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以潍坊市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收稿日期:2007-09-20作者简介:苏静(1981-),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文章编号:1673-7644(2008)02-0112-05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苏静1,闫整1,许胜2(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264300)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纳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形态演变;潍坊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n urban morphology of Weifang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2upS U Jing 1,Y AN Zheng 1,X U Sheng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2.Urban Planning and Man 2agement Dept.of R ongcheng ,R ongcheng 264300,China )Abstract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refers to the specific shape of a city in space within a certain time confin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s 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paper ,making a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v olution of Weifang ’s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summarizes the major factors and the basic laws g overning its development.K ey w ords :urban m orphology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ev olution ;Weifang0 引言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潍坊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潍坊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作者:潘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潘虹(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近几年,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跟风,把本来属于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和形象丢失,而有些城市却在建设过程中,紧紧的结合自己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打造特有的城市形象,山东潍坊便是其中之一.潍坊,又称“鸢都”.是山东省的一座古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产地.潍坊高密地区的剪纸、扑灰画及泥塑称为高密三绝.此外,潍坊地区的布玩具、刺绣、面塑等也很有特色.全文共分四部分,主要是研究潍坊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首先是对潍坊地区的城市状况和文化概述;其次,简单阐述传统文化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再次,详细介绍潍坊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最后,对论文进行全面总结.关键词:潍坊;文化元素;城市景观;运用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76-041 潍坊地区传统文化概述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海岸线长113公里.现管辖地区包括寿光、诸城、青州、安丘、高密、昌邑六市,昌乐、临朐二县,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这四区.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7.5万人.潍坊地区的传统文化很多,例如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玩具、青州书画、核雕等.其中主要以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布玩具最具代表性.1.1 潍坊风筝潍坊又称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潍坊风筝的种类有软翅类,硬翅类,龙头串式类,板子类和立体桶子类等.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1.2 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寒亭区的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木版年画产地.木版年画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也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 高密剪纸潍坊高密剪纸被称为“高密三绝”(高密剪纸、高密扑灰画、高密泥塑)之一,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胶东剪纸的一个派系,它集南方剪纸的细腻、柔美及北方剪纸的淳朴浑厚于一体.高密剪纸题材广泛,构思精巧,趣味浓郁,有着高密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普遍的群众生活基础,其构图大胆夸张,造型粗犷却不失精致.1.4 潍坊玩具潍坊玩具的传统工艺享誉海内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潍坊玩具有布玩具和泥玩具之分,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布玩具种类很多,主要有布老虎和南瓜娃娃等.泥玩具主要以潍坊高密地区聂家庄泥塑为典型代表,其起源于明代,聂家庄泥塑造型敦厚朴实,粗犷豪放,简洁夸张,彩绘装饰颇具特色,曾多次赴国外展出.聂家庄泥塑主要以泥娃娃和泥老虎为主.其中“叫虎”是聂家庄玩具中最有趣、最具个性特点的品种,销量也最大.潍坊的玩具不论采用什么材质,大多以老虎为题材,因为在中国人心里,老虎不仅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还能保护财富,充分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追求.