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看看国外剧中的中国元素

看看国外剧中的中国元素在国际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无论是在剧情设定、人物形象、道具布景还是故事情节中,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这种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更是加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外剧中的中国元素,感受一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我们来看一些成功的国外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比如美剧《绝命毒师》中,有一位华人角色叫做麦克,他是主角沃尔特白的律师。
麦克为人机智、稳重、善于算计,是这部剧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在剧中,麦克经常会使用一些中国成语和谚语,比如“水到渠成”、“功名利禄”等,这些中国元素的引入,为剧情增添了一些新鲜感和趣味性。
麦克还会在特定的场景中喝中国茶,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通过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角色更加丰满和饱满,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剧《闪电侠》,剧中的一个反派角色叫做“大猩猩”,他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僧人,同时也是一位超级英雄。
大猩猩在剧中被描绘成了一位正直、善良、有教养的人物,他身着僧袍,手持念珠,面带微笑,展现了传统的中国僧人形象。
而他的超能力也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他擅长武术和气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通过这样的刻画,使得中国文化在国外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展现,也让世界观众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美剧,国外电影中也有许多对中国元素的运用。
比如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系列,这是一部讲述中国功夫文化和中国传统价值的动画电影。
影片中通过描绘大熊猫“熊猫群”和其他动物们的冒险故事,展现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和智慧。
影片中不仅出现了中国功夫的各种经典招式和套路,还有许多中国传统的建筑、风俗和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中国式的建筑、杂技表演等等。
这些细节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加贴近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被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接受。
还有一些欧洲影视作品也运用了中国元素。
比如英剧《唐顿庄园》,在剧中有一位名叫医生张的中国人物,他是主人公的私人医生。
中国元素在美国电影中的运用

美国电影中中国元素与美国元素融合的意义一直以来,中国电影总带着神秘而写意的色彩,这种朦胧的感觉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空灵。
而西方电影则以写实见长,以前看的许多国外大片,影片细节处处细腻,情节环环紧扣,一直让人提着心。
这种空灵和写实,是不可调和还是能相互交融?现在陆续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外国大片,都已经给出了答案:中西方的文化是可以交融的,并且能交融得别有一番韵味。
还记得看《功夫熊猫》时,家里年长的人都以为这是一部我国制作的影片。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原始又神秘,有时候引用东方元素制造神秘气氛,有时候为了中国市场,他们绝对不可能宣传中国文化,只是利用这些元素罢了。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内敛,西方文化中的张扬与自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精神,我想其实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诚如艺术中的空灵与写实是可以融合的那样。
越来越多的大片或多或少都添加了中国元素。
与此同时,影片中反映的西方解读“中国模式”和观察中国视角的变化也显而易见。
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拉动作用,并且开始用平等视角看中国,一种正面的中国形象开始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视野,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动初现端倪。
特别是这是好莱坞的产品,而只有市场中被消费的文化才能被真正接受,这对传播中国形象是有意义的。
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中心的关注,说明我们有了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
从这点上说,是值得肯定的,要给自己充足的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对片中的“中国元素”要以平常心待之,主流媒体更需冷静,没必要“自鸣得意”。
要看到,这些“中国元素”多为娱乐元素、商业元素,甚至可能商业因素的考虑更多一些,毕竟金融危机下中国市场的诱惑颇大。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票房至上”“经济至上”如果没有根的维系,就是一叶浮萍,根本不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驱动力,也就很难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目前在内容鲜明性和价值导向性上,国产片较好莱坞电影制作有很大差距,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积累,但很多国产片却讲不好一个有趣的故事;虽有明星大腕参演,但市场竞争力不强。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中国功夫是好莱坞电影中最常见的中国文化元素之一。
许多好莱坞电影中都会出现中国功夫的场景或角色。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动画片,并通过卡通形象将中国功夫与国际观众联系在一起。
《黑暗骑士》中的反派人物“神奇博士”也是一个具有中国功夫特点的角色,他的战斗动作中融入了中国功夫的元素。
这些电影通过将中国功夫元素融入角色和剧情中,弘扬了中国功夫的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也经常被运用在好莱坞电影中。
