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第八章 第1节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基本性质。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惯性现象,如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刹车距离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讲解惯性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惯性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惯性现象,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如乘坐交通工具时身体的倾斜、车辆行驶中的惯性等,引导学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如质量与惯性的关系实验、碰撞实验等,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通过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惯性的本质和应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 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节功与功率

分析: 实际功率不一定总等于额定功率,大多数情况下输出的实际功率都比额定
功率小,但在需要时,短时间也可以输出更大的功率。题目中说“受到的阻力不变”,
表明本题对于较低速度行驶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只要求估算。
例 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汽车长时间行驶时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
为60kW,在水平路面上行使时受到的阻力是1800N,求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使的速度.在
D.由P=Fv可知,当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
解析:
A错:功率与做功的时间无直接关系。
B错:据P= 能计算出一段时间内平均功率的大小,不能求出任意时刻的瞬时功率。
W
t
C错:当牵引力一定时,根据P=Fv知,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与速度成正比。
D对:由公式P=Fv可知,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汽车的速度成反比。
W Fl cos
(2)先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再求其代数和.
W1 F1l cos1
W2 F2 l cos 2
W W1 W2 F1l cos1 F2 l cos 2
例 一个质量15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方的拉力,大小为500N,在水
W 0
一、功
1、定义: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的夹角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2、公式: = (适用于恒力做功)
3、单位: 国际单位:焦耳(J) 1 J=1 N×1 m=1N·m
4、标量:遵从代数运算法则。
注意:功的一般表达式运用要注意两点
①力必须是恒力
(1)当
0 90 时,W > 0,力对物体做正功;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中国乒乓球队时隔八年再度包揽单项赛全部五枚 牌。如图是运动员在比赛中
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乒乓球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击球时,球和拍都会发生弹性形变
c.球在空中运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d.球被水平击出后,若所受外力全部消失,球将立即竖直下落
5. 的是( A )
a.系安全带 b.旋转生、熟鸡蛋
6.如图所示,铅球由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到地面b处。当铅球在飞
行过程中,运动到最高点时,一切外力都消失,则铅球将会( A )
A.沿着水平方向运动
B.静止在该点
C.仍会掉在b点
D.竖直掉下来
7.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若它受到的一切外力都消失了,它将( A )
A.仍保持静止 B.加速运动起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改变 物体受力运动状态也会不改变
惯性
惯性的应用 惯性的防止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受力,运动状态不改变。) 2、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下列生活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D)
D.落到地面上
A.人踩到西瓜皮上易滑倒
B.司机开车时需要系安全带
C.高速公路上汽车要限速行驶 D.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灰
9.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小汽车驾驶员和乘客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人的惯性
B.运动物体在阻力作用下会停止运动,说明力可以消除惯性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说明没有例外。
“保持”表示跟前面相同。
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①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②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两种状态不同时存在.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二、惯性:1、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关于惯性:(1)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等均无关.(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其质量有关,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4)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
3、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第二节二力平衡一、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3、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里叫一对平衡力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8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0.轿车除了安全带以外,还有一种安全装置“头枕”,对人起保护作用。 如图所示,“头枕”主要是防止以下哪种情况对人体造成伤害( D )
A.紧急刹车
B.左右转弯
C.前方碰撞
D.后方追尾
11.为防止惯性可能造成的伤害,许多汽车上都配置安全带,但火车上却没
有配置。主要原因是( C )
A.人在火车上惯性消失了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 素,除了阻力外,还有 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 ,该因素可以采用小 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 证据是 小车在丙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远 。
初中物理课件
说明力是 改变 (填“改变”或“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 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衣、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 图所示
(1)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 , 速度减小得越 慢 ; (2)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做 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 4.正在公路上行驶的一辆汽车,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则汽车 将 做匀均直线运动 ;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消 失了,它将 保持静止状态 。
惯性 5.欧洲杯足球赛正火热进行中,赛场上出现的以下现象不能用惯性来解释 的是( B ) A.快速奔跑的裁判员不能立即停下来 B.射中球门框的足球被反弹回来 C.足球被踢出去仍继续向前运动 D.奔跑的球员被绊后倒向前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外力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如“外力”、“匀速直线运动”等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对“外力”和“匀速直线运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定律的本质。
2.演示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实例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学过的内容,如力和运动的关系。
然后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内容。
2. 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用语言描述定律的含义。
同时,展示一些实例,如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空中飞翔的鸟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是否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如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第1课时)

天宫一号
翟志刚走出太空舱
地月转移轨道
点火加速
地球
减速制动
月球
月 球 轨 道
例题1:当一个物体在50牛的力的作用下,以5米/秒 的速度前进,当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时, 物体将会怎么样?
