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3.1

一、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只含一种成分(物质)。如:水、氧气、氯化钠、铜等。

混合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物质)。如:空气、盐水、碘酒等。

两者的区别:

①按成分是否单一。

纯净物可用一个化学式表示所有成分,如:冰水(H2O);但混合物不能,如:空气。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

2、氧气的性质比较活泼

用途:提供呼吸(如:潜水、医疗、登山等);支持燃烧(炼钢、气焊、气割、宇航)

3、氮气的性质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冷冻剂、灯泡充氮、食品防腐、制硝酸和氮肥等。

4、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

①性质极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②用途:保护气、不同色彩的电光源、激光超导技术、医疗冷冻麻醉等。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5、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烧杯中的

6、水倒流进集气瓶,液面上升约1/5。

7、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

②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

8、实验注意点:①装置必须密封好,不能漏气;

②红磷必须过量,完全消耗掉集气瓶内的氧气;

③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

四、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五、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六、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22P2O5

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

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CO2

硫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

火焰

②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SO2

氢气

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放热、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2H2+O22H2O 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4Al+3O22Al2O3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4Al+3O2=2Al2O3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2Mg+O22MgO

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22CuO

汞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2Hg+O22HgO

一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CO+O22CO2

甲烷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

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H4+2O2CO2+2H2O 蜡烛

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

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七、探究实验

1.木炭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集气瓶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C+O2CO2

【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硫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把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分别观察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O2SO2

【注意事项】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思考】能用S、C代替P做测定空气中含氧量(体积)的实验吗?为什么?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

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

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

裂。

【思考】铁丝在空气中与纯氧中点燃的现象差别。

八、氧气的制取

(1)双氧水制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 水+氧气

二氧化锰

H2O2H2O O2

b. 实验装置:

c.实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旋紧胶塞,在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如图掿好装置;

③放双氧水缓慢放入锥形瓶中,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④等集气瓶中液面下降至瓶口,瓶外有气泡产生时,实验结束。

d.注意事项:

a).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b).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c).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分解反应)

b. 实验装置:

c.实验步骤:

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

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口诀:组—查—装—定—点—收—离—熄(组,茶庄定点收利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3)氯酸钾制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加热——→

氯化钾 + 氧气(分解反应)

实验步骤大致如(2),本实验中试管中不用塞棉花。 3、工业制氧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九、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思考】之前有接触过属于这两类的反应吗?举例说明。

3.2

一、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

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缓慢氧化与燃烧

二、燃烧

1、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特点:1)发光、发热;2)剧烈;3)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引起爆炸。

【讨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人类对爆炸的利用你认识多少?

4、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要有氧气参与;二、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

【讨论】怎样预防自燃?

三、灭火与火灾自救

【讨论】根据燃烧需要的条件,应该怎样来灭火?

--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或降低温度;或隔绝空气。

1、灭火的方法:

2、火灾自救常识:

一、如果有避难层或疏散楼梯,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到安全地点。

二、如果楼层已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下。

三、多层建筑火灾,如楼梯已经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落水管或竹竿等逃生。

四、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应退居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同时,可向室外扔出小东西,在夜晚则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五、如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无其它自救办法时,可用绳子或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

门窗格或其它重物上,再顺着绳子或布条滑下。

六、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可先向地面抛下一些棉被等物,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七、要发扬互助精神,帮助老人、小孩、病人优先疏散。对行动不便者可用被子、毛毯等包扎好,用绳子布条等吊下。

1诀:逃生预演,临危不乱。2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3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4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5诀:明辨方向,迅速撤离。6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7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8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9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10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11诀:缓晃轻抛,寻求援助。12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13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

常见的吸热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

3.3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不适用于,且体现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等守恒;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3、化学反应前后①一定不变宏观:、、不变

微观:、、不变

②一定改变宏观:一定变

微观:一定变

③可能改变:可能变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化学变化一定会有新物质的生成,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4、应用。

答案:1.参加、质量总和、生成的

2.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3.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

分子总数

4.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定义:。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以从“质”、“量”、“微”三个方面说明,

以2H2O22H2O +O2↑为例:

“质的变化”: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即表示。

“量的关系”: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质量比),即2H2O2 2H2O + O2↑

2×34 : 2×18 :32

表示每份质量的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可生成份质量的水和份质

量的氧气。

“微观关系”: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粒子的个数或化学计量数之比),即表示。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①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两个原则:;;

