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植物转基因技术》课件

《植物转基因技术》课件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研究方向
未来应加强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 品质改良和功能食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以 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应关注新 兴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以推动转 基因技术的创新发展。
应用前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 展,未来转基因作物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转基因技术 认识的深入和法规体系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鉴定
对筛选出的阳性细胞或植 株进行遗传和表达分析, 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 导入并稳定遗传。
鉴定方法
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免 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 等。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与安全性
01
02
03
04
遗传稳定性
转基因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目 的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并表达的
能力。
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对人类健康、生态 环境和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
目的基因的验证
对获取的目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功能验证,确保其正确性和可用性。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基因克隆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等技 术,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
载体的选择
根据目的基因的特点和需求,选 择适合的载体,如质粒、病毒载
体等。
载体构建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重组,形 成重组质粒或重组病毒载体。
转化体的筛选与鉴定
转基因技术的法规和监管问题
法规制定
各国政府需制定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 ,规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 其安全可靠。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制定国际统一的转基因技术标准 。
VS
监管执行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一些特定的基因插入到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细胞中,然后再将这些改造过的生物体用于食品生产和种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和医药产业。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转基因食品定义由于转基因食品涉及到生物技术、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所以转基因食品的定义相对宽泛。

欧盟官方发布的定义如下:“转基因食品是指制造或包装时,一个或多个转基因食品原料或添加剂在其中,并无所指明。

”美国FDA则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指含有生物技术制造、具有新的基因组合或含有基因材料的食品。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1983年,科学家们早期尝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植物中,成功地在细菌中实现了基因转移。

之后的几年,外源基因又成功插入了其他类型的生物体细胞中,如酵母菌、蚕和小鼠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更加熟悉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编辑基因,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和DNA结构遗传基因是指控制生物遗传信息的DNA分子。

DNA分子是由大量的基因构成的,每个基因都是由长链式的核苷酸组成,包括A、T、G和C这四种成分。

基因序列决定了基因的功能和深层次特性,也是生物传代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特定的生物体细胞中导入外源基因的过程。

它的原理是将DNA分子中的某个基因割开,再将另一个生物体中的基因插入,使改变后的DNA分子重新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中,从而在生物体中实现基因传递和表达。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最新引起全球轰动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它是通过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基因组进行高精度修缮,准确快速地对基因组进行修改,从而精准编辑指定基因序列,包括基因删减、锁定和替换等操作。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总结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社会中,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成为了生物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备课中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相关知识。

一、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是一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修改、重新组合和转移的学科。

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基因工程的一种重要应用,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者改善原有性状。

二、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1. 农业领域: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种植,例如抗虫、耐旱、耐盐、提高产量等。

2. 食品工业: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例如转基因调味品、转基因食用油等。

3. 医学领域:转基因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例如基因治疗、基因诊断等。

三、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1. 优点:a.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转基因作物能够增加作物的耐逆性,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b. 减少农药使用: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性,降低了农田对农药的需求量。

c.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2. 缺点:a. 潜在的生态风险:转基因作物的杂交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b. 道德和伦理问题:对人类或动物进行基因改造可能引发道德和伦理上的争议。

c. 信息不对称: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和信息披露存在不足,可能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在课堂中的教学手段1. 实验教学:通过组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进行转基因技术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2. 讨论与辩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探讨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与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相关的视频和音频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上需要注意的问题1. 安全意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避免产生危险情况。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的不断污染,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一、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转基因技术又称为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DNA序列来实现特定目的的生物技术。

转基因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遗传信息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在基因层面上来改善食物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1.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改进农作物生长的状况,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提高其抗性,减少寄生虫和其他病原体的侵害,从而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提高生产效率。

2. 果蔬的保存转基因技术也被用于长期储存果蔬,以降低食品浪费和提高食品的品质。

例如,转基因番茄通过使其长期保持状态,可以让人们享用现制鲜味番茄。

3. 保护农作物的抗性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让农作物具有抗性,从而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侵害。

例如,转基因棉花就可以大大减少棉花棉铃虫的害虫,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三、转基因技术的有争议性虽然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潜力,但在人们心目中,它仍然存在着很多探讨的问题。

其中最初的一点是,人们很难判断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害。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有不良影响。

营养学家认为,这种食品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含量,从而增加人们患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转基因技术可能对人类带来变异,从而导致任何安全问题。

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四、结论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过改变遗传信息的方式来改进食物的品质和数量,并且可以改变食品保存的方式。

转基因发展概况及几个热点问题

转基因发展概况及几个热点问题


用于研究和试验,引进单位
--用于研究,从实验研究报
--用于试验,从中间试验报

用于生产,境外公司,从中间试验报 用作加工原料或直接消费品,境外公司, 直接申请安全证书,中国境内检测
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管理程序

