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日本独特的造园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对中国式的园林,无论是以苏州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还是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都很熟悉;对法国、意大利、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园林也非常了解;甚至对日本的池泉园林也不陌生,对日本的另一种园林——“枯山水”,恐怕知道的人就不会很多。也许不少人并不认同日本人的美学观,但这不应该妨碍我们去了解“枯山水”。开拓视野,借鉴别人的长处,推进我们的艺术创作,该是不无裨益。
禅宗推崇简朴、枯槁、自然、幽玄、脱俗、虚无、冥想、面壁静修、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宋元山水画又是很讲究深远、高远、平远。镰仓时代开启了武家政治,即幕府将军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纷纷遁入佛门。苦闷需要宣泄。在围起的一方庭院里用简单的材料经禅意点化来表现枯寂的灵魂,用象征手法表现内心的残山剩水,没有比“枯山水”更合适的了。如果诗歌有“余情”,绘画要“留白”,茶道讲究“无”,那么,“枯山水”强调的是“空相”,即“大像无形”。园林艺术肇始于写实,是将雄山大川自然地、浓缩地、还原于小范围的场景内,便于欣赏。到了“枯山水”阶段,就越过自然观照,进入自我观照或禅意观照。它并非直接地再现自然山水,而是或写意或抽象地表现山川人物,是在三维空间里追求二维效果,刻意地为冥想提供视觉场景,是大和民族积淀的以空寂素雅为美的意识在造园这个领域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被视作是一种“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的概念)。
离龙安寺不远的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庭园,才99平方米,呈曲尺形,1513年由方丈古岳宗恒所建。东北部竖立两块巨石,中间留间隙,背后有苦椿衬托,似枯瀑,名曰”枯泷”。下铺砂砾,似枯潭以及流水,南部架石桥,还散落着浮舟等役石,表现较为具象。龙安寺、大德寺石庭,一个抽象一个具象,成为室町时期枯山水的双璧。还是在京都,小堀远州的高台寺,完全不同于上述那些。300多平方米的庭园几乎被白色砂砾占满,大部分是直线波纹,在角上有一些曲线,中间两堆圆锥形砂砾,取代了役石的作用,汀线在北角若隐若现,跳台对面的唐门雕工精美,气势非凡,但从不开启。这种圆锥形砂砾手法在福冈市圣福寺也能看到。东京以北好几百公里的宫城县仙台市松岛町圆通院里还有远州的作品,将草庵、茶室、石塔、手水钵等引入,波纹、汀线都不规则,但是很具纵深感。福冈市承天寺庭园的役石体形健硕,伞形的砂砾波纹汹涌澎湃,一股难以抗拒的震慑力Leabharlann Baidu面而来,像要吞噬一切,但是汪洋中船帆顽强屹立,令人折服。山口县萩市市政府的石庭建在一米高的台地上,敞开着面向大街,,让过往行人取得一个与坐在挑台上欣赏时一样的视角,几何形的波纹变化多端,透着时代的气息。
稍后,在禅寺方丈庭院里用“枯山水”的手法造园的做法成为一时之兴,造园家就是有很高修养的和尚,称“立石僧”。这些僧人不仅绘画出色,而且创造性地将宋元泼墨山水画的一些技法和表现手段变相地移植到“枯山水”。名震画坛的雪舟等杨(1420~1506)所作的山口县常荣寺、岛根县万福寺庭园很具代表性。“枯山水”集大成者是江户时代的武将、茶道远州流的开山鼻祖、造园家小堀远州(1579~1647)。“枯山水”的理论准备是橘俊纲(1028~1094)的《作庭记》中所说的:“于无池无遣水(引入庭园的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
时至今日,“枯山水”早已经不囿于禅寺,它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日本,一般的公园时常能够见到,还被推广到学校、企业、机关、剧场、展览馆、图书馆等场所,更有甚者,还把它带到海外一些场所。可见,这种审美情趣已经浸透到日本人的骨髓里边,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早在6世纪以前,中国的池泉园林艺术已经传到日本。日本人早期是模仿中国园林,造了不少皇家舟游式池泉园林(大多已毁)。平安时期(794~1192),在模仿的基础上掺入日本文化元素,建造了以私家为主的“寝殿造”池泉园林,以及舟游和徊游兼顾的“书院造”园林。后期,又推出了净土庭园。皇家园林、贵族私家园林和寺院庭园,争奇斗艳。镰仓时期(1192~1333)和室町时期(1333~1573),中国禅宗的两大流派临济宗和曹洞宗以及宋、元时期的山水画相继传入日本,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一时起,坐禅、画山水蔚然成风。十四世纪初,日本一些有创新意识的造园家在池泉园林里,僻一角,用“枯山水”的手法立石造园。有“国师”之称的梦窗疎石(1275~1351)在1339年制作了徊游式池泉园京都西芳寺庭园。在西芳寺西北面山腰指东庵前一块不大的地方,梦窗用白色砂砾耙出波纹,用几组天然岩石作为役石(角色石):坐禅石、须弥石、龟石、鹤石、蓬莱石等,创作了“洪隐山枯山水石组”,被认为是现存的最早的“枯山水”范例。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受众(观赏者)也须具备上述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视觉艺术上升为观念艺术,参与二度创作,不然的话,在那些修养不够的人看来,简直就是建筑工地的堆石场。
