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介绍与发展

古筝的介绍与发展
古筝的介绍与发展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只有在古筝音乐鉴赏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中震撼心弦。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古筝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古筝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手段,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古筝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地获得音响美感。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古筝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古筝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古筝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古筝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古筝鉴赏者为对象的,古筝鉴赏者是古筝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古筝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古筝音乐鉴赏还要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如果鉴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

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经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鉴赏,所以,鉴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培养“音乐耳朵”。在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后,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二、古筝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鉴赏是人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对各种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鉴赏则是对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审美。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包括人们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情感深入体验,想象联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陶冶情操。

作为古筝习奏者、弹奏者,其审美能力可以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并得到强化。音乐的鉴赏首先是要对音乐作品声音感性形象也即形式美的接触,然后是在作品形式美的基础上所引起的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联想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比较好、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是有自己探索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盲目接受、完全听任教师灌输,而

是一种较为自觉的方法。那么我们探索性的学习都包括哪些方面呢?拿一首乐曲的学习来讲,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技法、技巧,乐曲意境内涵,乐曲的音乐表现等方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纸乐谱,将乐谱上的音符与音乐等同起来。作为弹奏者,我们的任务是把乐谱转化成乐音的流动,转化成活的音乐。

而这单靠勤学苦练还不够,更需要深刻体验、领会乐曲的内涵,在弹奏、练习中不断探索、试验,将某首乐曲所适合的音色、力度等拿捏好。在习奏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入鉴赏的环节。鉴赏是人们欣赏事物的高层阶段,其中存在着鉴别、对比的环节。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审美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个人的弹奏水平、感觉与个人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他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的到位与否。鉴赏能力高,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三、鉴赏古筝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俗话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古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古筝名曲,或者名家名曲。通过欣赏名家的演奏,可以反观自身演奏方面的一些问题,最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学习者可以通过鉴赏过程,培养了对音乐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能够较完全地感受到筝乐之美,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耳朵。

鉴赏是不能盲目的选择作品的,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所擅长于表现的一类乐曲,每个古筝流派也都有自己的一些代表人物,我们用来鉴赏和学习的也往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优秀的作品。

如:《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叠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出水莲》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沉,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雪山春晓》主旋律优美,有着藏族风情。

《寒鸦戏水》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香山射鼓》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

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井冈山上太阳红》根据江西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的主题曲。此曲刻画了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音乐形象。旋律抒情优美,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总之,在古筝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音乐素养,同时注重通过古筝名曲鉴赏陶冶情操,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需求。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摘要:我很喜欢古筝,王昌元老师的战台风让我印象最深刻。特别是看老师演奏的视频可以感受到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这篇论文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筝以及战台风理解。 关键词:战台风古筝诗词王昌元 我很喜欢古筝这一乐器,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学习如何弹奏,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心情烦躁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我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充满好奇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所以当我看到“民族器乐鉴赏”这门课时,我就选了这门课做公共选修课。上这门课,不仅上课可以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还可以学习有关的民族器乐及知识,我非常高兴! 其实,我喜欢古筝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有“东方钢琴”的美誉,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堪称“国魂”。在民族乐器中,以古筝最受关注、最为普及,雅俗共赏。 第二,我觉得弹奏古筝的人会很有气质,我自己没能去学,是一个遗憾,或许以后我自己工作经济允许了,我能弥补这个遗憾吧。第三,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浮躁,我自己也难免,但我觉得自己需要沉淀一下的时候,我就会听古筝曲(因为我喜欢很多首,所以用古筝曲概括地说)。第四,听古筝曲让我觉得回味无穷,百听不厌,有余音

绕梁之感。第五,我对古代的历史很感兴趣(当然,我还是喜欢现代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古代宫廷剧的播出,可以既不枯燥又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的好奇心,当看到美女弹着古筝时,我觉得在美女前还可以加上“气质”二字。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喜欢的古筝吧 古筝又名"秦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送上一首描写古筝的诗词:摘于[紫竹雅韵] 托千金,沉音震空寂, 挑轻铉,清朗存美玉,