比如,许多小孩都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主要是希望小孩子能像小老虎一样,虎虎生威,健康成长.2 传统文化元素与城市景观的关系2.1 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每当问到“什么是传统文化元素”时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总的来说,归纳起来有这些:剪纸、风筝、年画、皮影、脸谱、泥玩具、布玩具、中国红、书法、印章、太极图、唐装、旗袍、祥云图案等.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图案形式等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传承发展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有其必然的思想基础,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广泛,而每一个元素都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并且能加强传递信息的效果,从这些中国元素中感知到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1]”.2.2 传统文化元素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同种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征,譬如,剪纸,北方剪纸朴实、粗犷;南方的剪纸细腻、柔美.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与特征,通过其特点特征的不同,把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景观中,不仅成为城市形象的特色标志,而且加深了人们对该城市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该城市形象.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包括了园林设计,还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2]”.本文中的潍坊城市景观主要涉及到城市广场、公园、城市雕塑、路灯、交通标示等方面.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为景观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素材,为设计师提供广阔的设计思路,还能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借鉴的艺术形式和设计手法.好的景观设计能够把传统的文化以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本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加深城市印象,提升城市形象.3 潍坊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本文主要是以“潍坊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为例,并结合潍坊城市中其他有特色的雕塑或景观小品,分析潍坊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运用.风筝广场位于潍坊市中心,是一个集人防工事、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凸现“环保特色”、“人文特色”和“风筝文化特色”的市民活动广场.文中潍坊传统文化元素主要从风筝、年画、布玩、及剪纸等方面着手.详细分析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3.1 风筝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它集风筝制作、观赏与放飞于一体.风筝是潍坊的象征,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观赏品及娱乐装饰品.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杨家埠村,便是风筝的故乡.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以风筝而著名的潍坊,城市景观中自然少不了与风筝相关的景观小品,下图分别是以孔雀和仙鹤为题材的风筝景观小品,孔雀尾屏和仙鹤的翅膀上镶嵌着风轮,可以随风转动.这些景观雕塑民俗味极强,运用了杨家埠年画典型的色调,极具地方色彩,不仅符合以风筝和年画而著称的杨家埠文化,还对当地景观增添了许多视觉美感.潍坊风筝广场主要是以“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为广场的主题,运用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构图及广场景观设施,融入民俗文化意味的创新设计增加潍坊文化特色.风筝广场中民俗长廊内的有许多雕塑,每一个雕塑分别代表着一个民俗文化:长廊中有潍坊的风筝创始人杨同科老先生手拿毛笔为龙头风筝点睛的雕塑,不但让人们增长了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装饰意味,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风筝在古代有好多用途,譬如利用风筝测量距离,利用风筝作为通讯工具进行求救等军事活动,现在人们大都把风筝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娱乐休闲活动.潍坊素有“世界风筝都”的美誉,每年都会在4月20日至5月6日举办国际风筝会,在此期间吸引国内外许多风筝爱好者,共聚鸢都.潍坊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作为潍坊的新地标,自然少不了风筝放飞的场景.长廊中有几个雕塑分别都是表现潍坊的传统风筝文化,其中之一表现的是一群孩童放飞风筝的场景,一个孩童手里拿着板式风筝,另外两个孩童手里分别拿着线轮,抬头望向天空,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把当时潍坊人们放风筝的文化娱乐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潍坊处处都是风筝印记.除了直接用景观雕塑的形式还原当时具有地域特色的风筝文化活动外,还可以对传统风筝文化元素进行提取,提取后的文化元素重新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审美形式运用到新的景设计中.潍坊风筝广场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矗立的—座18米高的白色鸢标雕塑,顶端的徽标宛如蝴蝶风筝,翩翩于“三翼”之上,城市的梦想在此起飞,传统吉祥寓意跟现代造型形式完美结合(如图).潍坊人民广场中的座椅靠背和扶手也是对风筝元素的提取,利用蝴蝶风筝的骨架作为扶手,既美观又符合潍坊的城市形象.潍坊的各大广场灯具和道路路灯分别运用了风筝元素符号,整齐统一的风筝造型灯具设施,不仅满足了城市照明的功能需要,还处处体现着鸢都城市形象相符合的历史文化内涵.3.2 杨家埠木版年画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潍坊杨家埠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之一.