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银发展史

合集下载

珠宝发展历程

珠宝发展历程

珠宝发展历程珠宝,是一种以贵重宝石或稀有金属为主要原料,并经过精细加工制作成的饰品。

它不仅具有装饰人体的功能,更承载着文化、历史和价值的意义。

珠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古代珠宝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当时的人们将宝石和贵金属制作成珠宝,用于祭祀和仪式。

这些珠宝主要以黄金为主,饰以各种宝石,如紫水晶、红玛瑙等。

古埃及人相信珠宝与神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将珠宝视为神圣之物,只有王室和贵族才有资格佩戴。

在古代近东地区,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珠宝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古希腊人倾向于使用贵金属和宝石制作珠宝,他们喜欢将珠宝作为礼物赠予亲友,以表达友谊和感激之情。

而古罗马人则更加注重珠宝的实用性,他们佩戴珠宝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珠宝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代和周代。

商代的珠宝以玉石为主,玉器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被广泛用于皇室和贵族的装饰。

周代的珠宝则更加注重工艺和设计,金银首饰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珠宝的种类和风格也不断丰富和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珠宝成为贵族和教会权贵的标志,贵族们争相在珠宝上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而在亚洲,如印度和中国,珠宝则更多地与宗教信仰和婚礼相关联,成为重要的仪式和礼物。

到了现代,珠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创新,珠宝的设计和制作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金银首饰逐渐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出现了更多材质和风格的选择。

同时,珠宝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线上销售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让人们更加便利地购买和了解珠宝。

当今社会,珠宝已经不再是富豪和贵族的专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购买珠宝。

人们对珠宝的理解也从单纯的装饰转变为对品质、工艺和设计的追求。

同时,珠宝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装饰人体,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珠宝与艺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艺术珠宝作品。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

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

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

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

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

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

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

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

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地位、财富和文化的象征。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贵金属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雏形,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璀璨辉煌,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商周时期:原始贵金属首饰的兴起商周时期,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骨笄、骨梳等发饰为主。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多采用骨、石、竹等自然材料制作,形式简单,工艺粗糙。

然而,这已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和审美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首饰的雏形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贵金属首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金银为主,形式多样,有笄、钗、环等。

此时的贵金属首饰,已经开始体现出现代首饰的雏形,工艺技术也相对成熟。

三、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与发展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丰富,有金、银、铜、玉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簪、钗、环、钏等。

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四、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的繁荣与创新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进入了繁荣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不仅在材质上更加丰富,而且在设计、制作和装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贵金属首饰,以金为主,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气象。

宋代贵金属首饰,则以银为主,风格细腻,造型简约,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五、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多样,有金、银、铜、玉、珍珠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簪、钗、环、钏、手镯等。

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古代首饰工艺的成熟与繁荣。

总结,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我国白银交易发展历史

我国白银交易发展历史

中国白银市场的发展史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

当然,随着白银的用途越来越多的面向工业领域,其作为货币支付职能也逐渐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白银市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一、建国初期白银管理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施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行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

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二、改革开放前(1955-1978年)的金银管理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的收购政策,鼓励金银生产,保证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金银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办法》(试行),为金银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则,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金银管理规章。

三、改革开放后的金银管理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管理方法和加强金银法制建设,促进金银管理由保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适应和保证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及人民生活对金银的需求。

1983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对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

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发布实施。

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海关总署共同制定《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

四、白银市场的全面放开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白银收购配售业务。

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

这一规定实施标志我国白银市场全面开放。

2 000年至今,我国白银产业快速发展,白银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我国正式宣布放开白银市场,我国白银工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形容并不为过。

2003年我国白银产量达到4500吨,是1999年的3倍,白银消费量达到2000吨,较1999年增长60.7%。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金银发展史简介(上)

金银发展史简介(上)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该市场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时差上填补了纽约和伦敦开市前的空档形成了24小时不间断的世界黄金市场是唯一同时拥有实金无形和期货交易的市场也被称为本地伦敦金市场
金银发展史简介
——xx分析
一、黄金演变历史
1、黄金崇拜时期(远古时代)
• 古老的黄金崇拜主要与太阳有关,在西方被 誉为太阳神的汗珠,象征着光明,最早始于 闪族人,随着闪族人的不断外迁,黄金崇拜 的观念也随之进入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半岛、 希腊半岛等地区。 该时期图腾象征意义较浓,如古埃及人的太 阳神和古蜀人的太阳神鸟等,黄金被视为神 圣的器物。
该时期孕育出了古埃及和古罗马等黄金文明, 黄金的货币价值开始超过其图腾价值。

