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2024年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研究——国有企业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模式的案例分析》范文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研究——国有企业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模式的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改革和上市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国有企业上市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是两种重要的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有企业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两种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为未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二、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案例分析(一)分拆上市的背景与定义分拆上市是指母公司将旗下某一业务或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独立上市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母公司旗下拥有多个业务板块或子公司,且各业务板块或子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案例分析以某大型国有电力公司为例,该公司旗下拥有多个发电、输配电等业务板块。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该公司决定将部分业务板块进行分拆上市。
通过分拆上市,该公司的资本运作更加灵活,各业务板块的业绩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分拆上市的优点与挑战优点:分拆上市可以提升公司的资本运作效率,使各业务板块的业绩更加透明化;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
挑战:分拆上市需要对各业务板块进行独立的财务、法务等处理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同时,新老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文化整合等问题也是分拆上市需要面对的挑战。
三、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案例分析(一)整体上市的背景与定义整体上市是指母公司将其全部或大部分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后,整体发行上市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母公司资产规模较大、业务较为单一或各业务板块之间联系紧密的情况。
(二)案例分析以某国有钢铁企业为例,该公司将所有主要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实现了整体上市。
通过整体上市,该公司的资产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也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整体上市的优点与风险优点:整体上市可以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和市场地位,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同时,有助于加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业务联系和企业文化融合。
案例:TCL集团整体上市分析

案例:TCL集团整体上市分析内部人控制、整体上市与资源配置效率——TCL集团整体上市的案例研究一、引言自2003年以来,作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之一的集团整体上市正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人们普遍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理清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减少集团内部不公允的关联交易。
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控股上市公司而得以整体上市的金融创新模式更是赢得多方面的好评。
但整体上市是否能够改善治理结构,推进国企改革呢?TCL集团管理层以资产授权经营为契机,获得了对公司的控制权,然而其持有的股权并未与控制权相匹配,控制权(control rights)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s,通常指获取现金股利的权利)发生了偏离。
已有大量的研究(Johnson等,2000;Claessens等,1999;Claessens等,2002)发现,这种两权偏离将导致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对峙,并使小股东财富有被掠夺之虞,小股东所受的损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股权代理成本。
当公司管理层同时担任了大股东的角色时,董事会的设置将难以起到监督作用,内部人控制问题与大股东代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但导致小股东利益受损,而且导致全体股东的财富向内部人转移。
本章将分析TCL集团整体上市过程中的股东财富效应,以验证股权代理成本问题的存在。
通过TCL集团整体上市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整体上市并没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标。
因此,在我们探索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除了上市模式的创新之外,还必须限制内部人和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建立能发挥制衡作用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组织。
二、集团整体上市的历史背景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对于拟改制上市的公司来说,对原有资产进行重组成为上市过程中关键程序之一。
如按资产重组的方式划分上市类型,可以分为整体上市、剥离上市和捆绑上市。
整体上市是指国有企业的全部业务改制重组为股份公司并增资扩股上市,原企业注销的上市模式。
破产重整、整体上市、吸收合并国企改革标杆玩法

破产重整、整体上市、吸收合并国企改革标杆玩法的演进路径。
