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翻译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海市蜃楼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海市蜃楼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海市蜃楼翻译及原文
原文:
登州海中①,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②,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

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③,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

闻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

”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翻译:
登州的海上,有时会有云气,犹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之类,清晰可见,称为“海市”。

有人说是“蛟蜃之气所为”,我怀疑并非是这样。

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路过高唐县住在驿站官舍中时,半夜曾看到鬼神从空中飘过,车马人畜的声音也都清晰可辨,他的记述非常详细,在此就不一一叙说了。

询问本地的父老,说:“这样的景象二十年前也曾经在白天出现过,上面的人物也是清晰可见的。

”当地人将此也称为“海市”,和登州所看到的景象大致相似。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神奇原文作者:沈括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

”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

”即此也,其来亦远矣。

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

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

相传云:“黄巢曾以剑佛之。

”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山阳有一女巫,其神极灵。

予伯氏尝召问之,凡人间物,虽在千里之外,问之皆能言。

乃至人中心萌一意,已能知之。

坐客方弈棋,试数白黑棋握手中,问其数,莫不符合。

更漫取一把棋,不数而问之,是亦不能知数。

盖人心所知者,彼则知之;心所无,则莫能知。

如季咸之见壶子,大耳三藏观忠国师也。

又问以巾箧中物,皆能悉数。

时伯氏有《金刚经》百册,盛一大箧中,指以问之:“其中何物?”则曰:“空箧也。

”伯氏乃发以示之,曰:“此有百册佛经,安得曰空箧?”鬼良久又曰:“空箧耳,安得欺我!”此所谓文字相空,因真心以显非相,宜其鬼神所不能窥也。

神仙之说,传闻固多,余之目睹二事。

供奉官陈允任衢州监酒务日,允已老,发秃齿脱。

梦溪笔谈: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注释及翻译
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
【原文】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

予以制酒法较①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

今酒之至醨②,每秫③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

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

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

于定国④饮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

【注释】
①较:通“校”,考校,检验。

②醨(lí):薄酒。

③秫(shú):粘高粱米。

④于定国(?—前41):西汉后期大臣,官至丞相。

《汉书》有传。

【译文】
汉代有人饮酒一石不醉。

我以酿酒法考校,汉代用二斛粗米能够酿出六斛六斗酒。

现在最薄的酒,用一斛粘高粱米,不过能酿成一斛五斗。

若采取汉代那种酿法(酿成的酒是原料的三倍多),则不过稍微有些酒味而已,能饮者饮多了也不醉,应该无足为怪。

但汉代的一斛,也相当于今天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如何容得下二斗七升水?或说饮酒一石指的是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即一百二十斤,用今天的秤来换算,相当于三十二斤,那也等于现在的三斗酒。

史书上说于定国饮酒数石不醉,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注释及翻译原始石斧【原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①,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其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②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③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注释】①随州:今湖北随州市。

②雷州:今广东雷州市。

③电白:今属广东茂名市。

【译文】传闻世人有拾得雷斧、雷楔的,说是天上的雷神所遗落,多可在震雷之下的地面上拾到,而我未曾亲自见过。

元丰年间,我在随州,夏天发生大雷震,下面一棵树被劈断,我也找到一件楔子,果然如世人所传。

凡是雷斧,多用铜铁制造,而楔是石制的,像斧而没有孔。

世传雷州多雷,那里建有雷祠,祠中就多有雷斧、雷楔。

我翻查《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两条河,雷水经过城下,因此其地就因水名而叫雷州。

如果这样的话,则这个“雷”自是水名,说雷州之名得自多雷乃是妄说。

然而高州又有电白县,与雷州是邻境,这个“电白”又是什么意思呢?陨石【原文】治平①元年,常州②日禺时③,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④如月,见⑤于东南。

少时⑥而又震一声,移著⑦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⑧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⑨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⑩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1064—1067)。

②常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③日禺(yú)时:太阳西下时。

禺:禺谷,古代传说太阳落下的地方叫禺谷。

一说“禺”即“禺中”,指“日近午”,也就是快到中午的时候。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无义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同“旁”,旁边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患:担心,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金钗,问.塔动之因...妻见喻皓之妻,贻以....,密使其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权智原文作者:沈括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

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

旧自吉底用柏木为榦,上出井口,自木榦垂绠而下,方能至水。

井侧设大车绞之。

歳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惟侯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復止。

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如此数月,井榦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旧。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

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

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

此亦可记也。

《庄子》曰:“畜虎者不与全物、生物。

”此为诚言。

尝有人善调山鹧,使之斗,莫可与敌。

人有得其术者,每食则以山鹧皮裹肉哺之,久之,望见其鹧,则欲搏而食之。

此以所养移其性也。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遇寇多北。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广西。

时侬智高昆仑关。

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

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

久之,使人谕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勤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

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争小捷,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起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若弃之,整众而归。

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

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

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沈括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

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翻译: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

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

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袁彦伯作《北征赋》》3、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沈括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

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翻译: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

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

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4、梦溪笔谈之《古镜》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之《古镜》原文及翻译沈括古镜(宋)沈括原文:[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

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

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

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

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

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

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