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浙江日报

合集下载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浙江这个古村空无一人 却成为网红打卡地 被誉为浙东第一古树村

浙江这个古村空无一人 却成为网红打卡地 被誉为浙东第一古树村

浙江这个古村空无一人却成为网红打卡地
被誉为浙东第一古树村
浙江永嘉县南湖镇家西社区的努力已经得到了社会上广泛关注,在过
去几年里,它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家西社区位于永嘉县的最南端,这里的空气清新,景色秀丽。

那里树
木葱翠,池水清澈,山头有大量古老的松杉潇洒着绿意。

家西古树村仿佛一片绿色的绿洲般,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它安静
落寞无人管理,因此它也是拍摄网红照片的最佳地点。

到了这里,你
能看到一块大大的张油树,这些古树太古老了,以至于模糊不清,但
这更增加了这里的诱惑力。

此外,家西古树村有池塘,池水养生,泉水清澈,景色宜人,有许多
古老的草地,一片绿色的“外滩”映衬着它明媚的蓝天,被誉为“浙
东第一古树村”。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家西古树村已经成为浙江最受欢迎的旅游景
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玩耍。

最让家西古树村出名的一点是它的传统古树,这些古树的树龄超过了500年,它们象征着这座古村的历史传统。

它们无声无息地将你带往古老的时光,赋予了古村一种神秘而古朴的气质。

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都能在家西古树村中找到一个特别的休闲地方,在它零距离的接触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家西古树村将自然、文化与生态完美结合,不仅保留了古村古朴的风貌,还为21世纪新型的旅游旅游项目提供了非常完美的条件。

家西古树村,空无一人的古村,却被誉为浙东第一古树村,已经成为浙江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

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

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华堂古村⽹络配图浙江绍兴嵊州是越剧故乡,这⾥的古戏台多,民间戏班⼦多。

古戏台⼤都和古村落联系在⼀起。

嵊州的古村落也不少,华堂村就是其中最⼤的古村落。

华堂位于嵊州市⾦庭镇卧猊⼭麓,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晋永和⼗⼀年(公元355年)的某天,王羲之离开会稽经曹娥江循着剡溪⽔流的⽅向,找到了这⽚适合隐居的⾦庭⼭⽔,从此便没有离开。

书圣离世后,四⼦操之在此繁衍⽣息,形成了⼀个庞⼤的王⽒家族(另⼀种说法是王羲之第26世孙王弘基始率族⼈聚居此地,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王⽒宗谱》记载,王⽒⼦孙多擅书画,家家户户都会将书画悬于厅堂,供⼈品赏,⼈称画堂村。

后因其屋舍精丽,⼭⽔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

明正德年间,村落已经发展到⼀定规模。

王⽒⼦孙以华堂村为聚居中⼼,周围岩头、⼩坑、观下、济渡等⼗余村都有王⽒后代。

华堂村到清代发展成为“剡东第⼀⼤村”。

现在该村居住着5700多名村民,其中80%以上是王⽒后⼈。

华堂村处于卧龙⼭脉、毓秀⼭和平溪江环抱之中,与溪流、群⼭构成和谐的空间环境。

华堂村根据⼭⽔的⾛势,从东⾄西设置了前街和后街,作为主要的商业街道。

另有上横街、下横街两条村道与前、后街相互垂直,构成“井”字格局。

这四条主要街道贯穿东西和南北,长逾1200⽶,卵⽯铺路,光滑⿊亮。

以前⽼街上店肆林⽴,百杂齐全,每到赶集的⽇⼦,更是全村沸腾,热闹⾮凡。

现在⽼街静寂了下来,但两侧楼上住⼈、楼下开店的⽊结构商铺依然还在,并且还有三三两两的商家做着买卖。

“井”字中⼼为市⼼街,有⼀个⼤戏台,建于明代,结构牢固,形式美观。

每逢年节,村⾥请来的越剧班⼦还在这个古戏台上表演。

华堂古村中有⼀条贯通全村的神秘⽔渠,堪称华堂先民对江⽔利⽤的杰作。

渠⽔⾮常清澈,在村中蜿蜒穿⾏,时⽽沿墙⽽⾛,时⽽隐⼊村民家中,使古村灵动⽽富于⽣机。

以前村⾥有规定,早上7时之前是不准洗⾐服的,因为⼤家都要挑⽔喝。

宁海村在慢生活景区

宁海村在慢生活景区

宁海村在慢生活景区宁海村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是一个充满古老韵味的小村庄。

近年来,宁海村因其宁静的环境和慢生活的理念而逐渐成为了一处备受游客青睐的慢生活景区。

走进宁海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古老的青瓦白墙的民居。

这些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

漫步在村中的小巷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气息,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古代。

