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人工繁殖动态

合集下载

鳗鲡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鳗鲡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4 ] 。柳凌等 研究了不同外源 射 789 C 鲤或鲑脑垂体( @D )
是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的场所,在外源激素的作用下,肝 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其代谢也 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合成外源性卵黄物质,肝体系数增 加。
激素及环 境 因 子 对 日 本 鳗 鲡 卵 巢 发 育 的 影 响,结 果 显 示 789 和 @D 诱 导 鳗 鲡 卵 巢 发 育 成 熟 的 效 果 非 常 明 显,而 E7F7GH# 和丙酮睾丸素( DI@ ) 等其他外源激素则效果不 明显。作用方式则以注射为主,注射时间间隔在 " 2 $5 J 范 围内,只要剂量保持不变,对鳗鲡的催熟效果并没有影响。
[ #% ] 岳松等人 还研究了埋植包膜型雄烯二酮( HPNP ) 硅橡
,但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渡捕捞,降海
亲鳗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无法满足人工繁殖试验的需 要。因此,最近几年,我们在开展鳗鲡人工繁殖时,主要
[ $# ] 利用池塘养殖鳗鲡作为亲鱼 。
胶药条诱导雌性日本鳗鲡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 埋植包膜型药条 & 次( )% J Q 次) ,塘养雌性日本鳗鲡平均 性腺成熟系数( 9NO ) 达到( )%L 5 M $4L $ ) 6 ,部分鳗鲡的
[ $( ] 邓岳松等 研究了注射含雄烯二酮的明胶 ’ 羧甲基纤维素
#! 亲鱼的来源鱼培育
! ! 目前,在进行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时,所采用的亲 鱼主要有 # 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天然捕捞的降海鳗,另一 是来源于池塘养殖的商品鳗鲡。在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是 天然降海鳗
[#, &]
钠微囊( H98K) 对日本鳗鲡催熟的影响。制成的微囊囊 径平均为 &%L : "1,载药量为( $"L %: M %L 5$ ) 6 。每隔 #5 J 注射 H98K $ 次,共注射 & 次,可诱导 ")L &6 的雄鳗达到 性成熟。每隔 #5 J 注射 H98K $ 次,共注射 ) 次,可诱导 雌鳗的平均性腺成熟系数( 9NO ) 达到 &%L :6 。同时,邓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乔振国
【期刊名称】《海洋渔业》
【年(卷),期】2007(29)4
【摘要】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人工繁殖是至今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2001~2003年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在实施政府资助研究专项“生态保护型增养殖体系建设一种苗生产、放流技术开发”期间,对已有40余年研究历史的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涉及的亲鱼选育、催熟、催产、优质卵判别、仔鱼培育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经过270d培育,于2003年首次成功获得日本鳗鲡白仔鳗苗(体长52.6mm)。

本文在主要介绍这一研究成果的同时,概要介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我国的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360-364)
【作者】乔振国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223
【相关文献】
1.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 [J], 丘继新;方彰胜;谢骏;王广军;余德光;刘邦辉;高晓阳
2.红螯螯虾人工繁殖技术研究:II.红螯螯虾人工繁殖技术的探讨 [J], 谢开恩;李瑞

3.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J], 张森;谢仰杰;黄良敏
4.澳洲鳕鲈(Maccullochella peelii peelii)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J], 刘美剑; 赵子明; 刘明; 陈苏南; 郑翔隆; 林阿朋; 宫庆礼
5.软枣猕猴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J], 刘悦;徐彪;邢金月;矫春晶;刘德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鳗苗全人工繁殖不可轻言放弃

