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二、科室设置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三、人员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四护士至少3人.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六设置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四、房屋和设施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5%,房屋应具备双路供电或紧急发电设施.二根据国标GBZ130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单管头X射线机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20平方米,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4米.双管球X射线机房有效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CT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MRI机房不小于80平方米.以上每个机房有合适的控制室和配套设备辅助用房,所有机房建造前必需通过环境检测,X射线和CT机房符合辐射安全要求.三每台超声诊断设备使用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四心电图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五候诊区大于150平方米,包括受检者等候区、更衣室处条件受限的,可将更衣室处设在检查室内,做好受检者隐私保护.五、分区布局一影像诊断功能区.布局和流程应当满足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具备相应的工作区,包括登记及候诊区、检查区包括X射线摄影室、CT检查室、磁共振成像检查室以及超声、心电图室,CT室或MRI室附近设放射科专用注射室和观察室等检查辅助用房、试剂和耗品保存区、医疗废物处理区和医务人员办公区包括诊断报告室、读片室、影像专家门诊室、远程会诊中心以及医生值班、办公、更衣和盥洗等用房等基本功能区域.二辅助功能区.医疗费用结算,以及药剂和消毒供应室等.三管理区.病案、信息、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部门.六、设备一基本设备.至少配备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心电图仪2台.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职业防护物品.二急救设备.每个放射检查室都必须配备符合要求并有足够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及基本抢救设备, CT检查室内必须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及相关药品.三信息化设备.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具备PACS/RIS系统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七、规章制度建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实施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至少包括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影像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各项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放射科危急病报告制度、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远程会诊中心规章制度、患者登记和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以及停电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受检者紧急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抢救预案.机构人员必须参加对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流程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并有记录.八、其他一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9号.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5公里范围内必须有具备急诊救治能力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并签订救治急危重病患的医疗服务协议,建立绿色通道,保障随时转诊.五长期承担其他医疗机构影像诊断任务的应与相应医疗机构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所开展的各个项目应接受省级以上医学影像质控中心组织的质量评价,保证影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六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检验的影像诊断中心应与相应医疗机构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保障相应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

国 家 卫 生计 生 委 医 政 医 管 局
罗庆
断 中 心 间 检査 结 果 互认
医 疗 资源 纵 向 流 动
,
鼓励利 用 信 息 化手段促进
华
、
胡瑞荣
、
王毅
-
由 医 学 影 像诊 断 中 心 向 基 层 医电
。
话
:
0
1
0
6 87 9
1
885
、
68 7 9
1
程影 像诊断 等 服务
《
健全落 实 社 会治 安 综 各 省
(
区
、
牵头 部 门 要 及 时 收 集汇 总 本 地 区
、
合 治理领 导 责任 制 规定 》
能 正确履 行相 关 职责 的
,
对违反有 关规定 或者未 专 项 行 动 工 作 进 展
、
先 进 典 型及 经验
,
、
主 要 成效
、
依法依 规进 行 责 任督 导和 重 大 案 件
1
6
-
国 家 卫 生计 生 委 公 报
20
1
6 ? 0 7
量 控制和医 疗 服务 监 管 确 保 医 疗 质 量 与 医 疗 安 全
,
。
验
,
及 时 将工 作 进 展 情 况报 送我 委
:
。
在质 控 的 基础 上
,
逐 步 推 进 医 疗机 构 与 医学 影 像 诊 联 系 人
分 管 负 责 同 志 要范性文 件
。
。
有针对性地制 定 相 关 规
,
主 要负 责 同 志 要 亲 自 抓
,
国家鼓励开办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必备设备一览

继制定《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对县医院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均予以详细规范之后,国家卫计委也要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这一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进行标准、规范化管理了。
日前,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这两大文件均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而由国家卫计委组织制定的。
文件明确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政治地位”: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由于对分级诊疗作用重大,文件要求,各地卫计委逐渐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县级以上医院应与其建立协作关系;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其提供的远程影像诊断服务;鼓励其走向连锁化、集团化。
在设备配置上,文件明确,一家符合基本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至少配备:(一)基本设备。
至少配备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1台;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功能;心电图仪2台。
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职业防护物品。
(二)急救设备。
每个放射检查室都必须配备符合要求并有足够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及基本抢救设备,CT检查室内必须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及相关药品。
(三)信息化设备。
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具备PACS/RIS系统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
附件: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医学影像质控基本标准

