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伤·奇迹·新生——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合集下载

512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512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512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汶川地震虽然过了已久,但是当时灾难情况下发生的各种感人故事却是赚人热泪。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汶川地震感人事迹,希望对大家有用~512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1教师谭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使命——为了四个学生,他张开了双臂“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她的丈夫、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保住了4名学生的生命。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

他说,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恸哭失声……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中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记下了这一切。

512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2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

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

全是小学生。

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演讲稿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演讲稿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感恩的心有感于5.12汶川地震三周年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20**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

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了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全国,在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遭受的伤亡最重的自然灾害,举世为之震惊,无数国人为死难同胞落泪。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

在此,首先对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致意沉痛地悼念。

虽然岁月已经变迁,尽管历史成为过去,但是那一刻,必将永远的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那痛彻心扉,那血流成河,那一片废墟...都将会象一个烙印一样,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时光轮回,带走了昨日的伤痕,却带不走我们深深的缅怀!365个日夜的变换,改变了城市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可地震的每个瞬间,发生在灾区的每个动人的场景我们依然清晰记得:我感动的是,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安抚受灾百姓!我感动的是,那群身着迷彩服军装的人,他们,用最直接和最朴素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我感动的是,一些老师们,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和孩子,他们用生命践行着为人师表的诺言!我感动的是,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和共和国的军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重生的太阳和希望!我感动的是,聪明机智的林浩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孩子,他们用稚嫩的行动展现出这个国家和民族在腾飞和复兴中所具有的坚强的基石和坚挺的脊梁我感动的是,一些不远万里来到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他们在这次特大的自然灾害中无私奉献,也自我成长!我感动的是,爱心涌动的捐款和捐物,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善良与真诚,这优良的传统和美德,必将生生不息,永远流传下去,是全体中国人永远的传家宝!我感动的是,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家便动用了数十几万的军队参与求援,但当时的情况,西藏闹事问题、奥运会火矩传递问题、国外反华问题,国内事务繁重,如此大规模的决定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更加深入,为安抚人民、鼓舞士气和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赢得了先机!我感动的是,为了纪念512遇难的人们,党和政府决定把20**年5月19日20**年5月21日设定为全国哀悼日,全国哀悼三日,中国全境和所有驻外领事馆全部下半旗致哀。

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

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

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

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

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

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

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

“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

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

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实演讲稿

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实演讲稿

汶丿||地震三周年纪实演讲稿汶丿11地震三周年纪实演讲稿文早导读:三年过去了,灾区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漂亮的农房建起来了,坚固的学校建起来了,现代化的医院建起了,宽阔平坦的道路建起来了……最感激的是援建为帮助灾区尽快恢复重建,2 0 0 8年6月18日,中央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由山东、广东、浙江等1 9省按“一省帮一重灾县”原则对口援建四川1 8个地震重灾县及甘肃、陕西两省受灾严重地区,并明确要求1 9省连续三年拿出不低于上年财力1%的资金援建灾区。

其中,绵阳境内,由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四省分别对口援建北川、安县、平武、江油。

三年过去了,灾区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漂亮的农房建起来了,坚固的学校建起来了,现代化的医院建起了,宽阔平坦的道路建起来了……“有了援建,不仅在精神上增强了我们恢复重建的信心,其巨大的资金投入起码把绵阳向前推进了十多年!对援建地和无数援建人员的感激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

”采访中,一* 位绵阳灾区群众如是说。

这种感激来自内心深处,感激的背后是数以千计的援建项目实体建设,是数以万计抛家别亲、夜以继日在灾区奋战的援建者的感人故事。

北川新县城道不尽对山东的感激精巧的风雨廊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羌族商业一条街、风景秀丽的城市景观带、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震后两年,一座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北川新县城拔地而。

新生的背后,不仅凝聚了山东3万多援建人员的辛劳付出,汇聚了山东100多亿的资金投入,也凝聚了北川对山东援建的无限感恩。

按照中央的部署,由山东援建北川。

援建任务敲定后,山东迅速落实援建任务:17市对口援建北川22个乡镇,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166个,总投资约10。