中国式园林曲径通幽,须徜徉其间,才能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欧式园林适宜在二楼或二楼以上的阳台上凭栏远眺,那整齐修剪的草木和对称的喷泉以整体布局来慑人心魄。而“枯山水”的最佳欣赏角度是坐在高出地面2尺的方丈室的檐廊挑台上,打禅,用“心眼”去看,方能得到无穷联想。池泉园林的舟游、徊游形式,发展到“枯山水”,只适宜坐观了。这是一个逐渐变小、逐渐向“心”的过程。
草木以低矮常青为主,色彩对比不用太强烈的,有的围绕着庭石,有的层层递进,大多低匐于庭石脚下,有的与庭石齐高,超过庭石高度的,有不少就可以称作役木(有角色身分)了。
无论型篱(修剪过的灌木篱笆)还是型木(修剪过的灌木丛),经多年细心修剪养护,都呈现出别样的灵气,竭力为营造禅意服务。有的庭院在砂砾上搁一座加工过小石拱桥,或者搁一块自然平板形岩石,让“枯山水”从平面走向立体,空间感被放大,整体上更显张力。“枯山水”从技术上看似乎不难,但在操作时必须十分的细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须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理念,修禅的心境也不可或缺,否则意境全无。日本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求自己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并且尽力做到最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精纯性。许多有石庭的寺庙门口都会挂一块牌子,上书:参拜者千万不要踩在砂砾上,梳耙修复很费时费力。这是在提醒来者,你不是在简单参观游览,而是必须带着一颗参禅的心,去虔诚地面对它。
“枯山水”一般面积不大,很少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所以大都叫“庭园”或者“庭院你”,而不是“园林”。惟其小,便于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将每一细节做到极致。在一些人眼里,把它看作是放大版的盆景,似乎也不为过。江户时期以来,一些颇具禅学的人士在自家宅邸的小院落里也纷纷营造“枯山水”,通常只有几平方米到二、三十平方米大,那只能叫“坪庭”了,但经典作品迭出。
1450年,由义天禅师和相阿弥所作的京都北面的龙安寺是抽象枯山水的典型。欣赏者从禅寺的山门入内,穿过一些普通院落,在方丈室的正门玄关处脱鞋,登上榻榻米,穿过方丈室,拐过几个弯,在菩萨塑像的注视下,来到了方丈室后面的檐廊挑台,此时心境已经相当明净。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缓缓坐下,经过了初步的陶冶,恶俗之气已经受到挤压,宁静致远念头在心中升腾。由一米多高的黄土墙围起的250平方米一个很规整的长方形地面,白色砂砾被钉耙细心地梳理出很规则的直线波纹。自东向西,15块庭石以日本人心中的吉祥数7、5、3来组合配置,精心养护的青苔围护庭石,观者在檐廊挑台上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一眼将15块庭石尽收眼底,数来数去,总是少那么一、两块。那些不起眼的庭石不等距离地放置着,赋予什么样的含义都可以,有人解读是“老虎衔幼崽渡河”;有人称之为”空庭”。“枯山水”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不依赖于池泉园而独立成石庭。
京都岚山脚下嵯峨野一家汤豆腐老店门外两侧的“枯山水”,虽然年代并不久远,其匠意直追古人。镰仓光明寺主殿两边,一侧是石庭,一侧是池泉园。石庭边上的延断极尽曲折之能事,似蛇行,像港湾,沙砾波纹相当诡异;型木修建得波浪起伏,柔情似水;型木裹挟中,“三尊五祖”役石雍容华贵,享受者信众的朝拜……
是什么力量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纷至沓来,脱下鞋子,坐在檐廊下挑台上面对一处不大的院子,几块庭石,稀疏的草木,一堆砾石,久久不愿离去?
日本缺少中国园林常用的皱、瘦、漏、透的太湖石,于是,加工过的细小的白色砂砾(日语叫“砂利”,中国俗称“瓜子片”)和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自然大岩石成了“枯山水”的主要材料。草木很少选用不会开花的。砂砾用钉耙梳理出平缓、起伏、扇形、曲折等各种各样波纹,象征着河、湖、海水的各种形态,而水又赋予了生命的律动、哀怨的情感,还籍以表现清静寂寥、悠远空灵和心潮澎湃。中国园林讲究叠石垒假山,“枯山水”则是将单块天然岩石竖立,不允许重叠。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几块岩石以不等距离互相呼应,以石组的形式布局,插在砂砾中间,称庭石。这些庭石象征着山峦、岛屿、屋宇、船只、神佛人物乃至某种性格,所以又叫“役石”。常见的有一主二协的三尊石、鹤石、龟石、蓬莱石、舟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