《功夫之王》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服饰、风景等元素,体验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卧虎藏龙》也是一部将中国古代文化融入剧情的电影,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行为和环境营造,展现了中国古代武术和王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风景和名胜也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中国文化元素。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南京为背景的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和拍摄手法展现了南京的风景和名胜,使观众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卢旺达饭店》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卢旺达饭店的故事。
在电影中,中国电影制片商选择了中国作为电影的拍摄地,并将中国独特的风光与非洲故事相结合,为影片增添了异域情调。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广泛而丰富。
通过中国功夫、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风景和名胜等方面的描绘和运用,好莱坞电影既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为国际观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
这种运用既集聚了中外文化的特点,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和文化享受。
好莱坞电影中的传统文化

好莱坞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业的重要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电影作品面世。
这些电影作品中,不少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探讨好莱坞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分析其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中国文化元素1.《功夫》《功夫》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中国功夫的传承和发展,并把中国的戏剧、文化与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头上都戴着不同风格的帽子,它们代表着不同功夫流派的意义,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文化融合。
2.《花木兰》《花木兰》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演义小说,故事背景为中国古代,以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形象为主角,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爱国主义和女性意识。
电影中穿着汉服的人物,古风画面,中式建筑和器具等元素,为电影增添了中国文化的气息。
二、日本文化元素1.《千与千寻》《千与千寻》是一部以日本神话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迷路进入神奈川县藤枝市的少女千寻,在神秘酒馆工作后,解救了被妖怪诅咒的人的故事。
电影中的日式建筑、街道、食物等元素,都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气息,让观众深度感受到日本独特的文化魅力。
2.《真爱至上》《真爱至上》是一部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浪漫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商人前往日本寻找新市场,并在当地结识了一个女孩的故事。
电影中日式屋内、繁忙的街道、组合寿司等元素,为电影注入了日本文化的元素。
三、印度文化元素1.《印度阿三》《印度阿三》是一部以印度文化为背景的音乐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英国人前往印度,追寻爱情和音乐天赋的故事。
电影中印度经典舞蹈、斋戒节、河上的酒店等元素,展现了印度的独特文化特点,让观众更加了解印度文化的内涵。
2.《三傻大闹宝莱坞》《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合了古代印度教经典《梨花燃》的创意和现代印度的场景和人物,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们坚定追求自己梦想的故事。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重估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重估一、概述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领军者,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精湛的制作技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领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潮流。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逐渐增多,这些元素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好莱坞电影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就有不少好莱坞影片中出现了中国背景、人物或故事情节。
这些元素往往只是作为点缀或背景存在,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好莱坞电影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元素,并将其作为提升影片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到艺术表现,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气息。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好莱坞电影的内容,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也反映出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两国电影产业的合作与共赢。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并非完美无缺。
在运用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好莱坞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准确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如何避免刻板印象和误解的产生,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的追求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好莱坞电影制片方和创作者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重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中美文化交流、电影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电影产业的翘楚,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界,深入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北美市场的票房冠军,还是欧洲、亚洲等地区的观影热潮,好莱坞电影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