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概括为:写→配→标。

a 左、右边写反应物、生成物的;

b 配平,即在化学式前面的配上适当的,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数目相等

(不改动化学式);

c注(常用的反应条件有温度(“△”、“高温”、“点燃”)、

压强、催化剂等;标明生成物的状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边正确标明“↓”或“↑”)

(4)根据提供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①认真阅读文字信息,寻找与反应物、生成物有关的信息,切忌漏写或多写物质、条件和气体、沉淀

箭头;

②根据化学反应过程图示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清除原子的组合方式、参与反应或生成的微粒

的个数、微粒图表示的物质的种类等信息;

③根据表格中数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要知道:

反应前后质量减小的物质是:,

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

(1)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68 36 32 每2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能生成2个水分子和1个

氧分子(3)①尊重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定律②化学式化学计量数反应条

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③反应物生成物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的物质

二、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由于化学方程式中体现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因此只要知道化学反应中任一物质的质量,就可根据比例关系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

(即相对

简明地写出答案。

注意事项:

①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是气体的体积时,应先将其换算成质量。

③代入化学方程式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涉及到的公式有: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总质量×纯度(或1-杂质的质量分数)

【典例4】 将25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不再放出气体时,可得15. 4克固体混合物:(提示:反应化学方程式2KClO 3?

2MnO 2KCl+3O 2↑)

求:(1)生成多少克氧气? (2)有多少克氯酸钾分解?

(3)15. 4克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精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氧气逸出的缘故,故氧气的质量为25-15. 4=9. 6克。那么既然知道了氧气的质量,就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求出氯酸钾的质量以及氯化钾的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是15. 4克,这其中包含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而二氧化锰在这里做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剩余的总质量减去氯化钾的质量。

答案:(1)g 6.9g 4.15g 25m 2O =-=

(2)设有分解KClO 3的质量为x 步骤: (1)设未知量

2KClO 3?2MnO 2KCl+3O 2↑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5 96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9.6g 对应相关物质的已知量、未知量

g

6.996

x 245=

得x=24.5g (4)列出比例 (3)氯化钾的质量为24.5g -9.6g=14.9g

(5)求解

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5-24.5=0.5g ,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或15.4克剩余物质中含有氯化钾14.9克,所以二氧化锰0.5克。 (6)写答

【典例5】甲醇(CH 3OH )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液体。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 3OH + nO 2

mCO 2 + 2CO + 16H 2O 。若反应生成3.6g 水,请计算:

(1)m 值是

(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

精析:此题要求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确定化学计量数。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体现在宏观上总质量相等、元素的质量相等,还体现在微观上原子个数相等。根据碳原子数反应前后相等,8=m+2,m=6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为8+2n=6×2+2+16 ,n=11 ,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由生成3.6g 水,求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答案:(1)6

(2)8+2n=6×2+2+16 n=11 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x 8CH 3OH + 11O 2

6CO 2 + 2CO + 16H 2O

11×32 16×18 x 3.6g

g

6.3x

18163211=

?? x=4.4g

答:参加反应的氧气为4.4g 。 3.4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增大压强、降低温度能变成固体,俗称“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指它不支持非还原性物质燃烧,却能支持一些还原性很强的物质(如活泼金属镁)燃烧。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 2+H 2O

H 2CO 3,CO 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 2CO 3

H 2O+CO 2↑

(3)与C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CO 2+Ca(OH)2==CaCO 3↓+H 2O 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饮料、尿素等 ③作气体肥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④做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 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的产生

因为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森林破坏,大气中CO2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光不易散失而导致全球变暖,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CO2,还有臭氧(O3)、甲烷(CO4)和氟氯代烷等。

(2)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

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②导致土地沙漠化;③造成农业减产。

(3)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②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④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产和使用。

五、实验室制取CO2

反应原理: CaCO3+2HCl CaCl2+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CO2↑+H2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CO3+2HCl CaCl2+CO2↑+H2O

误区警示

①不能选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挥发性太强,能挥发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

②不能选用硫酸,因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沉淀,包在碳酸钙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③不能用碳酸钠、碳酸钾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它们易溶于水,反应速率快,难以控制。

反应装置

也可以使用以下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石灰石或大理石。

3.加入稀盐酸。

4.收集CO2。

方法点拔

二氧化碳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不同。检验是验证这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需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而验满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否则,未满。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相比是否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固体+液体常温大反应

