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不断丰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进步,但至今没有制订出规范化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量要求、适用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与记录内容、记录格式要求、产出成果,也没有制定实际材料图的编制技术、图面格式和标注内容等具体要求。致使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发现成果库存在相当数量的空缺项,而这些空项有许多是可以通过规范野外观测记录得到完善的。因此,有必要制定“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

在活动断层探测的工作流程中无论是对断层的调查、断层活动性鉴定,还是断层定位,都离不开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记录应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野外地质调查记录既要清晰、美观、文字通达,又要图文并茂。图件是表达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描述,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应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因此,规范野外地质调查内容、记录要求是保障活动断层调查、鉴定、定位的基础。

为保障野外地质调查质量,需要规范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量,规范野外记录簿上的记录内容、记录格式、成果及数据共享。为此需要制定“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标准。

国内其他同类行业的地质调查标准一般是依其行业需求规定目的、工作划分、工作方法及精度、资料整理技术要求、报告编制、验收制度等。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址编录规程》规定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固体矿产勘查中实测地质剖面、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大比例尺化探、探槽、探井、坑道、钻孔、工程测量、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开采技术条件勘查、野外资料整理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是在充分归纳、总结多年来我国以及境外各类工程项目的地质探测中,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工作简况

1.自2017年4月专题启动以来,专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领会标准编制要求、编写过程、已颁布标准等。如冯均益研究员关于标准编写中“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的要求和格式的讲座;黎益仕司长2017年5月4日作的“对标准编制及过程的几点认识”和“标准编制工作电子文档管理规则”报告等。查阅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规范(1:50000)(1992)”、“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DB/T 15—2009 活动断层探测”、

“GB/T18207.2—2000 地震现场工作:第三部分”、“DB/T 53—2013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等标准的内容和格式。

2.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从事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不同调查区活动断层调查内容,既有华北、西北、西南活动构造强烈的地区,也有中、东部弱活动区。

3.通过入库前若干幅“1:50000活断层分布图和实际材料图”、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工作区地震构造图”、“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目标区活断层探测实际材料图”的检查评审,获得若干野外地质调查经验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4.调研项目其他标准的编写内容,如“《活动断层探察槽探》标准”、“《活动断层探察错断微地貌野外测量》标准”、“《活动断层探察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

四、编制过程

1.《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的编制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调研与实践、编写、咨询、修改的过程。

2.2017年4-6月,在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经历了无数次反复修改、咨询,并在起草人所有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初稿,并与2017年6月26日连同编制说明一起提交震防司。

3.黎益仕司长对《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初稿提出

了修改建议:“槽探、断错地貌测量、数据库建设等有专门的标准,本标准不必设计”。杨晓平、于贵华等对如何细化其它内容提了若干具体建议。

4. 2017年7-8月,根据上述修改意见,对《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进一步作了修改。在术语和定义、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流程框图(图1)中删除了“槽探、断错地貌测量、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完成了《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修改稿,于2017年8月30提交震防司。

5. 2017年9月8日,震防司又对《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修改稿中“引言”、“3 术语和定义”、“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根据修改建议,对7-8月提交的修改稿做了大的修改,删掉“引言”中第二段、“3 术语和定义”中3.9-3.13,细化了“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修改了“图1活动断层野外地震调查流程框图”对“5 技术要求”和“6 成果产出”做了大的修改,增加了“表 5.1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表”,“5.6质量保证”条款,删掉“5.2.6 地质地貌长剖面编制”和“附录4、5”。

五、标准规范的对象和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察中野外地质调查的工作流程、技术准备、调查区域和内容、技术要求、成果产出。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

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工作中的野外地质调查。

六、标准编制的原则、主要内容与论据

1.制定原则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一是严格按照标准的编制程序进行,二是结合多年来活动断层探察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编写,三是博采众长,听取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主要内容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工作流程和野外调查内容、5 技术要求、6 成果产出、参考文献、附录。

