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大学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

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句话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心目中的大学精神。

这句话一听起来还是十分之有吸引力的,作为知识分子,这句话所达到的境界是他们所欲最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王国维,陈寅恪等优秀知识分子作为榜样也值得后世之人的效仿。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

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所谓“独立”,“自由”,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绝对的。

独立与自由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的独立,自由。

比如,你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实现你的独立,自由,但是并不能触犯其法律。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为了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免于“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必须使大学成为“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演讲稿春朱自清

演讲稿春朱自清

演讲稿春朱自清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春朱自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自强,江苏洪泽人,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

他以文笔纯净、思想深邃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等,是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运动的先驱。

在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背影》。

它是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亲情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慈爱。

文中朱自清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分离的情节,以及自己为父亲办喜事的感人一幕。

这篇文章通过真情实感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并且这篇作品情感真挚动人,文笔纯净流畅,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另一篇著名作品是《荷塘月色》。

这是一篇描写荷塘美景的散文,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展现了秋夜荷塘的宁静和美丽。

朱自清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荷叶、莲花和荷花,形象鲜明地展现了秋夜荷塘的美丽景色,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

朱自清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抚慰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具有良好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但是,朱自清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

他曾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并在教育理念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朱自清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深刻地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实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社会、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朱自清以诚挚的感情、纯净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最后,我想以朱自清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流。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人不需要张扬自己,他们用实际行动和真实的品质证明自己的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荷塘月色》(朱自清)2. 思政元素:爱国情怀、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的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二、文本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思政教育1. 结合作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日常生活。

2. 分析作品中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讨论作品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爱国主义情怀、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拓展阅读1. 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作品《背影》,分析其中的思政元素。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拓展阅读中的表现。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思政教育的情况。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生平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民国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朱自清中考知识点总结

朱自清中考知识点总结

朱自清中考知识点总结一.主要作品《春》——写家乡的风景、明媚绚丽的春天和清明节的盛况。

《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赞美和感激。

《荷塘月色》——旧时的吊水道、艾炳古树、蜘蛛的题材。

二.主要风格特点1.情感真挚:朱自清的作品真挚、亲切、朴素,给人以亲近感。

2.文字细腻:朱自清爱惜文字,用词精湛、自然,刻画生动逼真。

3.对人性深邃的揭示:对爱情和友情、师生、春秋、生死等话题的揭示,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感慨。

4.抒情性:擅长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内心深处的体验,情感真挚,既有叙事、抒情、议论性质。

三.主要创作思想1.对生活的热爱:朱自清故乡情怀浓厚。

在四行仓库读书时,任学生处处长兼文学青年社负责人,在文学评论方面的杰出成果革新。

192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学习;担任北大教员。

作品全部流露着他的故乡之情。

2.对人性真善美的探索和追求:从美吧追求看海一面到“中国青年”文学创作取得新成果,所写普遍关注中国社会变迁和自身价值观念:A.春情讲述感人的爱情经历。

B.背影表现对父爱的赞美和感激。

C.读友情讲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3.注重教育及文学批评工作:投入教育工作40多年后,1934年,任教于燕京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

A.教育思想:信奉“榜样力量”,主张学以致用。

B.文学评论:1927年开始撰写文学评论时告诫研究生:“学问田园要培养情感。

要懂韵律,要具备片面研究狭隘的地方。

”四.学习体会朱自清的作品发人深思,语言直截了当,极富感情,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生哲理,读他的作品,满腔热情,富有深刻的品味.通过朱自清的作品,不仅能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其文化底蕴使书法易懂易用,使人思考深层之义. 朱自清的文学作品异常丰富而完整,他的文章中直接写出了自我对自然界美好的感受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主张以情感立文学。

五.结语以其内在美而闻名,《荷塘月色》事实上深入研究人内心更深的部分, “背影” 如同亲人的呢喃。

父爱如山,温暖无比,虚心使人品味的电影。

朱自清简历

朱自清简历

朱自清简历朱自清简历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朱自清简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3-4]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名字由来】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赠友诗词】1941年,正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

借叙永春秋祠后院以作教室。

朱自清先生来叙永小住,那时袁耀祖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

袁耀祖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朱自清先生问题,先生耐心回答。

朱自清先生是与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

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李铁夫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李铁夫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

