫妇被“捉奸”后,汉子们“俨然有一种满足”,女人们发泄着“极不甘心”的妒忌,老年人忘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性情要救正风俗了,小孩子刚从“打人”中补偿了“挨打”的滋味;更有乡村中的“特权者”“摹仿在城中见到的营官阅兵的神气”,从装腔作势的讯问中满足了自己对权力和财富的渇慕。
人们从各自隐秘的私欲出发毫无怜惜的戏弄、践踏着那些牺牲者。
这里的乡村已不再有“人情美”,不再有“爱”和童心,自由奔放,清新悠远的牧歌时代正在消失,一切都成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朦胧的回忆和悠远的尾声......在作家眼中,这时候的湘西与童年梦幻记忆中的家园相距甚远,在人生记忆长河中已无从寻觅。
四、历史长河中的孤独漂旅朱光潜先生在其文章《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风格》中说:“一个好社交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如果说他的热情是湘西原始的热情,那么他的孤独则是这种热情与现实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由此而来的孤独也就随应而生了。
在乡间与城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人类与自我之间,沈从文时常有一种“吾丧我” 的自我迷失感,最终他明白了自己始终还是一个乡下人。
在城市中的生活使他觉得生命俨然只淘剩下一个空壳,生命已被时间人事剥蚀将尽。
经历了从湘西到北京这个人生历程的沈从文,随社会环境的变迁,人情世故的炎凉,却依然如故的保持了其原始、淳朴的湘民遗风,恪守着固有的思想道德和感情观念,这就是作家所说的“我是一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6]作家就这样总是在传统与现实的夹缝中穿梭,其痛苦与备受煎熬的折磨可想而知。
其实,沈从文的作品并非广为流传,也并非为大众所接受,人们仅仅认识到其作品的清新流畅,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却体会不到其中的热情与忧伤,那种近乎于入地狱般的沉重和辛酸。
应该说,这不是作者的悲哀,而是读者的不幸。
然而,这些痛苦与悲伤并未让作家向世俗妥协让步,也并未是作家颓废而沉沦,相反,他却一如既往的“冒险向深处走,向远处”。
[7]作家挚烈的生活情怀,顽强的奋身精神,最终成就其积极向上的人生历程和绝无仅有的艺术境地,而此时的孤独已不再是一种孤独,而是一种高远心志的抒发,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宁静。
这正是沈从文追求和向往的,是童年梦幻在现实中的幻灭后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