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合集下载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蜿蜒山路上的法官精神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滇西北山区。

主角是泥腿法官老冯、因学历原因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和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岗位上的阿洛。

由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场,从心胸狭窄的小路一路走来。

其实,应该叫鸡肠道,从鸡头村开始,到鸡肚子村,最后到鸡尾村。

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

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

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

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隐喻如此美好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个情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了,老冯让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他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草海发现国徽,老冯直接去拿回来。

他完全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个大嘴巴的血盆。

如果不是杨阿姨及时劝阻,悲剧就会上演。

五是老冯让摩梭人想办法找回国徽。

他们问是金、银、铜还是铁。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引言近期,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场在马背上举行的法庭审判。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独特的法庭体验,我对整个过程感到非常惊叹和震撼。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在这次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并对这种特殊的审判形式进行探讨。

马背上的法庭马背上的法庭是一种结合了马术和法律的特殊审判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和律师均会骑在马背上,而被告和原告也会被带到马上进行审判。

这种审判形式起源于西方的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如美国的牛仔审判和西班牙的骑士审判。

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具有创新的审判方式。

马背上的法庭观察首先,我观察到马背上的法庭审判场地的布置非常独特。

整个场地采用了椭圆形的设计,中间是一个封闭的院子,周围是观众席。

法官和律师的马匹则停在了场地的边缘,并由助手负责照顾。

整个布置既考虑了审判秩序的需要,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其次,我观察到马背上的法庭审判过程中强调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法官和律师骑在马背上,与被告和原告处于相同的高度,这令我感到双方在审判中是平等的。

同时,法庭对每一方当事人都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陈述观点,并尊重了每个人的权利。

最令我震撼的是马匹在审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马背上的法庭尤其重视马匹的掌控和稳定性。

马匹被训练成了非常温顺和听话的状态,它们不仅要承受骑手的重量,还要承受审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和紧张氛围。

马匹的稳定性为法庭的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

马背上的法庭的意义与挑战马背上的法庭审判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

首先,它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和动物,让人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更加尊重和关注。

其次,马背上的法庭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审判环境,让当事人和观众都能够体验到与传统法庭不同的审判氛围。

然而,马背上的法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马匹的培训和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于维持法庭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马背上的法庭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备支持,这增加了整个审判过程的成本和布置的复杂性。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马背上的法庭,驮起传递中国司法的温度的重担,在社会主义司法进程中,深深刻下“人民”二字。

巡回审判工作的新发展,也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一】不拘一格的名字,还让我误以为是法国电影呢?中国人咋的也能如此诗意?看完整部故事后,却再也难说是诗意或浪漫,而是纯粹和艰辛。

初看海报,我也误以为这是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纪实片,酷似日本人的头像,加上呐喊的表情。

还是说故事好了。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

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甚,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

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

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有人说这部电影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我赞同。

其一,是反映我国基层法制战线上的纪实片,真实记录反映了西部地区偏远山区,村民对于法的理解和法律意识的萌动,深刻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史;其次,拍摄手法原生态,展现了彝族以及以走婚为主要形式的民风民俗;如果,你是一名依然在关心着国家建设发展前进的人,那么你应该看这部电影,从村民的质朴的眼睛中,我们将获取前行的动力;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分子,你应该看这部电影,因为关心本身就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姿态。

马背上的法庭法理学观后感600字

马背上的法庭法理学观后感600字

马背上的法庭法理学观后感600字
在观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后,我对法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电影中,法官骑着马在偏远山区巡回审理案件,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实践性和变化性。

在山区,法官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法理学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考虑法律条文的规定,还要考虑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道德观念和人情世故。

这让我认识到,法律并不是一种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

此外,电影还让我认识到法律职业者的社会责任。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还要考虑判决对社会的影响和效果。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律职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的知识。

例如,我了解到中国法院的审判程序和法律制度,以及中国法官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法律体系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让我对法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它让我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社会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灵活运用和不断完善。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法律职业者的社会
责任和使命感。