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

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袱被去天涯。

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

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

”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厚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

虽然当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温暖。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作家,诗人,语文教育家。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朱自清的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等。

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构成可以概括为: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鲜明地提出了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才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虽然讲解、分析、辨别、练习,早已普遍地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但朱自清独具一格地极力倡导“读”应当成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变革的关键之所在。

一、语文教育目的:“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

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

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

这表明朱自清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

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标的。

在这方面,他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鲜明的体现了他的个人特色。

3《经典常谈》之《导读》读书笔记

3《经典常谈》之《导读》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之《导读》读书笔记春暖花开万物可爱春天里,慢慢读书。

如等待黄昏的落日,如静对夜空的星月,如坐在阳光里晾晒自己的心情。

亲爱的你,要一起吗?语句摘抄1.所谓“厚积薄发”的功夫,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

作者就像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人,把原本很复杂的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然后用通俗简易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一种很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

2.阅读《经典常谈》这样入门的普及著作,也并不是一件特别轻易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思考和咀嚼。

在被它带入门之后,还要去阅读古籍原文,才能真正地亲近经典,更好地领会《经典常谈》画出的理论框架。

3.好的国学普及著作也应该如此,知识的准确性应该是第一位的。

在文字表达上,既不能太艰深,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能太媚俗,过分追求阅读快感。

入门须正,立意须高。

有志于学习传统经典的读者,要选择那些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弘扬精华、帮助读者获得真知、打开通向知识殿堂的道路的作品。

在这方面,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无疑可算一个标杆。

思维导图导读部分内容整理思维导图(点击可放大):原文链接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是以读经为核心的。

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从童蒙时代开始,就接触“四书五经”,这是他们必须熟悉的功课。

直到20世纪初,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垮台,教育改革才轰轰烈烈地进行起来。

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经典原本至高无上的地位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新式的多学科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经学教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对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训练。

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该怎样来继承,在中小学教育里应该怎样把握经典训练的“度”,就成为了一个人们争论纷纷的问题。

在民国时代,曾经有人发起过几次读经的运动,但是都没有成功。

也有一些人尝试用浅显的白话来介绍或翻译古代经典,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一类型的书中,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非常出色的一种,直到今天仍然深受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 与教学能力 的并重 ,这种 思想即使在今 言的签名 。生活 的艰
天,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

