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艺术欣赏论文

合集下载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对传统建筑艺术充满了欣赏和热爱。

传统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那些古老的建筑,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展现出了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的屋顶、屋檐、门窗等各个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充满了艺术感。

比如,宫殿的屋顶通常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庄严和华丽。

庙宇的建筑则常常采用红色的柱子和绿色的屋顶,色彩鲜艳,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而民居的建筑则更加朴实无华,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四合院的布局,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传统建筑艺术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建筑工具和技术,但人们却能够建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这不得不让人佩服。

比如,长城的建造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它长达万里,跨越了山川河流,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还有故宫,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工艺精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繁荣。

传统建筑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座传统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比如,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它因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而闻名于世。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还有苏州的园林,它们以小巧玲珑、精致典雅而著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不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和壮观,更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些传统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传统建筑艺术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和富有文化气息。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风格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风格更是独具特色。

在众多的传统建筑风格中,我最欣赏的是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白墙黑瓦、马头墙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走在徽州的古村落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那一片片白墙黑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是其一大特色。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远处看,就像一匹匹昂首挺胸的骏马。

马头墙不仅美观,还具有防火的功能。

在古代,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蔓延开来。

而马头墙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徽派建筑的雕刻也非常精美。

无论是门窗上的木雕,还是墙壁上的石雕,都栩栩如生,充满了艺术气息。

这些雕刻大多以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除了徽派建筑,我还欣赏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它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庭院。

四合院的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

四合院的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屋顶铺着灰色的瓦片。

院子里种着花草树木,还有一口水井。

在夏天,人们可以在院子里乘凉、聊天、下棋;在冬天,人们可以在屋子里生起炉子,围坐在一起,享受温暖的时光。

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承载着老北京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欣赏传统建筑风格,不仅是因为它们美观,还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虽然高楼大厦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传统建筑,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传统建筑风格,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风格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风格更是独具特色。

在众多的传统建筑风格中,我最欣赏的是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我。

它的外观简洁大方,白色的墙壁和黑色的瓦片相互映衬,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马头墙高高耸立,错落有致,不仅具有防火的功能,还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威严。

走进徽派建筑,你会发现里面的布局十分合理。

厅堂宽敞明亮,是家庭聚会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厢房则相对较小,是家人休息的地方。

天井的设计更是巧妙,既可以采光通风,又可以收集雨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徽派建筑的装饰也非常精美。

木雕、石雕、砖雕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

这些雕刻作品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感染力,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徽派建筑,我还欣赏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它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庭院。

四合院的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红墙灰瓦,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庭院里可以种植花草树木,摆放石桌石凳,是家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四合院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家庭的温暖。

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现代社会,虽然高楼大厦林立,但传统建筑风格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可以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让城市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让它们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欣赏传统建筑风格,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传统建筑风格,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范文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范文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篇一一、引言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村落民居是晋中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些传统村落民居不仅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更体现了晋中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通过对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研究,探讨其色彩运用的规律与特点,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概述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色彩运用而闻名。

这些民居多采用土木结构,以青色瓦片和黄土色墙体为主,给人以朴素、自然的感觉。

在建筑细节上,如屋脊、门窗、檐口等处,常常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来源与运用1. 色彩来源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的色彩主要来源于自然和传统工艺。

当地居民善于利用自然色彩,如土色、石色等,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传统工艺如染织、绘画等也为民居色彩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2. 色彩运用在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中,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上。

建筑外观以黄土色为主,辅以青色瓦片和红色门窗等,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内部装饰方面,居民们善于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空间划分和装饰,使整个居住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四、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特点与规律1. 色彩特点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的色彩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黄土色为主色调,体现了朴素、自然的地域特色;二是运用青色瓦片和红色门窗等元素进行点缀,使整个建筑更加生动活泼;三是注重色彩的和谐与统一,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色彩规律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的色彩运用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在色彩搭配上,注重运用对比与调和的手法,使整个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其次,在色彩运用上,注重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使民居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

最后,在色彩的选取上,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五台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范文

《五台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范文

《五台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篇一一、引言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五台县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民居的营造技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装饰艺术和实用性强的建筑结构,反映了五台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

本文旨在通过对五台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建筑特点、装饰艺术以及传承与保护等问题。

二、五台县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五台县传统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发展历程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台县的传统民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技艺。

这些民居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居住需求,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五台县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五台县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布局结构:五台县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以四合院为主,体现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传统文化。

院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率高,既满足了居住需求,又体现了审美价值。

2. 建筑材料:五台县传统民居主要采用当地石材、木材、砖瓦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地方特色。

3. 建筑风格:五台县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色彩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

4. 装饰艺术:五台县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四、五台县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五台县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木雕:木雕是五台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材广泛,寓意深刻。

木雕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石雕:石雕在五台县传统民居中也有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门窗、台阶、院墙等部位。

石雕工艺独特,造型各异,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砖雕:砖雕是五台县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又一重要形式,其图案丰富多样,寓意吉祥如意。

砖雕工艺精湛,体现了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传统民居的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以座向为主,一般以南方向为正面,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阳光充足。