我相信,这些理解和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800字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800字

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800字《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篇一《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司法在偏远地区的真实模样,让我感触颇深。

影片一开始,那马背上的法庭场景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法官老冯、书记员杨阿姨还有年轻的阿洛,他们骑着马,驮着国徽,走在那崎岖的山路上。

这国徽啊,就像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宝贝,那场面,感觉他们像是带着希望的火种,要去点亮那些偏远角落。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处理的那些案子。

那些案子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像邻里之间因为一只鸡、一块地闹得不可开交。

可在这些偏远的山区,这就是大事儿。

老冯处理这些案子的时候,那方法真挺特别的。

他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一板一眼地按照那些法律条文来,而是更多地考虑当地的风俗人情。

这让我有点迷糊了,也许我一开始觉得法律就应该是铁面无私,像包公审案一样,黑白分明。

但老冯的做法让我觉得,在这种特殊的地方,也许这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就像有一家兄弟俩分遗产的事儿,按照法律规定可能很简单,但要是真这么判了,兄弟俩可能就反目成仇了。

老冯用当地的习俗来调解,最后兄弟俩握手言和,这就像在两根绷紧的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容易啊。

再看那个阿洛,年轻气盛的。

他刚从学校出来,满脑子都是那些书本上的法律知识。

他可能觉得老冯的做法太“土”了,不正规。

可他自己处理案子的时候,却总是碰壁。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是拿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却不知道该怎么在这个复杂的江湖里挥舞。

阿洛觉得法律就是要严格执行,可他没明白,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老百姓不懂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他们只认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阿洛的碰壁,就像一盆冷水,泼醒了他,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时候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还有那个杨阿姨,她就像这个小团队里的润滑剂。

她了解当地的情况,也懂得老冯的心思。

她在中间起着调和的作用,让这个临时的法庭能够顺利运转。

她就像那种默默奉献的老黄牛,虽然不怎么起眼,但缺了她还真不行。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关于法律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律师在处理一起动物福利案件中的经历。

影片展现了现实问题,让人深感思考和触动。

这部电影以一个听证会为背景,角色在马背上举行辩论。

农民和律师之间的法律案件引起了人们对权利与公正的思考。

在电影中,律师艾希利恩不仅从法律角度出发,也从人类和动物的生命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关福利问题的论点,使人们重新考虑和审视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这部电影内容很有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色的表演非常出色,凸显了电影的力量和影响力。

剧本引人入胜,让观众紧张地关注角色的发展。

电影采用了一些漂亮的画面,展现出动物和人的关系。

画面展现了一头小马在场上骑着花式表演,在视觉效果上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力。

此外,电影也采用了极地鸳鸯的乐曲,该音乐为电影带来了非常好的情感和氛围。

《马背上的法庭》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观念问题。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

我们需要在道德上保护动物,并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们需要主张和平,爱护动物,促进人与动物的友谊。

总的来说,《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

它深刻、动人,引发人们思考,展现了动物和我们的人性。

这部电影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故事来看,更是一个引人深省的人生哲学。

它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和过程,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坚持正义和公平。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讲述中国边远地区法院工作的纪录片,展现了当地法官们如何在马背上进行巡回审判,为边区的居民提供司法服务。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中,我看到了法官们深入边远山区,为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司法公正的人提供法律服务。

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

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在边远山区,很多居民对法律并不了解,甚至有些观念是扭曲的。

但法官们通过巡回审判,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法律服务,也传播了正确的法治观念。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将法律普及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此外,影片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

在边远山区,很多居民的生活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但他们依然坚守在那里。

这让我感到中国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法官们如何处理案件。

他们不仅对案件进行了公正、公开的审理,还对当事人进行了耐心的调解和疏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官们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注重法律条文的适用,还要注重人情世故的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让当事人都能心满意足地离开法庭。

最后,我认为这部影片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农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我们需要从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法治健全、公正、公平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普及、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方面的工作,为建设更加完善的法治社会而努力奋斗。

