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图解(一) @ 形意拳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套路图解)

动作 3:左足尖翘起向右扣约 120。,同时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左腿, 右足尖翘起外摆约 120。;左手向上划弧至前额;右手向前推出,高与肩平,手 心向前,塌腕:眼看右手(图 60)。
动作 4:左手从前额往前伸至与右手相齐,两手心相对,指尖向前;同时右足撤步 至左足正后方并斜着落地(图 61)。
动作 5:两手虚握拳往下划弧至腹前:同时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足尖着 地;眼视前方(图 62)。
要点:上体要直,两肩要松,呼吸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向丹田压气。 用法: ①单鞭是应付左右两侧对手。 两手虽是同时分开, 却要一虚一实。 何实何虚,要看对方来势的远近。若左手实击,重心须落在左腿,眼顾右方;同 时可走右脚踢右方之敌。 ②若两侧对手相距甚近,或已搏住我的两臂,我即用肘撞击或肩靠,同 时另一侧脚可踢击。 第6式 提手上式
动作 3:随即左足后撤;同时两手平着往后划一半圆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体重 心后坐,右足尖翘起(图 36)。
动作 4:两手自右肩前一齐往前推出,两臂略弯曲,同时右足尖逐渐着 地,左足随即跟至右足后约 10 厘米处;眼看右手(图 37)。 第 19 式 开手
动作与第 3 式“开手”相同(图 38)
第 20 式
用法: 上右手击对方某部,赢嚣娄霧腕或肘,我则向后坐腰,左手从右 臂外截其腕,幢彼劲往右领,同时右手按其肘蕾因势而发。 第 14 式 抱虎推山
接前式,两手一齐往前推出,高与胸平,两臂略弯曲;同时左足往前迈步,右足 跟步,距左足约 10 厘米;眼看两手中间,稍停(图 28)。
用法:若对方手在内,我手在外,则我向里裹住对方的手而发;若对方 手在外,我手在内,则我用开劲撑住对方的手而发。总之须粘住对方的手使其不 能运动自如, 否则只知向前猛扑, 必为对方所乘。 此式以打在对方躯干部为最佳。 第 15 式 开手(右转)
抻筋拔骨的练功功法

抻筋拔骨的练功功法简介一下抻筋拔骨的功法首先说一下功法不同于拳法。
寿关顺先生所学孙门抻筋拔骨练功之功法,简言之就是近似于少林易筋经的一套功法,但是又不同于少林易筋经。
也就是说形式上和少林易筋经是相近的。
你们这样去理解就行了。
孙式抻筋拔骨功法(注意不是伸是抻读音是CHEN ),一共有六套功法,上肢从手指,手掌,手腕,肘,肩,下肢从脚趾,脚掌,脚踝,膝,胯,到腰躯体从下腰中腰到上腰直到颈锥,练时配合呼息尽量松弛再转到逐步尽量抻拉伸展。
一定要配合气沉丹田的深呼吸。
我原想将练法画出图型发出以共大家学练。
但是和寿先生商量后,觉得就是有图还是无法将练法通过文字讲清楚。
一定要有老师在面前边示范动作边讲解才能明白练法。
有拳友说是否象印度的瑜伽功,我虽看过人练瑜伽功,但是不太懂它的练法所以也无法做比较。
但是练柔韧的效果相信是会一样的。
因为这套功法练久就会有很好的柔韧性的。
寿先生说功法练得好了,能极松而至极刚,才能发穿透的劲力。
我将再和寿先生商量,如何将孙门的一些绝技发掘出来以共大家学练。
这真正是宝贝,是孙门宝贵财产啊!我遍观武术网站,谈到太极之实用境界,全都说要大松大软,要练就松软的内劲。
也就是只说了练功的达到的最后目标。
有些人谈到了如何才能练出大松大软来,但是无非就是练拳套练推手。
有的还强调不能多推手一定要在打套路中去学会太极真功。
这些说法都是事是而非,没说出能够练出松软效果的正确方法来。
由孙禄堂先生的传人支燮堂的门人寿关先生教我的孙门绝活“抻筋拔骨功法”,才能真正解决了如何将身体和动作练松的问题。
这是孙门的宝贝。
我练拳四十多年,也是孙拳之爱好者。
最近有幸和孙禄堂传人支燮堂门人上海的寿关顺先生数次相会,听其一番介绍和表演,才知孙门的练功之法为何物。
练拳和练功不是一样的练法。
会练拳者不一定会练功法。
武林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古话,我学了抻筋拔骨练功之法才有了真正的体会和认识。
寿先生所讲所教的就是孙式拳的练功之法。
伸筋拔骨

大力神功,熊式易筋经,伸筋拔骨星期五晴中国得气功总结起来有几点:呼吸导引,申筋拔骨,潜能激爆ﻫ这里我最近开始琢磨申筋拔骨得道理、主要就就是用来练习筋长力大、现在瞧来这个锻炼方式可能起源于某个丹道理论。
到了道家得理论范畴我就感觉想很快得研究明白没戏了,可就是这里有一位很有共享精神得前辈得文章我觉得非常好。
在这里转载一下说实话让我申筋拔骨我还就是觉得太苦。