它始于明代,兴盛于清朝.它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纳福迎祥、神像、娃娃美人、戏文故事及风俗时事类等.纳福迎祥这一题材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极为普遍,多表达喜庆吉祥,多子多福,财源不断,和美如意等美好愿望.下图分别是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里的景观雕塑小品,是“连年有余”、“招财进宝”类题材年画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杨家埠年画在潍坊城市景观中随处可见,其中在潍坊城市公交站牌中就有“门神”年画的运用,公交站站牌主体两侧分别刻有门神“神荼”、“郁垒”的年画.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公交站处把年画作为潍坊的特色标志,不但加深了人们对潍坊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提升了潍坊的特色城市形象.在潍坊风筝广场民俗长廊中还有制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师傅正在刷着年画颜色,案几上摆放的几样工具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制作木版年画的场景,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了潍坊的传统文化(如图1、2).3.3 布玩具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布老虎是潍坊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潍坊风筝广场中就有几组布老虎玩具为题材的雕塑,其中一组是由5个造型可爱的布老虎组成的景观雕塑,人们可以嬉戏玩耍于此,娱乐寓教.不远处是一个孩童穿布老虎鞋子的雕塑,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的描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穿硕大无的鞋子的场景.几组雕塑都是运用传统的造型元素结合现代的材料及色彩,处处散发着现代人文气息(如图3、4).3.4 剪纸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潍坊高密地区的剪纸远近闻名,是潍坊地区的特色文化.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其中以被称为高密的剪纸“女状元”的齐秀花最为出名,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却用一把小小剪刀,在一张张红纸上剪裁出多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潍坊风筝广场长廊中的雕塑,有一个手握剪刀的高密妇女正盘坐在方凳上,剪出美丽的窗花,它把当时人们的剪纸场景表现的淋淋尽致.同时,把潍坊高密地区的传统剪纸文化以现代雕塑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大家,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潍坊地区剪纸文化习俗(如图5、6).传统文化元素应与现代设计观念相结合,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创新,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某些特征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更好地表达现代的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潍坊城市景观中处处渗透着传统剪纸文化,体现着潍坊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城市中某些公交站牌整体运用了中国红颜色,公交站牌主体是透明玻璃,其上贴着传统的红色剪纸图案;位于潍坊胜利街上的彩虹桥栏杆上也运用了红色剪纸形式的蝴蝶形风筝图案;人民公园中的大红色剪纸形式的景观雕塑,利用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加上两边“春”字形文字图案,处处洋溢着喜兴,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潍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中也多处运用了传统的红色剪纸元素,例如湿地公园中的高高的观景台中处处都能找到剪纸的影子,此外,公园外围公路两边的巨大装饰柱中,白底配合着红色剪纸图案,醒目且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如图7、8、9).4 结论4.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培养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本课题内容比较博大,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去研究并加以解决.4.2 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纯粹形式美感的运用,二是传统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的传达,三是传统文化元素必须与现代审美文化相融合.4.3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发现,潍坊的某些城市景观已比较破旧俗套,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有点生搬硬套,没有与时俱进的利用全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及设计方法,创造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优秀景观作品,这方面有待提高.总之,一个好的城市景观能够与本城市的文化气息相联系,且通过该城市景观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文化底蕴的表现对于城市形象的对外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应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增强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只有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散发其独特的魅力.参考文献:(1)李洁,彭重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2010.115.(2)王龙娟.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文艺探究:西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
潍坊历史与文化

潍坊历史与文化第一篇:潍坊历史与文化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一、先秦历史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