3.论据

①国内、外几十年活动断层研究理论、成果,活动断层填图、探测、重大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中所取得的经验;②《活动断层探测》(DB/T 15-2009)、《1:50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53—2013)等标准和规范。

七、重要主要技术内容

观测点间距如何确定仍是本标准制定的难点。

5.2.2 观测点密度

5.2.2.1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其观测点密度应执行“DB/T53—2013 中4.3.3.1中的规定;

5.2.2.2 大地震现场考察: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观测点密度应控制在100m~500m之间,其它调查范围的观测点宜控制在500m~1000m范围内。当破裂现象丰富,应加密观测点,使追索或穿越线上各种破裂类型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5.2.2.3 城市活断层探测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场址区调查:沿活动断层的观测点密度应小于500m,其它调查范围观察点密度宜控制在1000m~2000m范围内。当追索或穿越线上地质信息量丰富时,应加密观测点,使沿线各种地质地貌单元、活动断层、活动褶皱等构造部位上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见表5.1。

表5.1 野外调查观测点密度表

八、标准实施的措施建议

本标准是“活动断层探察”标准体系中的一个标准。该标准体系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有DB/T 53-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65-2016《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预计还有“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活动断层探察古地震探槽”、“活动断层探察钻探”、“活动断层探察构造图编制”、“活动断层探察年代测试”、“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勘探”等标准相继颁布和实施。为更好的实施本标准及其相关的系列标准,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培训。

标准编制工作组

2017年9月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采样要求

野簿的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野外地质现象的观测结果。这些观测结果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性资料,是同学们每天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因此,要分外爱惜野外记录簿,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失,也不要随意撕页。 野簿记录的格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应该简明扼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楚,方便自己和他人阅读。一般要求用铅笔记录野簿,而不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这是考虑到野外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造成野簿受潮或被水浸泡,铅笔的字迹或线条不容易散开,从而便于及时补救。 翻开野外记录本,右页是划线页,记录文字描述的内容;左页是方格网页,记录的则是图件,也可带少量说明文字(图6-7-1)。每次出队前要求事先在划线页上用铅笔画两条竖线,分别距划线末端约1-1.5厘米。这样,划线页被划分成左侧、中间(主体)和右侧三部分,每部分都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内容。 野簿的记录是随着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开展,记录下路线上每个观察点上的观测内容。每条路线的开始都要求单独另起一页记录,在该页上面写清楚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和工作地点。每个观察点要填写和描述的内容包括点号、点位和点性三方面。 点号:所有的观察点都要连续编号,采用“TS”或“No.”等为前缀的阿拉伯数字,如“TS05”或“No. 23”。 点位:每个观察点位置可以根据地质图或附近标志明显的地貌或人工参照物来确定,象山峰、垭口、沟口、小路分岔、路标、桥梁等等都可以用来做参照物。例如,图6-7-1的TS02号点的位置是“羊山东沟沟口水库西岸公路拐弯处”。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编号都需要在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点性:观察点的布置一般选择重要的地质界线,如地层单元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接触界线、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侵入体内部的岩相分界、断层等等,也可以是构造如褶皱转折端和节理统计处、化石、矿化点等等。观察点上,要尽可能地详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内容包括地质现象的组成、岩石学特征、地质时代、形状和规模等多方面。此外,还要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和尺度,画地质素描图或照相,采集岩石或化石标本。所采集的岩石和化石标本也要分别统一编号,将编号登记在每个观察点描述的后面,并且用记号笔或红蓝铅笔在标本表示出来。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GPS, 地质罗盘, 林区作业, 校正 野外作业中点位和方向的确定非常重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加疙瘩矿区的经验表明,手持式GPS如果不加校正,其点位误差可达100余米,罗盘如果不加校正,其方位误差最大可达10°以上。因此手持式GPS接收机及地质罗盘的校正非常重要!此外,原始林区或狭窄的沟谷中可能因卫星信号被屏蔽而无法使用GPS定位,此时需要用地形图按照微地貌确定站立点的位置。 一、手持式GPS接收机的校正 1、GPS接收机默认的坐标系统 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制图局于1987年建立的坐标系统,叫WGS—84坐标系。WGS84坐标系是一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国际时间局)l984年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l984的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WGS—84系所采用椭球参数为:a=6378138m;f=1/298.257223563。 2、中国所采用的坐标系 1)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a=6378245m;f=1/298.3。该椭球并未依据当时我国的天文观测资料进行重新定位。而是由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等锁,经我国的东北地区传算过来的,该坐标的高程异常是以前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的结果为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而高程又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在该坐标系中,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其坐标详细定义可参见参考文献[朱华统【1990】。 2)1980年西安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3)、不同坐标系的转换 由以上坐标系的定义可知,不同的坐标系采用了不同的地球椭球体参数,在不同的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时不存在一套统一的转换参数。即每个地方的坐标转换参数都不相同。 我们国内所使用的地形图多以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为基准,GPS直接测出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并不适合在地形图上标记,图上最方便的坐标及方位参考线是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这两种坐标线构成所谓的方里网)。而GPS测出的WGS-84直角坐标与我们所用地形图上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实际需要的是用GPS测出与所用地形图基准完全一致的坐标系统。 两个椭球间比较严密的坐标转换,一般是用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即X 平移,Y 平移,Z 平