一个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也就说这个物体以5米/秒的速度做 匀速直线运动
6.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 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 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D )
A.慢慢停下来 B.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7.如图6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A点运动到水平轨道 的B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 小球的运动状态将是( A ) A.匀速直线运动 B.立即停止运动 C.速度越来越快 D.速度越来越慢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 实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巩固练习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利用的器材有斜 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和小车,如图1所示. (1)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下滑 的目的是保证小车 刚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 (2)下面是记录实验情况的表格,请将其中 (a)、(b)两项内容补充完整.
4.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 消失,那么它( C ) A.立即停下来 B.仍然做曲线运动 C.立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逐渐停止
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2022物理第八章恒定电流第一节电阻定律和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学案

第一节电阻定律和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并把导体中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单位时间通过横截面积的电量叫做电流,用I表示(单位安培),I=Q/t。
3.电阻(R)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定义式是R=U/I (其中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I表示导体两端的电流,此公式只适用于金属和电解液导体,不适用于气体)。
4.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与导体两端加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所以不能说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或与电流成反比)。
5.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R和导体的长度L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R=ρ错误!(ρ为导体的电阻率,随导体温度增加而增加)。
6.当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时,总电阻R=R1+R2,当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时R=R1R2/(R1+R2)。
例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10 Ω,R2=60 Ω,R3=30 Ω,电源内阻和电流表内阻均可忽略不计,当电键S1和S2都断开与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相同,求电阻R4的阻值。
【解析】S1和S2都断开时:I1=错误!=错误!S1、S2都闭合时:I干=错误!,I1′=错误!I干=错误!I干所以I′1 =错误!·错误!=错误!由I1′=I1解得R4=5 Ω例2如图所示,C1=6微法,C2=3微法,R1=6欧,R2=3欧,当开关S断开时,A、B两点的电压U AB=?当S闭合时,C1的电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改变了多少库仑?已知U=18伏.【解析】在电路中,C1、C2的作用是断路,当S断开时,全电路无电流,B、C等势,A、D等势,则U AB=U AC=U CD=18伏.C1所带的电量为Q1=C1U CD=6×10-6×18=1。
08×10-4(库)S闭合时,电路由R1、R2串联,C1两端的电压即R1上两端的电压,U AC=错误!R1=错误!×6 V=12 VC1的带电量Q1′=C1U AC=6×10-6×1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气 体 第1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1.描述气体状态的三个物理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三个量中有两个或三个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2.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 与体积V 成________,即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3.在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为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以________为纵轴,以________为横轴建立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中,气体的等温线的形状为____________. 