境外研发商提交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申请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农业部受理,提交安委会审查
69.5 36.6 23.9 11.6 10.8 4.0 3.4 2.9 2.8 1.4 1.0 0.8 0.7 0.3 0.3 0.2 0.1 0.1
2012,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1.7亿 公顷, 比2011年增加6%
Source: Clive James, 2012.
2因小麦田间试验,进地拔除
转基因发展概况及几个热点问题
1
内容提要
一、基本概念
二、发展概况 三、基本制度
四、热点话题
基本概念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它操纵和调控一切生命
的遗传性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 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 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 状。
如符合要求,发放入境材料批件 试验材料进口 开展身份验证、环境安全及食用安全检测 申报书及综合评价报告提交安委会审查 如符合要求,发放境外研发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 境外贸易商凭研发商安全证书,办理每批次进口安全证书
生产许可制度
生产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 应当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申请条件
截止目前,共批准发放7种作物安全证书 1997年 耐储存番茄(已过有效期) 抗虫棉花

高三生物讲义《转基因技术》

高三生物讲义《转基因技术》

第一讲转基因技术1.1 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2.理论基础(1)基因拼接的理论基础:①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②D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4种脱氧核苷酸;③双链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外源基因在受体内表达的理论基础: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单位;②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阐述的信息流动方向;③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1.2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分离纯化出来。

(2)作用: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举例:Eco RⅠ限制酶SmaⅠ限制酶2.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1)作用:将双链DNA片段连接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2)类型:①E·coli DNA连接酶: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只能连接互补的黏性末端,不能连接平末端。

②T4DNA连接酶:从T4噬菌体中分离出来的,既能连接互补的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效率比较低。

3.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1)具备条件:①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保存并复制;②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以便与外源基因相连;③有标记基因,以便进行筛选。

(2)常用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的DNA。

例题精讲【例1】与“限制性内切酶”作用部位完全相同的酶是()A.反转录酶B.RNA聚合酶C.DNA连接酶D.解旋酶【答案】C【例2】下列粘性末端属于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而成的是()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A【例3】图示某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可形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B.④在基因中的排列顺序包含着遗传信息C.DNA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⑤D.DNA连接酶可连接⑤处断裂的化学键【答案】D【例4】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p)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Ⅰ酶切后得到的DNA 分子仍是1000 bp,用KpnⅠ单独酶切得到400 bp和600 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 RⅠ、KpnⅠ同时酶切后得到200 bp和600 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本文将介绍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应用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手段,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和改造。

通过人为的操作,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具备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1. 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的关键是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基因的修改。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分子进行切割,然后将外源基因插入到目标生物体的染色体中。

这一过程需要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并通过转化或转染等方法将重组DNA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

2. 应用领域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改良作物,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在医学领域,可以用于制备生物药物和疫苗;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污染物的降解等。

3. 社会影响基因工程技术引发了众多的争议和讨论。

一方面,基因工程带来了诸多益处,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人们担心基因工程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风险,如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

因此,在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精确评估和监管,以确保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的一种应用,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功能。

通过转基因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体,对农业和医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基本概念转基因技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改变其遗传组成,从而使其表现出新的性状或功能。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外源基因的选择、构建基因载体、重组DNA的导入等步骤。

2. 应用领域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和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转基因作物可以增加抗虫性、耐逆性和产量等方面的性状,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制备生物药物和疫苗,促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许多植物品种的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它有哪些基本原理和应用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转基因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目标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基因组成。

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人工手段插入到目标基因组的某个特定位置上,从而改变其遗传特征。

具体而言,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基因的克隆:首先,需要从源生物中提取出需要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将其扩增至足够的数量,然后将其插入到质粒(一种环形DNA分子)中。

2. 基因的传递:接下来,将质粒注入到植物的幼芽或细胞中,并利用特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转染到细胞内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粒会整合到目标细胞的基因组中,并产生新的遗传特征。

3. 遗传特征的评估:最后,需要评估新的遗传特征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变。

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PCR、Southern印迹、Western印迹等方法进行鉴定,以确保其具有所需的基因组成。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 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修饰的农作物: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改良,可以使其具有更好的耐旱、耐寒、抗虫等特征,从而增加其产量和品质。

例如,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就比传统品种更具有耐病抗虫的能力,以及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2)新品种的培育: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的新品种,也可以改良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如改良大米、小麦等谷类作物,使其更加富含营养成分,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2. 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除了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之外,转基因技术还具有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

例如,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机构正尝试使用转基因技术来改良疫苗和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来源:生命经纬)(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二)几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遗传转化的方法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

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

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中,近年来,农杆菌介导转化在一些单子叶植物(尤其是水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

与农杆菌转化相比,基因枪法转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

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因此也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3.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合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

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

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三)常用的动物转基因技术1.显微注射法在显微镜下,用一根极细的玻璃针(直径1-2微米)直接将DNA注射到胚胎的细胞核内,再把注射过DNA的胚胎移植到动物体内,使之发育成正常的幼仔。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动物约有十分之一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2.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先在体外培养的体细胞中进行基因导入,筛选获得带转基因的细胞。