野外记录格式

(DD2003-01,2003年4月,中地调发〔2003〕53号)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B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如:睛、阴、小雨等)地点:(如: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如: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如: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如: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如: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如:点E为……….. 点W为……… 接触关系为………) 标本: (如: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一件, 样号为0066-1,样品岩性为………) 照相:(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 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 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 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B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 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 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B3.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

水工环地质调查野外记录要点

基本记录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除固定水文观测点采用表格记录形式外,其余建议采用单独野外记录簿记录。基本格式建议如下: 年月日星期天气气温﹡地址:(记录到村,详细可以到小地名,如:沟等) ﹡目的:1:1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路线:自至(途径) ﹡人员:记录: ﹡点号:S1(至Sn,水磨湾地段编号);Q1(至Qn,青庙子地段编号);L1(至Ln,梨树坪地段编号) ﹡位置:(以标志性地标为基准,如:××沟口100°方位北20m、或××民居后等)与点位和坐标不是重复的,利于后期寻找或补测。 ﹡点位(坐标):(建议大地坐标和地理坐标全部填制) ﹡点性:建议除标明水文观测点、工程观测点、环境观测点外,进一步细化,如水文观测点中包括井、泉、民用采水点等,依据实际可进一步划分的应在“描述”栏中详细记录;工程及环境观测点同理,应注意水、工、环是一个整体。 ﹡描述:首先详细记录该点地貌、地质情况,其次依据点性做侧重描述。(考虑到后期开发,应加强矿体周围的观测记录。) 1、水文方面:对象水体的类型(上升泉、裂隙(潜)水、岩溶水、等);对象水体的基本特征:色、味、温度、气味、透明度、流速、流量、水位标高、周围植被发育情况、甚至水生动植物情况等。依据基本地质对含水层或隔水层进行划分,含水层的富水性、进一步的推测其补给源、排泄渠道及成因。走访了解对象水体的时间性(长期、季节性、暂时性等)及相应流量等参数做大概了解。水质方面集中某一时段统一取样,各分部要对水样取样点做到心中有数。 水文观测孔依据规范测定其稳定水位标高并记录,以和后期水文孔抽、注水试验做对比。 2、工程方面:侧重于岩石物理力学方面,重点描述岩石构造,节理,裂隙,稳定性、整体性、(抗)风化程度等,加强层、节理产状的测量和积累,后期要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精修订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工程地质野外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野外地质记录表大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注:L cos h = L sin ; D = L(sin cos sin Y cos sin )式中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用+号,反之用一号。 测手:记录人:计算人:检查人:组长:年月日

项目(矿区)名称: 音像记录表 记录人: 注:记录形式指:摄像、照片、录音 日期: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第页/共页1、矿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号:____________ m 3、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点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路线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质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接触关系及产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矿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标本及照相登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貌及水文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描图 记录人: 日期: 年月日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附件六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实行打分制。检查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90分; 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60分为不合格。 优秀:原始资料经检查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及要求;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作者:————————————————————————————————日期: ?