好莱坞电影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出色的视觉效果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誉。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之一,其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市场对于好莱坞电影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吸引中国观众,不少好莱坞电影纷纷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以增加影片的吸引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使其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热门题材。
本文将深入探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探讨这种文化交流对于两国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种文化融合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对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好莱坞作为世界影视的中心,其电影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将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研究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与解读,可以深入探讨影视作品如何塑造和传递文化认知,从而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而中国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影响也将直接影响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中国传统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近年来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不同表达方式。
一方面,一些电影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来呈现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功夫》中就运用了中国古代武术和功夫文化作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
一些电影则通过现代化的手法和角度来重新诠释和演绎中国传统文化。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

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近年来,中国市场对于好莱坞电影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好莱坞电影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来吸引中国观众。
这些文化元素的运用可以带来多重效应,包括增加观众的共鸣、提高电影的票房收入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
以下将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进行解读。
好莱坞电影中一些电影题材与中国文化有关。
2016年上映的电影《功夫熊猫3》就是以中国功夫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电影。
影片中融入了中国功夫的元素,如太极拳、剑术等,并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引用,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这样的做法能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了解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还可以增加观众的共鸣。
在《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主人公熊猫的成长历程和励志精神,以及对家庭、师徒关系等价值观的表达,都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许多中国观众能够通过观看电影,看到自己在其中的影子,产生共鸣和认同,提高了电影的可观赏性和观众的满意度。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还能够提高电影的票房收入。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好莱坞电影制片方不得不考虑如何吸引中国观众。
在一些电影中,制片方会有意选择中国演员来出演重要角色,或者将剧情设置在中国,以增加观众的兴趣和黏度。
2013年上映的电影《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就邀请到中国演员李冰冰担任角色,并将部分剧情设定在中国,这样的运用有效地增加了中国观众的关注度,提高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收入。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好莱坞电影选择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这也为中国观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契机。
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

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分析导语: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工业,对中国元素的呈现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中美电影《功夫熊猫》和《长城》为案例,通过分析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以及对中国形象的反思,探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表现与影响。
一、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1. 文化符号的使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通过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来呈现中国元素。
比如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熊猫、功夫和中国传统建筑等符号成为突出的元素。
而在电影《长城》中,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武器、服饰和中国建筑等元素。
2. 主题和剧情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常常作为电影的主题或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比如在《功夫熊猫》中,主人公是一只会功夫的熊猫,讲述了他追求梦想、发掘自我价值的故事。