青岛市二级医院影像技术设置基本标准 (试行)
三、专业用房面积及标准(35分)
? 技师办公室一间(兼)。
( 5分 )
? X线摄影检查室(不含控制室) 36平方米以上,
有通风设施。
(5分)
? 控制室一间。
(5分)
? 工作站一间(兼)。
(5分)
? 登录室一间。
(5分)
青岛市二级医院影像技术设置基本标准 (试行)
三、专业用房面积及标准
? 激光打印室一间,有通风设施。( 5分 )
? 技师夜班室一间(兼)。
( 5分)
青岛市二级医院影像技术设置基本标准 (试行)
四、技术操作(20分)
? 检查设备性能完好,资料齐全。
2分
? 检查资料登录详细,申请单有检查者签字。 3分
? 技术操作规范、配合默契,摄影位置、期像全而
? 专家组职责: 负责对本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技术指导, 对本专业的室间、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指导评 价并监督实行。
前言
? 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 遵照“质控中心”对于质控规定项目中的专业管 理、工作任务、技术项目、质量指标与重点质控 项目、科研教学五项原则要求;技术设置规定项 目中的基本设置、工作人员标准、专业用房标准、 技术操作、基本设备标准等又五项原则要求,综 合本专业特点,重点调整了专业管理与重点质控 指标所占比分,借此提高专业影响力。二、三级 医院侧重点有所区别。
青岛市医学影像技术质控基本标 准与设置基本标准 (试行)
青岛医学影像质控中心X线技术专家组 青岛医学会影像技术专科分会 2004年8月制定
前言
? 医学影像质控中心X线技术专家组的产生:
青岛市卫生局于 2004年2月发出 [2004]22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
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
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
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
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
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
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
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医学影像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中心基本标准医学影像中心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影像检查、诊断和治疗指导等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医学影像中心的正常运转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标准,以确保医学影像工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规范性。
首先,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包括设备标准。
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中心的核心工具,必须保证设备的性能稳定、准确性高。
医学影像中心应当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医学影像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准确性。
其次,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还包括人员标准。
医学影像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医学影像学、放射学、医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医学影像中心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另外,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还包括工作流程标准。
医学影像工作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工作流程必须严格规范,确保影像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学影像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包括患者登记、影像检查、影像诊断、报告发布等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
此外,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还包括质量控制标准。
医学影像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必须严格控制影像质量。
医学影像中心应当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影像质量评价、异常影像的复核和质量事故的处理等,确保影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还包括信息安全标准。
医学影像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患者信息和医疗数据,必须保证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医学影像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等环节,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总之,医学影像中心的基本标准涉及到设备、人员、工作流程、质量控制和信息安全等方方面面,是医学影像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医学影像中心必须严格遵守基本标准,确保医学影像工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规范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支持。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
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
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
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 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
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
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
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xx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
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

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新兴医疗机构建设,发挥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在承接并分流群众医疗健康需求、降低线下人群聚集感染风险、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人才短缺和会诊读片难等方面的作用,助力“互联网+健康”经济发展,制定本标准。
一、机构定义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独立设置的应用宽带互联网和远程 PACS获取完整的医学影像资料(包括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了解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经执业注册医师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的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不对外开展门诊及住院诊疗服务,仅可开展医学影像门诊诊断服务及相关的诊断服务。
二、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含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及与诊断项目相关的其他辅助科室。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三、科室设置至少设置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等专业组中的4个专业组,各专业组可独立成科,并设置独立或统一的诊断室,需设置病案室、设备科、信息科、质控科等其他辅助科室。
可视情况需要,设置医学影像门诊部。
(一)各专业科室或专业组:根据各自的执业范围和专业特长出具诊断报告,供临床参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医学影像门诊部:可根据患者提供的医学影像资料、病例资料,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直接面向患者提供医学影像诊断服务,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病案室:负责本单位纸质病例和电子病例存储、保管。
(四)设备科:负责本单位设备的维护,并指导图像传输单位设备的调试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屋设置
• 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5%,具备双路供电或紧急发电设施 • 根据国标GBZ130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单管头X射线机房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米,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4米。 双管球X射线机房有效面积不小于30平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 CT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米,机房内单边最小长度4.5米。 MRI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80平米。 以上每个机房有合适的控制室和配套设备辅助用房 所有机房建造前必须通过环境检测、X射线和CT机房符合辐射安全要求。 • 每台超声诊断设备使用面积不小于20平米。 • 心电图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米。 • 候诊区大于150平米,包括等候区、更衣室。
医学影像中心基本标准
背景介绍
• 2017年1月25日,国家卫计委下发通知《关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 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解读》
• 再次确认医学影像、检验、血液净化、病理中心作为独立医疗机构 势在必行。
• 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是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统一纳入当地医疗质பைடு நூலகம்控制体系,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服务监
定义
•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 磁共振、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 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 • 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 医学影像科 • 药剂科(与检查项目相关)
诊疗科目
科室设置
• 放射科 • 超声科 • 心电图室 • 辅助科室: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消毒供应室(可外
规章制度
其他
• 由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5公里范围内必须有具备急诊救治能力的二级及
以上综合医院,并签订救治危急重病患的医疗服务协议,建立绿色 通道,保障随时转诊。 • 应接受省级以上医学影像质控中心组织的质量评价。
• 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 影像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 • 各项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 • 放射科危急病报告制度 • 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 消防安全制度 • 远程会诊中心规章制度 • 患者登记和医疗文书管理制度 •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 停电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 受检者紧急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抢救预案
分区布局
• 影像诊断功能区: 登记及候诊区 检查区 试剂和耗品保存区 医疗废物处理区 医务人员办公区
• 辅助功能区:费用结算、药剂、消毒供应室 • 管理区:病案、信息、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设备
• DR 2台 • 16排CT 和64 排CT及以上CT各1台 ---共3台 • 1.5T及以上MRI 1台 • 超声3台(具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心脏彩超、超声造影及
管,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背景介绍
• 截止2016年5月底: 1. 有22个省份供设置323家医学检验实验室(社会办309家,占95.7%) 2. 北京、浙江、江西3个省份共设置6家病理诊断中心 3. 上海、浙江、江西等5个省份设置9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社会办8家,占88.9%) 4. 山东、河北、江西等5个省共设置57家血液净化机构(社会办100%)
定量分析功能) • 心电图2台 • 供养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器,职业防护物品 • CT室内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供氧装置、负压吸引及
相关药品
信息化设备
• 具有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 • 配置与工作量相适应的医生诊断工作站 • 具备PACS/RIS系统和远程会诊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