4.图1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倒插入水银槽中,管竖直放置时,管内水银面比管外高h ,上端空气柱长为L ,如图1所示,已知大气压强为H cmH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封闭气体的压强是(L +h ) cmHg B .此时封闭气体的压强是(H -h ) cmHg C .此时封闭气体的压强是(H +h ) cmHg D .此时封闭气体的压强是(H -L ) cmHg5.如图2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图2A .体积不变,压强变小B .体积变小,压强变大C .体积不变,压强变大D .体积变小,压强变小6.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时,若体积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压强变为原来的( )A .2B .1C.12D.14【概念规律练】知识点一 玻意耳定律1.一个气泡由湖面下20m 深处缓慢上升到湖面下10m 深处,它的体积约变为原来体积的( )A .3倍B .2倍C .1.5倍D .0.7倍2.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把一根长为100cm、上端封闭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如图3所示,插入后管口到槽内水银面的距离是管长的一半,若大气压为75cmHg,求水银进入管内的长度.图3知识点二气体等温变化的p—V图3.图4如图4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等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等温线可以看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B.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C.由图可知T1>T2D.由图可知T1<T24.下图中,p表示压强,V表示体积,T为热力学温度,各图中正确描述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等温变化的是()【方法技巧练】一、封闭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5.求图5中被封闭气体A的压强.图中的玻璃管内都灌有水银且水银柱都处在平衡状态,大气压强p0=76cmHg.(p0=1.01×105Pa,g=10m/s2).图56.图6如图6所示,一个壁厚可以不计、质量为M的汽缸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活塞的质量为m,面积为S,内部封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活塞不漏气,不计摩擦,外界大气压强为p0,若在活塞上加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不考虑气体温度的变化),求汽缸和活塞以相同加速度运动时,缸内气体的压强为多大?二、气体压强、体积的动态分析方法7.图7如图7所示,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开口向下插入水银槽中,管中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管内水银面低于管外,在温度不变时,将玻璃管稍向下插入一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管内气体体积减小B.玻璃管内气体体积增大C.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减小D.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8.图8如图8所示,竖直圆筒是固定不动的,粗筒横截面积是细筒的4倍,细筒足够长,粗筒中A、B两轻质活塞间封有空气,气柱长l=20cm,活塞A上方的水银深H=10cm,两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不计,用外力向上托住活塞B,使之处于平衡状态,水银面与粗筒上端相平.现使活塞B缓慢上移,直至水银的一半被推入细筒中,求活塞B上移的距离.设在整个过程中气柱的温度不变,大气压强p0相当于75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放飞的氢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会胀破,是因为()A.球内氢气温度升高B.球内氢气压强增大C.球外空气压强减小D.以上说法全不正确2.图9如图9所示,一横截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竖直放置,圆板A的上表面是水平的,下表面是倾斜的,且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圆板的质量为M,不计一切摩擦,大气压为p0,则被圆板封闭在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为()A.p0+Mg cosθ/SB.p0/S+Mg cos θ/SC .p 0+Mg cos 2θ/SD .p 0+Mg /S 3.图10如图10所示,有一段12cm 长的汞柱,在均匀玻璃管中封住一定质量的气体,若开口向上将玻璃管放置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在下滑过程中被封住气体的压强为(大气压强p 0=76cmHg)( )A .76cmHgB .82cmHgC .88cmHgD .70cmHg4.大气压强p 0=1.0×105Pa.某容器容积为20L ,装有压强为2.0×106Pa 的理想气体,如果保持气体温度不变,把容器的开关打开,待气体达到新的平衡时,容器内剩下的气体质量与原来的质量之比为( )A .1∶19B .1∶20C .2∶39D .1∶18 5.图11如图11所示,两端开口的均匀玻璃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管中有一段水银柱h 1封闭着一定质量的气体,这时管下端开口处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h 2,若保持环境温度不变,当外界压强增大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h 2变长B .h 2变短 C .h 1上升D .h 1下降 6.