3 亿元。

北川新县城是山东援建的“重头戏”。

山东援建北川新县城6大类59个项目,总投资43亿元,此外,山东还承建了北川部分自建项目,总投资约2 0亿元。

这些项目已全部进入扫尾阶段。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力量——写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力量——写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力量——写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何周富
【期刊名称】《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 "5.12",一组刺痛国人情感的数字;"5.12",一组激发国人斗志的数字.rn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3年前,瞬间的山崩地裂,让数万同胞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数十年财富毁于一旦.3年后,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排排新建的农房闪现着微笑的脸庞,一所所漂亮的学校回荡着朗朗的书声,一条条宽阔的大道车来人往,一个个产业基地拔地而起……从天崩地裂的"5.12"到天翻地覆的"5.12",短短3年,四川从悲壮到豪迈,从废墟到繁荣,凤凰涅槃,欲火重生,实现了令世界震惊的华丽转身!
【总页数】1页(P1)
【作者】何周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神奇的蝶变——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 [J], 邓子强
2.奇迹写在南中国——写在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 [J], 亦乐;水水
3.在灾后重建中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J], 无
4.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J], 无;
5.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炼尽黄沙自是金——“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记

炼尽黄沙自是金——“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记
美丽 , 震后的 四川更加安全 , 正迎来更新更大的发展 !
寐的艰辛 , 多少披荆斩棘的坚毅, 就这样创造了人间奇迹 !
三年之约 , 既是一份承诺 , 更是一份责任 。今天 , 我们可 以欣慰
地向祖国和人 民报告 : 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 灾区经 济社 会迅速 恢复 , 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 阔步向前 。
严承诺 。

村 庄新布局 , 村落新规划 , 民居新设
凤凰涅檗 , 是更高质量的重生 , 是壮美生 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 建 筑 , 有无 比的信 心 和 力量 。重 生 的 更 天 府依然 美丽 , 的 四川 更加 安全 , 震后 正 迎来更 新更大 的发展 !
计 , 与现 代的有机结合 , 传统 风貌与 功 能的完 美统 一 , 展现 出社会 主义
焕然—新的生活生活
救灾 , 生命重于一切 ; 重建 , 民生高于 一切 。失所者 已安居 , 老
幼者 已有养 , 孤残者 已得助 , 求学者已获教 。这最令人欣慰 !
脱胎换骨的涅榘重生
重建 的确 创造 了奇迹 , 在昔 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灾 区, 现在 已难
生活 , 在重建中重燃希望 迎来三周岁生日 。8 0 2 6 多名 “ 再生育婴儿” 平安降生 , 的生命给 新 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地震造成 的 1 0 4 0多名孤儿 、 孤老 、 孤残人员 , 生活也有 了妥善安排 , 他们衣食无忧 , 快乐生活 。一些在
快建设 ,蜀道难 ” “ 的历史正在改变 。 电子信息 、 汽车制造 、 油气化工
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 , 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 , 搬 进入世界 一
因为有约, 坚定坚强的力量在灾区汇集 。 灾区群众从废墟 匕 站立 起来 , —砖一瓦建设家园 。 党员干部奋战在困难最多、 危险最大的地方

年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所得到的启示心得【可编辑版】

年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所得到的启示心得【可编辑版】

年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所得到的启示心得年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所得到的启示心得城乡面貌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提升、各项产业大发展、社会建设大跨越,今天的灾区生机盎然。

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无不为眼前的巨大进步所震撼。

“看得见”的变化令人欣喜,“看不见”的变化更振奋人心。

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开放了,干群的思想觉悟更高了,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更加和谐进步,灾后重建的历程,铭刻了物质重建的伟大奇迹,也唱响了精神世界崛起的豪迈凯歌。

三年来,灾区物质世界的每一处变化背后,都伴随着心灵世界的顽强生长,激荡着“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精神力量。

对口援建夜以继日,建设进度一日千里,辉映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互助精神;灾区人民奋力用自己双手开创幸福新生活,展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各族群众相互帮扶,社会志愿者默默奉献,灾区人民为玉树强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地震等慷慨解囊,高扬起大爱无疆、催人奋进的文明旗帜……这一幕幕壮丽的精神图景,充分说明灾后恢复重建既是物质基础重建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重建的过程。

无论是灾后重建规划明确提出“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还是大力加强心理救援和心理抚慰;无论是培育文明风尚,还是保护羌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灾后重建始终以物质重建打基础,向精神重建要动力,激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创造了浴火重生、跨越发展的人间奇迹。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精神崛起,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一次凝聚和升华。

三年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土地上落地生根,在恢复重建中发扬光大。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挺起恢复重建的脊梁。

“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党员干部克己为民、无私奉献,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