氧气固体、或固体+液体加热或常温略大不反应

3.5 3.6

1. 呼吸过程中气体含量的变化

人体吸入的气体:空气

人体呼出的气体:O2—16%,CO2—4%,N2—78%,稀有气体—1%,较多水汽,即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①数量多:约8亿;

②面积大:约100平方米;

③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有弹性:肺泡壁外具弹性纤维;

⑤外包毛细血管网。

(2)呼吸运动

人体的气体交换是靠呼吸运动来实现的。即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运动来完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腔容积

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

缩小肺借本身的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所以,肺泡内气压的变化是:吸气时,胸腔容积扩大,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3. 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当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过肺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肺泡,同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到毛细血管,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

4. 动物的呼吸

实验证明:动物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5. 植物的呼吸

实验分析:

①把吸干水的菠菜装入塑料袋中,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

空气与生命1 讲义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辅导课目:科学 年级:八年级 学科教师:汪老师 授课日期及时段 课 题 空 气 与 生 命 1 重点、难点、考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利用 2、氧气的性质及其相关反映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利用 2、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相关应用 教学内容 第 一 章 复 习 题 : 例 题 1 : (2008 甘肃兰州)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1)葡萄糖酸锌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01%) (3)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锌元素外,还需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104mg 锌元素,而这些锌有75%来自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服用 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简写出解题过程) ××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是:C 12H 22O 14Zn 每只口服液含葡萄糖酸锌45.5mg ××制药厂

1、(2007 甘肃兰州)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表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量(20mg~30mg)/kg 保质期18个月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存方法避光、避热、蜜蜂、防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01,下同)(4)计算1kg这样的食盐中,应加入 g碘酸钾(用最高含碘量计算) 例题 2 : (2008 四川)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丙氨酸:CH3CH(NH2)COOH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人体通过食物获得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试计算: (1)丙氨酸分子中氮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3)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 2、(2008南京市)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用于汶川震后防疫的众多消毒剂中,有一种高效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C3O3N3Cl3),又称高氯精。下列有关高氯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氯精由4种元素组成 B.高氰精中C、O、N、Cl的原子个数比为1∶1∶1∶1 C.高氯精中C、N两种元索的质量比为12∶14 D.高氯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 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C . 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 . 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2. (2分)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 . 在一定量的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B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D .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3. (2分)“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

别是() A . 蓝色蓝色 B . 蓝色黄白色 C . 黄白色黄白色 D . 黄白色蓝色 4. (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 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相同 C .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D . 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叫燃烧 5. (2分)已基本干燥的抹灰白墙(熟石灰),住人后往往又会变得潮湿,这主要是由于() A . 壁中有水渗出 B . 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中有水 C . 空气中的水凝结在墙面 D . 熟石灰变成了生石灰和水 6. (2分)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 c>a>b B . a>b>c C . a>c>b

《空气与生命》4-7节复习提纲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1.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人通过呼吸系统(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道: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肺 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气体交换的场所) 3.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①肺泡壁薄 ②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紧紧贴在一起 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4.呼吸运动:吸气与呼气 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 呼吸运动实现了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肺内外的气压差。 植物没有明显的呼吸过程,但也会呼吸。 6. 呼吸是生物体与空气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许多动物和人的呼吸由呼吸系统完成,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7.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通过呼吸作用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葡萄糖(C 6H 12O 6) + 氧气(O 2) 二氧化碳(CO 2) + 水(H 2O )+ 能量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提供能量)。 结构 功能 生物的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 动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酶

2.5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 概念: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在叶绿体中进行)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2) 实质:1)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 (合成有机物) 2)能量转化: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储存能量) 3) 意义:1)是动物和人类的物质来源(食物来源) 2)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为生物和人类的呼吸提供氧气 阳光(光能) 水 二氧化碳 4) 实验活动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目的:将原有的淀粉消耗光】第二天,用两张大小相等 的铝箔纸(可遮光)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并用回形针固定【目的:设置对照试验,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后放到阳光下照射。 2、 4 小时后 ,去掉铝箔纸,将叶片摘下。 3、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除去叶绿素,使淀粉与碘显色效果更明显】,水浴加热,【原因: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仔细观察叶片和酒精的颜色变化。 4、到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两半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见光部分变蓝【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并制造淀粉】 光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有机物(化学能) 氧气 供生物呼吸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要 光 合 作 用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意义 制取 性质 用途 区别 联系 场所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涵义 本质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护理考题及答案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护理考题1、电除颤的原理是 A恢复患者肺部通气 B恢复患者正常血流 C恢复患者肺部通气及血流 D消除异位心律,阻断折返激动 2、电除颤的工作模式包括 A同步 B非同步 C同步和非同步 D以上均不正确 3、室颤时采用的工作模式为: A同步 B先同步后非同步 C先非同步后同步 D非同步 4、电除颤的适应症不包括: A室颤、室扑 B房颤、房扑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C药物及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室上速、室速D心肌缺血 5、电除颤的禁忌症不包括:

A病史已经多年,心脏已经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近三个月内有栓塞史。 B抢救突发的心脏骤停 C有洋地黄中毒、低血钾时暂不宜电除颤 D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 6、除颤仪不包括下列哪个按键: A 自动开关机按钮 B充电按钮 C电击按钮 D能量选择键 7、对于室颤患者,单向波电击能量应为 A340J B350J C 360J D370J 8、电极板分别置于 A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B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C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D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9、电击后显示器心电图转为窦律时 A心电图上可见Q波

B心电图上可见R波 C心电图上可见P波 D 心电图上可见S波 10、电除颤的并发症不包括: A心律失常 B心肌损伤 C肺和体循环栓塞 D头部损伤 11、对于室颤患者,双向波电击能量应为A220J B200J C 360J D370J 12、关于电除颤说法错误的是 A两电极片位置距离>15cm B 放电前有人接触患者也无妨 C注意擦干皮肤 D电极板位置正确;贴紧皮肤 13、除颤仪的组成不包括 A电源 B蓄电池和放电装置 C心电显示器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卷

78% 21% 1%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K:39 Cl:35.5 Ca:40 Mn:55 S :3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右图所示的大气成分,占空气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稀有气体 D 、氮气 2、下列物质中,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 A 、红磷 B 、木炭 C 、硫粉 D 、石蜡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KMnO 4 B 、P 2O 5 C 、H 2SO 4 D 、KOH 4、图书馆起火后,最合适的灭火器械是( ) A 、泡沫灭火器 B 、干粉灭火器 C 、二氧化碳灭火器 D 、高压水枪 5、下列不属于呼吸作用产物的是( ) A 、氧气 B 、水 C 、二氧化碳 D 、以上物质都不是 6、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的更旺,这事因为( ) A 、木柴的可燃物 B 、可燃物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C 、使可燃物散热快 D 、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7、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关于氧气制取和收集的实验操作错误.. 的是( ) A 、往试管里装药品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里药品加热前要先给试管预热 C 、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才能开始收集气体 D 、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把导管口移出水面 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在氧气中燃烧:4Fe + 3O 2 2Fe 2O 3 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H 2+O 2 H 2O C 、电解水: H 2O 通电2H 2↑ + O ↑ D 、泡沫灭火器原理: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9、A + B ==== C + D 的反应中,5克A 和一定量的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 和10克D , 则B 的质量是( ) A 、18克 B 、7克 C 、8克 D 、6克 第7题图

基础护理知识点总结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22~24℃。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3、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4、室内通风的作用可使室内空气流通,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感,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5、WHO规定: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5dB内。 6、平车运送病人下坡时,患者头部应在高处一端,以免引起不适患者的头部应卧于大轮一端。 7、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8、半坐卧位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3)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4)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9、端坐位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10、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