小时候拔过,得确管用,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好得效果了、这个申筋拔骨就就是拉开大筋让气血滋养自己得骨骼筋肉.”筋长一寸,延寿10年"么.里面也提到了如何加大练习得效果、ﻫ邵发明得大力神功还有过去某位前辈公开得熊式易筋经都就是与"申筋拔骨"有很大关系得.此功法与气血有关系。
我考虑其实"申筋拔骨”之前就是不就是应该有养气血得前行辅助功法会比较好?ﻫ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谈谈朱砂掌与松紧转换ﻫ杨勇先生得朱砂掌我就是在武术健身杂志上瞧到得、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该功法上得益非浅吧!!!估计练过得人从80年代到今天不下百万。
熊氏易筋经就是在紧张上求筋骨功夫。
、。
如果求得就是武术与战斗力,建议大家一辈子别丢熊氏易筋经。
这真就是一个好功法!!!!!杨勇先生得朱砂掌练得就是甚麽功夫呢?练得也就是筋骨功夫。
精华就在于它得“虎部功法”。
它可以完全取代熊氏易筋经第一级功法得前面七个动作、它与熊氏易筋经得不同之处:就就是它有松紧转换。
这就是它养生有奇效得地方。
我得练习方法就是:先练熊氏易筋经,在紧张中求得筋骨功夫。
将身体得筋骨极力得抻拔开后、接着就练习杨勇先生得朱砂掌“虎部功法”。
须知: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在人体,筋骨也就是如此,筋长力大就是对得,但也要有个度。
筋不能就是绝对拉长,绝对拉长会让您得筋失去弹性得。
失去弹性得筋就是发不出电闪雷鸣,力达千钧得劲道来得。
而中国拳学得发力不过就就是“弹抖”二字罢了,只有在这二个字上下功夫,您才能走进武学得门槛。
抻筋拔骨功法图解

抻筋拔骨功法图解第一动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
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
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
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
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
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
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
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
成X型。
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
形同伸懒腰。
尽量伸展。
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
可反复做多次。
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
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
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
两肩尽力向后拉抻。
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
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
两臂高与肩平。
手心向前。
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
尽力抻拉。
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
第三动1.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
尽力抻拉。
2.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
双手钩尖朝上。
尽力抻拉。
3.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
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
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平举双钩反手向后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
尽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缓缓旋回,平举双钩,钩尖朝下,再抻拉。