除了古老的建筑,宁海村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

村庄周围被连绵起伏的青山环抱,一条澄澈的小溪从村子旁边缓缓流过。

清晨,薄雾缭绕在山间,太阳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宁静而美丽。

在宁海村,人们过着慢生活。

他们不急不躁,享受着每一分每一秒。

清晨,村民们会在村口的小广场上晨练,太极、气功等传统功法被传承了数百年。

白天,他们会在自家的小菜园里耕种,或者在村口的茶馆里闲谈,品味一杯香醇的茶。

傍晚,村里的酒肆会悄悄开张,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度过一个悠闲的夜晚。

宁海村的慢生活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他们来到这里,寻找一份宁静与放松。

在这里,他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他们可以漫步在村庄的小巷里,感受古老的气息;可以在山间徒步,领略自然的风光;可以在茶馆里,与村民们聊天交流,感受慢生活的美好。

宁海村在慢生活景区,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在这里,人们懂得了放慢脚步,享受当下。

他们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与他人真诚相待。

宁海村,不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愿这份宁静与美好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浙江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探究

浙江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探究

浙江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路径探究乌镇古村落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乌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乌镇面临着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保护乌镇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乌镇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乌镇古村落的保护应注重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

乌镇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建筑、街道布局、传统产业等方面的保护,并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对乌镇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整理和记录,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乌镇的历史文化。

其次,乌镇古村落的保护必须顾及居民的利益和需求。

作为古村落的居民,他们是乌镇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相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积极组织居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鼓励居民从事与乌镇特色相关的产业,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

第三,乌镇古村落的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保护与开发乌镇古村落,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需要考虑到乌镇的自然环境保护。

乌镇周边有着丰富的水系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要在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景区的发展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化垃圾处理和水体治理等方面的措施,保护乌镇独特的生态环境。

第四,乌镇古村落的开发需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乌镇的保护与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景区的建设,还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通过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乌镇古村落相关的旅游文化活动,提升乌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最后,乌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

优秀新闻作品总结范文

优秀新闻作品总结范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品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对几篇优秀新闻作品的总结,以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一文,通过深入实地采访,展现了江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的成果。

文章以优美的文笔、真实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让人们在感动之余,更加关注古村落保护这一社会问题。

总结:1. 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关注社会热点;2. 深入实地采访,真实反映客观事实;3. 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引发读者共鸣。

二、《苏炳添:黄种人的骄傲》本文以苏炳添在奥运会百米决赛上的出色表现为主题,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苏炳添的速度、力量和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

总结:1. 选题具有典型性,展现中国运动员风采;2. 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3. 贴近实际,传递正能量。

三、《新品发布会的新闻稿》本文以新品发布会的新闻稿为题材,分析了新闻稿在品牌宣传中的重要性。

文章从新闻稿的结构、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写作指导。

总结:1. 选题具有实用性,针对新闻工作者需求;2.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3. 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四、《我们村里的头好新闻》本文以一篇新闻报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家庭围绕“村里的头好新闻”展开的有趣故事。

文章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总结:1. 选题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2. 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3. 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现象。

通过对这几篇优秀新闻作品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 关注社会热点,选题具有现实意义;2. 深入实地采访,真实反映客观事实;3. 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引发读者共鸣;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丰富;5. 贴近实际,传递正能量。

总之,新闻工作者要以优秀新闻作品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富阳东梓关村——_郁达夫笔下的“治愈系”古村

富阳东梓关村——_郁达夫笔下的“治愈系”古村

11932年,郁达夫在文学期刊《现代》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东梓关》。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文朴来到恬静悠闲的富春江边小村东梓关求医治病的故事。

东梓关村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西部,背靠绵延起伏的群山,紧临川流不息的富春江。