这一趋势有利于中信、中金等央企和国际化传统优势的券商以及地方国企重组所惠及的券商。
文芳/文2015年12月23日,舜天船舶收到中国银行南通崇川支行(以下简称“中行崇川支行”或“重整申请人”)的《通知书》,中行崇川支行以舜天船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南京中院”)提出重整申请,并通过重整程序清偿其相应债权。
2016年2月5日南京中院受理重整一案。
交易背景舜天船舶是一家从事船舶和非船舶贸易的国有上市公司,其间接控股股东为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信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江苏省国资委。
因航运及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并受原公司高管违法经营影响,舜天船舶经营不善,陷入了严重亏损及资不抵债的债务危机境地。
舜天船舶2014、2015年度连续亏损,且2015年度净资产为负值,如不能在2016年扭亏为盈并实现净资产由负转正,公司将在2017年暂停上市,甚至面临退市风险。
为了尽快解决危机,舜天船舶创造性地采用“破产重整+重大资产重组”同步推进的方式,即公司将原有除货币资金外的整体资产予以变现处置并向债权人进行清偿,未能以现金清偿的普通债权采用以股抵债的形式由舜天船舶资本公积金转增的股票进行分配,与此同时,作为重整计划中经营方案的核心内容,舜天船舶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国信集团持有的信托及火力发电资产的方式来恢复公司的盈利能力。
“破产重整+重大资产重组”同步推进第一步:债务重组。
2016年3月29日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对债权进行核查,2016年5月12日公告披露了变卖资产后可供偿债的现金共计14.45亿元。
根据破产法规则,在清算状态下,有财*ST舜船破产重整涉及上市公司:*ST 舜船(002608)案例类型:破产重整+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规模:重整金额210亿元独立财务顾问(项目主办人):中信建投(王冬梅、刘蕾、谢晨、贾志华)法律顾问(经办人员):金杜(谢元勋、李萍)上市公司审计机构(经办人员):天衡(骆竞、陆德忠、何玉勤)标的资产审计机构(经办人员):苏亚金诚(徐长俄、杨伯民)资产评估机构(经办人员):立信(邓先军、胡志刚)封面故事|COVER STORY产担保债权和税款债权优先于无财产担保债权,后厨有财产担保债权、破产费用、职工安置支付和提留的补偿金、共益债务以及税款债权后,剩余8.9038亿元可用于向普通债权人进行分配,而普通债权高达80.2199亿元,在清算状态下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仅11.099%。
国企整体上市案例云南

国务院国资委邵宁副主任也表示,未来央企将基本实现整体上市,不再鼓励分拆优质资产的上 市行为,未来十年,央企将成为“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即不带母公司,不带存续企业)
实现整体上市的途径
不同类别企业实现整体上市的途径:
1、体系内尚无上市平台企业的整体上市 2、体系内存在上市平台企业的整体上市
一、体系内尚无上市平台企业的整体上市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作为上市公司股东 的情况全国极少。
保留中交集团不是因为未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无法处理(如可 交其他中央企业),而是考虑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各种情况, 国务院国资委还没有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即上市公司的 国有股东目前由“空壳性”的集团来担任的原因是国务院国资 委暂不担任。
通过将资产注入已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如潍柴动力借壳湘火炬
实现整体上市的途径(续)
二、体系内存在上市公司企业的整体上市
子公司定向增发
上市公司向母公司定向增发,母公司以资产认购,如中国船舶、长江电力等
母公司IPO+吸并上市公司 母公司IPO的同时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如上港集团、上海电气、中国铝业等
整
换股吸收合并 上港集箱
吸收合并与IPO同时进行,上港集箱注销,上港集团成为全新 的上市公司。并且以股份作为对价,无需支出现金。
上港集箱为主 体
上港集团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实体经营的上市公司,若将其经营 性资产全部注入上港集箱,则上港集团成为控股壳公司。
上港集团资产注 骨干管理人员主要都在集团层面,资产注入后人员安排存在难
整体上市的意义
1 国有资本增值效应
如果拟发行股票的股份 公司的发起人都是国有 企业,则市净率就是国 有资本的增值率。
2 筹集资金,加快发展
上海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探析

上海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探析推进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近几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
国企集团整体上市不仅有利于资本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国资监管的有效加强,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上海国企集团整体上市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换股吸收合并、股权转让和定向增发收购母公司主要资产。
整体上市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
标签: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意义;途径;启示1上海国企集团整体上市的意义推进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近几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
短期看,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亟需将国资集中资本化和证券化。
自2008年始,证券化已被确立为上海国资改革的重要方向,而要继续深入推进的着力点就是整体上市;长期看,上海正在大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以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作为突破口,而整体上市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理应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国企集团整体上市不仅有利于资本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国资监管的有效加强,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1)从资本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角度,整体上市可以进一步夯实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