6.打开双钩,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尽量伸直打开,向身两边尽力抻拉双肩双手。
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
形意拳站桩:夏天捆身子,冬天松绳子(纯干货)

形意拳站桩:夏天捆身子,冬天松绳子(纯干货)以前老头老是说站桩是:夏天捆身子,冬天松绳子。
我一直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孙禄堂的孙氏形意拳三体式桩1、为什么说夏天是站桩的最好时间?老头问我砍过柴没有?我说我是湖南人,小时候上山砍过柴。
砍柴之后找个藤条,把那个柴绑起来。
绑得结结实实的。
但一晒干就松掉了,一捆一捆的菜都变得松松垮垮了。
那个柴就像人的身体,气血就像那个柴里面的水分,没晒干之前那就是夏天,捆绑紧紧的。
晒干之后就是冬天,水分没了,干了,松松垮垮了。
夏天气血流动最快,最旺,肌肉筋膜韧带被气血充涨的最发达。
这个时候练拳全身的肌肉韧带容易拉紧成型。
而到了冬天的时候。
随着天气转冷,全身的气血内敛,全身的气血流动慢。
肌肉和筋骨就没有夏天那么充盈发达。
我当时还有点不以为然,我说不就是一个热胀冷缩嘛。
我也是这几年才明白的。
认识不够深刻呀。
以前我学拳的时候,十几二十岁,肌肉,筋骨,气血最充足的时候。
现在接近40岁了,才发现骨架已经慢慢的松了。
比如说膝盖。
以前一站桩,膝盖从来不痛。
今年站桩膝盖内侧有点痛,为什么?膝盖骨里面的韧带有点松了,造成膝关节有点偏位。
一站桩肌肉韧带开始拉紧的时候,拉不到原来的位置上。
就像拿绳子绑一扎筷子,筷子松了,滑掉了。
去年冬天我开始练拳的时候,我就觉得练不下来。
但是今年从5月份开始我就觉得不痛了,好像膝盖骨没有偏位了,关节复位,大腿韧带肌肉拉的紧紧的。
不仅仅是膝盖,身上其他的关节也一样,比如说驼背。
年轻时,大家都是笔直笔直的,一到中年就慢慢驼背了。
其实就是肌肉筋膜慢慢萎缩了。
那夏天是肌肉筋膜最发达的时候,最容易拉起复位的时候。
橡皮筋捆筷子,紧紧的。
2、怎么捆身子?站桩捆身子,身子一捆上全身就是铁板一块,肩胯相合,确切的说这是形意拳整劲入门。
那么从哪里开始捆呢?三个地方:身,腿,手。
身部:脊椎断开分三节。
第1节:后脑勺下凹下去那个地方。
筋膜韧带拉紧,关节撑住,就是顶头。
第2节:心窝位置对应的后背。
内功心法一一抻筋拔骨

内功心法一一抻筋拔骨有人问“撑筋拔骨”是什么,我告诉他就是“伸懒腰”。
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呢?其实关系大了去了,会伸懒腰,就会“撑筋拔骨”。
我们看“猫”在“伸懒腰”的时候,将身体拔成“拱桥”,此时的脊柱是节节拔开的!我们人在伸懒腰时,其实是非常享受这过程的,瞬间将身体骨节“梳理”了一遍,一次全方位的“按摩”撑拔。
瑜伽是一种典型的“慢拉伸”练习,可以使身体更“柔软”,这种“柔软”是建立在“骨节开”的基础上,跟“肌肉放松”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筋骨崩弹”可以理解为。
练拳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伸懒腰”,我们要求大家要“悠着练”,其实就是“慢拉快弹”,既不累,又能够快速增长功力。
所以一旦你掌握了“撑筋拔骨”,做到“身如弹簧”,就同时拥有了如猫一般的敏捷,如虎一般的勇猛。
由于腰裆、跨、肘、手,不在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由于练拳时要求,腰胯不松、手不动,那么,腰胯的一旋转,往上带动手臂的旋转,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如同一个弹簧圈一样往上旋转出去的。
“螺旋劲”,也有叫“缠丝劲”,无论怎么叫,离不开“一横一竖”,胯主横,脊主顺,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构成了人体螺旋。
跟建房一样,这是“框架”,然后就是填充,往里塞砖头,也就等于开发小的“关节”,比如两肋的“折叠”之功,肩肘的崩弹之劲,肢体的相磨而行,都是为形成“螺旋”劲力服务的。
练拳时,我们知道“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除此之外,为了使身体成为一个“整体”,也要注重“两肩合,两膝磨”。
“合肩”是训练整劲到手的非常关键的一步,很多朋友在练拳时,其它关节劲力都非常大,唯独打出去始终是“梢节劲”,无法形成如“坦克”般的摧根劲力,其原因在于肩未合,两肩之间各自为政,就像“自来水”的管道,分路了,所以水流必定就小,处理好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夹肘合肩,使之合紧而成为一体,自然劲力整合,“无坚不摧”。