古 代 君 王 黄 金 权 杖
图 坦 卡 蒙 黄 金 头 像
埃 及 法 老 黄 金 棺
马 王 堆 出 土 金 缕 玉 衣
3、金本位制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 随着黄金文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金币本位 制,该时期黄金货币价值得到了长足发展, 最终因掠夺而逐渐没落,到一战时彻底崩溃。 公元1717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后, 金本位制再次得到了新的发展。 该时期黄金的货币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对 稳定物价和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在历 史上掀起了一轮淘金热潮。

古 代 拜 占 庭 蝶 形 金 币
古 代 欧 洲 海 盗 船 金 币
古 代 贵 霜 王 朝 金 币
古 代 大 清 王 朝 金 币
淘 金 潮 中 崛 起 的 城 市 — 旧 金 山
4、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 二战的爆发使得纸币不断超发,金汇兑制开 始走向末路,直到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 森林会议上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 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新制度后,金本位制 正式寿终正寝。 该时期是美国取代英国国际地位的时期,自 此后英镑开始没落,美元不断崛起并最终成 为国际货币。

中国黄金发展史1

中国黄金发展史1

中国黄金发展史: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

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

但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痴迷仍然是可圈可点。

从考古成果来看,黄金在我国战国秦汉时代广泛被贵族阶层所使用,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的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生动的体现了汉代黄金制作工资的高超水平,在西汉时代,人们深信玉石能是尸体不朽,而金丝成为连接不同形状玉片的重要工具。

千年后这件“金缕玉衣”依然保存完整,可见当时很待黄金工匠已具备高超的黄金制作工艺,但限于当时黄金的熔炼技术有限,黄金的仅作为突出饰品艳丽的点缀材料。

从隋唐到宋元清明是及,随着黄金加工工艺的进步,黄金逐渐褪下宗教的神秘色彩,黄金首饰大量进入民间,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黄金文化的主体。

1,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商代中期,公元前13~14世纪我国就掌握了制作金器的技术,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迄今为止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金器(公元前2100年~1600年)河北省藁城县西村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66年)宫殿遗址和河南省安阳殷中出土的凹凸花纹的金叶和金贝币等也年代较远。

其中的金箔厚度仅0.01毫米。

这种金箔是经过锤锻加工而成的。

这说明在商代我国黄金的加工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西周的卫墓中发现的包在铜矛、矛柄和车衡两端上极薄的金片,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包金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

在这一时期,楚国使用一种叫“郢爰”的金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币。

楚国的金币“郢爰”,可以解释为楚国铸造、用于商业交换和分割称重的黄金货币。

汉代以前,帝王手里积聚了大量黄金,一次赏赐多者上几十万斤,少者几千斤。

这说明我国在汉代以前就发现了不少金矿资源并已逐步掌握了一整套开采、淘洗、炼制和加工技艺。

黄金演变史

黄金演变史

黄金演变史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管子的言论中已有“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的记载。

“金”已经是排在“玉”之后的高等级货币载体之一。

中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

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

金币是楚国(当时的一个小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史称楚金币为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现在一般将楚金币称做爰金。

爰金,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记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

在已发现的爰金中,钤印有“郢爰”的占绝大多数。

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的以外,绝大多数来自于窖藏财富。

从考古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仅限于上层社会,并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为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中国以外的其它古代文明利用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更加久远。

埃及十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黄金已被作为赐封财富的计量单位,成为货币载体。

公元前五世纪,黄金铸币已作为古希腊城邦商业往来的结算载体,并发展出了商业银行雏形。

14、15世纪航海大发现,美洲黄金大批运抵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初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为其后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初期的货币币材准备。

19世纪,随着美国西部淘金潮及其它地区黄金地质资源发现与开采,黄金生产能力持续在历史高位运行,黄金供应量持续增长,使黄金作为区域性国际贸易及其国内贸易结算货币成为可能。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和古波斯铸造金币,金铸币从此流通于欧洲大陆、地中海及周边地区。