科学规划、科学选址、科学施工,科学精神熔铸于重建中的每一项任务;告别“盆地意识”,向东部取经、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重建带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襟……三年重建,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宝库中,增添更多鲜活内容。

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

汶川地震三周年北川采访手记:爱在蔓延四川依然美丽供稿:段超时间:2011-04-27 点击量:97三天,这是全国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的时间;三年,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三周年祭的时间。

在这三年里,四川一直在浴火重生中成长,在重创之后微笑着重新踏上快速发展的征途。

三天里,驱车共2000多公里,全国109所高校共125名大学生记者深入汶川、北川、青川三个重灾区采访考察,记录灾区的人、事、以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近距离、全方位地向社会呈现灾区灾后重建的最新情况。

拥有40人队伍的北川分团,深入地震遗址、学校、农房新居、新城镇等地,采访普通群众、学校师生、政府官员等,全方位感受和了解灾区的情况。

我随团先后参观采访了北川旧址、擂鼓八一中学、吉娜羌寨、北川新县城、北川中学等地,心绪万千,感触颇深。

望北川:最伤痛的地方却有最坚强的心灵4月15日,记者随团驱车开往北川地震遗址。

对于地震,对于灾难,我只是耳闻,却未曾真正目睹。

当双脚扎扎实实地踩在了北川旧址这片被地震撕裂的土地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撕心裂肺。

5.12,普通的三个数字,却像红红的烙印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四川人的心上,也刺在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国殇,我们除了屏住呼吸,除了悲伤扼腕,我们还要以怎样的心情和多大的勇气去面对、去承受、去解决?回忆当年,温家宝总理在赶赴灾区的专机上,坚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四月,草长莺飞;北川,依然在微笑中迎接远道而来参观的我们。

肃穆,沉重,勇敢,乐观,希望。

这是穿行在北川遗址中给我留下的最深映像。

到处是破瓦废墟,到处是黄菊白花。

曾经的国土资源局,曾经的烟草局,曾经的北川中学,曾经的百货大楼,等等,化为一片沉寂。

只有一处处的指示牌,在时刻地提醒人们这里原来有很多人,发生过很多事,很繁华,很热闹。

记者在北川职业中学的废墟遗址中看见了一把孤独的座椅,上面铺满了灰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 去 U 贼 师全 域满 覆盖 。 白鹿 镇 ,只是 其 中—个 乡镇 之一 。
城 市景观 并不 买账 。
规 划 图上 的绿草 和 玫瑰在 一周 后被 连 根拔 起 ,种 上 了韭菜 。
“ 种玫瑰”还是 “ 种韭菜”? 乡村规划师走进乡村的过程 ,演绎着
中国城镇 化进 程 中最真 实 的历史 。
全村 50户村 民里 只有 10 愿意 按照规 排 生产生 活设施 ,发展特色 产业 。紧密结 0 0户
了 ,这是 他们 自己思 考后所 作 出的决定 。 ”
划 图的计划搬 迁 。当时形势 急迫 ,就先把 合 实 际 ,充分 利用 自然地 貌 和 民俗 文化 ,
这 10 0 户搬 到 了第 一批 灾 民安 置点 。剩 下 在建 筑形态 、环境等 方面塑 造特色 ,避 免
待兴 2 1 0 1年 5月 1 2日下 午 汶 J 地 震 三 周 I I 天 白鹿 上 书 院 正 在 被 修 复 。 白鹿 镇 拥 有 悠久 的法 国风情 上书 院和古 朴的川 西 民居 . 把一切摧毁后 .百废待兴 。

向全 社会 公开 招聘 、征集 乡村规划 师 ,为 全市 所有 16个 乡镇 配备 共 计 10 乡村 9 5名
了 村 民 大 会 ,拿 着 大 喇 叭 向 村 民 宣 讲 ,
苦 口婆心 讲 道理 。
墙 上 画满 了 白雪 公主 和七 个小 矮人 、机器 猫 、粉 色 的小鹿 、蓝 色 的小 熊 … …从 外 表
技术方 面 的 问题 ,相对容 易 解决 。 比 看有 点像城 市幼 儿 园。但 在另— 集 中居住
如起初 的 乡 ,但 小 区 ,J@ 更像 欧洲小 镇 。 ' l -
董 玉林 看 到 这 些 “ 品 ” 作 ,无 奈 中也 灾 害风 险 ,计 划搬 迁 。在 征求 民 意阶 段 ,
挺 高 兴 。“ 至少 农 民也 开 始懂 规 划 和设 计
重 建要兼 顾近期 需要和长远 发展 ,统筹安