举一反三,两腿要跟身体成“球”也得做到“前腿进,后腿跟,好似两腿并一腿”,两腿相磨,胯劲自然紧凑,两腿与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入门之基】抻筋拔骨详情

【入门之基】抻筋拔骨详情练拳须先求开展,使浑身筋骨关节舒展灵活,强韧有力,再求紧凑,用拳中之规矩将全身关节接骨斗榫,骨撑筋绷,方能致用。
撑筋拔骨的基础训练虽然是基础,很容易为人忽视,但却是不可跨越的基本功,入门就站桩练拳是错误的,试想,筋骨尚未开展,动作也难到位,何来效果?很多人上来就练拳,忽视了基本功,导致了练习多年仍然筋骨拘谨,一动如拘,甚至基本的要领都难以做到,如形意拳引手上钻要求的小指翻天不能轻松做到,又比如很多人练拳多年或站桩多年之后,腰胯仍然如被绳索捆缚般不能松活,也不能做到脊柱正直,气沉丹田等等,皆是因为缺少了基础练习,三五年难以松开的腰胯,只要专门训练撑筋拔骨很快就能松活而又柔韧,因此即使有练拳经验的人也需要重新进行撑筋拔骨的基本功练习,因为对于真正练拳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练拳先练基本功。
常言道,“筋长力大”,“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撑筋拔骨的训练不仅是练拳的重要基础,将周身筋骨揉开,松活柔韧筋骨关节。
也可通脉活络,开沟通渠,是现代人健身的绝妙动作,对健康身体有很大裨益,对办公室颈椎,腰椎,肩膀等职业病和亚健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如降龙回首桩功对脊柱和全身筋络进行螺旋线性拉伸,对脊柱和全身都有调理作用,先天功求先天胎儿之态,使全身之形汇聚丹田,对五脏六腑起到“内在按摩”作用。
从众多的撑筋拔骨练法中根据形意拳训练和健康身体的要求,精选出主要的六大动作,名为先天功,降龙桩,进步降龙桩,分水式,摇肩肋,扶杆松胯。
练拳必先练撑筋拔骨基本功,每日练习三十分钟以上,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练习时间练习半月至三个月之间再行练拳,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仅求锻炼身体者,也可将其作为一项简洁方便的运动长期坚持下去,每日练习十分钟,得一身轻松。
1.先天功先天功为求先天胎儿之状态,形意拳返先天皆不离此。
可练全身关节舒展松活,尤其松腰胯效果神速,以先天之态使全身之形汇聚丹田,体会丹田为全身中心,且通过呼吸和身形可对五脏六腑起到内在按摩而使五脏气血循环通畅安和的作用,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寿关顺老师抻筋拔骨

寿关顺老师抻筋拔骨1)预备式大马步,稍高。
两脚之间可达两倍的肩宽,两脚外撇45°。
两手张开,沿两腿的方向。
塌腰、顶头、松肩、松胯,重心位于两脚脚跟连线。
由头和两个脚组成的三角形,在接下去的坐式动作中均保持不动2)向前推掌式接上式,吸气,两手上来,到小臂平,手心里要有气感。
两手向胸前回收,手心朝向身体,离身体约20cm处停住。
肘部维持不动,然后两手外翻至手心朝向正前方,两掌向前向上向外推出至极处,胸空臂圆。
掌根向外推出时,肩往里缩,下方肌往下抽,吸气;放松,呼气。
3)左右推掌式两手掌竖直,手臂推直了水平地分向左右,至与身体同一平面。
平腕竖掌等要领一如上式。
到了,全身均匀用力撑开,吸气。
再放松,呼气。
这种一伸一放每一式可以多做几次,大致在3~9次之间。
初练不能猛拉久拉,以免肌腱受损。
4)左右伸指式把手掌放平,掌心朝下。
指尖领劲向左右伸展。
如图。
再把手掌翻过来,手心朝上。
伸展。
此手心朝上式未配图。
5)向后拉肘式做完伸指动作后,两手臂直着水平地划向正前方,手心朝上,指尖朝前。
到了,逐节屈指,握拳,回收至两肋。
两肘尖极力向后拉,胸部向前。
6)向前反推掌将手掌打开,手指朝下。
向前推掌至极处。
掌根顶出,极力坠肘,下方肌抽住。
7)左右勾手顶腕五指聚拢成爪,屈腕成勾手,此时爪尖朝上。
小臂翻转,至爪尖朝下。
分向左右至与身体一个平面,全身用力将腕部顶出,坠肘,松肩。
如前图。
扭臂至爪尖朝后,再来伸展。
扭臂时要整条手臂扭转,而不仅仅是小臂。
如后图。
8)左右伸指与之前的第四式完全一样。
把手掌放平,掌心朝下。
向左右伸展,直到指尖。
如图。
再把手掌翻过来,手心朝上。
伸展。
9)苏秦背剑式做完伸指动作后,两手臂直着水平地转向正前方,停住,逐节屈指,握拳。
向下向后回收至背后。
如左图。
两手放在骶骨突起处,左手将右手大拇指握住。
然后两手往下伸,头抬起。
再恢复,头正直。
这个动作是马步坐姿的最后一式,检查塌腰、顶头、松肩、松胯,重心坐满脚跟等要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图解(一)
fanqinshen 勋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查看图片详细信息正在读取此图片的详细信息,请稍候 ...
