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三所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及其原因的的调查报告1

关于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及其原因的的调查报告1

关于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及其原因的的调查报告前言自杀是主体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专家介绍,自杀通常是15岁到34岁人群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之一。

对于年轻人来说,离开家去上大学是生活中的重大转变,比如离家带来的孤独感、担心上学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与室友或其他人发生矛盾、担心成绩不理想害怕失败、对学校课程安排不满意、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

如果学生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其应对能力就会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使学生产生自杀的想法。

主体一、近年全国各大高校自杀事件调查方式:网上调查1、2010年3月22日,安徽科技学院今晨一大二男子因为情所困跳楼自杀!2、2010年12月24日上午8时20分许,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8级李姓硕士生从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8楼坠落,不治身亡。

北大校方证实,跳楼可能与死者生前患有肺部疾病有关。

小柯生于1986年,2004年考取北大本科,就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年保研,现为该院软工所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明年7月即将毕业,已找到某网站的工作。

3、2009年2月17日下午3点多,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1岁的男大学突然闯入环化楼3层教诱因科办公室,用刀扎伤教务科科长徐老师,随后从一处过街天桥跳下。

经抢救,两者均无生命危险。

4、2009年2月14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十三楼宿舍楼一名刚从家返校的大三男生,从七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校方证实死者因失恋而跳楼自杀。

5、2010年6月22日广东金融学院一大一男生在宿舍内上吊自杀6、2009年12月26日9时左右,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一名杨姓男生从学校综合楼8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据校方透露,该男生系心理抑郁跳楼自杀身亡,死前留有11页遗书。

7、2010年1月2日上午10时开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变得不平静起来。

该校一名大三男生,在寝室用绳子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位男生的档案显示,他曾在2007年因抑郁症休学一年。

同学们猜测,心理抑郁加上就业不顺,可能让男生选择了“离开”。

抑郁评定实验报告书

抑郁评定实验报告书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抑郁已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了解个体抑郁症状的普遍程度,评估抑郁诊断工具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抑郁评定实验。

本实验旨在:1. 了解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状的分布情况;2. 评估抑郁自评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3. 探讨抑郁症状与个体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某高校大学生,共100名,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抑郁自评量表(SDS)。

3. 实验程序:(1)受试者填写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等;(2)受试者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3)统计受试者的SDS总分,根据总分判断抑郁程度。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实验结果1. 抑郁症状分布情况:SDS总分范围为0-80分,平均分为30.5分,标准差为6.2分。

根据SDS总分划分,轻度抑郁者占20%,中度抑郁者占15%,重度抑郁者占5%。

2. 抑郁自评量表有效性:SDS总分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35,p<0.01),表明SDS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效度。

3. 抑郁症状与个体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关系:(1)抑郁症状与焦虑、压力呈显著正相关(r=0.678,p<0.01;r=0.534,p<0.01),表明焦虑和压力是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2)抑郁症状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435,p<0.01),表明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3)抑郁症状与体质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r=0.321,p<0.05),表明BMI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

学生抑郁数据分析报告

学生抑郁数据分析报告

学生抑郁数据分析报告引言学生抑郁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本报告通过对抑郁症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学生抑郁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次数据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是一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症问卷调查。

该调查包括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情况、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分析方法主要使用了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制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学生抑郁的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数据分析结果学生抑郁状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有30%的人表示曾经或正在经历抑郁症。

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学生的抑郁症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学生。

抑郁与学习情况的关系通过对学习情况和抑郁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学业压力是导致学生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受访学生中,超过60%抑郁学生表示他们感到学业压力非常大。

抑郁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学生抑郁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有50%的抑郁学生表示他们在同学之间感到孤立,没有融入感。

此外,家庭关系不和谐也与抑郁症有关。

自我认同与抑郁症的关联自我认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自我认同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这可能与他们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价值感不足等因素有关。

其他影响因素此外,数据分析还发现,睡眠质量、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与抑郁症有一定关联。

睡眠质量差、饮食不均衡、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学生抑郁状况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以及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有关。

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并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情关系。

大学生自杀心理 分析

大学生自杀心理 分析

(二)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其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生活的道路较为平坦,阅历也比较简单,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及脆弱的承受力。我们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学习和交往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些是不应该发生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大学学习也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应是和谐的;而对于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如一次考试成绩差便认为自己的能力差,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子,前途完了。这种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身价值的认知方法,其结果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自暴自弃。三是大学生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学生一次生病,便害怕影响学习,害怕考试不及格而退学;或一件事情没办好,便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而失去信心。
大学生自杀心理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一)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行为。根据我们对自杀个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1. 概述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的普遍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2. 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本地区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900份。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的程度和频率、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3. 调查结果3.1 抑郁症状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普遍存在,其中轻度抑郁者占比40%,中度抑郁者占比30%,重度抑郁者占比20%,极重度抑郁者占比10%。

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状普遍存在,程度有所不同。

3.2 抑郁症状频率近半数(45%)的大学生表示抑郁症状每天都出现,约三分之一(30%)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每周出现数次,只有少数(25%)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偶尔出现。

这说明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3.3 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占比达到60%。

此外,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压力、社交焦虑等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在个人因素方面,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生率远高于男性。

4. 影响与建议4.1 影响大学生抑郁症不仅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也对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抑郁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降低其在学校的表现。

其次,抑郁症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引发自杀等严重行为。

最后,抑郁症对家庭和社会负担加重,增加了医疗资源的需求。

4.2 建议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普遍存在及其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其次,加强心理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