相传宋时,将军孙瑶葬于此,坟上梓木枝皆东靡,故以“东梓”为名。

明代时,此处设巡检司守关,“东梓关”一名随之固定。

紧临富春江的独特位置,使东梓关成为杭徽古道水路的重要关隘。

古村历史悠久,商业底蕴深厚,富阳、新桐、桐庐、金华、诸暨等地的商贩都常常在此行商中转。

油盐酱醋、布匹药材等皆由水路运至东梓关卸货,后由脚行送至内陆。

元书纸、烟叶等富阳特产也由此运至杭州、上海。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商贾云集、客流如梭的商埠集镇,当地人甚至习惯用早、中、晚班的轮船汽笛声来判断一天的时间。

为了体会大文豪笔下江边渔村冬日的气氛,特意选最寒冷的晴冬时节探访拍摄老村。

富春江两岸的风光依旧美丽清新,村民也一如小说中不厌其烦为文朴带路那般纯朴真诚。

郁达夫对晴冬朝日之下的东梓关村景有这样的描写:“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晨霜。

枯树枝头,也有几处似金刚石般地在反射着刚离地平线不远的朝阳光线。

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了。

隔江的山影,因为日光还没有正射着的缘故,浓黑得可怕,但朝南的一面旷地里,却已经洒满了金黄的日色和长长的树影。

”1932年,郁达夫从富阳坐船来到东梓关,住在许家大院治肺疾,后以此经历为原型,塑造出了短篇小说《东梓关》中患者“文朴”和乡绅“徐竹园”等人物形象。

东梓关近百幢清末民国初的徽派古建筑分布在村中央的长塘边。

其中,最负盛名的古建筑要数安雅堂和许家大院。

“徐竹园先生的望山见水1.青翠的稻田、简洁清爽的白墙、水墨韵味的屋檐线……吴冠中的江南水墨风情画在富春江边渐次展开2.骨科名医张绍富曾在安雅堂坐堂问诊、悬壶济世3.村民们喜欢在老水塘边吃江鲜、晒太阳12335住宅,果然是近邻中所少见的最大的一所,但墙壁梁栋,也都已旧了,推想起来,大约总也是江杨战后所筑的旧宅无疑。

宁波宁海最美8大古村落,去过一半的人少之又少

宁波宁海最美8大古村落,去过一半的人少之又少

宁波宁海最美8大古村落,去过一半的人少之又少来源:古村记1 箬岙村箬岙村位于一市镇南部,东面濒临三门湾,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耕读渔村。

明永乐年间(1403)褚裕卿、褚德卿兄弟自本县牛台迁此。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箬岙成为一块殷富之地。

从其书院、民居、经典的家具艺术,可见昔日的箬岙沉淀着深厚的耕读文化。

箬岙村地处三面群山环抱,东面有一出口犹如一堵大门,整个地貌形如燕窝,又若凤巢,村庄濒临三门湾,有独特的山水风光,乡风民俗,历史厚重,古宅、古居、古建筑精致。

村口有一个三角花坛,进村口右面有一处县级文物保护的“镇宁庙”,庙前有一荷花池,往前有一棵百年大樟树,穿村小溪从大樟树边流过。

传统建筑有:褚氏宗祠、镇宁神祠、植桂书舍、指南轩、近勇堂、过街楼、古城墙址等等。

2 中堡溪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这是宁海胡陈乡中堡溪村烙在游客脑海中的印象。

中堡溪村由方后、中堡、东山、河头等自然村合并而成。

水蜜桃的种植面积有3000余亩。

凭借农旅结合,中堡溪村先后获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市级农家乐示范点、“市新农村示范村”“市级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东山桃园景区已顺利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验收。

地址: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3 许家山村许家山村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石屋和有着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石屋建造独特,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串成整个村庄,具有浓厚的山村气息。

许家山石头古村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

许家山村自从建村始,不仅保存着完整的石屋古村,同时也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片原生态的土地上,将传统的农家手艺“进行到底”:牵牛耕田、制番薯粉、做番薯烧酒、捣年糕、做竹编……地址:宁波市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4 西岙村属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

村里有一座南宋年间建造的惠德桥,为浙江省级文保单位。

西岙村,古称西洲。

东晋,有人居息。

留存千年古刹--集福禅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浙江日报本报和农行省分行合办的“晒古读村”大型公益活动收官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本报记者王庆丽通讯员温君凯陈帅哪些古物让你印象深刻?哪些古村让你流连忘返?这一年,我们心系故土,一路追寻。

今年5月24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同发起的“挖掘浙江最美古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全媒体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同步启动的“晒古读村随手拍”活动,也得到各地读者的热情参与。