民居通常由中堂、前厅和后院组成,形成了“三合院”的格局。

中堂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前厅是客人接待的地方,后院则是家庭的私人空间。

传统民居注重通风和采光,建有天井、硗窗等结构,使得整个居室空气流通,明亮舒适。

此外,传统民居常采用木质结构,不仅环保耐用,还具有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其次,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十分精美。

传统民居以简约为美,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协调。

门窗、檐口等处常常精雕细刻,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民居的雕刻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此外,传统民居还常用彩画进行装饰,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审美观。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匠心独运的技艺,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传统民居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强调了家族观念和家训传承。

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庙宇建筑中常见的龙、凤等神兽图案,寓意着对神圣的崇拜和美好的祝福。

同时,传统民居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阶层差异,比如官宦人家常常有府门、抬梁等特殊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地位和荣耀。

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统民居的特色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方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特色论文(共3篇)

北方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特色论文(共3篇)

北方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特色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明清民居装饰艺术研究本文主要从甘肃天水市区现存明清时期民居的装饰艺术入手,分析总结天水明清民居的装饰艺术特色,结合当地实情,探讨了天水明清民居的建筑形制、装饰位置、装饰题材、装饰图案的寓意及室内陈设特征。

为保护和传承明清民居装饰艺术做一个铺垫,使这些传统民居在城镇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为我们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相应的现实依据。

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在我国保存完好的少之又少,天水市现存的明清民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一部分,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和室内装饰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明清民居装饰艺术能否融入现代装饰艺术文化,并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是当前天水市明清民居装饰艺术文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天水市明清民居现状调查分析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天水市,其管辖区内明清时期民居院落多达146处,是我国发现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群,天水市区明清民居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大城、西关城、伏羲城内的各大小巷道,其中枣园巷、忠义巷、育生巷、自治巷、三新巷、橙源巷、飞将巷为主要分布区。

这些民居大部分以楼阁式建筑为主,并且多为较有名望的历史人物的住宅,其中最具代表的有育生巷的46号,它是明朝时期张世英的住宅;自治巷59、61号,为张俊宅地,连家巷的2、4、6号院落;共和巷的33号冯国瑞故居院落等。

然而最著名的并非以上这些,而是处于秦城区民主路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胡氏民居,由于这座民宅位于一条街的南北两侧,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南北宅子。

该院有大小建筑13座、38间,经历了四百个年头也没有改变它们的面貌,直到今日人们还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

天水明清民居建筑形制特点历史悠久的天水明清院落的布局主要以南北狭长的矩形构造为主,院落结构一般以两进院落最为常见,当然也有四进、五进的院落结构。

四川民居建筑艺术论文

四川民居建筑艺术论文

四川民居建筑艺术与现代住宅设计【摘要】四川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对如何以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继承四川传统民居,创造出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现代住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前的住宅市场涌现出的具有四川民居风格的住宅项目,已经表现出现代住宅对四川传统民居的创新探索。

因此,挖掘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资源,实现四川民居的现代化和现代住宅对四川民居的创新继承,已成为四川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川是长江上游,西部内陆多民族、幅员辽阔的重要省份,古蜀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民居建筑作为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地理、气候、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民居形式多种多样。

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它还融入了来自中原以及江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因素和多元的建筑文化理念,形成了其独有的四川民居建筑风格。

这一建筑风格理应成为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源泉,成为其创作的条件和土壤。

一、四川民居的类型和一般特征(一)四川民居的类型四川民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成都十二桥杆栏式建筑遗址。

由于四川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且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居。

明末清初湖、广、赣、黔、陕、甘等地移民入川后,四川民居更形成了既具有传统色彩,又富于多元变化的民居特点。

同时四川幅员广阔,地貌特征多样,因此,自然地理、气候特征以及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差别,使四川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积累,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四川传统民居。

四川民居就其形态来看,有井干式、杆栏式、四合院式、碉房、帐篷等五类。

其中,四合院是四川传统民居中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居样式,四合院按其使用功能又可划分为第宅、庄园、宅院、店居、农舍等五类。

(二)四川民居的一般特征1、整体布局合理。

四川地形复杂,为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巧妙利用地形,民居建筑群多沿山而行,顺江而建,因此四川民居整体布局顺应地形,灵活多变,规划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传统民居【摘要】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内涵,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关键词】: 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民居精神天人合一古朴典雅审美意境传承发展【参考文献】:《中国民居建筑》《中国建筑大百科全书》《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就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

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

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

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

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住宅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

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

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

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此以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

(二)、山西民居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两地。

平遥古城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

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罕见。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中保存有4 00多处近代民居,典型地体现着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而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环镇乔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它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中式结构的院落构思精巧,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形。

馆藏文物丰富,反映了晋中浓郁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

乔家大院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个外实内静的神韵。

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嘈杂之声,使宅内形成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

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

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

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

屋面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晋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三)、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

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

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

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四)、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

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

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

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

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

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其特色: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以天井为中心——皖南民居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

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皖南民居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