苦与清贫 使朱 自清患
上 了严 重 的 胃病 ,

人格 高远 , 宁 死 不 屈
朱 自清 1 8 9 8年 出生于 江苏东 海一 个 1 9 4 7年 他 带 病 参 加 小官宦 家庭 ,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底层 小官 并起草 了反饥 饿反迫
兰 台 史
l a n t a i s h i h u a
朱 自清 ( 1 8 9 8 -1 9 4 8 ) , 原名 自华 , 北 大 毅然 出席 了李 、闻二
读书期 间改名 自清 , 号秋实 , 现代著名散文 人的追悼大会 ,并 召
家、 诗人 、 教育 家。朱 自清一生大部分 时间 集成立 了整理 闻一多 都在清华 大学从事 教育工作 ,并形成 了独 先生 遗 著委 员 会 , 同 特的教育思想 ,他非 常注重学生的人格教 时还 积极参加抗议 国 育和老师 的信仰教育 ,同时又倡导学术研 民党 任意逮捕人 民宣
学率 的功利教育 ,反对将学生置于教育 的
功利下面 , 认 为这样太求功利 , 太重视学业
先 后 出版 了包 含有其 1 9首 诗作 的诗合集 《 雪朝 》 、 揭露黑 暗现实 的诗集 《 踪 迹》 以及
二、 教育全才 。 追 求 完 美
便成 了跛 的教育 , 这种教育是无法 1 9 2 0年朱 自清从北大毕业后 ,先 后在 这一面 ,
强烈反 响。而在 五卅惨 案和“ 三一八 ” 惨案 校 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 文中 , 朱 自清就 不 忘记 自己的本 位 ,才不至于离开大学的 后, 他又愤 而写下 了《 血 歌》 、 《 执 政府前 的 认为 中学 国文教 学的 目的有两个 ,一是养 路 ,才不至 于使 大学离开 它 自己的路 。此
间陆续创作发表 了多篇脍 炙人 口的经典散 验 ,为其后 来大学教育思想 的形成打下 了 时 ,也 提出学生最基 本最 重要 的活动始终
他认为受教育是学生的本位 , 文, 如《 背影 》 、 《 荷 塘月色 》 等, 在文坛 引起 深厚 的基础。在其 1 9 2 5年发表 的《 中等学 应该是学 习。
任 清华 中国文学 系主任 。 这段 时间 , 他先后 面 ,一直负 责主讲 清华大学国文和其他文 徒一般 , 非常坚贞的信仰。他提 出, 教育 者
撰 写出版 了《 欧洲杂记 》 、 《 伦敦杂记 》 、 散 文 学课程 。并在长 时间的教学实践 中积累了 能爱学生 , 才能真的注意学生 , 才能得 到学
6 1 2 6 。他反对过于关 注 人》 , 在 文坛 崭露 头角 。 1 9 2 0 年北 大毕业后 , 病, 宁可饿死 , 也不 领美 国的救济粮 。我们 使教学能够学 以致用[ 学业成 绩优 良、 只追求毕业生升 朱 自清辗转于多所 中等学校任教 ,同时仍 应当写 闻一多颂 , 写朱 自 清颂 , 他 们表现 了 设备完善 、 然投 身于新文学运动 , 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 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 4 ] 2 3 。
教于清华大学 中文系 ,开始从事 中国古典 有 志于从事教育工作 的夏丐尊 、 朱光潜 、 叶 外 , 针对 当时动荡不安 的社会现 实 , 朱 自清 文学的研究 , 其创作方 向转 以散文为主 。 期 圣 陶等相知相交 ,并积 累了大量 的教学经 在支持肯定大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 的同
小学学习 ,除 了继续接受传 统儒家教育思 所援 助的面粉配给 , 8
特别是在 中学里 , 只专重 想外 ,还接受 了英文 和数学 的教育 。 1 9 1 6 月病情 恶化濒临生死边缘之际 ,朱 自清仍 来 国文科 的教 学 ,
年, 朱 自清考 人北京大学预科 , 并 于第二年 叮嘱家人不 能购买国民党的美援面粉 。毛 精神或思想一 面 , 而忽略 了技术训练 , 使一 升人本科攻读哲学 。期 间朱 自清响应时代 泽东 在著名 的《 别了 , 司徒 雷登 》 一文 中写 般 学 生 了解 文 字 和运 用 文字 的能 力 没 有 得
的号召 , 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 。 1 9 1 9年朱 自 道, 也未免失掉 了平衡 , 要 求将 闻一多拍案而起 , 横眉怒对 国民吧 ,小 小的 枪 , 宁可倒下去 , 不 愿屈服。朱 自清一身重 学生 的思想素 质教育 与技术训 练相结 合 ,
朱 自清也非常重视教育者的素质 , 认 为 大屠杀》 等战斗性极强 的文章。 1 9 3 1 年, 朱 成读 书思想 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 ;二是发 外 , 自清前往英 国留学 ,进修语 言学和英 国文 展思想 , 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 , 涵育情感 。 同年朱 自清成为清华 中 从事教 育的工作 者 , 学, 并 游历欧 洲五 国 , 于次年 7月 回国 , 担 文系 的教授 ,在 之后 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 而且必须对教育有超乎功利 以上 ,如宗 教
吏, 同时也是 旧知识 分子 , 他在幼 年时代便 害宣 言 , 6月又 在《 抗
开始接受父母严格 的启蒙教育 。6岁时 , 朱 议美 国扶 日政 策并拒
自清全 家到扬 州定居 ,扬州深厚 的文化 氛 绝 领 取 美 援 面 粉 宣 围对他影响极大。 1 9 1 2年 , 朱 自清进入 高等 言》 上签名 , 拒绝美 国
长 达近三百行 的长 诗《 毁灭 》 , 成 为五 四时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 江苏省立第八 中学 、 吴 长远发展的 ,只会使学生将教育看做取得
期极其重要 的文学家[ 2 1 3 9 。 1 9 2 5年 , 朱 自清任 淞中国公学 、 浙江 白马湖春晖 中学任教 , 与 资格的阶梯 ,完全丧失 了教育的价值 。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