古宅、古树、古桥、古道、古埠头……这些饱含历史风霜的古物件,通过一张张精美图片和一段段精彩短文进入公众视线,也将它们与村镇发展、家族繁衍、文化传承的关联娓娓道来,不断唤起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和人文向往。

上周,结合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结果,武义华塘、桐庐茆坪、景宁半山等10个村庄,经组委会认定后入围最终名单。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将把这些古村作为重点金融服务对象,推动它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找寻江南古村的密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千百年来,一个个以族群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依附于其间的古老物件,早已成为乡土中国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

如今,我们晒古读村,且行且思,正是为了从中品味中华文明的独特思想内涵。

“天人合一”便是一例。

我国传统文化典籍《易经》,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三者间存在普遍联系。

在老子看来,天与地构成了宇宙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放眼浙江,许多地处山区的古宅或古村,大多坐北朝南,村后有一座挺拔的“靠山”,左右两边则有高度相对低些的小山,村前一般都有一条小溪环抱。

这正是先祖从整体着眼,自觉追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在背风一面建造房屋,有利于保暖保温、防止北风直吹。

而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家畜、农作物都要依赖水源才能生存,沿溪流筑村,便于人们取水用水。

有考古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南方的古村落一般建在海拔55米至65米的地方,这与江南一带的河流高度息息相关,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避免水涝灾害。

同理,村庄虽然要选择背靠大山,但又要离山脚有一定距离,这是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又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有“尚群”的习性,即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之一。

“集思广益”“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词语无一不透露着国人的这一情结。

而在江南水乡,一棵棵极具标志性的村口树,正是村人集群而居的象征。

在绍兴人竺莲君的记忆中,老家白杨村的大樟树已有300多年树龄。

小时候,村庄边的树林里,除了乌子树,就是大樟树。

树林是一村老少夏日集中乘凉的地方。

中午或者傍晚时,大人们坐在树下讲农事农耕,讲轶闻趣事;孩子们则时而听大人闲聊,时而追逐嬉戏,身后总会传来一声嘱咐:“别爬樟树——将来你们成家要打樟木箱子,收藏新衣服的”。

但年复一年,孩子们长大后并没舍得用砍倒的樟树做箱子。

因为这些古老的樟树,见证了白杨村的过去和现在,也在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他们热爱的家园。

留住渐行渐远的村庄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那些承载着世代乡村文明的有形物质记忆和无形精神财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千篇一律的新式小楼,不断取代着以往别具特色的古老民居,而那些镌刻着岁月沧桑的砖雕石块,精美绝伦的雀替与斗拱,多已踪迹难寻。

统计显示,2005年,全省能代表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5000多个,而到2012年只剩下不到3000个,并且还在以每月1个的速度消失,古村落和村落文化的衰败触目惊心。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故土家园?近年来,浙江各地在不断探索。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时,明确把保护古建筑古村落作为重要内容。

当时的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2012年4月,浙江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

同时出台《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自2013年起,浙江启动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工作,对第一批43个重点村,分别给予每村500万元至700万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对第一批217个一般村,也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主要用于古建筑修复、村内古道修复与改造等建设项目的补助。

2015年4月,浙江启动《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团队数百名师生组成11个寻访小组,分赴全省11个地市的部分历史文化村落进行调研,并协助基层组织和各项目负责人,完成《千村故事》的材料收集、求证工作,最终形成《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与此同时,浙报集团对于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古村落保护现状与问题的关注从未停止。

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主流媒体,以及浙江新闻客户端、“老家”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陆续推出一大批相关报道。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于2014年5月在全省金融同行和全国农行系统首创“美丽乡村”贷款产品,以古村落保护、生态人居环境治理等为支持重点,通过最高3000万元、最长3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为全省许多乡镇、村级组织打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通道,助力农村发展。

截至目前,已先后发放资金273亿元,受益农户已达700余万人。

此次双方联合开展全媒体公益活动,正是为了承担起保护古村落、发掘古村价值的社会责任,以期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迎来乡村重生的时代在主办方设置于“浙江手机报”的投票平台上,坐落于武义南部的华塘村,以268多万票的最高票数,成为此次活动当之无愧的“网红”。

村委会主任周云辉兴奋地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华塘,让我们的乡村游更上一层楼。

”走进华塘村,宛如进入桃花源。

相传北宋年间,陈姓始祖就看中这里山川环抱,林壑泉美,于是卜筑而居,自此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900多年。

