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一课一练:第13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1.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3.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
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已铸自由钟。
”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中国历来都重视历法和年号,其中“改正朔,用阳历”开始于( )A.光绪登基时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6.有学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7.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所以本题答案是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主不过是辛亥革命的意外收获,所以不能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2、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网: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称辛亥革命是历史上第三回“有意义的革命”,主要着眼于()正答案:B【解析】周朝的革命实现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汉朝的革命以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这都属于政治统治方式上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辛亥革命颠覆了专制政体,促使了政治统治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B项正确。
A、清朝统治的灭亡B、专制政体的颠覆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3、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由此可知当时()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依据材料信息“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可知,清政府失去民心丧失了统治的基础。
故选B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

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
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 )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 D.邹容答案:D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
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答案为D。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
该革命活动是( )A.武昌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C.黄花岗起义 D.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答案为C。
4.《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题干材料信息“5个月”“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等进行判断,这与辛亥革命相符合,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地理信息上均不符合,排除A、B、C。
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考题答案解析

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高考题答案解析1、A 【解析】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A项。
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全然排斥,可排除B、D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C项。
2、A 【解析】本题以美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美国对中国未来的预测是未来的中国将按照美国模式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中国始终不是联邦政体,也没有出现亚洲最西化的现实排除B、C两项;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排除D项。
3、C 【解析】本题以民国年间的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漫画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及人物的装束,题干中人物所留的辫子、民国六年均是答题的重要信息。
从题干可以看出漫画中的人因想当“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1917年,据此判断出是张勋复辟;A项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B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排除A、B两项;1917年,溥仪时年12岁,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D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理解。
清朝晚期,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企图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A 项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B项是光绪帝颁布的,此时革命形势尚不高涨;D项是袁世凯策划的。
故选C项。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大成果被载入史册。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单选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

单选题:第12课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3.1911年10月11日,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在报纸上得知“武昌为革命军占领”的消息后,惊喜万分。
随后,他先后前往华盛顿、伦敦、巴黎,会晤美、英、法等国政要,力图从外交方面寻求得到各国政府对国内反清革命的支持,但却受到冷遇。
列强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A.与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B.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对中国革命的形势认识不清D.害怕中国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4.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5.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实行责任内阁制6.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能力提升7.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8.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本目内容在学生用中以活形式分册装!) 一、1.中国同盟会政治的内容( )① 除②恢复中③ 立民国④平均地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中山提出的十六字革命政治,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答案: B2.辛亥革命的爆是各种因素合作用的果。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②清政府已日益成帝国主侵略的工具革命思想的播④ 革命政党和体的成立A.①②③B.②③④③ 民主案C.①②④解析:①②是辛亥革命爆的必要性因素,D。
D.①②③④③④是辛亥革命爆的可能性因素,故答答案: D3. 1911 年 4 月 21 日,中国海巡洋“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典,并出美国、古巴。
13 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旗B.中民国的五色旗C.中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旗解析:13 个月后是1912 年 5 月,上海属于中民国南京政府的治区,故升中民国五色旗。
答案: B4.有人:“从力来,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却被文的几个口号叫了,何哉?主使然也。
中山把主摸了,几炸一,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 反映出()①同盟会政治基本符合当中国社会展的② 力是否大,史程的展无关要③清政府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在于能否将个人事同代的要求相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合性,既考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的不同,也合性地考了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巨的多方面原因。
辛亥革命是的民主革命,它了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制制度。
另一方面,中山本人面中民族的危机,能投身于革命事,行不屈不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5.中山布的《中民国法》定,中民国的主属于( )A.B.参院C.理D.国民全体解析:本考了学生教材重要知的再再能力,而且考了《法》内容和的。
《法》是一部民主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当属国民全体。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辛亥革命同步测试题(有答案)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2.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区有一条街叫“首义路”,这是为了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发生于()A.1911年10月10日B.1912年元旦C.1912年2月12日D.1912年3月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法令中,对原中国同盟会纲领未真正实施的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A.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B.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深切愿望C.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推翻帝制的深切愿望D.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5.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6.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8.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有()①同盟会四分五裂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9.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10.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1.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12.“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予吾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均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内容为( )
①驱除鞑虏②恢复中华③创立民国④平均地权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革命纲领为政治纲领,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答案:B
2.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②清政府已日益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和团体的成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必要性因素,③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可能性因素,故答案为D。
答案:D
3.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
答案:B
4.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这反映出( )
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也综合性地考查了辛亥革命实现中国社会巨变的多方面原因。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专制制度。
另一方面,孙中山本人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能够投身于革命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D
5.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B.参议院
C.总理D.国民全体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
《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D
6.(2011·北京宣武高一期中质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本文旨在倡导( )
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解析:民国时期关于官制称呼的变革,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和思想。
答案:B
7.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 )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①③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封建制度;排除①。
答案:D
8.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
此联讽刺的是( )
A.孙中山B.袁世凯
C.段祺瑞D.黎元洪
解析:题干时间信息是“民国建立之初”。
孙中山是第一位民国总统,他在位时,努力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王湘绮不可能会讽刺他,排除A;而袁世凯当总统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因此说“不是东西”。
答案:B
9.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最主要的依据是( )
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解析: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得到改变。
答案:D
10.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使人民获得充分的民主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主要表现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即在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请回答: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
(2)材料二中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
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需归纳概括,可从革命思想宣传,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武装起义发动,及中华民国建立方面着手。
第(2)问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第(3)问根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纳、分析。
答案:(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了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