古筝音乐欣赏

古筝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炼、意境深邃的筝曲。题目取自唐代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标题给人以意象之美,气质之美,情韵之美。美的标题给乐曲穿上了美的衣服,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面。 结构之美。乐曲分三个部分,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人。 意境之美。欣赏《渔舟唱晚》会令你进入一种美好的意境。因其乐曲赏心悦目,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晚景:夕阳的余辉,映洒在湖面上,碧波与晚霞的色彩映照,描绘成的画图多美啊!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湖岸的柳枝、花草……看!满载丰收渔迎着夕阳和晚霞缓缓而归。乐曲越来越欢快,仿佛归舟越来越近。渔民们归来了,多么欢乐啊!听!渔歌飞扬多么喜悦啊!乐曲的速度更快了,情绪更活泼了!渔舟近了,更近了。明月当空,辉洒湖面,此时,静静的湖面上荡桨声、摇橹声、浪花声、渔歌声、欢笑声,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交响乐啊! 《云水禅心》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介绍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

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入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新加城、日本、南斯拉夫、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年第$ !"!%"#&期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其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和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有在演奏中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大板曲为主体的山东筝派,有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有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的!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还有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 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古筝艺术的继承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有继承性"又伴随时代的进程!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纵观我国各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这个规律"古筝艺术也不例外+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时代的产物+古筝艺术和整个音乐艺术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传统筝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社会生活对筝曲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人们常说-$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和回音壁+%优秀的古筝乐曲与民歌一样"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通过演奏者的弹奏"在琴弦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的$回音壁%+ 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奏+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盛 霞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盛 霞!&+,-#"#女#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艺术系音乐教师$ 摘要$作为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筝"素以古朴$典雅$端庄$传情而赢得人们的称誉%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不 乏对筝的赞美"喻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历史$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古筝艺术(传统(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 $%!**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 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 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 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 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 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 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战国策.齐策》中是 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 弦筝的使用的记载。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古筝在宋代 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 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 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 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 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 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 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 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

曹东扶古筝音乐之创新精神(最终版)

艺无止境勇于创新 ——论曹东扶古筝音乐之创新精神 摘要:曹东扶的一生是求变创新的一生,尤其是对古筝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大胆创新。他在古筝艺术方面的创新分别体现在筝曲创作、古筝技法创新和乐器改革三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精神筝曲创作技法创新乐器改革 曹东扶(1898—1970),我国杰出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河南鼓子曲演奏家。他出身音乐世家,精通曲子演唱艺术和古筝、琵琶、坠胡、三弦等多种乐器演奏方法。通过丰富民族文化的积累、对民间艺术的刻苦学习以及对艺术的辛勤探索,曹东扶不仅汲取了古筝前辈的艺术精华,而且有所创新并脱颖而出,创立了河南古筝流派,使河南筝派艺术扎根于我国筝界艺术群派之中,为我国古筝艺术百花园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通过对他的音像、文字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曹东扶古筝音乐的创新精神是通过筝曲创作、古筝技法创新、乐器改革三方面体现的。 一、老坛装新酒,曲调又弹唱——筝曲创作 1954年,曹东扶应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邀请,在音乐系任教古筝,随后又到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至此,曹东扶的古筝艺术道路由民间化走向了专业化,到高校任教便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同时成就了他古筝艺术的辉煌。笔者就此时期将曹东扶古筝音乐作品的创作时期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54年之前的创作称为前期创作,又称民间音乐创作时期,之后称为后期创作,又称专业音乐创作时期。曹东扶前期创作的古筝音乐作品多以二度创作为主,即根据民间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片段旋律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在遵循曲式的基础上通过加花、减花、扩充、紧缩等表现技法即兴填充演奏或深层加工记谱。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闺中怨》、《打雁》、《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等曲目。例:《高山流水》 从谱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曹东扶的二度创作并不是由原旋律简单变化