《长城》则以中国古代标志性建筑长城为背景,讲述了与怪兽的战斗的故事。
3. 角色的设定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也常常在角色设定中得到呈现。
比如在《功夫熊猫》中,主人公是一只熊猫,他的外表和功夫技巧等方面都与中国熊猫文化有关。
而在《长城》中,不仅有中国演员参演,还设置了一些中国式的角色形象和名称,如张艺谋执导的《长城》中的角色命名。
二、中国元素的反思分析1. 民族认同与刻板印象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元素,往往带有明显的民族认同,强调中国的特色和传统。
这种呈现方式也往往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将中国文化简化为功夫、熊猫等符号,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话语权与文化输出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工业之一,其对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具有话语权。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常常被作者主导,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往往与中国自身的现实存在和传统文化有些出入,这给观众带来了对中国形象的误解。
3. 文化交流与影响力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的文化输出平台,其呈现的中国元素也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流行也容易令观众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难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摘要:西方电影从很早开始就在不断的探索东方文化,以自己的角度去研究东方看待东方,到逐渐的研究东方,从符号式的简单堆砌,将他们眼中的“东方”经过加工处理,搬上荧屏,企图利用这些元素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能对自己开发东方市场带来有利条件。
但是,电影终究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失去了对文化纯粹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是纯正而成功的作品。
由此,西方电影界对于东方世界开始了由感兴趣到开始理解的学习过程,同样利用东方的元素去塑造形象,不同的却是真正的将东方的文化融入了电影,也许还并不成熟,但是却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西方世界一直对遥远的东方国度的美丽和文化的神秘向往不已,神秘的东方文化成为了西方世界好奇的对象,一直以来,西方的学者和艺术家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于东方的理解,尤其是在电影这种艺术样式出现以后,西方的导演们就在不断的将东方的文化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搬上荧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最初的无意识的掺杂到有意识的模仿再到真正的理解以及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并现,体现了西方对于东方以及整个世界走向多元化文化并存发展道路的今天,以至未来,西方电影将会出现更好的更深的东方思想内涵。
最明显的,在西方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利用外国演员、外国导演和外国题材、外国人物来征服外国观众,也一直卓有成效。
1 符号特点西方电影从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底韵发展表现的同时,也对外族文化的表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世界日益的进步,文化的交流频繁多样化,西方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东方题材作品。
但由于对于东方的不了解和西方对于本族的排外及其对自身的价值观的强烈认同,因此即使影片中出现了东方的元素,也是一种符号式的元素,是“他者”。
为了引起东方观众的亲同感和外国观众的新鲜感,西方电影主要采用了一些他们认为的最具有代表“东方”气韵的元素,如日本武士,以及中国的凤眼美人,清新空濛的山川河流,烟雾缭绕的熏香,古老哀婉的民乐,最具代表特色的中国功夫等等,而这些就构成了表现东方的符号式元素。
如《功夫熊猫》中最具代表的特色是编剧以及导演对中国功夫的热爱可见一斑。
影片虽然很无厘头的将熊猫的父亲定位于一只鸭子极具童趣,除此之外将中国风运用到了每一个地方:超级主角熊猫阿波原型就是中国的国宝,而功夫大师手下的五大高手,包括叛离师门的雪豹,也大多来自于中国的珍稀动物品种,如华南虎、金丝猴、丹顶鹤、云豹等。
“中国特产”济济一堂,就连片头部分,梦工厂那熟悉的钓鱼小人居然也变成了穿唐装的猴子!这些简直成了中国的珍稀动物大集合。
“功夫”一直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和痴迷之一。
而《功夫熊猫》主题就是——功夫+熊猫的元素构成。
编剧根据武侠招式的象形法结合中国珍稀动物品种,创造出悍娇虎、猴王、灵鹤、俏小龙、快螳螂等武功高手,根据象形拳的“仿形为技,借形显艺,神形兼具”,他们就分别使虎拳、猴拳、鹤拳、蛇形刁手、螳螂拳,美国人还掌握了这些动物的武功精髓,要求虎拳有力度、猴拳注意速度、仙鹤出招似蜻蜓点水,俏小龙出手须神不知鬼不觉,快螳螂讲究四两拨千斤。
片中,阿波皮粗肉厚,多次使用反弹“神功”收拾雪豹,酷似武当派借力打力的太极拳。
阿宝和师傅施展筷子功抢包子,这可是当年袁小田调教成龙的翻版。
其中最最高深且一招制敌的武功居然是点穴,阿波跟着师傅练习的二指禅和轻功,“抢包子”大法练成后,他和师傅相互作揖之态在中国武侠片里是处处可见的。
在动画设计方面,《功夫熊猫》也侧重突出中国古典水墨画的意境,壮观的风景类似国画中留白的视觉风格,像如来客栈式的面馆、小桥流水人家,一幕浣熊师傅独自站在桃花树下,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旁漫天花瓣飞舞,这绝对是中国式的诗意!至于举办“武林大会”的王宫建筑、龙斗士堂中雕龙的柱子、为禁锢雪豹而压上的八卦石,无不体现着中国元素。
这些元素让人一看就想起中国,不管他运用的是否正确,是否完整,但确实体现了浓浓的东方味道,让这些打上中国印迹的文化元素成为了中国的符号代表。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不管是出于艺术或者是商业的目的,对于外国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一直都很超前的。
而中国的功夫是他们一直所痴迷和尽力去模仿的,其成效如何,通过《功夫熊猫》等一些含有中国元素的影片在海外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地区所取得的票房成绩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尽管像《功夫熊猫》这样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大部分的西方影片在提到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都还是潜伏于表面的,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中国,或者说在内在上他们还只是模仿了中国,利用了中国的元素完成自己的设想。