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周代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此外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
少康复国的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
3.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二、秦汉—明清的历史1.秦: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秦驰道的开发,对打破当时潍坊地区的封闭隔离状态、实现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
潍坊大部分县市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
2.三国:潍坊地区属于魏国属地。
3.隋唐至元:隋朝在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3郡。
唐朝,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管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
4.明清:潍坊属青州、莱州管辖。
三、近代潍坊新发展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潍坊境内共设9个县,有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2.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撤县设市。
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县:益都县改为青州市,诸城县改为诸城市,寿光县改为寿光市。
4.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潍坊人口共计8495300人,有50个少数民族。
5.潍坊是风筝的故乡。
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
近年来,把潍坊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三台大戏”是:国际风筝会、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
6.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为年度例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会。
潍坊高考作文立意范文题目

潍坊高考作文立意范文题目题目:传统与创新——潍坊的文化发展之路潍坊是山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地推动创新,成为了潍坊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寻找一条合理而可行的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潍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潍坊剪纸、民间音乐、传统节日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潍坊的瑰宝,也是每一个潍坊人的骄傲。
要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同时,在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授,让年轻一代了解、认知和尊重传统文化,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和传承。
其次,创新是潍坊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潍坊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
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从而开拓思维、拓宽视野,为潍坊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潍坊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潍坊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创意人才,打造一批以潍坊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提升潍坊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潍坊还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将潍坊的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总之,潍坊的文化发展面临着传统与创新的挑战,而只有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才能推动潍坊文化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些都是潍坊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介绍潍坊传统文化作文

介绍潍坊传统文化作文
潍坊,简称“潍”,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东濒黄海,南临潍水,西依昌邑、安丘两县市,北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相连。
潍坊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潍坊历史悠久。
古称昌邑、潍州,始于公元前485年的齐桓公时代。
《史记》记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诸侯国中以齐称霸。
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是我国最早的古都之一,被称为“齐文化之源”。
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齐鲁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主体。
潍坊历史上有“东昌西河”之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潍水流域设临朐县。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和昌乐、安丘、高密三大地方文化。
潍坊传统建筑是以古民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建筑形式,也叫“古民居”或“古建筑”。
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城和齐桓公时期的“城郭”。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古民居群。
—— 1 —1 —。
