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合集下载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范文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跨越文化背景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电影的情节、人物以及文化元素,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以期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互动提供新的视角。

二、电影《刮痧》概述电影《刮痧》以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跨越文化背景的故事。

在电影中,主人公因为一场意外而被迫与西方文化接触,并在处理问题时体验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不断的交流与磨合中,主人公逐渐找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三、中西文化冲突的体现1. 价值观差异:电影中,主人公在处理问题时所遵循的价值观与西方社会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主人公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解决方式,而西方社会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在电影中屡见不鲜。

2. 沟通方式:中西方的沟通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初到西方国家时,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沟通方式,经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例如,在与人交流时,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坦诚,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面子和委婉。

3. 习俗差异:中西方在习俗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饮食、节日、礼仪等。

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这些差异时感到困惑和不适,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四、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1. 互相理解: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互相理解是实现文化融合的关键。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传递给西方人。

2. 包容与尊重:包容和尊重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在电影中,主人公和西方人在不断的交流与磨合中,逐渐学会了包容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3. 创新与发展: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新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电影中,主人公将中西方文化的优点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文化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喜宴》把同性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上以中国人的视角展现出来,整个故事看上去像个喜剧,但是却让人感觉很沉重和压抑。

在这部电影里边就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在语言层面上,有时候词不达意就会达到不好的效果,就像中西方的名著,翻译不好就完全毁了。

赛门在知道伟同的父亲血压高后送了一个血压计给伟同的父亲,关键是他说了一句“伯父心脏不好,血压高,有了血压计就可以未雨绸缪”,这句话让高爸爸立刻就拉下脸了。

从这就明显看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但是让人欣慰的是之后这个血压计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讲究凡事图个吉利,而西方人却更重视实用性一些。

对于同性恋这个禁忌,中国的文化是比较保守的,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而西方相对来说是开放的,热情的,这从电影中伟同和赛门的亲热戏中就完全看得出了,而中国文化在表面上思想很保守,但是内心是很开放的,只是被压抑了。

在婚礼宴会情节上对于中国人闹洞房,喝醉了之后的狼藉,外国友人表示完全不解,而李安在影片中露脸的唯一一句话就给了我们一个解释“那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性压抑!”一句话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恶俗的地方。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像是一种禁锢,它根深蒂固,没什么好与坏,但我们无法改变它,以至于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显得生硬又让我们措手不及。

传统文化就像一把枷锁,深深的扣住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们,从起床到睡觉,从吃饭、交友、说话、结婚、工作再到性、爱情、友情、亲情种种都逃不开它的规则,他是因也是果,是今天传承着这套文化的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现状的因,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来下来的果。

即使它不合理不明白,但它还是我们无从批判无从赞许的,是我们无法一己一时能够改变的。

只是,强势文化造就强势民族,弱势文化造就弱势民族。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生活在其中的人,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家庭、国家,每个人就是生活在这家庭中国家中久而久之变成传统,然而认同、遵循甚至宗教化。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一、引言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今中国电影已成为国内外观众瞩目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实力。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现象。

二、中国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1. 传统文化的展现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电影以传统文化为内核,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描绘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展示传统艺术形式等方式,使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如《红楼梦》、《大明宫词》等电影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使得观众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情感。

2. 民族特色的呈现中国电影常常通过展示中国民族特色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无论是服装、建筑、音乐还是风俗习惯,中国电影都注重展现中国人民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特点。

例如《霸王别姬》中的京剧表演,让观众全面了解京剧这一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卧虎藏龙》中的武打场景,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元素的展现,不仅使观众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增加了中国电影的独特性和流行度。

三、中西文化交融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1. 文化碰撞的主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增多,中国电影也开始关注这一话题。

电影作品中常常出现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分歧和交流。

例如《非诚勿扰》系列,以现代中国的都市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也表达了理解、尊重、和解的态度。

2. 故事情节的处理在中国电影中,中西文化交融的触角也延伸到了故事情节的处理上。

一些电影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运用西方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使得电影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例如《赵氏孤儿》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电影语言相结合,呈现出了别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从_功夫熊猫_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_季岑

从_功夫熊猫_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_季岑

大 众 文 艺大144摘要:《功夫熊猫》中浓郁的东方神韵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美国精神;文化融合2008年夏,梦工厂推出了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此片在全球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2010年《功夫熊猫2》再一次席卷全球,创造了票房奇迹。

