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 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word学案

t1一、选择题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5.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6.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8.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综合题1.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1)一般地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体现水平的高低。
为什么?(2)依城市化发展和城市聚落形成的一般规律,说明埃塞俄比亚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
2.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1970年以平,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的人口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了新城镇,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形成了许多的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同时在老城和新城之间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1)资料中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国家,这是现象。
形成这种现象学的原因是什么?(2)下列有关以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双向选择)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C.是城市发展的继续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成农业人口造成的。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城市化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
2.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学习提示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重点理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性差异,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思路城市化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城市化与空气污染城市化与水污染城市化与原生态环境改变城市化与地面沉降本节课标的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本节教材内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
教材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内涵的明确是学习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基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学习又反过来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更快,大城市化趋势更明显,使人口和工业过度集中于城市,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的影响,许多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其中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尤为突出,应重点加以探讨。
“城市化的内涵”这部分内容介绍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其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解释,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最好运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解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优秀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城市化教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
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2.2 城市化- 教案设计

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内涵,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提高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关注。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如何降低城市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如何降低城市化
【教学过程】
引入:以泉州近几年的发展来说明问题,特别浮桥、江南等地发展来说明城市及城市化带给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生物圈的影响
对水圈的影响
对岩石圈的影响
对大气圈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城市化
2)不利影响——过快城市化
以各类污染的典型图片观看为主,并在每类图片之后,提出污染的来源,危害等对于活动的处理,除了认识中国的城市化现状,更多的作用在于尝试让学生回答第3个问题,并达到巧妙引入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
3.保护和改善城市——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知识概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包括城镇化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功能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2.掌握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3.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3.1.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化历史悠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规模大,城市功能齐全。
同时,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还面临着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3.1.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城镇化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但城镇化加速发展。
其中,崛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涉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等多种因素。
3.1.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比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其中,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主要原因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同;3.投资、政策等因素的作用。
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包括: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2.促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3.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
同时,城镇化进程也面临城市扩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环保等方面注重平衡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由教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原因。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及原因,以及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城市化-中图版必修二教案

城市化-中图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理解城市化对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3.分析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探究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历史背景和对社会经济的作用;2.城市化对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市?2.城市与乡村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和优势?3.人们为什么要过上城市生活?2. 概念和历史背景(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2.城市化的历史背景;3.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 影响因素和对人口、土地、环境的影响(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城市化的影响因素;2.城市化对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分析这些问题和挑战背后的原因;3.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办法。
5.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分析城市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列举相关措施;3.思考如何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巩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小组讨论法;4.自主探究。
五、教学工具1.多媒体设备;2.PPT。
六、教学评估1.课后布置作业:编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阐述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2.课堂互动:学生根据案例或简报提出相关问题,其他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3.课堂作业:在小组内收集本地城市化相关信息,分析本地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一)文化与文化景观1.文化与地理(1)文化的概念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2)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
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
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3)文化与地理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l)文化景观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1)文化与自然(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l)文化源地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2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内涵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内涵,并能运用于分析生活中城市化的具体实例。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 过程与方法课堂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转化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四、设计思路● 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城市着手● 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尽可能利用教材但不依赖教材五、教学过程导入:用深圳新老照片的鲜明对比,调动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一)城市化内涵1.提出问题:对比今天和20多年前的深圳,你认为有哪些变化?2.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从答案中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读❽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年)❾图,分析得出规律。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❽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❾图,让他们自己动手把柱状统计图转化为坐标折线图,并从中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1.引导学生❽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❾表和❽世界超大城市发展趋势❾表,帮助他们从中提取信息,并归纳成结论。
2.读❽世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❾图,讨论大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
● 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借用伦敦城市化的案例,创造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全过程,并启迪他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结论。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教师提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其原因,进而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
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产业空心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至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比较]一个是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一个是向城市外部的人口迁移。
再城市化: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实施的防止城市及城市中心区衰退。
它是个别城市的现象。
而非普遍存在的现象。
P38,讨论:发达国家经历的历程:小图表示,问题:最终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生态城市?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原因: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显著(城市较多的变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
表现:(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2)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经济发展速度亚于城市化速度)——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即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具体原因:推力与反推力
推力: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反推力:城市人口增长快,就业岗位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结果:形成内城贫民窟或城市外缘的棚户区。
(读图:P3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
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1)空气污染:
污染源:交通污染—汽车尾气;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居民生活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放的烟尘。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二恶英(燃烧垃圾)与癌症的关系。
(2)水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等。
2、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
城市的发展占据了地球上广阔的空间,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变成了以人类为主宰的城市。
也就是说其它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在逐渐减少。
如果有一天,全球用地大部分都成为了城市,那么地球上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将不复存在,到那时,也可能人类社会也将不会再存在。
另外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等也会导致生态破坏。
例:全球变暖,酸雨等。
3、城市化与地面沉降
中国目前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造成。
长江三角洲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当中,上海情况最为严重,上海自1966年起开始限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等措施,稳定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情况,使下沉维持在每年平均10毫米左右。
去年,上海政府也因为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宣布限制摩天楼的建造。
过去40年来,上海市因地面沉降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人民币。
而在华北地区,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东部平原已成为全世界超采地下水最严重、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
4、其它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案例: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