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新课程唱响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号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探究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走出新的路子,以展示新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笔者在长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严格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遵循小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语文知识,最大限度获取到语文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做到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通过教师的主导,学生经历学习历程,发挥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语文教师共勉。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效进行新课的导入。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语文知识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有效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导入,调动小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小学生能够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状态。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1、语文教师要处理好语文课本,吃透课本,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以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可见,需要教师将语文课本认真去分析,弄清楚语文各知识单元的安排,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好地把握住语文课本;同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小学生所具备的语文方面的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了如指掌,小学生已经掌握了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大胆取舍,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华中探究式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教师抓住了这些情况,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于小学生的口吻的导入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何如?又该如何制定对策呢?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传统的课文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如《三字经》、《论语》等,现在逐渐被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所替代,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2. 教学方法革新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以诵读、默写、背诵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现在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3. 评价方式变革以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更多是对学生诵读、默写的分数评定,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二、对策1.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多角度思考,多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 更新教材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挖掘和利用当代社会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表达加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加强教师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教育部门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5. 做好家校合作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撑,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体会。

在我看来,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首先,新课程改革创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使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打破。

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作业、选阅某些课外读物,开展小组阅读、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掘、探索,从而加深记忆。

其次,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里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出更有活力和创新力的小学生。

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让小学语文教学路线更加宽广,在教学方式、理念、内容上加强了贯通,增强了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的整合能力。

同时强调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得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小学语文教师走进新课堂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师走进新课堂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走进新课堂之我见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回归传统”的倾向。

新教材,老教法,课改不到位,教学效率低,导致语文教学出现许多缺失。

如何解决新课改的现实问题?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维,填补教学缺失,创设课改氛围,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改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走进新课堂的理性之举。

实施新课改,走进新课堂,教师是关键。

如何改革,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起步不久,课堂上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很快出现“回归传统”的倾向。

因此,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理性对待新课改,有效走进新课堂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如何课改一、近来,小学语文课堂缺失什么?新教材,老教法,课改不到位,教学效率低,是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反思传统的“牵引式”、“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沉积被动接受的弊端,导致语文教学出现许多缺失。

1、缺少有效的语文实践训练。

某教师的《神笔马良》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发言精彩,让全体师生惊慕不已、掌声不断。

但老师对此不“感动”,而是对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我要用这支笔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大加赞赏。

学生大多惊惶失措,为自己没有猜中教师的“心思”而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这就是传统教学“牵引式”的败笔。

那些发言精彩的学生,虽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但未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将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灵动性。

2、缺少真切的阅读体验。

《小伙伴》一课,要告诉学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道理。

一位教师在课末,对最后一个学生出乎预料的有价值的回答,忙于制止,不容“乱说”。

好端端的“教学对话”、“阅读体验”环节,因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动态生成意识,学生真切的阅读体验被教师阻断,其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3、缺少和谐的教学对话。

存在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教师“主宰”对话过程,虽然课堂有问有答,那是追求虚假的“繁荣”。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这个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以此为基础,做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这次的课改中,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一是创新教学,注重实践传统教育模式以考试为中心,而课改强调“创新教学,注重实践”,这意味着教不能只是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发现汉字和语法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是注重运用多元化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多化的教育资源。

现如今,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通过运用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是重视学科交叉为了提升学习效果,学科交叉也是如今课改的一个新特色。

课改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结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科素养。

比如,在语文课上讲解名著中的历史背景,通过了解历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的含义和蕴意。

四是注重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更要拥有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室要成为一个互动、开放、平等和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从我的教育实践来看,适当的课堂创新和多元化教育资源的引入,注重学科交叉和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有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语文课程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学育人;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全部交给学生,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一味地追求课堂对话,一味地强调读和感悟。

如果用辩证法来看,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

因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若不实事求是,不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什么都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

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提倡学生展示自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如教学《乌鸦喝水》时,给出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在自主思考后,学生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鸟”和“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和“渴”的理解:“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

“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二、张扬学生学习个性个性化学习是二期课改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又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反应慢的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
影响。

新课改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智能发展。

以下是我在实施新课改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关注学生兴趣。

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我会通过学生讨论、小组合
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其次,注重学习方法。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归纳等,帮
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

再次,强调实践应用。

新课改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即学以致用。

我会通过一些实践
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朗读比赛、演讲等,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此外,注重评价方式。

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鼓励多元评价。

我会采用
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评价、作品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促
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变化。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将继
续努力,发挥新课改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的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深切感受到一位时代的弄潮儿所带来的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和发展,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崭露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实际问题,为此需要我们从过热的改革思潮中安静下来,进行冷静思考去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纵观语文教学的历鉴,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摘要:目前,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注意问题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等等,并且要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当前值得反思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

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

“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

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它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需照本宣科。

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

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

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与教学内容不合的课文可以调整,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当前值得反思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它教学内容的倾向。

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它文字或音像资料。

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

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

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这样做肯定不对。

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

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

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

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

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像力。

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像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像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反思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

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

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