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11、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时翻身,减少组织的压力;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2)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按摩受压部位(4)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12、何谓医院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WHO提出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有: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 13、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14、清洁: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微生物。 消毒: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灭菌: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热力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是指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的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方法的作用原理: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育英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 基础知识复习练习(无答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第2章基础知识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液氧是 色的液体,固态氧气为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化学性质比较 。 2、木炭燃烧: 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光;在氧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 ,向集气瓶中倾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 。 硫燃烧: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火焰;在氧气瓶中发出 火焰,放出 气味的气体。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集气瓶中必须预留少量 ,以免熔化的生成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炸裂。现象:细铁丝在氧气瓶中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色固体。 3、 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复燃)。这是一种确认氧气的简单办法。 4、 ,叫做化合反应。 ,叫做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不同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气是一种 剂。 5、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 反应。 6、燃烧的条件是:(1)温度要达到 。(着火点就是各种物质开始着火时所需的最低温度。)(2)要有充足的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7、灭火的原理:(1) ; (2)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 。 8、灭火的方法:常见的灭火方法有:泼水;盖砂土;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泼水是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其原理是:降低 ,油类的燃烧、电器燃烧、活泼金属的燃烧等 (“能”或“不能”)用. 水灭火。 9、爆炸:燃烧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会使气体体积 ,引起爆炸。 10、缓慢氧化的特点:不发光、但发 。如钢铁生锈,食品腐烂。自燃: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也要产生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温度逐渐升高而达到 ,这时不经点火物质就会自发地燃烧起来,这种现象叫做 。 11、氧气的工业制法------ 法。 气 洁净的空气 液态空气 液态 气 12、实验室制氧气时当气泡 放出时收集;结束时要先把 移出水面,再移 去 。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 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工业上又叫“ ” 2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 和 不发生变化,原子的 也没有 ,因此在宏观上表现为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净化 低温加压液化 汽化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3.1-3.2)练习A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3.1-3.2)练习A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空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KClO 3 A.标签受损B.不会产生氧气C.灯内酒精燃烧D.读数不正确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SO2 C.KMnO4D.H2SO4 4.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锰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5.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受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并发生多次爆炸,爆炸的原因是反应堆内部产生的可燃物氢气溢出接触外界氧气发生剧烈反应。下列做法会引起爆炸,原因与此不相同的是() A.加油站使用手机B.面粉厂吸烟C.电话引起煤气爆炸D.高压锅爆炸6.人类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和氧气。下列关于水和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属于氧化物 B.氧气常用作氧化剂 C.氧气可供给呼吸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使集气瓶内的压强明显降低的是()A.硫磺B.木炭C.红磷D.铁丝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第1 页,共7 页

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练习试题

空气与生命练习 1.下列哪个现象不是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A.走进贮存蔬菜的地窖,手中蜡烛的火焰变微弱 B.潮湿的种子堆散发出热气 C.堆放的白菜散发出霉气 D.潮湿种子堆周围的空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已知:R+2O2=CO2+2H2O,则关于R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污染 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表是人体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肺泡气与存留在呼吸道的新鲜空气混合而成的气体)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表中①②③代表的气体依次是() A.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 B.肺泡气、吸入气、呼出气 C.呼出气、肺泡气、吸入气 D.呼出气、吸入气、肺泡气 5.小明学习科学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6〔舟山2006〕进游泳池前.有些游泳馆要求我们在一个浅水池内对拖鞋和脚进行消毒,浅水池中的水呈紫红色。该池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可能是() A.硫酸铜B.高锰酸钾C.盐酸D.熟石灰 7.〔丽水2006〕“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方 框框出部分)。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可作杀菌消毒剂的是 7.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测试题(含答案).docx

第3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2.教材中的某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A) (第2题) A.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B.探索燃烧的条件 C.制取P2O5 D.检验P2O5的性质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芯有直接关系的是(A)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一一用于急救病人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一一用于人工降雨 4.节日期间商场里人很多,让人觉得闷热缺氧,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B) A.1% B. 19% C.25% D. 78% 5.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 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 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 ②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④⑤ 6. 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B ) (第6题) ① CO?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 C0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 C0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 如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B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8. 图中甲、乙表示人体呼吸运动中的膈肌(用a 表示)所处的两种状态。据此判断甲、乙各处于呼吸 的什么时期? (A ) (第8 题) 「石蕊纸花!'[接放入CO?|' 17(蕊纸花喷水后放入CO?|' 实验1 实验2 甲 乙

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1.空气里有氧气、氮气、还有氦、氖、氩、氙等稀有气体、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它杂质。 空气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1)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气得以生存的。 (3)密度: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4)较易液化和凝固:液态——1.013×105Pa时,-183℃,淡蓝色; 时,-218℃,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固态——1.013×105Pa (1)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器材、步骤、实验装置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_______做催化剂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叫触媒。特点就是:一变二不变,即改变(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6.工业上制取氧气: A、分离空气法。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空气中

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国家规定储存氧气用的钢瓶一律漆成天蓝色。 B、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复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复集氧气。 7.缓慢氧化与燃烧 (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三个特点:1)发光、发热;2)剧烈;3)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引起爆炸。 (4)燃烧的条件: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要有氧气参与;②要达到一定的温度Δ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 8.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或降低温度;或隔绝空气。 9.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10.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1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1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说明物质。 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1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B、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14.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用“+”连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同。 用观察法或用最小公倍数法来确定化学计量数。 (3)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口诀:左反应,右生成;化学式、须正确;系数平,原子等;等号连,条件清;生成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明。 15.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变化--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也明显增加。 --用澄清石灰水和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来证明。 16.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 呼吸道:鼻腔--阻挡和粘住灰尘、细菌,还能温暖、湿润空气,感受气味刺激