鳗苗全人工繁殖不可轻言放弃
中国鳗鱼种苗人工繁育研究严重滞后
与日本相比,中国鳗鱼养殖技术研究并不落后,但是人工繁殖始终没有成功,研究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日本。中国科研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展鳗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首先是对河鳗进行人工促熟,突破了雌雄鱼成熟不同步和精卵质量低等技术难点,成功诱导了河鳗自然产卵,获得初孵仔鱼约90万尾。但是这些仔鱼没有完成开口即死亡,在较低温度下,依靠卵黄囊存活了21天。“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安排了鳗鱼养殖研究课题,经过3年的研究,在鳗鱼养殖、病害防治、人工饲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了成果。之后再没有新的研究课题和经费,目前除集美大学还在自筹资金艰难从事研究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针对中国鳗鱼繁殖存在的问题,应根据鳗鱼的生物学个体差异,对鳗鱼进行个性化催熟,提高亲鱼催熟率;优化鳗鱼的孵化装置及孵化条件,探索仔鱼养殖的合适生态条件;利用鲨鱼卵冷冻干燥粉末、磷虾提取液等研究仔鱼的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建议选择有研究基础的单位长期列题支持,最终实现鳗鱼苗种的全人工繁殖。
养鳗业陷入“无苗可养”的困境
鳗鱼养殖完全依赖天然苗种。主要品种是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日本鳗鲡生长快、抗病力强、加工品质好,是最好的养殖品种。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量捕捞,日本鳗鲡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日本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野生成年日本鳗鲡的年捕捞量2000吨,80年代降为1000吨,90年代降为850吨。进入21世纪之后,年产量只有300吨左右。20年间,捕捞量减少85%。亚洲地区日本鳗鲡苗年产量1990年~1999年10年间平均为92,6吨,2000年~2009年10年间平均为93.9吨。尽管某些年份因厄尔尼诺等气候原因造成减产,但翌年一般都出现补偿性的增产。以此说明,亚洲地区的鳗苗产量基本维持在90吨上下。但从2006年出现产量高峰之后,鳗苗资源每况愈下。近三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鳗苗资源量和价格波动明显。2010年,上海市鳗苗产量3吨左右(产值1.5亿元)、2011年4吨左右(产值3亿元)、2012年2吨左右(产值5亿元)。自2006年,福建省鳗苗生产已无法形成规模,2012年产量为1.93吨。

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成熟产卵以及胚胎和仔鱼发育

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成熟产卵以及胚胎和仔鱼发育

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成熟产卵以及胚胎和仔鱼发育谢骏;余德光;王广军;刘晓春;朱宏友;林浩然【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05(29)5【摘要】降海鳗鲡一直是作为研究鳗鲡人工繁殖的材料,由于降海鳗鲡的资源衰退,选用池塘养殖鳗鲡作为亲本的研究成为热点.尽管人工诱导野生降海鳗鲡获得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已报道,但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的胚胎及仔鱼早期发育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取代野生降海日本鳗鲡进行人工繁殖,2002年的孵化批次共80次,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授精卵(60次),一部分(20次)为自然产卵.受精率为(44.03±21.99)%,孵化率为(65.76±19.48)%,共计获得苗种349.9万尾.连续记录了鳗鲡的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在水温为20.5 ℃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49 h,所需积温1005 ℃·h;在水温为22.5 ℃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9 h,所需积温878 ℃·h;在水温为24.5 ℃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4 h,所需积温833 ℃·h.【总页数】7页(P688-694)【作者】谢骏;余德光;王广军;刘晓春;朱宏友;林浩然【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相关文献】1.自然产卵的赤点石斑鱼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研究 [J], 刘付永忠;王云新;黄国光;刘晓春;林浩然2.人工诱导花鳗鲡卵巢发育成熟及相关激素和组织的作用 [J], 林浩然;齐鑫;周雯伊;尹绍武;黄海;张勇;刘晓春;陈国华3.人工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J], 柳凌;张洁明;郭峰;张涛4.人工诱导花鳗鲡的精巢发育成熟及其精子的生物学特性 [J], 周雯伊;黄海;尹绍武;齐鑫;张勇;刘晓春;陈国华;林浩然5.人工诱导圈养鲥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和受精 [J], 王汉平;魏开金;姚红;麦家柏;林加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鳗鲡人工繁殖动态

鳗鲡人工繁殖动态

THANK YOU
柳叶鳗
玻璃鳗
黑线鳗
• 鳗鲡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过程
• 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投入了巨额财力、人力和 物 力研究日本鳗鲡产卵场。经过几十年的 调查研 究终于发现了相对准确的位置。日 本于 2009 年在 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以西 水域附近成功采捕到一 尾产卵前的日本鳗 鲡,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入海繁 殖的成熟鳗 鲡,进而通过后续调查确定了日本鳗鲡的产 卵场是在马里亚纳群岛西侧、北赤道流北侧 边缘海域,测定了产卵场表层水温为 26 ~ 26. 4 ℃、盐度为 34. 8 左右,可见日 本鳗鲡产卵对水温和盐度都有特殊要求,该 推测与日本科研人员确定的位置相吻合。日 本最近研究结果证明,在马里亚纳群岛以西 确实存在一个日本鳗鲡的产卵场。日本鳗鲡 不论是从日本、我国大陆或台湾地区下海, 都需要经过2 000海里以上的洄游才能到达 这个产卵场。