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研究——以潍坊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研究——以潍坊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城市特征涉及城市的空间结构、文化氛围、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离不开城市的历史文脉。
潍坊是我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历史文脉深厚。
潍坊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城池,历史上一直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地方。
潍坊市现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创卫城市等多个城市荣誉的获得者。
本研究以潍坊为例,对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潍坊城市的演化历程和现状,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潍坊的历史文脉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和整理,对潍坊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概述,探讨潍坊文化在城市特征形成中的作用。
2.潍坊的现有城市特征分析。
以潍坊市的旅游资源、商贸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为切入点,探究当下潍坊城市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3.潍坊城市规划和发展探讨。
以潍坊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潍坊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方向,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城市更新和发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将构建出潍坊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模型。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整理出潍坊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沿革,探讨潍坊文化在城市特征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潍坊当下的城市特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3.探究潍坊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对潍坊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概述,对城市特征的历史文脉进行研究。
2.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深入了解潍坊的城市特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信度。
3.借助城市规划和发展探讨,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难点和限制本研究的难点在于:1.潍坊历史文化梳理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查找和整理,涉及到的面广,涵盖时间跨度较大。
浅谈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以潍坊城市景观为例

浅谈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以潍坊城市景观为例作者:孙斐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期1 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具有显明的地域性特征,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千差万别,文化各具特色。
对于城市景观来说, 如何将当地人民认同的地域文化融合进城市的景观是至关重要。
城市景观应从地域文化入手,深刻理解当地优秀文化,从地域文化角度去考虑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融合了地域文化的景观,又反映、展现当地的风俗文化,这样可以使城市景观更好地服务于人,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且也吸引了人气。
2 实例解析———以潍坊城市景观为例潍坊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城市特色逐渐凸显,在城市景观中广泛应用地域文化中的民俗元素。
通过建筑、公园、景观节点、道路和桥梁这5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潍坊地域文化与环境景观的融合。
2.1 以风筝为主的潍坊地域文化潍坊是一个民俗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
潍坊市不仅是国际上著名的“风筝都”,还是中国三大年画流派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民间剪纸;泥、布玩具等具有民间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特色都在城市建设中有所体现。
2.2 地域文化元素在潍坊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在潍坊城市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火车站、潍坊国际会展中心等。
潍坊风筝博物馆造型取自龙头蜈蚣造型,屋脊为一套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的形态,屋面采用孔雀蓝琉璃瓦,整个造型犹如翱翔蓝天的巨龙,姿态蜿蜒,富于动感。
潍坊火车站取材风筝元素中的蝴蝶造型,利用简化与夸张的手法,去掉其繁琐复杂的小细节,夸大了整体姿态,塑造了一座轻灵、稳重、大气而富于动感的现代公共建筑。
潍坊富华国际会展中心平面造型取自风筝中燕子的变形,正面设计也采用了富于动感的波浪造型,犹如展翅高飞的春燕。
这些都成为潍坊标志性的建筑。
2.3 地域文化元素在潍坊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潍坊市具有代表的城市绿地主要有:潍坊人民公园、白浪河湿地公园、虞河沿河绿地、张面河沿河绿地等。
潍坊,一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

潍坊,一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潍坊,“襟连海岱,道承齐鲁”,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和木版年画集散地,清乾隆年间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改革开放,不仅意味着政治经济的变革,更意味着思想意识的解禁、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文化创造力的激发。