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 论古筝文化及其影响 姓名杨颜嘉 学号 20111208000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双学位 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牛淑萍 2013年 4月 03 日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前言 (5)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二﹑古筝文化中的美 (7) ㈠古筝文化中的雅典美 (7) ㈡古筝文化中的悲情美 (8) ㈢古筝文化中的壮美 (8) 三﹑古筝文化的功能和影响 (9) ㈠古筝文化的社会功能 (9) ㈡古筝文化的审美功能 (10) 结语 (12)

摘要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由此衍生出的古筝文化也从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其独有的民族文化韵味和所展现的民族神韵,形成了其独特的功能。而随着时代的迁移,古筝文化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通过这种奇特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属于每个时期的独有的特征,古筝文化勇气自身独有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起了五彩缤纷的水花。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Abstract Zheng, is a treasure of folk instruments, tastes wonderful, it stems from the Qin Sheng Yu Tang, there are nearly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ancient China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strument. Zither playing a variety of music change,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level expression of the musical lines of the musical content,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se musical beauty shocked the audience's heartstrings. Zheng culture derived therefrom ancient times to influenc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ts unique flavor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harm of the show's national, the formation of its unique featur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times, the zither culture also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strange development, we also se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zither cultural courage of its own unique charm,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gitation from the colorful splash. Keywords: Guzheng culture; Development; Impact

世界十大古筝名曲

世界十大古筝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这张唱片就是从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中择其最有经典意味者,加上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筝曲,组织国内众多顶尖的古筝名家重新录音,使听者能够从中领略筝乐之精华,了解各派筝曲之风采。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为题材,表现一种“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

民族乐器欣赏论文

2012-12-16 摘要: 经过上这门课程,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知识,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各族人民通过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我国就有很多的乐器,如鼓、古筝、琵琶、县鼓、钟、

南、钲、磬、缶、铃、陶铃、雅等。这里我主要谈谈对古筝的认识。 关键词:欣赏、筝、 一、筝的概述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各地区的传统筝曲全国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与潮汕等地。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古筝因其发音宏亮 ,音质纯净 ,音色丰富而优美 ,技艺性很强 ,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古筝图 二、筝的结构 筝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筝的弦也有很多种,最早以二十五弦为最多,唐宋时候又十三弦,后来又有了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现在以二十一弦作为常用的规格。 三、筝的演奏形式 筝的演奏的形式有很多样,而且筝常用的演奏方式是独奏、重奏和乐器合奏。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独奏筝和乐器合奏。我最喜欢的古筝曲就是《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当然《渔舟唱晚》也是很好的,《渔舟唱晚》是古筝和高胡二重奏。 四、筝的流派 筝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古筝的流派也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是六派流,有人说是八派流,还有人说是九派流。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五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