因为它可以克服分拆上市易形成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可以减少不公正的关联交易,维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另外,整体上市会增强蓝筹股的力量,这些蓝筹股具有长期增长、收益稳定的特性,其股价被操纵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对稳定市场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此外,整体上市对于提升整个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估值溢价也是大为有利的。
大量优质资产借助整体上市注入股市,则中国股市的内在价值必将会大大提升。
(2)从国资监管有效加强的角度,整体上市有利于加强开放式国资监管,它将企业推向市场,让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国企整体上市后,其运行无疑要符合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一些重大事项如财务、审计、评估、重组等都要经过股东大会,这必将增强国资监管的透明度。
中国大型国企重组上市案例分析-中铁建

重组改制并上市项目案例分析麦格理资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1. 项目简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13日18,254,200,000港币(超额配售前)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账簿管理人、联席牵头经办人及联席保荐人H 股首次公开发行2008年3月13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完成了规模182.5亿港币(超额配售权行使前)的H 股首次公开发行中国铁建是全球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世界500强之一。
2007年,在ENR 全球最大的225家工程承包商中排名第六。
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及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物流和资本运营执行超额配售以及实施回拨机制前,首次公开发行的规模为182.5亿港币(约23.5亿美元),发行股数为17.06亿股 其中国际配售15.35亿股H 股 香港公开发售1.706亿股H 股 最终发行价格为定价区间9.93 –10.70港币(代表市盈率为2008年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预测每股盈利的26.61 –28.67倍)的高点作为“先A 后H”发行,中国铁建亦于2008年3月1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最终发行价格为9.08元/每股,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22.46亿元。
该项交易的股票向包括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全球投资者发售,吸引了超过800位合格机构投资者,总认购额超过735.6亿美元,国际超额认购倍数为43倍(回拨机制启动后)香港公开发售获得800,946申购人高达686.38亿美元的认购,超额认购倍数为293倍,创造了香港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冻结资金最多以及申请宗数第三的纪录摘要中国海外上市的基建行业公司定价估值最高项目亮点总结从递交A1申请表格到联交所聆讯仅用22个工作日时间,创造香港联交所审批纪录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资金创香港资本市场纪录N O PD: 战略合作D: 战略合作C: 积极推进C: 积极推进B: 快速反应B: 快速反应审批时间最短A: 事先沟通A: 事先沟通从递交A1表格到联交所聆讯仅用22个工作日时间1月16日1月21日1月21日1月24日联交所第三轮问题联交所聆讯1月18日1月9日联交所第一轮问题1月22日向联交所递交第三轮问题12月19日递交A1表格向联交所递交第一轮回答联交所第二轮问题向联交所递交第二轮问题中国海外上市基建公司定价估值最高2007年12月7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价格区间:3.40 –4.60 港币/每股 定价估值:07年PER:13.5x –18.0x (根据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盈利预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价格区间:3.40 –4.60 港币/每股 定价估值:07年PER:13.5x –18.0x (根据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盈利预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价格区间:5.03 –5.78 港币/每股 定价估值:08年PER:23.1x –26.6x (根据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盈利预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价格区间:5.03 –5.78 港币/每股 定价估值:08年PER:23.1x –26.6x (根据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盈利预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价格区间:9.08 –10.70 港币/每股 定价估值:08年PER:26.6x –28.7x (根据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盈利预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价格区间:9.08 –10.70 港币/每股 定价估值:08年PER:26.6x –28.7x (根据主承销商研究分析员盈利预测)2006年12月15日2008年3月13日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资金创香港资本市场纪录3月5日总计获得高达686亿美元的公开发行认购 超额认购倍数达293倍 创造了香港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冻结资金最多及申请宗数第三的纪录公开发行股数:170,600,000股金额:2.37亿美元亿美元香港公开发售发行情况51612268602004006008002月29日3月3日3月4日3月5日2月25日–3月5日管理层进行路演2月11日2月25日3月5日3月13日2008年1月4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A1表承销商分析师大会2月11日–2月22日进行预路演H 股定价H 