金本位制的真正确立是在近代社会。

1861年,英国颁布“金本位制法令”,建立货币本位的单一金本位制。

1878年,法国签订协议暂停银币自由铸造权,向单一金本位制过渡。

1879年,美国在实践中引入单一金本位制,1900年颁布“金本位制法令”,正式建立单一金本位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银发展史
1933,宋子文“废两改元”—6亿两白银汇集上海 1934,美国《白银收购法案 》,废金复银 1935,法币改革 ,禁止银元流通 1937,中日八年战争,法币贬值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 1948,蒋介石—金圆券,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
中国金银发展史
1949,国民党战败,将上海国库80吨黄金和120吨白银转移到台湾 (蒋介石)
马克思: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中国人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一直 将其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但传统上中国是一个 黄金贫乏的国家。总量上的匮乏使黄金缺乏成为流 通手段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长期 承担主要货币职能是金属——白银。
因此,中国并没有像众多国家一样实行金本位,而
缺点:往往超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贬值。
明朝
1375年,明朝朱元璋发行“禁银令”,禁止国民使用金银买 卖,只准许使用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历史上,中国发生 了三次禁银事件,第二次禁银是1935年民国“法币改革”; 第三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49年(1950-1999)
1492年,西班牙女王赞助哥伦布寻找东方“黄金国度”,10 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16世纪中叶,西班牙征 服了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拉丁 美洲300年中,西班牙获得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 16-18世纪,拉丁美洲的白银产量占全球白银产量的80%,其 中30%-60%流入中国
金银进入21世纪,主要事件引导金银史
2001年4月17日,央行宣布取消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结束了 自1983年以来对金银实行的统购统配政策,对促进黄金生产、 流通和消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开启作用。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交所)正式开业,包 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成为金交所的金融类会员, 并率先开展黄金代客和自营交易。
2002年11月1日和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分两次取消黄金、 白银相关审批事项共计13项。
2002年至2005年间,财政部及国税总局多次明确黄金交易税 收政策,为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市场手段配置调节黄金资源 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05年1月,中国银监会批复,允许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实物黄 金买卖业务和个人记账式黄金买卖业务。
2008年1月9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复,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 式挂牌上市。
2008年6月5日,3家外资银行获准成为金交所首批外资金融类会员; 目前金交所已累计有8家外资类会员。
2008年12月30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成立;是对我国黄金交易市场 体系的补充,将有利于规范和引导我国场外黄金交易市场的发展。 标志着我国金银市场正式与国际金银市场接轨。
清朝-白银帝国衰落
1790,清朝—鸦片贸易(1790-1838)流出1.2万吨白 银,鸦片442676箱,每箱约750银元,1银元=72%两白 银,2.3904亿两=1.2万吨白银
1840,清朝—鸦片战争——2100万银元=465吨白银 1894,清朝—甲午战争——2亿两白银=1万吨 1901,清朝—八国联军——4.5亿两白银=2.25万吨
金银形成货币的过程
时间
货币种类
淘汰原因
原始社会
贝壳(物物交换) 稀缺
秦汉唐 铜、钱
价值、重量、性质
宋元明清 铜—银—纸币 便捷
民国新中国 白银—纸币
信用
中国金银发展史
1260,元朝—忽必烈—大元宝钞—银本位(世界首创) 1375,明朝—朱元璋—大明宝钞—信用纸币—禁银令(二百五) 1790,清朝—鸦片贸易(1790-1838)流出1.2万吨白银 1840,清朝—鸦片战争——2100万银元=465吨白银 1894,清朝—甲午战争——2亿两白银=1万吨 1901,清朝—八国联军——4.5亿两白银=2.25万吨(清财政收入12倍)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 ,冻结民间金银买卖, 逐步实行金银统购 统配的管理体制 (毛泽东)
1982年,国内恢复销售黄金饰品 (邓小平) 1999年,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 (江泽民)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管理体制(戴
相龙) 从此中国金银史开放,进入世纪浪潮……
明朝
1525年,当时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明朝取消“禁银 令”,宣布白银为合法货币,白银本位货币地位确 立。
1571年,中国取消“海禁”,中国茶叶、丝绸、瓷器贸易与 世界接轨,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明代,中国国内黄金: 白银的比价为8:1,世界平均比价为16:1,金银套利产生,导 致中国的黄金大量外流,西方的黄金越来越多,白银越来越 少,而中国的黄金越来越少,白银越来越多。加之“商品换 白银”顺差,于是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白银中心聚集地。
是采取银本位货币政策。
银本位
以白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 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 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中国白银自汉代逐渐成为货币央银行所发行的 信用发行纸币,而这种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限制, 因为纸币信用本位的纸币没有含金量。
2011年,金交所各类黄金品种累计成交7438.5吨,同比增长23%; 成交金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53%;上金交所黄金现货交易量已 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同年上期所黄金期货交易成交金额也已 达5.09万亿元。
金银史
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 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 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009年1月9日,银监会、证监会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上期所,从事黄 金期货自营交易。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过程中,针对黄金进出口额度及核销、结售汇敞口管理和黄金境外 拆借等,不断出台规范发展和鼓励支持措施,将商业银行黄金业务 有效纳入了国家外汇管理及其监控体系。
2010年7月22日,央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 的若干意见》。六部委意见的公布,是中国黄金市场发展进程中的 又一个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