古筝的介绍与发展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只有在古筝音乐鉴赏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中震撼心弦。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古筝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古筝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手段,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古筝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地获得音响美感。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古筝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古筝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古筝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古筝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古筝鉴赏者为对象的,古筝鉴赏者是古筝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古筝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古筝音乐鉴赏还要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如果鉴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 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经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鉴赏,所以,鉴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培养“音乐耳朵”。在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后,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二、古筝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鉴赏是人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对各种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鉴赏则是对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审美。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包括人们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情感深入体验,想象联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陶冶情操。 作为古筝习奏者、弹奏者,其审美能力可以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并得到强化。音乐的鉴赏首先是要对音乐作品声音感性形象也即形式美的接触,然后是在作品形式美的基础上所引起的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联想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比较好、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是有自己探索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盲目接受、完全听任教师灌输,而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内容提要; 1、介绍古筝的起源及流派。 2、分另U从古筝的音质、音色和民族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了解筝乐艺术特性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筝流派艺术手法民族风格 参考书籍:《中国古筝教程》 《古筝艺术与名曲》 《中国古筝》 《中国筝曲》 《中国乐史略》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最早的筝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据说这件优雅的乐器竟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蒙恬发明的。但这一说未必可信,但筝出自秦国却是可信的。筝也叫秦筝,相传筝的前身是瑟,其变化都来自一个关于“筝”的故事。“秦人鼓瑟,兄弟二人争之,一破为二,故名筝(争)。”筝的起名,其声来自“争”字。此说给筝的发明披上了一些诗意的想象。关于筝的此身,除了“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之外,还有“京房造筝”、“后夔造筝”、“西方传筝”等数家说法。其中每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还有文献作证。我认为要想最终结合古筝的起源下一个科学的结论,还有得于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发现,才能下最后的定论。 从大易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代,古筝已经在我国广为传播,甚至已开始传至高丽、日本等国。到了唐代,古筝艺术达至极盛。当时的文人墨客从听筝的演出而得灵感写下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十分优美,脍炙人口,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古筝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里不妨引用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筝》,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咏筝诗的代表作,值得玩味。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功。甲鸣银砾,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日,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情相似。胡琴调不同。慢弹迥断雁,急奏转飞篷。霜巩锵还委,冰泉烟复通。珠联千拍碎。倚丽精神定,矜能意太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灯下清歌夜,樽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从这道诗中,古筝乐曲的优美与古筝技艺的精妙与丰富似乎可见一斑。 谈到古筝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筝艺也越来越趋于完美和丰富。并且从宫廷进入民间,跟地方性的戏曲、说唱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其中南方的筝艺和北方的筝艺就是气质、精神和演技手法上迥然不同的两大派别。当然,就南北两大派别之中我们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区分。这是我将简法地描述一下在我国有影响的几大古筝流派。 山东筝又称“鲁筝”,传统的山东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主要由山琴工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演奏时又多用套曲联奏。风格刚柔并蓄,贯穿全曲。尤其是发展了双手弹筝技巧和多声部的音乐手法,丰富和提高了筝的表现力,山东筝以刚劲内在的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而盛名。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日》、《莺啭黄鹂》等。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的 历史、构造、流派、演奏技法等,了解我国丰富 多彩的民族乐器,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 的热爱。 2、能积极参与本课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索活动, 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学重点:1、欣赏筝曲《渔舟唱晚》,感受和体验乐曲的意境和 情感。 2、欣赏《彝族舞曲》,感受其艺术形象,对比哼唱两 段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缺乏色彩的;而音乐的产生,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乐器,不用说全世界各民族,仅就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而言,就已经品种众多,可谓琳琅满目、灿若繁星,那么,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乐器有哪些? (学生。。。。。。) (老师进行简单归类。看一段奥运会视频导入课题) 古筝是东方的钢琴!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古筝,近距离地欣赏它的魅力! 二、新课 (一)古筝介绍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唐.白居易)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秦代就盛行于今陕西一带,所以又称秦筝。 1、古筝构造。(用实物讲解)面板、边板、底板、筝弦、琴

码等。 2、古筝流派。以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最为著名。 3、演奏技法。右手技法:托、抹、勾、打、刮奏、扫弦、摇指、琶音、泛音等;左手技法:颤音、滑音、按音、点弦等。 (教师边讲解边范奏,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演奏技法与听觉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欣赏乐曲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古筝乐曲欣赏 1、欣赏《渔舟唱晚》。请学生说说该乐曲可分为几段?乐曲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以便更好地从欣赏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2、欣赏《彝族舞曲》。①介绍乐曲。②教师范奏姑娘漫舞和阿哥欢舞音乐主题。③提问并思考:“两段音乐分别表现怎样的情绪和艺术形象?”。④学生对比哼唱两段音乐旋律。⑤完整欣赏全曲。 3、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①由阿宝歌曲导入。②教师范奏。 欣赏并思考:1、该曲的曲式结构?2、每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3、民歌与器乐曲的创作有何联系? (三)教学互动 《沧海一声笑》。根据班上情况请会弹古筝的学生范奏;全体学生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怀。 课堂小结:古筝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只给大家打开了这个宝库的一个窗口。宝库的深层,还有待你们去探索、挖掘。希望你们能从这个宝库中得到知识和力量!