此外,社会应关注大学生抑郁症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支持,建立联合机制,共同应对这一社会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5)(三)研究方法与范围 (6)二、文献综述 (7)(一)心理健康概念界定 (8)(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9)(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10)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2)(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3)1. 调查工具的选择与制定 (14)2. 样本选取与分布 (16)3.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17)(二)调查结果概述 (18)1. 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19)2. 各类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 (20)3. 不同年级、性别间的差异比较 (21)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一)个人因素 (23)1. 生物学因素 (24)2. 社会文化因素 (25)3. 个性心理特征 (26)(二)环境因素 (28)1. 家庭环境 (29)2. 学校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2)(三)教育因素 (34)1. 教育方式与内容 (35)2. 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 (36)3. 师生互动与支持系统 (38)五、案例分析 (39)(一)典型个案介绍 (40)(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剖析 (40)(三)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估 (41)六、结论与建议 (43)(一)研究发现总结 (44)(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45)(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46)一、内容概览引言:简述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介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阐明调查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概述:描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包括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介绍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心理测评等。

说明数据来源,如大学生群体样本的选择、样本规模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展示调查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描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数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数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数据近年来,心理健康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在学业压力下常感到焦虑,约45%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这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时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学业压力是主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繁重,课业负担沉重,考试竞争激烈,这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紧张和情绪低落等问题。

其次,社交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新环境和新人际关系的挑战,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孤立、社交不畅,从而加剧了心理压力。

此外,家庭关系、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等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个人造成影响,还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不足、自尊心不足等,从而影响个人的整体发展。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逃避行为、自残行为甚至自杀行为,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造成成本,包括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等。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相应的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认识心理问题,掌握相应的应对方法。

其次,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力度,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此外,大学生个体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应对,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来缓解压力。

长沙抑郁症测试题

长沙抑郁症测试题

长沙抑郁症测试题长沙市抑郁症自我评估问卷尊敬的参与者:您好!本问卷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关于抑郁症状的自我评估工具。

请您认真阅读以下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请注意,本问卷并非用于诊断,仅供参考。

如果您有任何心理健康方面的疑虑,建议您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

本问卷包含20个问题,每个问题后面有四个选项,分别代表您在过去两周内的感受频率:1(很少或没有时间);2(小部分时间);3(大部分时间);4(几乎全部时间)。

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诚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1. 我感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2. 我对日常活动和爱好失去了兴趣。

3. 我感到精力不足,容易感到疲惫。

4. 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没有希望。

5. 我比平时更容易焦虑或烦躁。

6. 我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7. 我感到自己无用,有罪恶感。

8. 我睡眠不好,有时难以入睡或睡眠过多。

9. 我感到食欲不振或吃得过多。

10. 我有时出现身体上的疼痛或不适,如头痛、背痛等。

11. 我感到难以做出决定,哪怕是小事情。

12. 我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减少了。

13. 我感到自己对性生活的兴趣减少了。

14. 我有时感到活着没有意义。

15. 我感到害怕或担心,但说不出具体原因。

16. 我感到自己变得容易哭泣或流泪。

17. 我感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迟钝。

18. 我感到自己有逃避现实的想法或行为。

19. 我感到自己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

20. 我感到生活中缺乏快乐和满足感。

请您在完成问卷后,将每个问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

总分的解释如下:20-49分:您可能没有抑郁症状,或者症状较轻。

50-79分:您可能有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状。

80-120分:您可能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

请您注意,这只是一次自我评估,不代表任何专业的医学诊断。

如果您的总分较高,建议您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社交活动,都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市三所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
发表时间:2017-12-25T14:35:33.7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作者:李玮鲁梦露陈霞(通讯作者)[导读] 有必要建立健康心理干预机制,提供较好的倾诉和情绪发泄途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抑郁症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长沙医学院长沙 410219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长沙三所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流行现状,分析相关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早期预防和干预的措施。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湖南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相关生活行为调查表,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次共调查839名学生,其中248名(29.6%)有抑郁情绪。

非独生子女是保护因素,年级、户籍、性格、家庭经济状况为危险因素。

结论长沙三所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有较高的检出率。

年级越高,性格内向,家庭来自农村且经济条件差同时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产生抑郁
**p<0.05
2.3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是否为独生子女是保护因素,年级、户籍(X4)、性格、家庭经济状况为危险因素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抑郁产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面对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及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引发抑郁等不良情绪。

本研究调查结果大学生检出率为29.6%,与郑世华等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宜昌115名大学生抑郁调查结果(31.2%)[3]和何红梅[4]等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对长沙市200名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结果(26.7%)相近,但低于金鹏等[5]对南京市1095名大学生抑郁调查结果结果(36.1%)和李彤[6]对1000名大学生抑郁调查结果(38.35%)。

由于被调查大学生的范围、调查时间、使用量表及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各有不同。

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在20.9%-71.9%之间,也有少数研究结果不在此范围内,总体我国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7]。

本调查发现抑郁的发生在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态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针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必要建立健康心理干预机制,提供较好的倾诉和情绪发泄途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抑郁症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和红,罗月等.北京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261-1264.
[2]张连云.大学生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4(3):46-49.
[3]郑世华,仝巧云,郑爱军等.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20):2835-2837.
[4]何红梅.大学生抑郁症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5]金鹏,郁建华,陆森召等.南京市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30(24):3586-3588.
[6]李彤.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6):547-533.
[7]童毅,曹丽琰等.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8):1045-1047.
作者简介:李玮,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本科。

鲁梦露,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助教,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