影片中浓郁的东方神韵,绚丽的视觉效果以及极富娱乐的故事情节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

有人说相对比《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已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外在的形式而深入到了对思想、意境的把握和体现上;也有人说《功夫熊猫》事实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强势贩卖的依然是典型的美国精神、西方价值理念。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功夫熊猫》所展现的是“中国元素”加“美国精神”,是好莱坞又一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成功作品。

一、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从造型上来讲,影片拿中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主角,讲述的是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大熊猫阿宝在阴差阳错之下, 成了一个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 最终成为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的故事。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形象。

影片中的配角比如蛟虎、灵蛇、金猴、螳螂、仙鹤五大高手是中国武术中五禽戏的卡通形象化。

利用动画片的拟人化优势,五大护法将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螳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①影片在场景画面上更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无论是“凤凰城”中的四川民居、店铺、红色灯笼,卖豆腐、卖面条的中文招牌;还是以青城山山门为原型创作的熊猫阿宝练功住的和平谷寺庙的山门;或是反派沈王爷居住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风格的宝塔,都无形中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电影,表面之下隐藏着表达中国传统特色的象征指代,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是国外不可模仿的。

中国电影的明天也会因为电影本身增加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而更加辉煌。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舶来品,又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现代电影作为各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文化的传播本身也镶嵌着现代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的融合,所以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电影文化民族化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性可以在反映整体。

我个人认为,这也许在其他某些个案中是成立的,就现代电影艺术而言,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

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的电影如果要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站稳脚跟,它就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在里面,更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在里面,而这种符号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的运用上,中国的导演表现出色,中国的现代电影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好的具有极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甲方乙方》、《花样年华》、《三峡好人》、《无极》、《黄土地》等,这些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或直接或间接,或从色彩,或从场景,或从传统理念,或从声音,或从民俗仪式,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中的流露1.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色彩中的感情流露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与观众的交流、色彩的不断转变给观众的感受有时甚至超出某种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色彩在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中的红色,它是中国喜庆和灵魂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的依恋是五千年文化中的经典。

红色在中国现代电影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化的元素,在现代中国电影中导演们又赋予红新的意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女人的不幸,《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的泼辣,《甲方乙方》中的红棉袍表现出中国传统意识的禁锢思想,《黄河绝恋》中的红五星代表着八路军顽强的精神.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的搭配中的流露银幕上的光与色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通过银幕展示给观者。

4.《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影片《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它不仅通过剧情和人物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文化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就《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展开讨论。

一、剧情与历史的融合《霸王别姬》以清朝末年为背景,通过两位精湛的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戏曲文化与中国历史的交融。

剧中的京剧演出场景、传统戏曲表演技巧和服饰等元素,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将历史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霸王别姬》的剧情也深度融合了中国历史中的“霸王别姬”故事元素。

霸王项羽与美女虞姬的爱情悲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而《霸王别姬》借用了这一故事元素,并通过京剧的表演艺术再现了这个古老故事的震撼与煽情。

二、京剧表演的独特魅力《霸王别姬》中的京剧表演是整部影片最亮眼的部分之一。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音乐曲调。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场景既展示了京剧演员之间的对戏,又呈现了传统京剧的唱腔和身段。

京剧表演所展现的刚柔并济、婉转悲壮的风格,与影片中的角色性格和剧情发展相得益彰。

观众通过京剧表演,不仅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情感共鸣,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中的雅韵和艺术之美。

三、华服与古韵的交融在《霸王别姬》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华服与古韵的交融。

影片中的角色服饰都是以清朝时期的传统装束为基础,再配以精致的珠宝和头饰。

这些华服不仅彰显了剧中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华服的设计和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剧情和人物的设定,更是为了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

影片中的华服以其精细而华贵的面料和装饰,展现出中国古代的风采与神韵。

四、核心价值观的传达与展现影片《霸王别姬》通过人物的命运旅程,传达了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

这其中包括忠诚、家庭、友谊和爱情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电影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电影又对民族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元素1. 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在电影中,导演常常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来强化影片的民族文化氛围。

如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通过运用红高粱、花轿、唢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

这些民族文化符号不仅为影片增色添彩,也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2. 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电影中,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使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如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电影《天堂电影院》,通过使用意大利方言,展现了意大利南部小镇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在我国,许多导演也善于运用地方方言来表现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等。