马背上的法庭法律角度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法律角度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法律角度观后感第一篇:马背上的法庭法律角度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影评《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讲述了我国西南山区法院巡回审判的故事,以老冯、杨阿姨、阿洛三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我认为与其说该片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反应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关于法制的一部纪录片,因为该片比较客观真实的反应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法制建设、法制观念、法制水平落后的情况。

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自己来说是心情比较沉重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国的法制建设水平在很多地方还严重滞后,对于我们法科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其二是我来自滇东北山区,曾有过一次随着在法院工作的亲戚一起下乡巡回审判和调解的经历,有很多情形非常相似。

电影中的几个主人公我相信在现实当中是有原型存在的,并且在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可能普遍存在。

其中老冯所代表的是能将国家法律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纠纷矛盾的乡村派法制工作者;杨阿姨所代表的是我国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法制一线的工作人员,虽然其业务水平不高,但是却在贫困落后地区法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些人的;阿洛代表的是我国在新时期通过正规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但是其实际司法经验不足,是一名坚持奉行书本知识的学院派法制工作者。

影片的主题主要在表现乡村派与学院派的思想碰撞;国家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效力;法律与传统习惯之间的关系;法与情的关系。

很多法社会学家主张法律应该分为书本上的法与运行中的法,我认为影片中的阿洛所坚持的就是书本上的法,其对于法律的理解完全依据国家所制定的法,在司法实践中也倾向于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法律进行,这在影片中所描写的猪拱罐罐山事例表现最为明显。

但是阿洛忽略了一个问题,书本上的法在运行中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法律实际执行效果往往不如立法者预期的好,运行中的法律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如果依据阿洛的观点对该案例不予受理,这样一方面是很好的坚持了法律的规定,但是这样操作的社会恶劣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和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司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近日,我在电影频道观看了由李保田领衔主演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颇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偏远的西部山区,三名法院工作人员(老冯、老杨、阿洛)用租来的马驮着国徽和生活日用品,徒步翻山越岭,开展巡回法庭。

老冯、老杨已经这样工作了几十年,而阿洛则是第一次。

全剧以开庭审案为主线,穿插着些许友情爱情故事。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不时有法律与现实、法律与习俗的碰撞,老杨凭借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案手法,逐一化解矛盾冲突,维护了村寨的安定团结。

然而故事的结尾,老冯一人牵着马,孤单的走在返程的山路上(老杨因文化水平不高,被迫提前退休,办案结束就留在家乡了;阿洛因与老杨发生冲突,提前离开),面对二十多年前同事长腿牺牲的峡谷,老杨黯然的说道:“我老啦,昨天掉了颗牙。

”。

山谷无音,老杨悲切的喊道:“长腿,我想你啦!”。

影视的镜头最后定格在老冯轰然倒下,天色渐黑,马儿孤寂的守在山道旁。

看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同为法院工作者,这部剧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法院调解问题法院工作是以开庭审判为基本工作方式,但在具体工作中应注重对调解的运用。

本剧主要贯穿了四个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

案件都可看成是以调解结案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恢复正常邻里关系,维护村寨的祥和稳定。

其中第一个案件是妯娌二人为挣一个瓦罐而闹上法庭,在庭审过程中老杨耐心劝说双方,因为老冯他们知道,即使案件通过判决,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但被损害的妯娌关系却得不到恢复,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可能就会形同陌路了,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终,老冯自掏五块钱买下罐子,给妯娌二人各两块五,案子得以最终解决。

二、关于法与习俗问题法不能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法所调整不到的地方,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规则加以调整,习俗就具有这样的补充作用。

在鸡头寨,一家的猪拱了另一家的罐罐山(祖坟),另一家要求赔两头猪外加一场法事。

阿洛跑去不到一刻钟就回来告诉老冯说案件已结,老冯问是如何结案的,阿洛一脸正气的说:“法无明文规定,法院不予支持,驳回当事人请求。

”老冯听后大惊,他告诉阿洛如果是这样就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正说间,双方族人就要发生械斗,因为法院未能给予处理。