与村 民之 间 出现 的审 美冲 突 ,在经 过
番辩驳后,最终会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
规划 师们在 第一 批安 置 房的 外观 设计 中使
在 一 个 村 子 ,村 民 们希 望 把 房 子 修 用的 是淡雅 的 色彩 , 以黑 白灰 为主 比如雅 在 路 边 ,但居 住 区 紧 挨 高 速 路 会 留 下诸 灰 ; 而村 民在 灾 后喜 欢大 红大 绿 ,明亮 的 多 隐 患 ,对 村 民身 体 也 不 好 。挨 家挨 户 颜 色让 他 们觉 , 隋L ̄.- 导 I . 。所 以 ,白鹿 c t ; < T - 了解 村 民意 愿 后 ,规 划 师 们 在 露 天 召 开 镇 的一 处村 民集 中居 住小 区 ,村 民们在 白
中的时 刻 ,令 四川之 外 的更多 中 国人知 道 的样 子 ,是不 合理 的 。即使 把城 市最好 的
了白鹿镇 这 个地方 。三年 后 ,这 个小 镇 有 房子 建给 农 民住 ,农 民还 是会 很不 适应 。 了与之前 截 然不 同的 风景 。 四川 三众建 筑 设有 限 公司规 划师 肖玺
自然环 境和传 统文化 的相融与 延续 ,既要
工作 中的一 些 障碍 ,主 要是 非技术 因素 造 念 给 他们 沟 通。 比如 给他 们 讲 风水 。“ 你 “ 山亮 水 ” 显 ,保护 自然生 态和 林盘 资 源 , 成 的。
都 :10 乡村 规 划 师重 构 乡镇 生 态 个 5
竞镇一村 民集 中居住点 ,村民们在 白墙上画满 了 白雪公主和七个 小矮人 、机器猫 、粉色 的小 蓝 色的小熊 ……充满童话色彩 。而另一集 中居住小区 ,外貌却更像欧洲小镇 。在灾后重建 城乡统筹 的大背景下 ,成都市建立 和实施 了乡村规划师制度 ,这 里演绎着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 真实的历史
乡村规 划 师们 “ 乡 ”上 岗 下


的 40 0 户怎 么办?
讲 大道理 ,村 民可 能听 瞳。遇 到这
千村一 面 , 形成 “ 村落 有不 同, 院落 有差异 ,
单体 有个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多样 化乡村 形态 。体现 与
个 农 户 都 不好 说 服 ,何 况是 一座
县 城? !” 肖玺 和董 玉林常 常感 慨 , 日常 种 情况 , 肖玺和 董玉林 就用传 统的规 划理
震前 ,白鹿镇 拥有 历 史悠久 的法 国风 和董 玉林 在多地 调研 后 得 出结 论 : 民不 村
情上 书 院和 古朴 的川 西 民居 ,地 震 把— 切 喜欢 楼房 ,村 民 的生 活 方式 决定 了他们 喜
摧毁 后 ,百 废待 兴 作为 全 国统 筹 城乡 综 欢大 空地 ,大 的储 藏 间 ,而 不是城 里 人习 合配 套改 革 试验 区 ,2 1 年 9 , 都市 惯的 洁净 分 区 ,所 以在 微观 规划 中要改 变 00 月 成 在 全 国率 先 建立 实施 乡村 规 划师制 度 ,面 户型 平面 设计 ; 外 ,村 民希望 公共活 动 另

《 小康》记者 苏枫 成都报道 摄影 l 涛 薛
幸 F 们 着白 身 百 教 四 农村 的生 产生 活方 式 与城市 完全 不同 ,城 身 纱, 后的 年 堂
) 1 五裂 。 笑 容在 瞬间凝 固在 脸上 。 ,分
市有 很多 公共 活动 空 间 ,但 传统 农村 的公
摄 影 师 抓 拍 到 的这 个 “ l”地 震 共配 套是 缺 失的 。如 果 把 农村规 划成城 市 5・2
空 间能够尽 量与 生产 结合 起来 。
比如 ,规划 师 们 曾经在 第一批 的部 分 安置 房的 房前屋 后种 上 了观赏 用 的绿草 和
规 划 师 。重 要 乡镇 “ —镇 一 师 ” ,一般 乡
镇按 片 区配 备。按 照设 定 ,成都 市将 实 现 玫瑰 ,而村 民们 对这 种 “ 中看 不 中用”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