浅谈古筝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4365268.html, 浅谈古筝技巧 作者:张明明 来源:《大观》2017年第12期 摘要:扫摇是古筝演奏中常见的技巧之一,在现代创编的筝曲里,起装饰、润色、突出旋律、塑造情绪激烈的音乐形象以及丰富主题色彩的作用。扫摇技巧的练习掌握过程,需要正确的方法与科学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扫摇;技巧;乐曲;运用 一、古筝的起源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即善于变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地满席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驰的境地。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与秦、齐、赵等国。其中已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二、古筝基本指法的弹奏与手型 传统的古筝多以右手弹奏、左手按弦为主要手法,随着音乐表现的不断丰富,在传统音乐中左手的揉吟按滑逐渐参与了旋律的演奏,充实了伴奏的音效,后又增加到现代筝派许多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如拍打琴板、模拟音效等等。 这里介绍一些古筝最基本、最常见的弹奏手法与指法的记谱符号: 托:用大指弹奏,是由里往外“推”弦,其他四指指尖自然弯曲超琴指向,环如椭圆。(托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应放松自然带动,不易僵硬) 勾:中指弹奏,是从外往里“弹”弦,中指弯曲超前略伸,抬指根,拨弦急促有力,如拨算盘。(勾是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运动,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 抹:用食指弹奏,向手心的方向弹弦,小关节弯曲,运动时向中指靠近,指甲正面触弦。 打:用无名指弹奏,无名指向里拨弦,指根先抬,跟着重力下到指尖,不要紧也不要上翘。

古筝鉴赏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 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 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 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 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 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 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

古筝简介

古筝简介 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被后人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语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它的外形很古朴曲雅,美观大方,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培养综合能力 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古筝学习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杰出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通过学习古筝能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 2、陶冶道德情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的乐器瑰宝的古筝,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天籁之音,具有滋养灵魂的作用,让习筝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升气质修养 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古筝学习是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的,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从而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也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4、锻炼身心健康 古筝演奏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身体配合综合指法全身发力和运动,常弹古筝是对身体极好的锻炼。而弹好古筝,是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情感,同时优美的乐曲,对心灵是滋养,

培养仁和之气。总之,古筝是一种有益锻炼身心健康的乐器。 5、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尊贵的职业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正在复兴,汉语热,国学热,传统音乐热等方兴未艾,而古筝已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蓬勃兴起,大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大量的古筝产业从业人才。学习古筝,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不论是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从事一份受人喜爱和尊重的职业,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6、人琴一体,乐发于心,与家人亲友分享音乐,分享幸福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无数的烦恼、困扰与无奈。孤独寂寞、误解、焦虑、恐惧、伤感……这些伤害每个人都无法幸免。古筝是一种充满“灵性”的乐器,它的根根琴弦无不与精神与情感丝丝相连,当琴弦被拨动也是在拨动心弦,琴声激发于指尖,而情感与爱发端于心,当与亲友相聚,我们抚琴一曲胜过万语千言,琴声悠悠会带领我们分享无限美好的时光。 7、富有魅力的特长,在交际中成为焦点 技多不压身,多才多艺是人生的华彩。当你优美地弹奏古筝为聚会助兴,或代表单位参加比赛或演出;当你奏出优美音乐在听者心田流淌;你这一富有魅力的特长,必能助你成为交际中的焦点,而为人们所钦慕,而尤其是在国际性的交际场合,独具东方魅力的古筝演奏更是能轻易俘获观者和听众的爱慕与敬重。 8、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古筝的发展现状

1.古筝的发展现状,通过图片来演示加音乐 2.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古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古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古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古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古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古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古筝,即“弹古筝博髀”和“退弹古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古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古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第三种认为:早期古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古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古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3.。古筝的流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古筝、潮州古筝、客家古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古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4.古筝的改革:古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古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5.音阶:五线谱音阶:C.D.E.F.G.A.B 音名 1.2.3.4.5.6.7 唱名 古筝的音阶:1、2、3、5、6 6.调:1=D、1=G……. 7 指法:8个 大指:(外)托、搭(内)劈 食指:(外)挑(内)抹 中指(外)剔(内)勾 无名指(外)摘(内)打 8.弹法:夹弹(搭弹):扎桩弹完搭在下一根弦上 提弹:不扎桩弹完不搭弦 9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