即便网络关于日本实现鳗鱼全人工繁殖的报 道是真实的,其繁殖率还不稳定 ,还不能能 培育出 能够供人工养殖的大量优质鳗苗。故其人工繁殖 技术尚未真正成熟,还有不少 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 一是鳗鲡整个生活史的研究。目前人们只是 了解了鳗鲡生活史的一部分,还有相当多的 问题尚待研究。首先鳗鲡的整个洄游路线尚未完全探明, 包括洄游期间在海水中的深度 及洄游所需时间等。 二是亲鳗的培育。从产后亲鱼的 2 次繁殖效果来看,催熟率 和性腺发育情况远远低于野 生鳗,而催产率和幼苗 发育情况则略好于野生鳗。虽然产后亲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够 完成从海水回到淡水的过程,但 并不能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完成这一过程。 三是鳗鲡催产率和受精卵低的问题。目前完全解决了鳗鲡人工催熟和催产的问题。但 是雌鱼卵巢的最后成熟和雄鱼的排精的同步性是一个十分难控制的难题,催产率和受 精率偏低。 四是卵子质量。卵子的受精率、胚胎发育和仔 鱼的发育均与卵子的质量密切相关。卵 黄提供仔 鱼早期的营养。因此,需要进行催产鳗鲡的生理学和仔鱼发育物质需求的研究。 五是仔鳗的存活率问题。仔鳗孵出后数天就大量死亡。大多数学者认为仔鳗大部分不 能存活的原因是在于生态条件的不满足所致,如水质、水压、水温、光照、盐度和开 口饵料等。也有学者认为,人为诱导性腺成熟的过程中导致卵子质量不良,使仔鳗不 可能变态。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后亲鱼恢复培养与再催产效果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后亲鱼恢复培养与再催产效果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后亲鱼恢复培养与再催产效果柳凌;张洁明;郭峰;鲁大椿【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4(11)1【摘要】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产后亲鱼的恢复培养全过程包括:产后亲鱼的海水淡化、诱导开口以及亲鱼培育.对2种不同淡化方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日本鳗鲡亲鱼的海水淡化方式以缓慢连续的方式较好,即每天换水1次,每次淡化量为总盐度的3%~4%,总淡化时间为1个月.淡化后的亲鱼存活率分别为:自然产卵的产后亲鱼达到100%,人工授精的产后亲鱼为86.3%,而难产的产后亲鱼则为81.5%.在各种开口驯养方式中,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的驯养效果较好.诱导亲鱼开始摄食所需时间最短,为18 d;摄食量也最大,达到平均体重的2.5%.从水蚯蚓逐步转为全人工饵料后,进行日常亲鱼培育.经18个月的恢复培养后,使产后亲鱼的平均体重雌鳗330 g、雄鳗150 g分别恢复到765 g和470 g.但2次繁殖的各项指标中,催熟率、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情况远远低于野生鳗,而催产率和幼苗存活率则略高于野生鳗,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总页数】5页(P54-58)【作者】柳凌;张洁明;郭峰;鲁大椿【作者单位】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223【相关文献】1.鲟鱼人工催产用装置及其效果分析 [J], 周洲;蒋晓红;张龙涛;杨兴2.花(鱼骨)人繁子代亲鱼的人工催产试验 [J], 潘立新;郭水荣;李智强3.白斑狗鱼亲鱼培育及人工催产试验 [J], 时春明;李林;焦飞;杜劲松4.美国大口胭脂鱼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四)大口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亲鱼培育与人工催产 [J], 王佳喜5.催产亲鱼密度对锦鲤催产效果的影响 [J], 张晓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综述 ・
日本鳗 鲡 人 工繁 殖 技 术研 究最 新进 展
乔 振 国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 究所 , 上海 关键词 : 日本鳗鲡 ; 雌性化处理 ; 催产 ;卯质判别 ;白仔鳗 ; 仔鱼饲料
中 图 分类 号 :¥6 .2 9 5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209) 00 0
Th a e tp o r s n t e t c n c ls u y o h r i ca e l t s r g e s o h e h i a t d ft e a tf i l i
p o a aino n ul p nc e r p g t f g iaj o i T mmic o A l a a n k& S he e c lg l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4期
20 0 7年 1 1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 洋 渔 业
M n e
Vo . 9. N . 12 o4
NO .. 2 0 V 0 7
Fih re s e is
文章编号 :10 2 9 (0 7 0 0 6 0 0 4— 4 0 20 )4— 3 0— 5
K yw rs n ul p nc ; e n e et et n u e p w ig v m’ u ly le; ed f le e od : g ia a o i f i dt am n;i c ds a nn ;ou S ai ;e r feso e r A lj a mi z r d q t v v
维普资讯
第 4期
乔振 国 :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 新进 展
31 6
在鱼 、 、 虾 蟹类种苗生产中, 一般采取在亲体性腺发育 阶段进行营养强化的方式提高卵子 和幼体的