3. 民族传统节日的展示电影中,民族传统节日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情人》,通过展示越南的传统节日——春节,展现了越南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许多电影也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电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民族文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如我国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通过讲述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电影《活着》则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2. 创新民族文化电影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

如导演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将中国武侠文化融入现代电影语境,展现了中国武术的优美和哲理。

电影《英雄》则通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手法,创新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英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这种精神和胸怀来化解彼此之间的不解和冲突,电影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代表中国特色的张氏电影,到现阶段融合了西方元素在内的电影,其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无一不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描述张艺谋的中国元素电影到融合了中国元素的国际电影的特色,来展示中国电影取得的发展和西方人对中国电影认知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电影;中国元素;西方元素;中西文化
随着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交流、融合已成为当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存在和发展的大趋势。

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反映着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演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也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也开始融入诸多的西方元素。

同样,西方的电影制作者也开始纳入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如迪斯尼就以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创作了卡通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也揉进了功夫、筷子、熊猫、包子、龙、鞭炮等中国意象,成为独特的风景。

中国文化在这些电影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一、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电影综述
电影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人们往往通过异域电影了解异地的人文风情。

西方人通过带有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电影,可以直观了解到中国的特色文化。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出路是在电影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展现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创作者中,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中有许多佼佼者,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导演是陈凯歌和张艺谋。

他们都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朴素而又唯美的感情。

陈凯歌的一系列电影,如《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梅兰芳》,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莫不如是。

这些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将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运用一定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意象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艺谋在创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方面是十分成功的。

他早期创作的一些电影始终从中国的乡土特色出发,来构筑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

张艺谋在1988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改编拍摄的电影就是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红高粱》为张艺谋也为中国赢得了诸多的荣誉,一举奠定了张艺谋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并深受广大影迷的追捧。

《红高粱》以孩童的视点回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

当我们欣赏《红高粱》时,首先就会被全片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红色是太阳、红色的血、红色的高粱酒,张艺谋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高度风格化的处理方法,从影片一开始,整部影片就展开了红色的意象世界。

首先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一系列的红色意象事物:占满银幕的红盖头、热烈饱满的红轿子、男女主角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的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这些独具中国风特色的一系列意象事物,凸显了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正是
影片所展现的各种中国元素以及独具特色的电影色彩运用,让观影者观赏时如痴如醉。

也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诸多的国际荣誉,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

二、西方元素融入中国电影
在中国电影中将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多导演都做了成功的尝试,这些作品旨在通过中国电影将极富有内涵的中国元素展示在全世界观众面前。

西方人也正是通过一部又一部中国电影在逐渐了解中国。

在传播中国文化这方面,中国电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化的交融从来就是双向的,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元素。

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希望通过我们自己制作的电影了解到西方的一些东西,这种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一些中国电影的制作理念。

在融入西方欣赏口味和电影题材方面,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就是一个代表作。

首先,在演员上,无论是在演员表的排序上,还是在电影海报宣传中,章子怡的名字与形象都十分醒目。

之所以这样,冯小刚导演也坦承在演员选择上选用国际知名度高的大牌演员来出演,可以更多吸引西方观众的眼球,更好地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夜宴》被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电影随处都可以捕捉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影子。

但是,这部电影也不是纯粹的将西方的经典题材拿过来直接运用,导演对其进行了许多富于中国特色元素的改编,《夜宴》的基本创作理念就是中国元素为体,西方题材为用,走的是悲剧路线,影片始终被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氛所笼罩,让这部大制作、大投入的电影没有一丝的华丽感。

用西方经典悲剧题材加以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这是中国电影的创新和突破。

《夜宴》所展示的合乎西方悲剧标准的故事情节,极得西方人的认可,为其走向国际电影舞台奠定了基础。

《夜宴》之后,很多导演也在探索国产大片的进一步创作,张艺谋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张艺谋开始有意融入一些更现代的元素,以此来增加电影的观赏魅力,《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该片演员阵容强大,不仅有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名的中国演员周润发、巩俐,还有华语歌坛的重量级人物周杰伦的加盟。

在电影画面上,依然延续了张导的那种极具感染力的电影色彩表现方式,铺天盖地的黄色,为电影的整体气氛做了很好的烘托。

此外,在电影场面上也极其宏大,不可胜数的菊花、宏伟的宫殿等都给观者以极大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