最后老杨通过假意让原告家的猪去拱被告家的罐罐山,让被告将心比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老冯的做法就很好的证明了习俗在特殊情况下的非凡作用,也化解了法在适用过程中遇到的捉襟见肘的尴尬。

当然,某此时候法与习俗也存在冲突。

在鸡肚寨,村民制定公约约定,如果别村的家畜吃了该村的庄稼,该家畜就为该村所有,该约定虽为全体村民一致通过,但它违反了有关公平正义的法律强制性规定,这样的习俗也是不能为法律所接受的。

这些案例反映出了法与习俗在共存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故在具体司法过程中应注意对善良习俗的尊重,对不法习俗的摒弃,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应当关注习俗,关注民风,只有做到了法与习俗的有益结合,才能将法院的工作深入到人心中,树立法院的权威。

三、关于法官形象问题何为法官形象?一个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概念。

阿洛认为老冯在审判过程中,为化解矛盾,帮一方当事人牵猪,满村子的跑,损害了法官形象;而老杨则认为阿洛为了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而不顾乡风民俗,和爱人一起出走是损害了法官形象。

老冯的行为从表象上看,确实不值得提倡,然而他的行为得到了村民的认同,其实老杨不是损害了法官形象,相反他是树立了一种法官形象。

阿洛和爱人是合法夫妻,从法律角度讲,他们为抗拒无理的婚姻干涉而出走是正当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被当地习俗所接受,也造成了村民对法官乃至法院的不信任,以至于最后老冯为村民开庭审案时,村民们不愿配合,并且说再也不找法庭审理了,通俗的语言表现出对法庭的不信任。

简单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法官形象不仅是法官群体自己界定的,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给予的,所以法官在注意自己形象的时候一定要多倾听人民的心声,他们才是准确反映法官光辉形象的一面镜子。

四、关于法官的信仰问题老冯和老杨几十年靠着双腿穿行于村寨之间,为民排忧解难,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以至于老冯的爱人和孩子都离他而去,老杨则因为工作不能走婚(当地的风俗),以至于耽误了婚姻。

他们何以坚持下来,我觉得就是他们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群众,充满了信仰。

在鸡肚寨老杨的老家,老冯他们租来的马不慎被盗走,老冯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徽还在不在,当知道国徽也在被盗之列,老冯顿时失魂落魄,当地人劝他不要难过,说那不过是一块铁罢了。

老冯的回答让人很是敬佩,他说:“国徽就是法官心中的神,就像你们对于你们所信仰的神。

”国徽象征着国家,象征着法律,它是老冯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

作为法官我认为应当以老冯为榜样,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追求,工作信仰。

在当前形势下,“三个至上”应成为法官共同的信仰方向。

五、关于司法保障问题剧中三个人出发,最终一人踏上归途。

翻山越岭凭借的是一头租来的马匹。

虽然是为剧情的需要而有意进行了矛盾集中,但也反映出现实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法院工作普遍存在这案多人少,人才匮乏,保障不济等情况。

法官需要信仰,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法官首先是一个社会人,需要最基本的生活、工作保障,只有让他们无忧了,才能使他们工作起来无畏。

老杨的被迫离休、阿洛的愤愤离去、老冯的孤寂呼喊,发人深思。

当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推进,相信关于司法的保障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法制现代化会最终实现这是一部反映云南基层法官生活的影片,导演刘杰从一个基层法官的真实生活取材,描述了边远山区的流动法庭成员,为解决民事纠纷而翻山越岭,走家窜户的故事。

这是一部朴实无华的电影,却处处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法官老冯,摩梭书记杨阿姨,大学生阿洛,一匹老马构成了法庭的全部成员。