然后,将带转基因体细胞移植到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生产重构胚胎。

重构胚胎经移植到母体中,产生的仔畜百分之百是转基因动物。

(四)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关系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

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国内外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和产业化现状(一)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和产业化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着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

1986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得批准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鲜的转基因番茄被批准商品化生产,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达4,420万公顷,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据不完全统计,转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120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所涉及到的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茵、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品质改良,以及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以提高产量潜力等。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从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OECD国家共批准10,313例转基因生物进入田间试验,其中植物占总数的98.4%,细菌占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动物占0.1%。

在全部被批准的10,313例田间试验中,美国占总数的71.1%。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近年来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1996年为170万公顷,1997年为1,100万公顷,1998年增加到2,780万公顷,1999年进一步增加到3,990万公顷,虽然受到国际上关于GMO争议的影响,2000年的种植面积仍有增加,达4,420万公顷。

种植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的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所用的主要为抗除草剂基因和抗虫基因。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根据1999年的数据分析,美国该年种植转基因大豆面积为1,500万公顷,占全国大豆面积的50%;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1,030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3%。

目前我国有6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包括我国自己培育的耐储存番茄(1997)、抗虫棉(1997)、观赏植物矮牵牛(1997)、抗病毒甜椒(1998)、抗病毒番茄(1998),以及美国孟三都公司培育的抗虫棉(1997)。

在上述转基因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抗虫棉,到2000年底止,国产抗虫棉的累计推广面积达37万公顷,减少农药用量达80%,创造效益7.7亿元人民币。

根据山东省2000年的统计,抗虫棉的推广减少农药用量1,300多吨。

孟三都公司的抗虫棉也有很大面积的种植。

从整体水平看,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技术方面的进展与国际上基本同步,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很少,因此缺乏后劲;产业化滞后,活力不足。

(二)转基因动物研究和产业化国际上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研究和开发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取得大量成果。

从2001年起,将会有抗胰蛋白酶因子、C蛋白、凝血酶Ⅲ、葡萄糖苷酶和乳转铁蛋白等5-6种产品陆续上市,年产值约10亿美元。

从1995年起又大量投资开发体细胞克隆技术,研发重点是生产干细胞,用于组织修补等治疗性目的。

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研究和开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生产出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鱼,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现已通过中试和安全评价试验,具备了投入商品生产的条件。

我们已较好地建立了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平台。

动物乳腺生产的IBDV疫苗和干扰素,将在“十五”期间完成中试,创造商业生产条件。

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前景(一)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第一,主要作物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每年喷施的大量农药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又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了食物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增加品种的抗虫性,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二,高产品种需肥量大。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作物生产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大量施肥除加重农民负担外,土壤退化、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正成为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培育肥料高效利用的品种,在保持高产稳产的同时降低肥料用量也已迫在眉睫。

第三,水资源日趋短缺。

除西北长期缺水、华北旱灾频繁外,旱灾在长江流域发生的频率近年也有很大提高。

据统计,我国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70%,而水稻的用水几乎占整个农业耗水的70%,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培育耐旱品种,降低水稻的用水对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我国北方的盐碱地面积很大,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普遍为酸性,铝离子的毒害是一个严重问题。

这些不良环境对作物的种植和产量潜力的发挥均有限制作用。

第五,我国的主要作物的品质较差,既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且又因其偏低的售价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亟待改良。

第六,近二十年来各种作物产量均现徘徊局面,新育出的品种在产量潜力上没有大的突破。

(二)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农作物改良中的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性强的棉花、玉米、水稻等。

抗虫棉花在国内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玉米在国外已有很大的种植面积,它们的推广大幅度地降低了农药的用量。

抗虫水稻为我国独有,已完成了中间试验,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国外已培育出氮肥高效利用的转基因小麦,磷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烟草。

近年国内外均已鉴定分离出一些与氮、磷肥料利用效率有关的基因,将这些基因导入到其它作物,将可能有效地提高各种作物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国际上已获得了不少调节植物水分状态使植物耐旱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利用将会培育出耐旱农作物品种。

近年在耐盐碱、耐铝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已分别培育出耐盐碱、耐铝毒的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将在不久的将来培育出耐盐碱、耐铝毒的作物新品种。

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耐储藏保鲜番茄,在国内外都率先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

国内已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蒸煮和食味品质明显改善的水稻。

瑞士科学家培育的富含维生素A的“金米”由于其科学意义和政治意义,近年在国际上更是引起了轰动。

在食品的营养品质、微量元素的改良方面,转基因技术预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转基因技术修饰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改进产量潜力。

例如我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延缓叶片衰老的水稻,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

此外,转生长激素基因的鱼、猪表现出快速生长、饵料利用效率提高、品质改良等优点,既提高产出,又可降低养殖成本。

对我国畜牧业、渔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均会起到保障作用。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及管理(一)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已成了公众关心的焦点之一,现针对本人接触到的国内外公众和媒体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些常见的疑虑,作一些讨论。

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要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