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精讲精练

空气 氧气 【核心知识】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认识空气的组成 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用途,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记住反应现象,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 认识氧化反应,知道氧气是一种最常见的氧化剂 【要点精讲】 1.空气 (1)空气的成分: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和氧气,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氧气约占1/5;空气含有的各种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本实验可用多种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原理都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因此在学习中应针对不同的实验,正确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3)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不同的纯净物,如用O 2表示氧气,用NaOH 表示氢氧化钠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纯净物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也没有固定的性质,不能用化学符号表示。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种物质都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汽水等。 2.氧气 (1)氧气的工业制法一一分离液态空气法 氮气 方法导引: 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特别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含量几乎不变,这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方法导引: 空气中其他气体和杂质指的是水蒸气、悬浮杂质(灰 氧气 空气 降温 加压 蒸发 -196℃ 空气 液态空气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常见气体和物质的检验 ①二氧化碳(CO2)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氧气(O2)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水(H2O)的检验: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P)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O2),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广口瓶加入少量水,将剩余瓶子容积用记号笔分成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并观察现象。 ③分燃烧后(等火焰熄灭),振荡广口瓶直至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①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7)思考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不可以。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红磷的量不足或燃烧不充分,没有完全消耗掉氧气。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3)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答: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4)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5.空气的利用 6.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O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1-3节试卷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1-3节测试卷 出卷人:郑上金班级姓名成绩 可能用到原子量:Fe-56O-16K-39Cl-35.5 一、我会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点燃酒精灯 C .制取氧气 D .滴管滴加液体 2.小敏对下列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光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并形成白雾 3.地震造成一列含有12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109号隧道里起火,消防人员迅速采取封堵隧道口、注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 B .隔绝空气 C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BC 均是 4.R 在氧气中燃烧:R+2O 2点燃CO 2+2H 2O,下列有关R 组成的描述正确的() A、只含有C、H 两种元素 B、一定含 C、H 两种元素,可能含O 元素C、一定含C、H、O 三种元素 D、一定含C、O 两种元素,可能含H 元素 5.在化学反应A+B===C+2D 中,10克A 与14克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克C。若使5克A 与足量的B 反应,可生成D 的质量为( )A、4克B、8克C、12克D、16克 6.现有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发光 B.都剧烈燃烧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发生爆炸 7.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8.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 .二氧化碳、冰 B .氯酸钾、二氧化锰 C .氧化镁、锰酸钾 D .水、液态氧 9.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 .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 .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 .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 .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10.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11.搜救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力展开搜救。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帮助搜救人员的高原反应的原因是()A .氧气可供呼吸 B .氧气可以燃烧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12.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7章 空气与生命 7.1 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

空气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成分的用途。 2.学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照实验,利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进行类比找推断空气的主要成 分。 2.用类比的方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2.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科学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空气的成分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检验方法 【难点】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一般观察方法及相关描述,培养类比推断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准备: 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器材:氧气、二氧化碳试管,用木塞塞住,火柴、酒精灯、碳酸氢盐指示剂、木条、澄清石灰水 找出空气的成分 教学器材:澄清石灰水、洗耳球、广口瓶、木条、火柴、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空集气瓶、氯化钴试纸、碎冰若干、粘纸、培养皿

流程说明: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空气是由多种组成,其主要的成分有、、等气体。 (答案: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复燃。说明这种气体是。(答案:氧气) 【设计意图】课标中氧气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与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和推论。 4、下列哪一种气体可以使碳酸氢盐指示剂由红色变为黄色?……………()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5、在大热天,将放入冰箱中的饮料瓶移入室内。过一会儿,如果用干燥的氯化钴试纸接触瓶壁表面,试纸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 A、没有变化 B、由红色变成黄色 C、由蓝色变成粉红色 D、由粉红色变成蓝色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水蒸气的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预测。 6、找出左右栏中相关的项目并用线连起来: 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的透明液体··氧气 常用来灭火的气体··澄清的石灰水 潜水员身上背着的气体瓶中的主要气体··碳酸氢盐指示剂

医学基础知识点复习课程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