股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2月22日2007年3月9日12月17日内部重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启动大会向证监会递交A 股上市申请2007年11月5日12月19日12月20日向证监会递交海外上市申请1月24日H 股上市聆讯3月10日A 股在上海证交所正式挂牌上市1月23日A 股通过发审会项目时间表落实基础投资者项目执行的主要成功之处主要问题成功应对方案时间表 先A后H发行模式少有先例可循,时间表安排需要摸索受市场窗口的压力,时间表安排非常紧张根据工作进展以及与监管机构的充分沟通,制定可行的时间表根据项目进度与最新情况即时更新时间表资产重组 资产状况高度复杂,企业层级高达五级,下属单位超过一千家股权关系复杂,存在着大量的职工持股和交叉持股的情况国资委整体上市的精神给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产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大量的工作,摸清公司组织结构成功完成了主辅分离,削减了企业层级对职工股进行了收购,对交叉持股情况进行了清理通过重组达到了突出主业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大量关联交易的存在人员重组 人员冗多,效率低下 充分利用859号文件政策支持,运用内退等方式达到了精简人员、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职工股处理 在各级下属层面上大量存在职工股,影响公司利润权属上存在法律瑕疵,不符合证监会上市要求对职工股全部运用现金进行了收购兼顾了国家和职工的利益,保证了收购的稳定、顺利进行项目执行中主要成功之处(续)主要问题成功应对方案审计 由于时间紧张、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建筑合同收入确认难度较大等原因,审计工作遇到巨大的障碍,一度成为重大瓶颈通过加强与公司和审计师沟通、现场督导、建立审计进度日报制度等措施确保了审计时间节点土地、物业评估 时间紧张、土地、物业项数多、分布区域广、办证率低下土地评估值对保持较高的净资产意义重大协助土地、物业评估师,通过建立土地物业办证周报制度、奖惩制度、现场督导等方式加快办证进度,并结合土地、物业具体情况选择最佳处理方案,以最小的成本将价值最高的土地、物业置入股份公司项目报批 面临先A后H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紧张的时间表要求许多审批方面获得超常规政策支持需要同时满足内地和香港两地的上市要求认真研究新政策,制定可行的重组、发行方案与两地监管机构充分沟通,及时汇报,争取监管机构在政策上的理解和支持公关工作 公司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高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若干危机事件监管机构对项目保密性要求较高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对公司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为后期的成功推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保密工作较为成功,没有出现重大的因公司内部消息泄漏而导致影响上市工作的事件发生对于项目过程当中出现的多个危机公关点(如关于公司人员重组失实的报道、欧文龙事件、十六局安全事故等),进行了妥善处理,将其负面控制在最小范围2. 推介简介精心安排的推介策略是成功上市的必要条件与管理层进行沟通来建立投资故事是成功上市的重要一环建立投资故事根据订单的质量和数量,确定最佳价格尽量把股票分配给优质的长线投资者定价和股份分配对投资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准备 尽可能增加一对一的投资者洽谈 簿记建档路演和簿记建档路演阶段预路演阶段传达投资故事,取得投资者对公司营运策略、投资故事、估值、定价和可比公司的反馈 初步确认投资者的兴趣和对股票发行的潜在需求,与公司一同定下路演价格范围分析师预路演及路演价格范围的确定向分析师介绍公司以往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战略等情况 提供有关材料和数据供分析师完成研究报告使投资者进一步加深对中国铁建的了解,提高兴趣,为预路演和正式路演作准备分析师大会及出版研究报告准备阶段副主承销商研究报告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及其管理层 确保销售成功副承销商拥有独特客户网络的机构引导其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加强投资者对公司及估值的信心目标组成承销团引进基础投资者事项引进基础投资者–推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H股上市时引入基础投资者已经成为大型发行项目非常常见的做法引进基础投资者的关键目的在于:充当一个“精明”投资者的角色,引导其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一些基础投资者可以引起巨大的跟风效应(比如李嘉诚及李兆基等)并激发强劲的香港散户需求 通过投资与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协助证明公司的价值─加强投资者对公司资产及估值的信心─从估值的角度看,为首次公开上市交易营造定价张力通过麦格理广泛的全球网络,我们基于以下标准进行基础投资者引入工作:对中国铁建有浓厚的兴趣,认同中国铁建的业务和战略,愿意接受较长的锁定期在零售投资者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可以引起巨大的跟风效应并激发强劲的香港散户需求 具有在首次公开发行、特别是在中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中投资的经历引进基础投资者–推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续)10-20%(50%)0-10%(17%)>30%(22%)20-30%(11%)>633%4-622%1-345%基础投资者在发行规模中所占比例首次公开上市时基础投资者的数目30.6%519.0亿碧桂园17.0%1017.6亿远洋地产20.6%1019.1亿SOHO 中国21.2%814.9亿阿里巴巴12.7%714.8亿中外运航运17.9%924.7亿中国中铁16.1%1114.8亿复星绿鞋权行使前占发行规模百分比基础投资者数量绿鞋权行使前发行规模(美元)交易发行规模为10-25亿美元的部分新股发行一览资料来源: 2007年12月Dealogic. 包括2007绿鞋权执行前发行规模在10-25亿美元以上IPO中国铁建前期接触的基础投资者概览及反馈对中国铁建管理层在行业内的丰富经验表示钦佩,认为这将会带领公司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军者的地位及取得更好业绩 表示对作为基础投资者参与中国铁建的发行非常有兴趣香港新鸿基对内地经济和中国铁建所处行业板块发展持非常乐观态度,认同管理层多年丰富经验和战略策划将继续带领中国铁建取得更大成就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参与中国铁建此次发行。
浙江物产集团开创整体上市先河