潍坊,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从此青春焕发。
1984年4月,这个潍坊发展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春天,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隆重召开,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参会,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关注。
风筝会为潍坊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空,吸纳到来自大洋彼岸的远风,推动着潍坊走向世界、世界走近潍坊,塑造了“世界风筝都”特有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印记。
春潮浩荡天地阔,和风拂面满目新。
大改革、大开放,催动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节会文化打响品牌。
在风筝会带动下,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菜博会、文展会、中国画节等一系列盛会相继举办,会展名城享誉全国。
—民俗文化走出深闺。
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核雕、红木嵌银、高密剪纸……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发展、声名远扬。
—地域文化竞放异彩。
坊子的“坊茨小镇”品牌,青州的“古九州”品牌,安丘的“酒文化”品牌,昌乐的“蓝宝石”品牌……一地一品牌,红紫斗芳菲。
—文艺创作高峰迭出。
2001年,以弘扬廉洁勤政、鞭挞以权谋私为主题的吕剧《碧水长流》,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实现潍坊该奖项零的突破。
2012年,潍坊高密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在全国掀起一股“莫言热”“高密热”。
S pecial专 题Weifang, a Land with Rich and Profound Culture 文/谭黎明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文化腾飞再添引擎。
2013年,得益于中国画节的强大品牌影响,和潍坊引领中国书画产业的超然地位,潍坊被授予“中国画都”称号,获得了“世界风筝都”之外又一张金字招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0
城市规 划
闻
整 等 : 史文 化 与现 代城市 特色的绷造 历
() 3在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上, 以风筝为代表的地 方文化得到放大和强化, 而其他民俗文化的作用尚 未得到很好的重视。
和划船通道, 使人的活动与自 然融合起来。 32 彰显风筝文化内涵, . 强化“ 风筝都” 的核心风貌
城 市舰 划
关系, 实现统一、 多样中的和谐共存。 12 文化的承传性赋 予城市以义不容辞的历史保 . 护责任 文化的承传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手段。人类文化 是通过由前人的创造、 积累, 后人继承、 发展的过程 , 把从生产、 生活中得到的经验、 知识和创造成果能动 地代代相传, 并不断完善, 加以新的成份, 使文化总 量不断增加。城市是文化承传的主要载体。这就要 求城市必须继承留存下来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 产, 延续并发展城市文化。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 是在传统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城市有形表象 下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市中的各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已 由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必须予以保护, 需要讨论研究 的是如何保护更为妥当, 更能在城市特色塑造上发 挥其更大的作用。 13 文化的变异性是城市特色创新的源泉 .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会具有恒定性, 从而使优秀 的文化世代相传。但是这种恒定性是相对的、 有条 件的; 文化的变异性则是绝对的、 必然的。随着环境 条件的变化 , 文化的形态、 结构以及表现形式都会发 生变异。文化的变异过程有的是剧烈的、 突发的; 有 的是缓慢的、 潜移默化的。其中更有些变异是可以 人为控制的, 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进步和文化健康 发展的方 向发生变化。这样一种文化特性应 当是 “ 自觉 自愿地从所接受的多样性中汲取营养 , 并且欢 迎外来部分, 加以吸收, 必要时予 以改造。就是说 , 绝不等于退回到将特性变成一成不变的、 僵化的、 封 闭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 充满活力的、 持续 探索中的具有独创性的合成因素。用这样的态度来 ” 看待文化的变异性 , 进行城市特色创新 , 便成为城市 发展、 进步的希望所在。
[ 摘要]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特有的自 然地理特征、 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的体现。文章从文化特征的角度, 探讨延续城市地方
文化与城市特 色的关系, 以滩坊市为例探讨传承城市文化的神韵, 实现城市特 色的重塑。
【 关键词】 文化特征; 城市特色; 塑造 【 中图分类号】 U 8 T 94 [ 文献标识码】 A
化。
由于城市文化环境上的缺失。本文尝试把文化因素
作为第一位的因素, 从文化特征的角度探讨延续城 市地方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再生城市的文化神 韵, 实现城市特色的重塑。
1 文化特征与城市特色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
义体系, 包括使用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 物质实体。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文化包 含着丰富的内容、 多变的形态和多样的子系统。每 一个文化子系统, 都具有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特性。 这就构成了每一个城市在特色塑造上厚实的文化背 景和依据。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很多, 从城市特色塑 造的视角, 主要有地域性、 承传性和变异性三个方
2 潍坊历史文化判析
21 潍坊历史文化的特征 . () 1传统手工业和商贸业的繁荣是潍坊经济发 展史上的浓彩之笔。由于地处山东中部山区北麓的 东西交通干道之上, 扼沿海与内陆交通之咽喉, 潍坊 在清代即成为手工业名城。手工业工匠、 商贾是城 市从事商品经济的主要成份, 他们的经营活动促进 了潍坊的繁荣, 并长期保持了兴而不衰的局面。如 郑板桥诗云:三更灯火不曾收, “ 玉脍金童满市楼, 云