图12如图12所示,活塞的质量为m ,缸套的质量为M ,通过弹簧吊在天花板上,汽缸内封住一定质量的气体,缸套和活塞间无摩擦,活塞面积为S ,大气压强为p 0,则封闭气体的压强为( )A .p =p 0+MgSB .p =p 0+(M +m )gSC .p =p 0-MgSD .p =mg /S 7.图13如图13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两条等温线,则下列关于各状态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t A =t B B .t B =t C C .t C >t A D .t D >t A 8.图14如图14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p —1V图线.由图可知( )A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压强与体积成正比B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p —1V图线的延长线是经过坐标原点的C .T 1>T 2D .T 1<T 29.一个开口玻璃瓶内有空气,现将瓶口向下按入水中,在水面下5m 深处恰能保持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将瓶稍向下按,放手后又回到原来位置B .将瓶稍向下按,放手后加速下沉C .将瓶稍向上提,放手后又回到原处D .将瓶稍向上提,放手后加速上升 10.图15如图15所示,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p -V 图象,气体由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的过程中,气体分子平均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 A .一直保持不变 B .一直增大 C .先减小后增大图16一横截面积为S 的汽缸水平放置,固定不动,汽缸壁是导热的,两个活塞A 和B 将汽缸分隔为1、2两气室,达到平衡时1、2两气室体积之比为3∶2,如图16所示.在室温不变的条件下,缓慢推动活塞A ,使之向右移动一段距离d ,求活塞B 向右移动的距离,不计活塞与汽缸壁之间的摩擦. 12.图17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开口向下插入水银槽内,如图17所示,管内水银柱比槽内水银面高h =5cm ,空气柱长l =45cm ,要使管内外水银面相平,求: (1)应如何移动玻璃管?(2)此刻管内空气柱长度为多少?(设此时大气压相当于75cmHg 产生的压强)第八章 气 体 第1节 气体的等温变化课前预习练1.温度T 体积V 压强p 气体的状态 2.反比 pV =C (常数) p 1V 1=p 2V 2 3.压强p 体积V 双曲线4.B [用等压面法,选取管外水银面为等压面,则p 气+p h =p 0得p 气=p 0-p h 即p 气=(H -h ) cmHg ,B 项正确.]5.B [由图可知空气被封闭在细管内,缸内水位升高时,气体体积一定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气体压强增大,B 选项正确.]6.C [由玻意耳定律pV =C ,得体积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压强变为原来的12,故C 项正确.]课堂探究练1.C [由于气泡缓慢上升,因此其内气体始终与湖水的温度相同,即温度保持不变.P =P 0+ρgh ,在湖面下20m 处,气体的压强约为p 1=3atm(1atm 即为1个标准大气压P 0=1.01×105Pa ,湖面上的大气压强为1atm);在湖面下10m 深处,气体的压强约为p 2=2atm.由玻意耳定律得 p 1V 1=p 2V 2因此V 2V 1=p 1p 2=3atm 2atm=1.5]方法总结 玻意耳定律的研究对象为:一定质量的气体,且这一部分气体温度保持不变.经常使用p 1V 1=p 2V 2或p 1p 2=V 2V 1这两种形式且只需使用同一单位即可.2.25cm解析 研究玻璃管内封闭的空气柱. 初态:玻璃管未插入水银槽之前, p 1=p 0=75cmHg ;V 1=LS =100·S .末态:玻璃管插入水银槽后,设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h , 则 p 2=(75+h )cmHg ;V 2=[L -(L2-h )]·S =[100-(50-h )]·S =(50+h )·S .根据玻意耳定律p 1V 1=p 2V 2得 75×100·S =(75+h )(50+h )·S ,即h 2+125h -3750=0.解得h =25cm ;h =-150cm(舍去).所以,水银进入管内的长度为L 2-h =(1002-25) cm =25cm.方法总结 要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找准初、末态的压强和体积的表示方法,然后由玻意耳定律p 1V 1=p 2V 2列方程求解.3.ABD [由等温线的物理意义可知,A 、B 正确;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等温线的位置就越高,C 错,D 对.]方法总结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p 与V 成反比,因此等温过程的p —V 图象是双曲线的一支.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压强与体积的乘积越大,在p —V 图上的等温线的位置就越高.4.AB [A 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温度不变;B 图说明p ∝1V,即p ·V =常数,是等温过程;C图是双曲线,但横坐标不是体积V ,不是等温线,D 图的P -V 图线不是双曲线,故也不是等温线.]方法总结 由玻意耳定律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T 不变,p 与V 成反比,即p 与1V成正比,即p ∝1V ,在p -1V图象中等温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5.