浙江物产集团开创整体上市先河——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资国企案例(一)当前,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理解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范围内,所有制结构具有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又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
据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的融合,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既可以是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融合,也可以是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的融合。
本文探讨的案例将从广义的角度进行拓展,但着重分析公有资本与非公资本的融合。
浙江物产集团开创整体上市先河作为浙江国企改革先行者,物产集团整体上市方案于2015年9月正式获得证监会核准,物产集团由此成为浙江首个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并建立股权多元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2014年9月正式提出物产中大集团整体上市申请到2015年9月实现物产集团整体上市,浙江物产集团重点运用“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双轮驱动战略令世人见证“物产速度”。
浙江物产首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优质经营性资产整体注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物产中大;物产中大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吸收合并母公司,实现物产集团整体上市。
同时,同步向9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积极引进有助于加强集团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改革重组。
作为“混改”第一股,引进社会资本是物产集团整体上市的一大亮点,在9名战略投资者中,“三花控股”作为民营资本格外吸引眼球,充分彰显了物产集团贯彻混改精神的决心和表率作用。
同时,充分运用发行股份吸收合并等方式,实现重大资产重组,由浙江省国资运营公司收购物产中大集团持有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物产中拓以及其他非上市资产,估价近40亿元。
通过省国资委将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和协议转让给省交通集团等方式,形成整体交易的闭环流动,实现了资产平衡。
此外,浙江物产集团探索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道路。
整体上市概念及相关案例解析

1.1整体上市相关概念1.1.1整体上市的定义整体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整体上市适用任何符合上市条件的集团公司将其主要资产、业务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的做法,对于主业明确又集中的集团公司来说,可先对少量非经营性资产和不良资产进行适当处置,并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然后直接IPO实现整体上市;而狭义上的整体上市特指相对于我国历史上的分拆上市而言,已经上市的子公司为了减少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优化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以换股IPO、换股并购、定向增发收购和再融资反收购母公司资产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控股股东主业、资产或法人整体上市的一种战略措施。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所涉及的整体上市主要是相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狭义整体上市。
1.1.2整体上市的模式从狭义的整体上市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整体上市,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其采用的形式主要可分为换股IPO、换股并购、反向收购三种模式:(1)换股IPO模式即集团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子公司,是指控股股东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其所控制的上市子公司,同时发行新股上市,原上市子公司被解散或注销,控股股东实现整体上市。
该种模式需要的条件首先是母公司要有较强的经营业务和较大产业规模,并符合发行上市条件;其次是上市公司相对规模较小,其资产业务可被吸收合并。
例如,A股市场上的TCL集团吸收合并子公司TCL通讯、上港集团吸收合并上港集箱等。
(2)换股并购模式即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之间换股吸收合并实现整体上市,是指将同一实际控制人的各上市公司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吸收合并,完成公司的整体上市,如果集团公司旗下有数家上市公司,并且横向同业或纵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业务关系密切,则可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为主,通过换股形式来完成对其他上市公司的并购,进而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同业资产的整体上市。
例如,A股市场上的第一百货通过向华联商厦股东定向发行股份进行换股,吸收合并华联商厦后更名为百联股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模式探索
——武钢整体上市方案介绍
二零零五年三月
目录
一、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的创新及意义
二、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情况概要
三、整体上市方案的设计思路
四、整体上市实现武钢股份跨越式发展
五、我们的体会
一3>. 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的创新及意义
1、开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武钢模式”
该方案是首例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和公募增发相结合作为融资手段进行的重大
资产重组。
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对于定向发行的方式及操作细则尚无明确规定,定向增发