一个国徽,几张桌子则是法庭的全部设备。

审案现场颠覆了传统的法庭形象,我们并未觉得滑稽可笑,反而感觉到了它的庄严神圣。

这个特殊的法庭解决的也并非想象中的惊天大案,而只是一些邻里纠纷,家庭琐事。

其实这些已经够了,因为他们给百姓办了实事,用他们的方式维护着法律尊严。

我们没有因为法官在火塘灰头土脸吃土豆而认为他们土气。

猪拱罐罐山,我们没有因为老冯拉猪而感觉他狼狈,因为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边疆法官形象。

鲜明的人物特征,传神的人物描写和对边远山区的法制状况的介绍我们似乎能看到中国法制发展的脚印。

法官老冯是这个团体的主心骨,他用尽自己一生,演绎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朴素真挚的感情。

在处理一桩债务纠纷案中,被告欠原告150元钱,原告无钱可还,但家里的东西随便原告拿,可被告家唯一值钱的一头小猪也远远没有150块钱啊。

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老冯用150买了小猪,了结了这场纠纷案。

在处理妯娌分家案时,把她们争抢的瓦罐摔得粉碎,自己掏钱给她们一人买了一个。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血性汉子,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法官形象。

书记员杨阿姨,可以说是法制改革的牺牲者因为没有文凭却要被刚刚大学毕业的阿洛取代,在处理民事纠纷案中总是充当和事佬但她也是民族习俗与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牺牲者,以致终身未婚当退休的命运将要降临在她头上时她表现出了对法律事业的不舍。

大学生阿洛,可谓是新世纪年轻人的代表,具有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严守着所谓的程序正义,在猪拱罐罐山事件上以一句“封建迷信不在法院受理范围之内”加以拒绝。

而且“身为法院里的人” 阿洛公然挑战民族习俗,带着新娘私奔,引起族人不满,声称再也不打官司了,再也不信法院的人了。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相应的法律事业也在发展,但表现为一种不均衡性,这部电影也反映出山区法制的落后,从这个“马背上的法庭”所遇到的阻力与冲突可看出。

首先是法律下乡过程中,遭遇到的与少数民族沿袭以久的乡规民约,宗教风俗的冲突。

在鸡肚子寨,老冯一行遇到了麻烦,他们的全部‘家当’被人给偷走了。

国徽丢失对于法律工作者是一个多么大讽刺啊!在全力找寻无果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村中的长老。

借助长老的威望‘家当’是找到了,可是当老冯向长老索要盗贼时却碰了壁。

在老冯眼里这可是构成了刑事犯罪了,长老却以‘神灵已经惩罚了他’而拒绝。

老冯提出要请执法机关来强制执行时,长老不客气的把他轰了出去。

在老冯看来宗教规宗教,法律规法律,二者不可混淆,在猪拱罐罐山后他亲自拉猪,这就是他对宗教与法律的界定,他的使命是解决民事纠纷而不是死板的套用法律。

其次是为乡风打磨,深谙情理法的老法官与新加入的年轻法官的观念冲突。

在老冯看来,执法要注意时效性与经济性,而阿洛遵循的是正规的执法程序。

在猪拱罐罐山后,原告要请祖宗来拉猪,老冯夺过绳子拉着猪满巷子跑。

这是阿洛所不理解的,觉得有损法官形象。

在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场景让人感触颇深,一对夫妇离婚,女方占据了唯一的家产——房子,男方无家可归。

两人争执不休闹上法庭,当女方得知法院要分割她的财产时,女方干脆在地上打滚,发出动物般的哀嚎。

看到这一幕我想揪心的不止是身为执法人员的法官,那一幕的出现并非当事人漠视法律,故意耍赖,而是因为对于她来说生存意义大于财产权。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而西南山区相对落后,法律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要想法制在这个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努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温饱线下无法律”这不是一句空谈,如不解决温饱问题,普法注定会失败。

写到这里脑中浮现出老冯跌下悬崖,老马独自走的场景,顿时觉得任重而道远,因为作为法科学生更应该为法制的发展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