(1)66cmHg (2)71cmHg (3)81cmHg解析 (1)p A =p 0-p h =76cmHg -10cmHg =66cmHg (2)p A =p 0-p h =76cmHg -10×sin30°cmHg =71cmHg (3)p B =p 0+p h 2=76cmHg +10cmHg =86cmHg p A =p B -p h 1=86cmHg -5cmHg =81cmHg方法总结 静止或匀速运动系统中压强的计算,一般选与封闭气体接触的液柱(或活塞、汽缸)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求气体压强.6.p 0+MF(M +m )S解析 设稳定时汽缸和活塞以相同加速度a 向左做匀加速运动,这时缸内气体的压强为p ,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分别列出它们的运动方程为 汽缸:pS -p 0S =Ma ① 活塞:F +p 0S -pS =ma ②将上述两式相加,可得系统加速度a =Fm +M将其代入①式,化简即得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 =p 0+M M +m ·F S =p 0+MF(M +m )S方法总结 (1)当系统加速运动时,选与封闭气体接触的物体如液柱、汽缸或活塞等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封闭气体的压强. (2)压强关系的实质反映力的关系,力的关系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7.AD [解法一:极限分析法:设想把管压下很深,则易知V 减小,p 增大,因为p =p 0+p h ,所以h 增大.即A 、D 选项正确.解法二:假设法:将玻璃向下插入的过程中,假设管内气体体积不变,则h 增大,p =p 0+p h 也增大,由玻意耳定律判断得V 减小,故管内气体体积V 不可能不变而是减小,由V 减小得p =p 0+p h 增大,所以h 也增大.即A 、D 选项正确.]方法总结 此题属于定性判断气体状态参量变化的问题,需弄清p 、V 的定性变化关系,常用极限分析法或假设法来解决. 8.8cm解析 由水银柱的高度H =10cm 可以求出气体初状态的压强;当水银的一半被推入细筒中时,由水银的体积可以求出水银柱的总高度,从而求出气体末状态的压强.然后运用玻意耳定律求出气体末状态的体积,即可求得活塞B 上移的距离.设气体初态压强为p 1(都以1c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作为压强的单位,下同),则p 1=p 0+H .设气体末态压强为p 2,粗筒的横截面积为S ,则有p 2=p 0+12H +12HS 14S .设末态气柱的长度为l ′,气体体积为V 2=Sl ′,在整个过程中气柱的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2V 2.活塞B 上移的距离 d =l -l ′+H2,代入数据得d =8cm.方法总结 本题容易在两个问题上出现错误:一是对液体压强及对压强的传递不够清楚,误认为初状态时水银只有14S 的面积上受到大气压,其余34S 的水银由于不与外界大气接触,因此不受大气压,从而导致p 1值的表达式错误.二是几何关系上出错,搞不清一半水银被推入细筒后,水银柱的高度是多少,或列不出正确计算d 值的式子. 课后巩固练1.C [气球上升时,由于高空处空气稀薄,球外气体的压强减小,球内气体要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气球就会胀破.] 2.D[以圆板为研究对象,如右图所示,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则 pS ′cos θ=p 0S +Mg 因为S ′=S /cos θ所以p Scos θ·cos θ=p 0S +Mgp =p 0+Mg /S 故此题应选D.]3.A [水银柱所处的状态不是平衡状态,因此不能用平衡条件来处理.水银柱的受力分析如题图所示,因玻璃管和水银柱组成系统的加速度a =g sin θ,所以对水银柱由牛顿第二定律得:p 0S +mg sin θ-pS =ma ,解得p =p 0.]4.B [由p 1V 1=p 2V 2,得p 1V 0=p 0V 0+p 0V ,V 0=20L ,则V =380L ,即容器中剩余20L 、1大气压的气体,而同样大气压下气体的总体积为400L ,所以剩下气体的质量与原来的质量之比等于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即20L 400L =120,B 项正确.]5.D6.C [以缸套为研究对象,有pS +Mg =p 0S ,所以封闭气体的压强p =p 0-MgS,故应选C.对于此类问题,选好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是关键.]7.ACD [两条等温线,故t A =t B ,t C =t D ,故A 项正确;两条等温线比较,t D >t A ,t C >t A ,故B 项错,C 、D 项正确.]8.BD [这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的p -1V 图线,由图线知p ∝1V,所以p 与V应成反比,A 错误;由图可以看出,p -1V图线的延长线是过坐标原点的,故B 正确;根据p-1V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可知C 错误,D 正确.] 9.BD [瓶保持静止不动,受力平衡mg =ρgV ,由玻意耳定律,将瓶下按后,p 增大而V 减小,mg >ρgV ,故放手后加速下沉.同样道理,D 选项也正确.]10.D [由图象可知,p A V A =p B V B ,所以A 、B 两状态的温度相等,在同一等温线上,由于离原点越远的等温线温度越高,所以从状态A 到状态B 温度应先升高后降低,分子平均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11.25d 解析 因汽缸水平放置,又不计活塞的摩擦,故平衡时两气室内的压强必相等,设初态时气室内压强为p 0,气室1、2的体积分别为V 1、V 2;在活塞A 向右移动d 的过程中活塞B 向右移动的距离为x ;最后汽缸内压强为p ,因温度不变,分别对气室1和2的气体运用玻意耳定律,得气室1:p 0V 1=p (V 1-Sd +Sx )① 气室2:p 0V 2=p (V 2-Sx )②由①②两式解得x =V 2V 1+V 2d .由题意V 1V 2=32,得x =25d .12.(1)向下移动玻璃管 (2)42cm解析 (1)欲使管内外水银面相平,则需增大管内气体的压强.可采取的办法是:向下移动玻璃管,内部气体体积V 减小、压强p 增大,因此,h 减小.所以应向下移动玻璃管.(2)设此刻管内空气柱长度为l ′,p 1V 1=p 2V 2,即(p 0-h )lS =p 0l ′S ,解得l ′=(p 0-h )lp 0=(75-5)×4575cm =4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