附表1-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名称 地 理 位 置省县(市) 乡村社 野外编号斜 坡 类 型 □自然 □人工 □岩质 □土质 坐标 (m) X: Y: 标高 (m) 坡顶 坡脚 室内 编号 经度:°′″纬度:°′″周边交通情况 斜坡环境地质 环境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陡崖□陡坡 □缓坡□平台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地理 环境 降雨量(mm)水文土地利用年均 最大降雨量丰水位 (m) 枯水位 (m) 斜坡与河流 位置□耕地□草地 □灌木□森林 □裸露□建筑日时 □左岸□右 岸 □凹岸□凸岸 斜坡基本特征 外形 特征 坡高(m) 坡长(m) 坡宽(m)坡度(°)坡向(°) 坡面形态 □凸□凹□直□ 阶 结 构 特 征 岩 质 岩体结构 斜坡结构类型结构类型厚度裂隙组数块度(长×宽×高(m)) 控制面结构全风化带 深度(m) 卸荷裂缝 深度(m) 类型产状长度(m) 间距(m) 土 质 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 名称密实度稠度时代岩性产状埋深(m) □密□中□稍□ 松 地下水 埋深(m)露头补给类型 □上升泉□下降泉□湿地□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现 今 变 形 破 坏 迹 象 名称部位特征初现时间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降 □剥、坠落 □树木歪斜 □建筑变形 □冒渗混水

附表1-2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可能失稳 因 素□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目前稳定程度□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今后变化 趋势 □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已造成危害损坏房屋毁路(m) 毁渠(m)其它危害 直接损失(万 元) 灾情等级户间 潜在危害威胁人口 (人) 威胁财产(万元) 险情等级 影响范围 监测现状 监测建议□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防治建议□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群测人员手机电话 防灾预案□有□无村长手机电话 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地址 报警方法值班电话 预定避灾地点人员撤离路线 示意图平面图剖面图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附表1-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名称 地 理 位 置省县(市) 乡村社 野外编号斜 坡 类 型 □自然 □人工 □岩质 □土质 坐标 (m) X: Y: 标高 (m) 坡顶 坡脚 室内 编号 经度:°′″纬度:°′″周边交通情况 斜坡环境地质 环境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陡崖□陡坡 □缓坡□平台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地理 环境 降雨量(mm)水文土地利用年均 最大降雨量丰水位 (m) 枯水位 (m) 斜坡与河流 位置 □耕地□草地 □灌木□森林 □裸露□建筑日时 □左岸□右岸 □凹岸□凸岸 斜坡基本特征 外形 特征 坡高(m) 坡长(m) 坡宽(m) 坡度(°) 坡向(°) 坡面形态 □凸□凹□直□阶 结 构 特 征 岩 质 岩体结构 斜坡结构类型结构类型厚度裂隙组数块度(长×宽×高(m)) 控制面结构全风化带 深度(m) 卸荷裂缝 深度(m) 类型产状长度(m) 间距(m) 土 质 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 名称密实度稠度时代岩性产状埋深(m) □密□中□稍□松 地下水 埋深(m) 露头补给类型 □上升泉□下降泉□湿地□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现 今 变 形 破 坏 迹 象 名称部位特征初现时间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降 □剥、坠落 □树木歪斜 □建筑变形 □冒渗混水

附表1-2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可能失稳因素□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目前稳定程度□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今后变化 趋势 □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已造成危害损坏房屋毁路(m) 毁渠(m) 其它危害直接损失(万元) 灾情等级户间 潜在危害威胁人口(人) 威胁财产(万元) 险情等级 影响范围 监测现状 监测建议□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防治建议□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群测人员手机电话 防灾预案□有□无村长手机电话 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地址 报警方法值班电话 预定避灾地点人员撤离路线 示意图平面图 剖面图 人员撤离路线图 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调查单位:

野外地质点规范要求

野外地质点记录规范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2008年6月

1.野薄记录格式 目录格式 点位岩性地层页码 D0001 岩性分界点P3β-Ⅰ/P3β-Ⅱ 1 D0003 地质观察点P3x 2 …………………… 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 地点:(野外基站)气候:(晴、阴、雨、雪) 路线:L04(自……经……至……) 任务:(沿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 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 记录: …… …………………………………………………………………………………………………………………………………………空两行 点号:D0401(居中) 座标:X: Y: A= m±m 或(E: N: A= m±m ) 位置: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产状点等 描述: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界线点描述为: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取样:D0401H01、D0401H02 标本: (于900m处采标本一件, 样号为D0401B01, 岩性为………) 照片:( 记录照相序号、位臵、照片内容简述等,编号D0401ZP01) 点间:如: (1) D0401 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 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DO401: 沿途为……… 注意:当天记录的第一个点没有点间描述,点间描述应从第一个点以后开始。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包括: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必须进行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介绍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如: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1:5万比例尺**省**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院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工作概况 (1) 第二章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1) 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 (1) 第二节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6) 第三节工作质量评述 (9) 第三章质量管理运行情况 (11) 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13) 第一节主要问题 (13) 第二节下一步工作建议 (14)

第一章工作概况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省各类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省计划用1年时间,对全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 **市位于**(交通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地理。 更加详细的查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省、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委托**院对**市所属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本次**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共涉及**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我院于***年***月初开始**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分为两个调查小组,每组三人,其中司机一人,从事水工环专业工程师两人,12月中旬结束。按照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村村到要求,共完成村村到1796个自然村,**市所属***个行政村全部包含,共计行程约****公里。

第二章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 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以涉及**市不同时期的水、工、环综合研究成果为资料基础,采用的主要工作技术方法如下: 1、遥感解译 工作组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前,采用了最新遥感映像航片对**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进行全面解译,以此确定野外路线的布置,并在野外调查工作中验证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 2、地面调查 为本次工作核心,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万)》并结合**市地质灾害实际情况严格执行。主要调查的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边坡五类。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重点调查核实了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和可能对居民点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另外,对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及河流沿线和风景旅游区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地区也进行调查。包括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造成的损失及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依据。以下为本次工作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边坡五类灾种的调查要点: (1)崩塌调查要点

野外地质调查路线记录要点

水文地质调查路线中卡片记录的要点 如何记录野外地质卡片记录的要点问题,要从外业调查路线说起,对于一条调查路线的工作它是有资料研究、设计调查路线、外业收集资料、对观测点、水点、沿途路线上的地质、地貌、构造、岩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记录描述与路线调查工作小结组成。下面从资料研究与外业调查上说明以下工作中的要点。 一、资料研究 室内前人资料研究是我们整个外业工作能否有效顺利进行的最基础、最关键性的一个问题,因为此项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调查路线与各类控制点布置目的明确、合理的思路。因此它的要点是把前人资料在总结的基础上用铅笔把它展放在你要工作的手图上,并布置上调查路线与各类控制点大概位置,以保证你工作中的路线与控制点目的最明确、布置最合理、工作量最少、最能解决问题,然了对实际路线调查中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要重新布置一些控制点与追索路线调查。再一个要点是调查路线方向上最好是垂直于地层与构造界线,但有时为了追索地层与构造走向上的变化也可以平行地层与构造界线。 二、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的要点实际上是对观测点、水点、沿途路线上的地质、地貌、构造、岩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记录描述与路线调查工作小结的各类卡片如何记录的要点,为此本次将以观测点记录、重点水井调查记录、泉水记录、调查线路小结四种内容较全面的卡片为重点,向同事门探讨如何填写。 1、观测点记录 测点记录表 野外编号一般以D1、2、……为编号坐标此处以测量坐标轴图幅手图上的编号方格图上各号 D代表着地质点系为准,X为纵坐标

用测量坐标观测点类型界线、构造、控制、地貌点地面标高图上的地形高程室内编号整理资料的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