第一动
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
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
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
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
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
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
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
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
成X型。
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
形同伸懒腰。
尽量伸展。
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
可反复做多次。
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
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
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
两肩尽力向后拉抻。
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
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
两臂高与肩平。
手心向前。
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
尽力抻拉。
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
jerrywong 门派: 孙氏内家拳
好极了. Thanks!
神子头衔: 论坛坛主
图文并貌,好!
李先生
太好了!我要打印出来参考学习!
qianjinding
希望各位都能像fanqinshen和寿先生一样抛开门户之见,精诚团结,互相帮助,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为更多的后学者指点迷津。
非常希望能把各位前辈的拳录下来,放在网上,供大家学习。
孙氏拳能融会百家独树一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孙禄堂先生没有门户之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信这才是孙老先生创拳的目的,也应该是所有人的心愿。
真诚的为fanqinshen的行动鼓掌喝彩!
wsxbl 正在监狱改造我要探监
fanqinshen 兄
谢谢!你如此热心,真侠士风范
phil
向fanqinshen致敬
wolfgangwoo
向fanqinshen老师致敬!!
生命
请各位谈一下易筋经,我知道的有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静桩,某部位吸气用劲,呼气不放松。
持续81息。
高中时练过一个月第一个动作。
效果很好。
后来怕练的力气太大,不小心伤着别人,就未继续。
现在有点后悔,不过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分练太多,没有很巧的综合统一于一个式子中去,点与点的关系也未讲。
后来,李天冀的书“武当绝技”出来了,其中的重点是宋唯一的武当剑谱。
那些步法图真是有道理、看不懂。
能看懂的就有入手法和出手法,除了用静劲外,还指出出手法为劲由肩1、肘2、腕3,掌4,指梢5(上盘),下盘小腹1、胯2、膝3、脚跟4、脚趾5。
从而加上了劲路。
梅花桩:我后来到山东大学上学,那里有燕子杰教梅花桩(现在已出书了)。
我宿舍对门就住着山大梅花桩协会的当任会长,已练了十年,从初三开始。
其五式桩他们只要求停6息。
我自觉可以用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和武当剑谱的方法来练。
因为当时我总是感觉梅花桩与太极好像处处是反着练的,没法同时练。
所以没有练习。
现在我体会到其实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自己瞎揣摩了好久,如果选些最适宜练易筋经的架子的话。
还是觉的梅花桩五式真是太好了,简而巧。
尤其是拗式。
但他们(起码是书面上)都未提到呼吸时应该???,(“应该自然呼吸”当然是提到了)而寿先生的特色是,这个做法的提到“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
至不能忍受为止。
”“产生深呼吸,呼吸加深,横膈膜抽紧,肋骨抽紧。
腹式呼吸就浑厚,这种呼吸也叫真人呼吸,而通常人采用的胸式呼吸,主要靠胸部的扩张压缩来呼吸。
真人呼吸就增加毛孔的呼吸量,可以增加到8~90%,这样一开一合,肺不工作,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减轻肺的压力,”我的练拳体会,这个实际上就是“含胸拔背”中的含胸要义。
当然太极盘架子时不像易筋经那样剑拔弩张,只是胸部不随呼吸起伏而已。
太极初学者应该是刚开始做不到吧,做到的就叫功夫。
寿先生还有一点与熊式真传少林易筋经、宋唯一的武当剑谱、梅花桩不同。
就是后三者基本都是在静桩上练,有一个静态的姿势。
而寿先生的方法是活桩。
在动作中运劲。
不知孰优孰劣。
不过我还是先按静桩来练,1。
梅花桩的拗式来练拗劲,是否就是缠丝劲?(我未练过陈式)。
2。
至于綳劲,我准备练寿先生的第一动,不过我以为如果能够加上面墙下蹲,即人面墙站立,除了伸懒腰的上盘外,同时尽量下蹲就好了。
同时两手握拳,但两个大拇指伸开互相相顶,头抬到可以看见大拇指尖。
不知对不对,会不会更好。
我的好朋友
我也练过熊氏易筋经,不错的,有一定的可练处。
不过要坚持练,几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