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弘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成为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材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古诗文约占课文总数的40℅,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为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媒介。
读这种充满睿智和想象力的文字,让思想穿行在茂密古雅而又扑朔迷离的文言丛林中,同智者一起去体验生命的神奇诡秘和思想的深邃冷峻,《离骚》中屈原充天塞地的爱国激情;《荆轲刺秦王》中荆柯的侠肝义胆;《陈情表》中李密的孝悌深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中杜甫和范仲淹心忧天下的仁者之德……每一篇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崇高道德品质的闪光,同时也烛照出作者巨大的人格力量。
那么在教学这些古诗文时,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呢?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重知识技能训练而轻精神生命铸造的教学理念,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树立语文教学的生命观。
我们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语文技能知识,更要弘扬人类追求至善的人文精神,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情感、人格与生命的发展与成长。
语文教育应该在传授语文技能知识的同时,通过对自身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而为学生打下一种坚实的精神底子,使他们拥有一个更为广阔而健康的人生。
其次,教学内容选择上彰显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如何从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

如何从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摘要: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赋予了教师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使命,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通过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抓住中职教学的要求,明确中职教学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将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中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教育更好地突出立德树人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深入研究教材,掌控每一个教学环节,探索如何在教学目标、作者介绍、文本教学、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上的要求,同时还涉及到道德和人格方面的要求。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都是直接参加工作,在社会中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不仅仅能够丰富知识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素养。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一堂课要想高效率有目标的完成就离不开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让教师明确本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理论有哪些,要内化的学习方法和需要体验的情感价值观有哪些等等。
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将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观目标,要求学生围绕三维目标体系来展开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在目标确立的过程中,就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对新课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制定的目标如下:首先是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文章中母亲的做人做事细节,来描述母亲的整体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文章的能力,以及在分析细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信息统整和概括能力,这篇文章需要学生学会将母爱和母亲的人物形象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理解母亲的辛勤、善良等品质。
本节课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母爱,母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位学生需要理解母爱,从而上升到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因此本堂课通过教学目标,就牢牢抓住了中华传统美德——母爱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学科教学品位・经典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O殷传宝(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商丘476100)【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应该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在本文主要从激励学生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开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内涵和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来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策略;高中语文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1o 必须充分发挥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O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到足够的高度,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语文老师义不容辞担负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如何完成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的无缝链接,怎么找到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对策,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激励学生主动汲取营养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柢和魂魄,它凝聚着最纯粹的民族智慧,积淀着最深沉的民族精神,指引了中华民族的存在、思想和言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格养成、语文素养生成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把传统文化神圣化、神秘化,而要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成长捆绑在一起,和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连接起来,利益相关,呼吸与共,才能激发学生了解它、接受它、运用它、发展它的动力和潜能。
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可以领略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和传统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布时间:2022-07-24T08:55:20.74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6卷5期作者:冯建新[导读]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冯建新江西省遂川县泉江中学 343900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传统文化能从古延续至今。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依旧能为语文教学提供灵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借鉴,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的普遍需求,更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途径[1]。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注点都在课文内容上,而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拓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为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要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来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2]。
并且,这些文化经过千年的世代传承与发展,拥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初中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还能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初中学生的个人素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高尚的民族气节、文明的道德礼仪是无数古人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和牺牲积淀下来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论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和文化认知进行教育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语言和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色彩,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传承。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背景、生动的故事、传统文化典籍的介绍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古迹、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习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制作等等。
这些活动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热爱,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方法和方式。
教师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手工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体验和熟悉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语言和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案范文

近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点。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的崛起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内在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经验和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文化多元化也越来越明显。
此时,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借鉴优秀的经验和文化遗产,为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礼仪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是讲究礼仪。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体现人的道德规范和修养,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表现。
2、哲学思想: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包括儒学、道教、佛教等。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指导和启示,包括处理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3、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加强文化素养教育:文化素养是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可以融入相关的历史和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2、增加古籍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古籍课程的培养。
古籍课程可以从古代文学、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文化,更好地领悟其内涵和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摘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讲授经典作品及其价值,传授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更具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心、经典作品、传统文化思想、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情感体验、责任、国家认同感、文化自豪感、社会和谐。
1. 引言1.1 介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代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精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保持文化独特性和民族个性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构建社会和谐、和睦相处的基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未来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传递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领学生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道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更好地塑造未来的世界。
1.2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更是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根基。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呢?以下将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知识,探讨一些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可以选择一些易懂、富有情感的古诗词进行教学,如《静夜思》、《咏鹅》等,让学生们体验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妙,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引导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情感进行抒发和表达,让他们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和领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朗诵古诗词,或者根据古诗词的意境进行续写,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挖掘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挖掘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寓言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魅力,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还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情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和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入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三、融入传统文化活动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篆刻、中国画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其中的文化情怀和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与弘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再只停留在冰冷的书籍里,而是走进教育教学的现场继承与弘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作为走在课程改革的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受着新课程,实践着新课程,也感悟着新课程。
一、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吹绿了我们的视野。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我个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看来,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我们都知道,没有一嗽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嗽而就的语文教育。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努力做到1.有情趣的导课2.有未解的内容3.有互动的交流4.有感悟的环节5、有起伏的流程6、有余味的结课。
有感悟的环节5.有起伏的流程6.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带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理不好的关系:
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
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
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了解、研究教
材,具备一定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完全或全部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2.“设置”与“生成”:教学,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
“设置”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状祝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
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
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呆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
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3.“内容,,和“形式,,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
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办法,必须视内容的需要而定。
当前所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或选择性学习适合于怎样的内容,怎样最优化地实施,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
4.“课内,与“课外,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开放。
同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氛围与环境,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新课程改革习未,其他如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多元课程的增加,语文周课时越来越少,从历史上几次课程改革来看,现在的语文课时是最少的,但要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多少,低年级识字量大己是不争的事实,高年级阅读量,积累古诗词等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在课内教学时学会对教材的取舍,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课外学习,学生兴趣极高的是电脑、电视,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困难。
总之,我认为如上的几点可以很好地继承和弘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并可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