与公募增发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也仅以个案出现。
我们通过对相关法规的研读以及对过往市场类似案例的分析,认为本方案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并具备较强的可
操作性,对于实现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该方案被市场称为“武钢模式”。
2、并购方式采取现金支付和“类股权”支付相结合的形式本方案既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也是一次“蛇吞象”式的反向收购。
武钢股份向集团定向增发股份,而后以定向募集的资金作为支付收购价款的来源之一。
形式上,本次收购分作股权融资和现金支付两个步骤;而实质上,武钢股份是以定向增发的股权作为支付手段之一。
这种处理既解决了国内并购中支付手段匮乏的问题,又符合国内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相关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新
股发行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前条所述新股,应当以现金认购方式进行,同股同价”)。
一. 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的创新及意义
3、实现多方共赢
——武钢集团实现钢铁主业整体上市,集团的净资产得以增值,融资平台得以拓展和完善。
——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得到维护,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大幅度增加。
股东大会上25 家机构投资者联名提交的倡议书高度评价增发方案,为国内资本市场首例。
——上市公司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深沪十大上市公司之一,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盈利能力得以提升,产品品种丰富,公司治理进一步规范。
——监管部门:金融创新活跃市场,同时上市公司的资产业务更加完整,与大股东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规范。
一. 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的创新及意义(续)
4、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武钢股份本次增发募集资金总量89.99 亿元,是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最大的增发,同时也是目前已经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再融资项目。
本次发行吸引了大量的资金申购,发行情况良好: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427.39 亿元;在扣除原社会公众股股东行使优先认购权的获售股份后,本次比例配售发行的认购倍数为9.4749 倍。
大规模融资得到市场的认同,为证券市场的充分发挥投融资功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情况概要
二、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情况概要
1、武钢集团、武钢股份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2003 年产钢858 万吨,我国第三大钢铁生产企业。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创新型发展道路。
武钢股份1999年首次公开发行3.2亿股A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冷轧及涂镀板生产能力163 万吨,为国内冷轧及涂镀板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冷轧硅钢生产能力62 万吨,为国内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冷轧硅钢生产企业。
重视股东回报,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23.75 亿元,总投资回报率为
96.21%。
武钢集团
武钢股份
二、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情况概要(续)
2、武钢整体上市之动因
武钢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由于受发行额度的限制,武钢集团仅将其业务最后端的两个成材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片厂)投入武钢股份;相关炼铁、炼钢及其他成材厂等业务仍保留在武钢集团内部。
本次增发前,武钢股份主要原料热轧卷的供应依赖于武钢集团。
为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钢铁资源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武钢一直在积极探索将其钢铁业务全部整合进入上市公司。
冷轧薄板厂
冷轧硅钢厂
第二冷轧厂
第二硅钢厂
大型轧钢厂
棒材厂
炼铁厂
烧结厂
热轧带钢厂(含二热轧)
轧板厂
第一炼钢厂
第二炼钢厂
第三炼钢厂
武钢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由于受发行额度的限制,武钢集团仅将其业务最后端的两个成材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片厂)投入武钢股份;相关炼铁、炼钢及其他成材厂等业务仍保留在武钢集团内部。
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前,武钢股份主要原料热轧卷的供应依赖于武钢集团。
为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钢铁资源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武钢集团一直在积极探索将其钢铁业务全部整合进入上市公司。
(业务结构如下图)
二、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情况概要(续)
2、武钢整体上市之动因(续)
进一步减少关联交易,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
做大、做强钢铁主业,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实现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完整和一体化经营整体上市
具体动因
公众投资者
武钢股份
54 亿元
武钢集团武钢集团武钢股份增发融资
反
向
收
购
36 亿元
90 亿元
约92 亿元
钢铁主业资产
二、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情况概要(续)定向募集公开募集
3、整体上市方案概要
武钢集团
其他辅业资产拟出售钢铁主业资产
武钢股份
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