绿带 5 0一10米 ; 0 虞河滨河绿带 3 0一10米 ; 0 南北
第二, 以风筝文化为主题, 完善风筝博物馆, 建设风
筝文化公园。第三, 在总体的策划的指导下 , 通过一 系列城市节点空间, 突出展示“ 风筝都” 的景观风貌。
如以风筝为主题形象设计市标, 提炼风筝放飞的意 象代表城市发展上的起飞与升腾; 在门户地区和大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0‘一36 (070 一 16 0 1a 8220 )2 00 一 4
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
以潍坊市为例
闰 整/A Ze 韩 青 N g 崔东旭/U Dn u Y N n hg MA Q i n C I g ox
(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济南,500 201)
地3 余公顷, 0 建有观礼台、 会议厅、 山门牌坊等, 应
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的建 设, 使成为向世界展示潍坊特色风貌的重要窗 口。
合白浪河、 虞河两河穿城而过的优越自 然条件, 在两 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状廊道连接城市 自 然景观与 历史文化景观, 在中心城区形成“ 绿岛” 是一个具有 创意和特色的设想。具体是: () 南起 白浪河水库绿化风景区 1地域范围上, ( 面积约 70a, 0h)虞河湿地公园( 面积约40a , 0h)北到 济青高速公路北侧的森林公园( 面积约 1 0a, 0 h)东 0 西两侧以白浪河、 虞河的带状绿化为界。 () 2 网状绿地的宽度控制要求为: 沿济青高速公 路和胶济铁路的防护绿带 1 一 0 米; 0 50 白浪河滨河 0
型公共建筑前应增设反映风筝文化的建筑小品或铺 地; 市区重要的景观道路应对风筝文化有所体现。 总之“ 风筝都” 在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上均具有唯一
家埠木版年画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 是我国著名的 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与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年画 三足鼎立, 是中国民间著名画市之一。 () 3城市格局与园林建设颇得自然山水之真意。 首先, 在城市格局上潍坊一直沿白浪河发展, 清代 自 开始就形成隔河相望的双城结构形态。西城如卧龟 之状 , 东城犹似蛇首 , 白浪河蜿蜒而来, 恰以蛇体 , 巧 妙地形成了“ 龟蛇相依” 的独特格局。其次, 受南方 影响富人以带宅园林为耀, 据县志记载“ 潍县当升平 时代, 堵绅之族优游多暇, 往往性耽风雅园林”至清 , 代中期潍坊已有 7 处园林, 0 大多数建在城于明, 盛于清, 极
盛于现代, 与北京、 天津, 南通齐名, 为我国风筝四大 流派之一。18 年开始, 94 潍坊城市政府发扬这一优 秀民间文化传统, 每年 4 月初都在潍坊市举行国际 风筝会。经过 2 年不间断的努力, 3 潍坊市已成为具
有国际影响的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再如杨
城市发展研究 1 20 年 2期 Ubn d s . o2 0 4卷 07 ra S i V l1 N . 7 t e o 4 2 u 0
为名园者如南园、 复园、 怡园、 自 绿野斋、 易园、 半亩 园、 叠石山馆、 莲池别墅、 绿萝山庄、 黄叶楼、 十妨园 等。这些园林大都是经艺术之构思, 凭妙手之巧成, 于弹丸之空间, 博山水之风采。最后, 潍坊的建筑融 有南北方建筑之特点, 形成了兼具“ 南秀北雄” 的独 特风格, 既立足于北方的雄伟浑实, 又充实了南方建 筑精巧秀美之艺术精华, 虽雄浑而不粗壮, 且精秀又 不纤细, 民居的山花、 门窗、 口、 檐 影壁的处理十分讲
究, 凤凰檐 、 雕竹撑拱 、 垂花门等颇具地方特色。 22 滩坊城市特 色建设的现状评价 .
() 虞河、 1白浪河、 张面河等三条河流的治理初 见成效, 但在城市空间结构特色上不够突出。 () 2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不足, 历史建筑遗存呈散 点分布。潍坊老城区在近十余年中得到大面积的迅 速改造, 传统风貌已被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所替代, 保 留下来的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布局散、 规模小、 质
基金项 目: 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目:20F3《 项 Y020)历史街区再生机制与空间形态延续的研究》 部分成果。
16 0
城市发展 研究 1 卷 20 年 2 Ubn d s l1 N . 0 4 07 期 ra S i V . o2 7 t e o 4 2 u 0
间
整等 : 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
目前, 全国各地的城市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 景 观趋同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旧区改 建中对城市历史保护不力的原因, 而更重要的却是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不同自然、 人为条件的地区差异造就 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 而文化一旦产生 , 就会 出现超越原生地理环境的变 化, 并反作用于地理环境, 使地理环境发生一定的变
一个城市的特色首推是其总体格局上的特色。 我国的城市大都有着数百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 认知 自 然山水的文化内涵,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文 脉应当成为规划设计前必修的功课。历史文化好比 “ 来龙”而城市的未来发展则是“ , 去脉”唯有在把握 , 好“ 来龙去脉” 基础之上萌生出的规划创作理念 , 才 能够既别具一格 , 又富有文化 内涵。吴 良墉先生从 济南城市历史的文化积淀的研究着手, 经过分析和 认知, 以元代名画《 鹊华秋色图》 而得到新的设计灵 感, 设想南依千佛山、 北望临近黄河的鹊、 华二山, 形 成新的轴线 , 作为城市的“ 双胭”组织城市的空间结 , 构与形态。这一匠心独具的创意, 可谓“ 借名画之余 辉, 点江山之异彩” 。 文化的地域性不仅反映为城市之间的差异 , 在 城市内部的不 同区域也有所表现。不 同时期建设 的、 承担着不同职能的、 不同民族聚居的街区背后, 均蕴藏着各 自的文化内涵 , 并从多方面显示出各 自 的特征。这些街区特色的塑造同样需要把握好“ 来 龙” 去脉”妥善处理老城与新区、 与“ , 传统与现代的
外清歌花外笛, 潍州原是小苏州” 。清末至民国初 期, 是潍坊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时期 , 潍绣、 嵌银 、 核 雕、 仿古铜制品和布玩具等家庭手工业、 作坊手工业
众多, 十万织布机, 有“ 九千绣花女, 二百只红炉, 三
千砸铜匠” 之盛誉。 () 2 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的多彩构成了潍坊文 化的特色。潍坊民间艺术种类繁多、 风格独特、 艺术 精湛,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