人工孵化鳗苗成活创19天新记录

人工孵化鳗苗成活创19天新记录

人工孵化鳗苗成活创19天新记录
宋承芳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
【年(卷),期】1979(000)010
【摘要】厦门水产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展的河鳗人工繁殖研究工作,于今
年4月19日第一批亲鳗获产,产卵44万余颗,至4月21日晨孵化得苗10万余尾。

将这批鳗苗采用几种饲养方法培育,喂饲贻贝担轮幼虫,轮虫,金藻,海洋酵母及蛋黄等饵料。

鳗苗于孵出后的第4天开口摄食,第12天时还有大批鳗苗成活,这是几年来未曾出现过的可喜现象。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死亡,
【总页数】1页(P48)
【作者】宋承芳
【作者单位】厦门水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提高鳗苗成活率——把好开食关 [J], 黄永进
2.提高白仔鳗苗种放养期成活率的措施 [J], 樊海平
3.鳗苗的自然孵化试验有新突破成活期达十八天 [J], 屠华福
4.鳗苗运输成活率99.5%主要技术 [J], 刘源泉
5.鳗苗捕捞成活率因子分析 [J], 王兴国;陈连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天然条件下,鳗鲡卵巢发育时间为 150 ~ 180 d,因此很多学者推断在外源激 素有效范围内,尽量延长卵巢的发育时间,可能对鳗鲡幼苗的发育更有利。日本 科研工作者在 1973 年冬首次对日代初期开始对日本鳗鲡的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 1994 年上海水产学院等单位在国内首次成功人工催产日本鳗鲡并获得仔鱼。此 后又经过许多年的研究,相继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以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 水产研究所以及天津水产生物技术中心对雌性鳗鲡催产把握较大,并且比较稳定, 一般催产率为 30% ~40% ,并且可以使亲鱼在水池内自行交配排精、自然受精。 但是受精率一般比较低。鳗鲡的产卵时间十分有规律,一般在注射催产剂 18 ~ 24 h 后。Tsukamoto 等相继提出了“海山假说”、“盐界假说”和“新月假 说”,基本上确定了日本鳗鲡的天然产卵地环境、条件及产卵时间。人工诱导鳗 鲡产卵要注意卵子的成熟程度,把握好催产时间、催产药物的种类及注射剂量。 现在日本学者观察发育情况,计算鳗鲡的授精率,孵化率等都沿用 Unuma( 2004) 方法。由于人们没有发现过产完卵的亲鱼再返回到生长区觅食的 现象,因此过去都普遍的认为鳗鲡产卵后亲鱼就死亡。然而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人 工催产研究发现,产卵后的亲鱼并不会死亡,而且还可以再次达到性成熟。鳗鲡 亲鱼一般是选用捕获的降海鳗鲡,而近年来用池塘养殖鳗鲡催熟也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低龄人工养殖鳗鲡也能在不影响卵质条件下作为繁殖亲本。上述研究发现 为鳗鲡人工繁殖亲鱼的来源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林浩然等发现外源激素诱导性腺发育过
程中雌鳗脑垂体 Gt H 细胞处在活跃的合 成与分泌状态,对日本鳗鲡多次注射雌二 醇能刺激脑垂体Gt H 细胞的合成活动,使 脑垂体 Gt H 含量明显增加。日本鳗鲡在 临产前注射外源激素可使血清的 Gt H 显 著上升,从而导致排卵现象发生。排卵24 h 后 Gt H 又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而排卵 失败的雌性鳗鲡,垂体 Gt H 细胞的变化 没有排卵鳗明显,说明排卵失败的鱼垂体
Furuita 等发现 n-3 和 n-6 脂肪酸饲料的强化培育对鳗鲡亲鱼的繁殖非常重要。许多研究证 实,日本鳗鲡始终在淡水中养殖性腺不能持续发育; 在自然界中也从未观察到性腺发育成熟 的日本鳗鲡及其产卵行为; 在淡水中到达性成熟年龄以后其性腺发育程度很差。雌鱼性腺成 熟系数仅为 1% ~2% ,卵母细胞处于卵黄发育初期,雄鱼的精母细胞处于未形成阶段,需 要经过降海洄游过程性腺才能逐渐发育成熟。其生殖规律还没有完全被人类所掌握,因而鳗 鲡人工繁殖是鱼类繁殖生物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之一。亲鱼个体体重一般在 240 ~ 800 g, 有些试验用的亲鱼达1 000 g。