如最近上映的《木乃伊三:龙墓之隐》、《功夫之王》等一系列影片,就是表现了西方自己眼中的中国,而这些都是“他者”的镜像,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感觉上还是一个穿着中国旗袍的外国姑娘。
但是敢于尝试和敢于创作、想象,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的电影界来说,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勇气和创作方式,而对于如何巧妙而自然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神秘的东方完美呈现在观众的视线中,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2 内涵特点西方影片也不一味的只是再现东方的元素,而是逐渐地深入学习和了解东方文化,深层次的把握东方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中可以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的思想是一种很主观的,没有一种理性的系统的阐述,如东方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观念,而西方大多数是一种比较理智性的思维方式,注重自由,个体意识,以及义气相重的观念等等。
在这方面西方影片的表现可能有一定的不完善,但是,相比以前的纯符号化的“他者形象”来说,虽然现在的思想可能也有一定的他者包含,但西方对东方的了解也越来深,相比以往的纯符号化的自多想像来说,这样的“他者”已经在走向了认识的过程,加入了思想成份在内的西方电影,显得更加的立体和成熟。
如《阿甘正传》中,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小时候需要用铁架固定身体矫正驼背,从小跟着妈妈相依为命的可怜人。
但是影片却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外表的愚者,内心的智者,甚至是美德的化身。
他——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
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大智惹愚、善良感恩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在这点上与东方的思想不谋而合,显示了作为一个弱者,阿甘面对生活中的困厄永不放弃,勇往直前。
这一点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非常崇尚的。
中国汉代的司马迁就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观点“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只有经历过了挫折,才能发奋图强,有所作为。
这与西方的“上帝收回你的一样东西,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这样的思想内涵,在西方电影来说,只是不经意的运用到了属于东方的文化元素。
但是这样的价值观属性,是众望所归的。
资本主义的残酷和黑暗,生活中的不如意,阿甘都没有放弃,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他没有失意,用的是鼓励自己,跑就可以的决心,坚定,坚强,不懈,努力,乐观,向上,这些因素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拥有的,不会有人在这样的人面前班门弄斧,表现自己的聪明和优越。
在这样的人面前,所有的人都是肃然起敬的。
阿甘正传虽然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人的励志大片,旨在鼓励国人,乐观向上的大片,这样的片子却在无意间贴合了东方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儒家思想在内,它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还有它所表现的逆水直上的精神,以及重义轻利的思想观是为中国的观众所乐见和认同的。
因此这样的影片在中国的热映,可并不只是取得了票房的好成绩这么简单,它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真正让中国人(东方)了解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阿甘所处的年代的大处境)下的人民的生活背景和现状。
并因为同样的价值观认同,引起了人们的感情共鸣。
相对比只有符号化的亲同来说,内心的亲同或者说是思想内涵上的共鸣则更能让人回味无穷,也更具有震撼力。
用西方式的拍摄手法,延用美国励志大片的主题形式,加上古老的东方文化韵味的符号式元素来取得成功的密函。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论证。
3 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元素东西方的思想不同主要是存在于价值观的不同和人生观的不同中。
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在任何电影中都存在着善恶分明,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一面,大团圆结局。
但却并不妨碍其在电影中表现出与东方文化思想相契合的一面。
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其人生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仁与义,充分体现出了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阿甘的感恩之心,心存仁义为他带来成功的同时也让他更多的体谅别人,安慰别人。
而他面对众多的不利因素却依然取得在旁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成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的永不放弃和自强不息。
美国式的励志故事,换上了中国味十足的外衣,编剧及导演深厚的中国元素演绎让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出了美妙的视觉盛宴。
4 东西融合并存发展电影作为人类主要的艺术传播形式之一,除了在娱乐大众之外,更是让世界人们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的平台。
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种形式更是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导演互相了解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手段之一。
4.1 西方电影中展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
“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
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
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
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
[3]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
这点在中国的电影中有着很强烈的显示。
舍生取义、为国捐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荆珂刺秦》;坚强、执着、重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个都不能少》等等。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