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翻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doc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谬误谲诈附原文作者:沈括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
竹为竹,箭为箭,盖二物也。
今采箭以为矢,而通谓矢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
至于用木为笴,而谓之箭,则谬矣。
丁晋公之逐,土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
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
洎发之,乃表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
其间两句曰:“虽迁陵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多。
”遂有北还之命。
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秦,遂托为执政书。
度以上闻,因蒙宽宥。
尝有人自负才名,后为进士状首,扬历贵近。
曾谪官知海州,有笔工善画水,召使画便厅掩障,自为之记,自书丁壁间。
后人以其时名,至今严护之。
其间叙画水之因曰:“设于听事,以代反坫。
”人莫不怪之。
余窃意其心,以谓“邦君屏塞门,管氏亦屏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其文相属,故缪以屏为反坫耳。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事多诞。
其间叙草木异物,尤多谬妄。
率记异国所出,欲无根柢。
如云“一木五香:根旃檀,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
”此尤谬。
旃檀与沉香,两木元异。
鸡舌即今丁香耳,今药品中所用者亦非。
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多。
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之乳头香。
五物迥殊,元非同类。
丁晋公从车驾巡幸,礼成,有诏赐辅臣玉带。
时辅臣八人,行在祗侯库止有七带。
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赐辅臣,以足其数。
晋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已。
乃谕有司,不须发尚衣带,自有小私带,且可服之以谢,候还京别赐可也。
有司具以此闻。
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
上顾谓近侍曰:“丁谓带与同列大殊,速求一带易之。
”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带”,遂以赐之。
其带熙宁中復归内府。
黄宗旦晚年病目。
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
至上前,展奏目诵之,其实不见也。
同列害之。
密以他书易其奏目,宗旦不知也。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无义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同“旁”,旁边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患:担心,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金钗,问.塔动之因...妻见喻皓之妻,贻以....,密使其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权智原文及译文权智原文作者:沈括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
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
旧自吉底用柏木为榦,上出井口,自木榦垂绠而下,方能至水。
井侧设大车绞之。
歳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惟侯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復止。
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如此数月,井榦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旧。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
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
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
此亦可记也。
《庄子》曰:“畜虎者不与全物、生物。
”此为诚言。
尝有人善调山鹧,使之斗,莫可与敌。
人有得其术者,每食则以山鹧皮裹肉哺之,久之,望见其鹧,则欲搏而食之。
此以所养移其性也。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遇寇多北。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广西。
时侬智高昆仑关。
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
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
久之,使人谕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勤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
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争小捷,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起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若弃之,整众而归。
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

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沈括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
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翻译: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
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
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袁彦伯作《北征赋》》3、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及翻译沈括梦溪笔谈《白雁》原文: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
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翻译: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
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
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4、梦溪笔谈之《古镜》原文及翻译译文梦溪笔谈之《古镜》原文及翻译沈括古镜(宋)沈括原文:[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沈约的一部文集,涵盖了诗文、文论、笔记等内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方面的重要
著作之一。
这部书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关于翻译,《梦溪笔谈》一书早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最
著名的英文翻译是由洪骞和Norman J. Girardot合作完成的《Dream Pool Essays》。
这本英文翻译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为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至于原文,沈约的《梦溪笔谈》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充满了古
代文人的风采和智慧。
原文中包含了丰富的诗文、文论和笔记,展
现了沈约的博学多才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
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
我在编校昭文馆书籍时,曾参与详细审定浑天仪的工作。
When I edited and proofread the books in the institute for the glorification of Literature, I took part in scrutinizing the armillary sphere.
官长问我:“二十八宿之间的距离,多的有三十三度,少的只有一度。
如此不均匀,为什么呢?”
The ruler asked me, “why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28 stellar lodges are so uneven, as large as thirty-three degrees and as small as only one degree?”
我回答说:天体运行本无所谓“度”,是推算历法者无从运用他们的推算数据,才按太阳每年所行经的轨道,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
I answered, “There is no degree for the celestial movements. But people who calculate the callendar have no way to apply their calculated data, so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orbits the sun travels every year.
(太阳运行平均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周期,所以周天也以太阳每天所行的距离为一度。
)
The average cycle of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is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ays, so in term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the distance the sun moves every day is one degree.
既要划分周天,必然要有参照物作标记,然后才可以测量和运算,于是便以正好在黄道附近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星体为标志。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there must be reference object to mark,and then it can b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So the star near the ecliptic,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becomes the mark.
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周,可以当做分度界点的星体也不过二十八宿的代表星官而已,
The sun orbits the ecliptic,and the star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 is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asterism of the 28 stellar lodges.
(分度的界线就像撑伞的弓形架条,“当度”指正好处在伞弓上。
所以车盖有二十八条弓架,用以象征二十八宿。
这也就是我在《浑仪奏议》中所说的“度是不可见的,可见的是星”。
日、月、五星所经之处都有许多可见的星,而正好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大概有二十八宿的星官,且称之为“舍”,“舍”就是用来提领分度和产生度数的。
)现在所称的距度星就是这种代表星。
并非是天文学家不想均匀划分,而是在太阳所行经的黄道上,可以作为分度标志的星体只有这些罢了。
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
官长问余:“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
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馀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
一度。
既分之,必有物记之,然后可窥而数,于是以当度之星记之。
循黄道,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
(沈括: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