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下海鳗鲡进行了人为催 熟,经过一段时间外源激素的诱导性腺发育,雌鱼的性腺成熟系数高达 50% ~ 60% ,雄鱼 也可达到 20%左右,此时的精卵都完全成熟。同一种催熟激素不同剂量的比较结果证实, 外源激素剂量越高,卵巢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但是外源激素剂量太低,就会对总催 熟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注射激素和剂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注射针距越短,卵巢发育成熟 所需要的时间也越短。柳凌等研究证明,针距为 12 d 的催熟率最高,但当针距为 18 d 时, 除卵巢成熟时间向后推迟外,其催熟率急剧下降。鳗鲡的精巢属于壶腹型沿体腔背面、鳔的
据相关文献的报道,鳗鲡的受精卵属于多油球类型,在 28 以上盐度的海水中,大多数浮在水 面; 盐度在 26 以下且静止时沉在水底,盐度为 34 ~ 35 条件可能会减少死亡率和畸形率。随 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深入,对人工养殖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和早期发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其胚 胎发育的过程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上相同。比较特殊的是囊胚腔形成以后,渐渐到胚盘顶部, 以后随着胚楯的内伸而移动到胚胎的腹面,一直到出现 20 对体节之后,才慢慢缩小进而消失。 受精卵孵化的过程中随着胚胎发育时间延长,其耗氧量逐渐增加,其中原肠胚期和出膜期是受 精卵对水中溶解氧含量最为敏感的时期。初孵仔鱼的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升高,在遮光条件下耗氧率比自然光条件下低。近年鳗鲡繁殖生产试验中,在孵育水 体中添加 10 ppm卵白能提高孵化效率。采用 Unuma 等的方法区分卵子可以获得质量较高的 受精卵。
Gt H 细胞分泌颗粒的合成和释放遇到了障 碍因而导致排卵失败。说明鳗鲡和其他硬 骨鱼类一样,Gt H 是诱导卵子最后成熟和 排放的重要因子。
鳗鲡的人工繁殖离不开研究其的激素分泌,那么和鳗鲡繁殖有关的 内分泌重要的因子是什么?
脑垂体
中腺垂体 生长激素 促性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神经垂体 催产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性腺 雄性和雌性激素
两侧纵向排列。从雄鳗精巢的组织学观察表明,精巢小叶里面各个包囊之间精细胞的发育不 一致,生精包囊是最小的生精单元,是精子的诞生地。有的包囊内精细胞早熟,而有的包囊
内精细胞晚熟,精子头部为新月型。因此,在人工催产过程中,雄鳗可以多次使用。一般使
用的催熟激素多为鲤鱼,孵化出一批仔 鳗。我国也在 20 世纪 70 年、睾丸激素等,部分使用鲑鱼脑垂体或性类固醇激素等。注射 次数、剂量和间距都有不同。
01 02 鳗鲡繁殖生态学研究
鳗鲡生殖生理学研究
03 鳗鲡催熟和催产研究
04 05 鳗鲡人工孵化和培育研究
鳗鲡人工繁殖存在的问题
福州鳗鲡
柳叶鳗 玻璃鳗 黑线鳗
花鳗鲡
日本鳗鲡 欧洲鳗鲡
• 鳗鲡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过程 • 20 世纪末,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船对太平洋进
行了 7 次大规模的调查,前 3 次是在台湾以东 的海域,3 次共捕获鳗鲡成体 56 尾,全长 47. 3 ~60. 2 mm,但是从这些调查结果中 很难判断日本鳗鲡产卵的真正位置,第 4、5 次越来越接近其产卵场,第 7次调查用潜水艇 深入到预定产卵场想观察亲鳗产卵的情况,但 最终未能实现。我国海洋局从 20 世纪 80 年 代开始对日本鳗鲡的产卵场进行了调查,到 1993 年 3 月为止共采集到80 粒鳗鲡鱼卵,其 中 19 粒是日本鳗鲡卵,已经发育到 2 细胞和 神经胚后期阶段。进而通过后续调查确定了日 本鳗鲡的产卵场是在马里亚纳群岛西侧、北赤 道流北侧边缘海域,测定了产卵场表层水温为 26 ~26. 4 ℃、盐度为 34. 8 左右,可见日 本鳗鲡产卵对水温和盐度都有特殊要求,该推 测与日本科研人员确定的位置相吻合。日本最 近研究结果证明,在马里亚纳群岛以西确实存 在一个日本鳗鲡的产卵场。日本鳗鲡不论是从 日本、我国大陆或台湾地区下海,都需要经过 2 000海里以上的洄游才能到达这个产卵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