华塘村群山环绕,山林茂密,古树参天。

村落格局如一个“日”字,村庄处在“日”中,上下两畈为平坦的百亩良田。

青山是它的左右护卫,竹溪绕村而过,溪水清澈,长年不枯。

清朝廪生韩慕宜曾写诗吟咏华塘八景:岱石雪峰、琴岗晚翠、牛渚渔灯、涨涧皓月……光听这名字,就让人心驰神往。

大自然的造化,加上历史积淀,使华塘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风光。

华塘村有着连片的古建筑民居,从明清直到民国,包括大会堂、村史馆、爱莲堂、名人堂、四知堂等。

此外,还有古桥、古堰坝、古水碓、古寨遗址等。

然而,身处城市化浪潮中的华塘村,曾同样无法避免“空心”的厄运。

村集体经济长期薄弱,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老宅年久失修,面临是拆是留的两难选择……担任村委会主任6年多来,周云辉苦苦思索着:“曾经辉煌的古村,如何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晒古读村”活动,让他找到了展示村庄风采的机会。

“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

”他说,今年7月至9月的两个月投票时间内,除了居住本村的村民,他们还发动那些离家发展、甚至远嫁海外的华塘人参与投票,每个人的家乡荣誉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化作村庄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

据周云辉介绍,在今年公布的2016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华塘村榜上有名,并于近期获得150万元财政拨款,用来修缮村里的8幢古宅,完善相关规划。

未来,这些古宅的一部分将用以开发民宿,另一部分专供游客参观,村里的相关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

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还将对接最终入选的10个古村,通过普及金融知识、免费安装“惠农通”农村互联网金融机具、协调村两委推进农村金融自治等,满足村民的各种金融需求。

组委会还将邀请相关规划设计公司,为每个入选村庄量身打造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让古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晒古读村”精品古村展示仙居李宅村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距离县城45公里,位于蓼溪之畔,东倚木兰山麓、南临双峰排闼、西接冠山夕照、北毗狮象锁水。

村前牛山为屏,庄后岭坡护障。

村内现存有李氏宗祠、古戏台、聚奎亭、三透九明堂民居、御史陵等古建筑。

2013年,该村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义乌何斯路村何斯路村位于义乌市城西。

据对现存族谱、家传、古训和建筑遗址考证,何氏系由北方迁衍而来,经历战争烽火终化险为夷。

传说中自秦朝建乌伤县之后,这里就有人群居住,何氏祖先建村应在此时。

当时正好是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韩氏子民改何姓四处隐姓埋名逃生之际。

柯桥安昌古镇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我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萧山相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

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

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

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别具特色。

安昌是绍兴师爷的故乡,这里的小桥极具特色,每年的腊月风情节吸引了大量游人。

富阳龙门古镇富阳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龙门山下,离富阳约16公里。

古镇四面皆山,大山头盘踞于西隅,龙门山崛起于东南,剡溪与龙门溪交汇于镇北。

“此处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东汉严子陵畅游龙门山时赞叹不已,古镇也因此得名。

中华民族巧妙的营造技术,在龙门古镇众多厅堂建筑中得以展现。

龙门古建筑厅堂现存47座,古民居约有150多幢。

武义华塘村武义县华塘村在2011年被国家评为中国传统古落村。

华塘村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连片的古建筑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清代古民居11处。

古建筑内的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镶拼成精美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特色。

2014年,华塘村全面启动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下一步还将启动古建筑修复工程和江南油松公园建设项目。

东阳古渊头村古渊头位于东阳市北部,距城区25公里,西北倚峋山,北有乌竹溪环抱,南面一马平川。

明清属永宁乡十三都。

村落布局和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东阳民居风格。

村落呈方形,主街道呈“井”字形,水渠伴主街道环流。

建筑轴线南北伸张,院落之间有小型花园点缀。

水渠入口处,有小树林,并有两棵千年古樟,硕大无朋,绿荫如云。

位于村中央的四本堂、一经堂均建于明中叶,古朴典雅。

桐庐茆坪村在桐庐最南端的深山里,有一座古民居保存较好、胡姓居多的小村落,那就是富春江镇茆坪村。

茆坪村呈南北走向,布局错落有致,一条小街把全村连在一起。

茆坪村自宋元之际建村,至今有900余年历史,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人文底蕴历史悠久。

这里的明清古民居多粉墙黛瓦,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结构,都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中阴阳相生、尊卑有序的思想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